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普门寺 思“毛芋坑”
2014/9/8   热度:482
游普门寺 思“毛芋坑” 许昌渠 当我乘车来到离城22.5公里的普门寺时,心跳得厉害。我仿佛扑进千年智者老人的怀抱,充分享受着那种心灵阳光的沐浴。 普门寺,位于紫凝峰南。据《天台山全志》卷之六载:梁普通三年(522),僧智者斩荆结庐,每诵经则群鹤翔空,紫云覆顶。该寺是智者大师创建十二古刹之一。 思绪,总被历史的绳线相牵。 紫凝山的历史遗迹,可圈可点的也不少。境内有六大古刹遗址。如建于梁普通三年的普门寺、开岩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0)的无相寺,建于后汉乾祐三年(948)的宝兴寺、实相寺、九里寺,以及分布在冷饭坤、大坪、塘下、倒鸡笼的四处古庵基。以普门寺为主轴形成一定规模格局的丛林建筑群。明代以前无一俗家,有千僧万道之称。所以来紫凝,最耐看的是这山林泉石,最耐人体味的是其清幽的韵致,水绕山回,它们都与自然和谐地存在。悠远的古风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让后人抚今追昔,遐想万千…… 普门寺更多地呈现出空灵、寂静、淡泊的意境,目光所及,无非是松杉杂木,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余间小屋,二进三开间殿宇和数尊金身佛像。然而,千余年前,天台佛教正是兴盛时期,高僧云集,高丽、日本诸国来华僧人多至境内名刹求法,一时成为天台西乡名刹中心。据《天台风物志》载:佛教天台宗六祖法华大师曾卜居台州普门山(寺)演说《法华经》。唐永贞乙酉(805),茶圣陆羽居普门寺品茗评水,品出1公里外的紫凝瀑布泉为“天下第十七水”。后汉乾祐五年 (950)扩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应福寺。据宋《嘉定赤城志》载:该寺有田986亩,地143亩,山1003亩。明代复称普门寺。由此可见,这里曾建立过一座辉煌历史的普门寺,并且与佛教天台宗结下了师承渊源的不解之缘。 站在低矮的僧房前,我想起了明万历丙子新昌举人俞应肃的《游普门寺》诗: 上人方外侣,身似白云闲。坐世依松荫,观泉启竹关。久来无相寺,长忆普门山。 此日归飞锡,林端一鹤还。 我总以为,诗人笔下空灵、淡泊、冷清的寺院更宜于僧人诵经研习,而静穆,凄清不也是高僧企求的境界吗?走近普门寺,等于走近了智者大师,走进了这位大师实实在在生活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的亲切、熟稔而充满神秘。我忽而想起,智者大师离开这里已经有1400余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佛事、佛情,都如白驹过隙,轻尘沾弱草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在院子里徘徊,墙外斑驳的松杉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僧房,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这千余年来,这里走出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 在采访中,年已83岁的龚四妹老人告诉笔者:“光绪五年(1879),普门寺尚有七位僧人。寺里小和尚泯兴(俗姓庞,上庞人)偷去普门寺所有契据,逃回上庞。当年六月,上庞人庞烈寸率领众人,借此占山逐僧,并捉得住持大贵(俗称夏,白坭坦人),将其卷入稿荐筒内,倒置日光下暴晒。一天下来,大贵不堪折磨,弃寺而走。余僧纷奔离散,寺废。民国十七年(1928),我婆婆重整寺院,遭上庞村庞国海等人阻挠而未成。1951年5月,普门寺内佛像,均遭土改工作队员与九里坪人陈宣水等捣毁。” 又据1994年版《天台东林庞氏宗谱》卷十八“泽民公重修普门寺序”: 天台名胜甲天下,而紫凝居一。形压西野,脉衍东林。悬崖峭壁,山聚而窝,西窟南峦,民居不少。其间有秀灵结穴之物,可兴寺院,招僧住持,以奉香火,以庇生灵。所以,吾祖泽民公于永乐五年重修。嗣后,寺宇倾颓,屡修屡助。凡僧人住是院者,吉凶无不庆吊,来往无不应酬。只许竞业住持管理,不许飘流败荡变卖。如有干犯,任凭上庞檀越赶逐,转召僧人住持,决不徇恕者。 时 光绪六年岁次庚辰三月之吉 我想,对于这桩未有定论的历史事件,留待后人进一步考评,让时间去作出公正的解答。 据王建炉先生介绍:2000年,信众重建大殿一所。2004年3月,天台山普门寺被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2006年仲秋,释体志法师主持该寺宗教活动,并兴建僧房、法堂、山门、放生池等附属建筑物。我想,普门寺是紫凝山众多长满了历史苍苔和敲戳着文化印痕的构筑中,最令人缱绻、最使人感慨以至块垒于胸久难释怀的所在。 江山留胜迹。清乡贤齐周华《台岳天台山游记》云“紫凝瀑布”,俗云“猫游坑”,与福圣、石梁鼎称为三。兴公“瀑布飞流以界道”,薛方山云“疑谓是也”,予则以为皆是也。 谁能想到,数百年前距普门寺仅1公里的天台瀑布泉,也就是兴公“瀑布飞流以界道”,陆羽品茗评水的“天下第十七水”胜地,在清康熙十三年竟成为战场。当年二月,耿精忠叛清,遣都督曾养性破黄岩,直取临海。十月清将固山贝子统满汉大军分数千驻扎天台。屯驻黄水、紫凝山、凉坑诸处。十一月十二日曾部破平头潭。贝子军各营入山围攻。十一月十三日,战于孟湖岭,杀曾部千余人。十二月十日,战于紫凝山,又杀曾部数千人,擒获者不计其数,余均逃散。十四年(1675)正月,清兵从天台出发,收复仙居后,曾部遁温州。 据当地百姓介绍:所谓“毛芋坑”,意即清兵所砍下的人头如“毛芋头”一样堆满坑谷。“毛芋坑”是从“猫游坑”演变而来的地名。这是当地百姓以实地遗存方式,称谓康熙平三藩历史事件发生地。它承载着历史信息,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此时此刻,我置身“毛芋坑”中,追溯历史的变迁,感怀历史上的悲壮一幕,听到了一种久远的呼唤迎风而来。而饱经战火的“猫游坑”自此更名“毛芋坑”,处变不惊,昂然屹立。战争与文化共舞,衍化出紫凝山“天下第十七水”独具的内涵。水有水的精髓,山有山的精髓。那么“毛芋坑”的精髓是什么呢?那就是数千抗清将士的骨骼傲立于天地之间。那就是一种生死攸关的情景之中的呐喊者和冲锋者的骨骼化为魂魄,诉说着历史,诉说着鹿死谁手的吟唱。使我内心涌起一股繁星般明明灭灭的思绪,我相信这里一定有过一场残酷的厮杀。 “无处不飞翠,有水尽飞泉”的紫凝瀑布泉,垂挂下数千万条泪流般的银丝线,每一根银丝又都挂着一串串泪滴般的水珠……仿佛整个“毛芋坑”里流的都是眼泪,滂沱而下,纵横交迸。我想,对战争最好的纪念就是记住这些眼泪。我无意为这场战争评功摆好,那是将军和英雄们的事情。百姓对战争的记忆就是眼泪和痛苦。眼泪是柔软的,又最有力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这些眼泪般的流水倾诉了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还有教训和痛悔。 粗中有细,俗中见雅的“毛芋坑”,是如此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里面讲四种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觉悟的人有好处,他懂得用佛法来与人相处,即使是讨债的、报怨的,也能够和睦相处。受了人家的冤枉,受了人家的侮辱,受了人家的毁谤,觉悟的人,会以心平气和来处之,不会去计较,知道这是消业障,消完就没有了,他很开心、很自在、很快乐。一个觉悟的人,绝不怨天尤人!把冤家对头当作佛菩萨一样看待,你的心就平了。你心平气和,身体就健康了,修学功夫就上道了,这非常非常的要紧!学道的人,先要把心量拓开,能容人、能够包涵人,能做到心平气和,这种人有福。我们在圣贤典籍里面看到,世出世间的圣贤,越是有学问,越是有德行,越是谦虚,越是忍让,处事待人接物,心平气和。心平气和,烦恼不会发作,不会怨天尤人,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没有一样不好,统统好,这个多快乐!觉悟的人,心平气和,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视同仁,他很自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