评《考证与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
2014/9/8   热度:173
评《考证与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 赵莉 作者提供,原刊《普门学报》2004年3月 唐代龟兹佛教艺术 “无遮大会”考略 西域佛教艺术中的金刚力士 对龟兹流行密教几个论说的辨析 唐代龟兹僧勿提提犀鱼汉译《十力经》及相关问题 克孜尔“唢呐”的真相——兼谈研究龟兹乐资料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米兰“有翼天使”问题的再探讨——兼谈鄯善佛教艺术的有关问题 柏孜克里克“奏乐婆罗门”壁画新考 龟兹壁画缘何生殖崇拜 附录: 关于克孜尔石窟内容总录 克孜尔石窟的分期问题 黄文弼在克孜尔石窟 《考证与辨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一书内容比较广泛,但龟兹佛教文化艺术研究是其中心,也涉及了龟兹地区以外的西域佛教文化艺术。本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西域佛教文化艺术领域新课题的考证和研究;一是对一些文章论说和观点的辨析与争鸣。 一 近十年来,霍旭初先生对龟兹佛教文化和石窟艺术作了不少新的探索和考证,解决了有关佛教文化艺术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鸠摩罗什大乘思想的发展及其对龟兹石窟的影响》一文中,作者以龟兹石窟群中的克孜尔石窟前期的大像窟为中心,探讨了鸠摩罗什大乘思想的发展,认为大像窟是罗什在龟兹弘扬大乘佛教的产物,是罗什对龟兹石窟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鸠摩罗什和龟兹石窟艺术关系的研究前人少有涉及,霍旭初先生就此课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克孜尔〈优陀羡王〉壁画与敦煌〈欢喜国王缘〉变文》通过对克孜尔“优陀羡王”壁画与敦煌“欢喜国王缘”变文的比较研究,揭示了西域佛教文化向中原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和脉络。 以往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佛教音乐的梵呗起源于曹植的“鱼山制梵”。陈寅恪先生曾对此事提出了质疑,经过考证后认为曹植鱼山制梵的传说纯属后人伪托,陈先生的观点在学术界多有认同者,但大多数佛教信徒还是相信曹植鱼山制梵之说。至今,中外佛教界还有相当数量的人奉曹植为东方佛教音乐的始祖。《“般遮瑞响”考》一文作者根据文献梳理出“般遮瑞响”即是“梵天劝请”时乐神“般遮”吟唱的赞歌,而且还发现其歌词就留存于《太子瑞应本起经》中。不但如此,作者又在龟兹石窟中找到了“梵天劝请”的艺术造型,由此认为,中国佛教音乐起源于龟兹,流行于西域,而后随着佛教的东传才进入中原。此文匡正了佛教音乐起源于“曹植鱼山制梵”之说。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无疑对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稿中作者考证了一系列佛教活动和人物。如在《印度、龟兹、敦煌降魔变之比较——佛教哲理向通俗化的衍变》一文中,作者检索了三地的降魔题材的造像和变文,探索了降魔成道题材由原始的哲理阐述到通俗化衍变的发展脉络,试探了佛教艺术与佛教教义的关系和佛教深奥的哲理向通俗化的衍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魔罗是世间一切有碍涅槃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和人格化的人物。摩罗代表着人间邪恶和异端。也代表着人们头脑中的贪欲和无明??????所谓降魔成道,实际上就是佛陀克服自身种种精神障碍,达到心灵的宁静。”作者从对佛教艺术的研究上升到对深奥的佛教哲理的探索。 在《西域佛教艺术中的金刚力士》一文中作者根据佛经的记载,研究了金刚力士来源的多样性、造像外形的变化性,并且从龟兹石窟壁画中考证出密迹力世和金刚力士的两种形象。作者以西域出土文物和龟兹石窟壁画为中心,对金刚力士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 无遮大会是佛教法会仪式的一种,曾在印度盛行一时,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佛教的传播,无遮大会在西域、中原亦广为流行并产生深远影响。作者在《“无遮大会”考略》一文中根据佛经典籍和历史文献记载,探索了无遮大会在发展、传播的历史过程中在各地的流传实践中不断发生的各种变化。 《敦煌佛教艺术的西传——从新发现的新疆阿艾石窟谈起》从新发现的一处龟兹汉风石窟——阿艾石窟谈起,讨论了敦煌佛教艺术的西传问题,从阿艾石窟和西域其它汉风洞窟考察了敦煌佛教艺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及示范作用,正式提出了“敦煌佛教艺术模式”这个概念,使我们对“敦煌佛教艺术模式”的影响在空间和时间纵横两方面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人讲功夫,什么叫功夫?你什么都懂,拿到《大藏经》,统统都会讲,讲得天花乱坠,算不算功夫?不算功夫。功夫是什么?一切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是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能够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又能够了了分明,这是功夫。所以六根在六尘境界里是“定慧双修”,这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讲的“定慧等持”。大师无论接触什么境界,顺境也好,逆境也好,他一接触,都变成了定慧。他不生烦恼、他不动心。“不动心”,成就他的定;“了了分明”,成就他的慧,六尘境界,对他来说,没有障碍。无论什么法门,世出世间法,他都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他就是修这个。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