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文物胜迹概述
2014/9/8   热度:811
黄山区文物胜迹概述 黄山区位于安徽省南部腹地,总面积1669平方公里,154平方公里的黄山风景区和88平方公里的太平湖座落在境内。由于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黄山成为世界级名山。黄山气候湿润,雨水充足,水系发达。南麓水流入新安江东、西、北麓水流进太平湖过青弋江汇入长江。黄山周围地区高山、丘陵此起彼伏,蜿蜒连绵。一些高坡山地和沼泽平坦地被群山环抱,自古林深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厚。优越的自然条件必然是古人类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 根据多年来大量文物标本的采集、收集及遗址遗迹的考古调查论证,发现并证实黄山区古文化相当丰富。从初步的考证情况来看,黄山区上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下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遗迹,都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 恐龙蛋化石群,1995年黄(山)铜(陵)公路拓宽建设中,在我区广阳乡黄土岭地段惊喜地发现了75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群,在我省属于首次发现。该遗址经省考古专业人员现场发掘和国家古生物研究专家鉴定,这批恐龙蛋化石属于恐龙中鸭嘴龙类的蛋化石,有扁圆形和橄榄形两种,扁圆形直径为10—12厘米,橄榄形长18厘米、粗6—7厘米,出土地点的土质为紫红颜色土层。据公路施工人员介绍,在直径100多平方米内,总共出土恐龙蛋化石5—6窝,数十枚,很可能还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未被发掘。 黄山区原为太平县,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其隶属关系和行政区划一直变动频繁。商周时期属扬州域,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先后属越、楚。汉时属扬州丹阳郡泾、陵阳两县地。三国时属扬州郡泾、陵阳、安吴三县地。唐天宝十一年(752)置太平县。宋时属宣城郡。明清属宁国府。民国初直隶安徽省。后一度属芜湖道。民国廿一年(1932)改属安徽第八专区。1949年4月太平县解放至1956年,先后属池州、徽州、芜湖等地区。1961年又划属徽州地区。1974年划属池州地区。1980年又再度划属徽州地区。1983年12月撤太平县,设立县级黄山市,直属安徽省。1987年底,地级黄山市成立后,于1988年3月改为市辖区。仙源镇(原太平县城),因从城边流经的麻川河以其源出黄山轩辕等诸峰,故称仙源。宋时,筑城池。城周1里又210步。高0.8丈,后废。明弘治正德年间重建城墙,城周800丈,高1丈,厚0.7丈。重建5个城门:南宁国门,西弦歌门,上东门、下东门、北拱辰门。以后历代数次整修。城内有众多名胜古迹。名胜有8景,即:南院丹桂、北岭玉松、云中观雾、庆云撞钟、富溪望月、榜山架镜、板石垂钓、板石听琴。古迹有半截碑、板石雕刻、麟凤桥、停凤岩等。甘棠镇,是古时太平县的重镇之一。因兴建陈村水库,按原水电站设计的大坝高程,仙源镇属淹没区,1963年太平县城迁址这里后,为黄山区城区所在地。甘棠名胜古迹有12景,即:龙御上乘、凤仪高亭、黄山壁立、白石玉韫、雾岩豹变、盘瀑虹变、大桥古渡、钓台遗迹、湘潭皎月、高阜晴云、宇亭光霁、祠祀显承。 黄山区境内,由于山环水抱、森林茂密,气候得以调节,故夏不酷热、冬不严寒,是早期人类生存发展的有利条件。早在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由此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境内目前已发现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汉代遗址多处:甘棠与耿城两镇交界的蒋家山遗址;城郊龙王井遗址;甘棠黄荆遗址;太平湖镇众家山遗址、杨家岭遗址;乌石乡来龙山遗址、西溪遗址;广阳乡狮子山遗址;甘棠镇张家埂汉墓群;焦村镇章村汉墓群;新华乡绍岭汉墓群;永丰乡洪田汉墓群等。其中,尤以蒋家山、众家山遗址和张家埂、绍岭汉墓群更为突出。蒋家山遗址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列入安徽省文物志。其主要特点是,规模大、内涵丰富,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从上述遗址、墓群出土的文物来看,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锛、石镞、石刀、碾轮、石杵、石网坠、陶纺轮、红黑陶片,商周时期的印纹陶片及原始瓷、青铜残器等。目前,我区对建国以来出土的文物,尤其是一些有历史研究价值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物进行了整理、建档。这些文物是:如新石器时期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鸭嘴形陶鼎足和具有南北文化特征的精致双柄石刀;商代陶斗,西周青铜甬钟及原始瓷器;南北朝鸡首壶;唐宋瓷枕及系列釉瓷等。这些文物为研究皖南以及黄山地区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研究资料。1994年6月,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对我区出土的石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我区遗址出土器物具有南北文化交汇的特征,又有本土的个性特色。根据考证,由于我区行政区划的多次变动,从而形成了黄山区古文化的多元性。碗家冲窑址,位于黄山区城北的甘棠镇立新村汪家一块山坡地上,地处黄山区城区至龙门乡公路边。今窑址大部分在甘棠镇立新村机械厂院内,还有部分地面为水田、旱地。目前,窑址保存基本完整。1996年被发现后,经文化部门多次派人进行实地调查,并做好保护工作。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采集了100余件标本,可辨认的有碗、瓶、盏、碟、罐、钵、窑具等瓷器,完整器有数件,多为民用生活器皿。出土的瓷器釉色多以青釉为主,少数青黄釉,釉胎细密,釉质厚润,多为素面。窑具有束腰、圆筒、椭圆形垫座等。从器物的造型、胎釉判断,应属于五代至宋代专烧青瓷的瓷窑,窑址面积有2000余平方米。窑址保存完整,堆积层较厚,文化遗存较为丰富,为研究皖南及我区民窑的烧造方法和工艺特点提供了新的实物性资料。 在古建筑方面,境内历代建有寺庵173处;祠堂162处;楼阁18处;古桥103处;古塔13处;古亭94处;古井200余处;牌坊60余处。通过近年来全区文物普查,今仍存有的寺庵、祠堂、楼阁、古桥、古塔等几十处;古民居百处以上。 寺庵:寺庵和宗教密切相关,黄山地区历来为道士、僧人修养的圣地。“松谷庵”,在城南黄山北大门风景区,原名松谷草堂,南宋宝佑年间天水人张尹甫(又名张松谷)因遭回禄而隐居自建。明正德十四年(1519),为纪念张松谷,沟村李日丙 率子侄们筹资重建,更名松谷庵。该庵共二进二厢,门额有“松涛”、“听泉”四字,庵前翠竹如海,诸潭(青龙、白龙、黄龙、乌龙)分布期间,环境宁静,风景清幽。 翠微寺:位于焦村镇陈村黄山西大门翠微峰下,创建于唐中和三年(883)。由天竺(印度)僧包西来(又称麻衣和尚)所建,即明清时期曾多次重新修建。现保存的为清代建筑,有三开间藏经楼和部分余屋,总面积220平方米。寺左有青牛溪,附近有探水石、袈裟池等,环境优雅宁静。建国后,翠微寺受到党和政府的保护,佛教事业也有新的发展。1993年巢湖佛隐寺住持、扬州高冥寺监院演龙法师来翠微寺担任住持,并积极筹集资金,恢复翠微寺建设,现已募得缅甸佛教赠送的玉佛200余尊,为西大门增添了一处佛教人文景观。“永庆庵”,在乌石乡长芦村样山,杨定公建,后遭兵毁。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现正屋面积95平方米,有尼僧3人居住,庵内近年塑有神像。德成庵:又名西峰庵,位于乌石乡西溪村杨家。清乾隆年间所建,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修为上下二进二层楼房。1994年该寺住持得知自己不久与人世,告知弟子进行封缸坐化。其弟子遵其嘱,3年之后,即1997年打开封缸,肉身果然不腐。九华僧人特此给予佛事装金。五福庙,位于太平湖畔的永丰乡岭上村必吉岭头。它建于元末,重修于民国十四年(1925)。五福庙又名“五猖庙”,三间,全石结构。其墙、梁、柱、枋、瓦等不用寸木片瓦,全部采用花岗岩石雕凿而成,俗称“石屋”。屋宽5.55米,进深5.2米,檐高3.25米、脊高4.95米,屋顶为硬山式,正脊两端吻兽呈鸱尾式样,屋上瓦面坡度较缓。屋内有圆形石柱4根,每根直径35厘米,正门高2米,宽1.3米,屋内后壁中上方嵌有石龛,现存有石香炉台和石香炉各1个。五猖神像“文革”中被毁。据清乾隆《太平县志》记载:“元末遭兵乱,神有奇验苏氏托庇焉固建庙奉为土主”。五福庙地处必吉岭,为泾县至青阳县的古道旁。五福庙系石料结构建筑,用石梁替代木梁,石柱替代木柱,石瓦替代土烧瓦,这在我省尚存的古建筑中尚属罕见。 祠堂:“三甲祠”,座落在甘棠镇老街,系崔氏宗祠,为明代建筑。崔氏乃唐相后裔,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尚书毕锵在祠内题有“唐相后裔”四字匾额(匾额由文化局收藏)。崔氏为了光宗耀祖,祠堂建筑规模宏大,梁柱雕龙描金,富丽堂皇。祠堂大门口原有一对石狮,显得更加庄重。该祠堂原有三进,今仅存中进大厅,面积为705平方米。苏氏宗祠,又名“六甲祠”,座落在永丰乡岭下村。据苏氏宗谱记载,该祠建于元末明初,重修于清同治年间。该祠有三进,进深38米,宽15.3米。现第一进门楼飞檐翘角浮雕已毁。祠内第二进两边墙上嵌有山水壁画两幅和朱熹书写的忠、孝、节、义4个黑漆大字,第三进寝室有青石浮雕4块及5只石狮栏杆。1993年村民自发向海内外苏氏家族的后裔联系,募捐筹集到一笔资金,加上文化部门申报该祠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批复后,又下拨一定维修经费,对该祠进行了一次整体翻修。现祠堂基本保存完好。程氏宗祠,位于甘棠镇兴村,也是目前我区保护较好的一座祠堂,系清初古建筑,共有三进,进深38.6米,宽22.6米,高7.5米,一进为五凤门楼,二进为大厅,后进设有万年台。祠堂右侧耳门额上有“毓秀”二字。该祠建于村后山坡上,祠堂门前空地宽阔,俯视整个村庄和村中小河尽收眼底。从祠堂通往村中,有一条麻石铺设的宽畅的斜坡阶梯,仰视祠堂显得庄严厚重,气势威严。汪氏宗祠,座落在黄山区城东12公里的三口乡三口村,即合(肥)黄(山)公路边。该祠为三进祠堂,砖木结构,规模宏伟,尤中进大厅更为高大宏伟。三进梁柱均雕有狮兽和人物花卉,雕刻精致优美。整个建筑除大门部分改建外,均保存完整。后进为二层楼厅建筑,建有万年台,台前设有天井池,池中心制有一洞拱桥,架于池上与中进相连,池桥四周制有石雕栏杆;祠堂地面均用白卵石嵌成百鸟朝凤和蝙蝠、鹿、猴、麒麟等动物和花纹图案,极为美观;该祠建筑布局别具特色,具有典型的皖南祠堂建筑特征。祠堂深59米,宽25米,檐高7米。汪氏宗祠从结构看,应属明末清初建筑。祠堂西侧建有香火堂,今保存完好。 民居:“希范堂”位于黄山区城西北50余公里的永丰乡岭下村,系清朝官员杜冠英住宅,正房两进,第二进有走马楼。砖木结构,斗拱、雀替、梁托等均系木雕龙凤,木雕花门窗等保存完好。格扇门中间刻有家训,堂心挂有贴金“希范堂”匾额一块。正堂宽为23.9米,进深23.4米,檐高8.2米,共18间,面积410平方米。“海宁学舍”座落在永丰乡岭下村,为清代晚期建筑。海宁学舍是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壁的三开间两层楼房。该建筑占地面积80余平方米。正门前砌有20余平方米的小庭院。楼上楼下均用砖木砌筑隔间,雕有花格子门窗。大门上方有青石镌刻“海宁学舍”四字;屋旁院内栽有名贵花木,如桂花、紫薇、天竹等。屋后紧靠一条山川小溪,潺潺流水从窗下流过,使学舍显得特别优雅宁静。该学舍原是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现经文化部门修葺一新,待作纪念馆之用。 楼阁:“六角楼”,原名太宇亭,位于城西甘棠镇老街口,位于城区去太平湖和焦村的公路交叉口,是一座三层楼阁式古建筑,砖木结构,明万历年间邑人崔宪捐资建造,原系八角,名曰太宇亭。明崇祯四年(1631),邑人崔应兆重建,改成六角,易今名。嘉庆八年(1803)、光绪八年(1882)、民国初年均重修,1981年,省文物局和太平县人民政府拨专款进行了全面维修。六角楼既建筑工艺精细,又宏伟壮观,其楼高23米,楼基底座67.3平方米。一层台基有17块青石浮雕镶嵌成的栏杆,浮雕为山水人物、禽兽花鸟,栩栩如生,极为工致;墙上绘有水禽、、鱼彩画多幅;二三层均为木雕栏杆;三层藻井绘有双龙、蝙蝠彩画;楼顶制有葫芦状陶刹。六角楼已编入《中国名胜词典》和《安徽省文物志稿》,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阁”,在郭村乡郭村村西,清代建筑,二层砖木结构,建于桥上,此种桥上楼阁是境内保存下来的唯一建筑。楼上原为观音菩萨朝拜之处,楼下立有清顺治、乾隆年间石碑3块,记载了郭村村民清疏河道及捐款的情况。1987年区、乡、村共同筹款维修。 古桥:“永济桥”,原名富溪桥,在仙源镇南门,横跨富溪水。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由知县张伦始建,后水毁。明崇祯二年(1629)邑人方文述、张万寿捐资重建,改名“永济桥”。桥为3孔,长21米,宽6.5米,是仙源镇的重要津梁。“麟凤桥”,位于黄山区仙源镇东门,横跨麻川河南北两岸,为古时徽宁往来之要道。据《太平县志》记载: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竣工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光绪五年(1879)曾维修过。麟凤桥系一座单曲拱形石桥,全青麻石垒筑,6墩5孔,长91.9米,宽7.65米,高12米。整座桥有34对石柱,两头有2对抱鼓石,桥中间两边石护栏上皆嵌有碑刻“麟凤桥”3字。桥南端左侧有石经幢一根,旁边地面青石刻有钱纹一枚。麟凤桥建成至今已有230多年,其间虽经历了“每遇春夏洪流肆虐”的考验,但桥体仍基本完好,是一座在皖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完整古桥。1984年7月31日,原县级黄山市(今黄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胜虹桥”,在谭家桥乡玉狮岭脚,横跨东埠河,是古今太平至徽州的重要交通津梁。此桥于清康熙年间由邑人程源耗银10万两所建,桥旁原建有康熙皇帝封赐题字“乐善好施”四字牌坊(今已废除);桥长117.2米,也是境内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一座桥梁。 古塔:“青山塔”,在永丰乡卓村。此塔属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六角形,塔高5层,16.7米。从建筑格式来看,应属明代风水塔。“巽峰塔”,又称文峰塔,在城区鼓山,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塔三层,高10.5米,塔旁原建有七松书屋(今书屋拆除)。“塔影松声,萧然远俗”,是原甘棠的十二景之一。 古亭:“黄枫洞”,又名黄昏洞,在三口乡与耿城镇交界处,岩石砌筑,亭深6米,宽4.6米,高3.6米。除亭内石凳拆除,其他保存完好,洞壁上嵌有石碑,记载建洞时间为明弘治二年(1489)。“佛子岭洞”,又名济世阴功洞,在新丰乡眉山村。此洞为一拱形岩石洞,宽4米,深5米,高3米,洞壁嵌有石刻观音图像,洞内碑石因年久风化,建筑年代不详,从建筑格式看,可属明代以前建筑。“辅岭洞”,位于黄山北大门辅岭,即芙蓉岭上。建于明末清初,用岩石砌成,为上黄山游客休息的券亭,洞长4米,宽3.1米,高5.3米。原洞旁建有秀水凉亭,今已废。 古井:“梅弯井”在新丰乡小冲垄,为三眼一字形。俗传为仙井,因传有饮其水可祛暑疾,冬时温热逾恒,试投入冰立即溶化。“里仁井”,在甘棠镇,此井筑于明代,原无名,后因井旁建起一条里仁街而得名,现为里仁街百户人家饮用水井,大旱不涸,“偃井”,在仙源镇西门孙氏宗祠左侧,此井建于清康熙十年(1745)。井台壁镌有邑候宜题“偃井”二字及掘井年代的碑石一块。该井水虽不深,但从石缝中溢出,长年不涸,现仍为周围群众的饮水井。 石刻:境内原有石刻15处,现在大部分保存完好。“板石潭摩岩石刻”,在仙源麻川河旁,因河旁有200平方米平面花岗岩石,石旁有深潭供人垂钓,先贤在此游玩时,曾题诗刻文于板石上,故称板石摩岩。现在字迹清晰的诗文尚有5首,如明太平知县刘元凯(又名刘云鹏)诗文曰:“移怀就溪山,鱼鸟来争鸣,呼童分一瓢,化作天边斗。”此石刻今为黄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晦庵手迹”,在永丰乡祥符村狮山。此山有平台石丈余,朱文公(朱熹、号晦庵)过访学士孙觌时,同游狮山,书“秀阴”二字镌刻在平石上。志云:“秀阴”二字勒其上取佳木秀而繁阴之义。“青鸾峰摩崖石刻”在黄山风景区青鸾峰上,石壁上有国民党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唐式遵落款镌刻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个大字,刻字雄俊挺拔,气势非凡,字径6米,为安徽潜山石匠所刻。 古墓:境内有记载的名宦古墓有86处之多,这些古墓大部分仍保存,由于年代久远,墓碑无存而寻找困难。已查明的古墓有:宋代安抚史林椿年古墓(林椿年系郭村林姓始祖);宋代沈格夫妇合葬墓(沈格为太平县龙门人);明代仙源方氏家族九棺墓;弦瑞洛家桥明代名臣周怡墓;明代贤村郑姓始祖郑伴墓;明代尚书毕锵墓,座落在广阳陵山一带。 黄山区不仅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丰富,而且亦多文人学士、官宦。名画家黄太松,属新安画派,善翎毛花卉山水,有翎乞求花卉皆第一,所画山水不多得之传。曾为清大臣张玉书赠画“黄山图”。各画家黄裔,工翎乞求花卉,所写山水,层峦叠嶂,极为苍秀,有妙笔夺天工、芳声传异域之传。名臣崔师训,明万历参政,著有《大成易旨》,《龙山遗稿》等书。各臣崔涯,明嘉靖御史,著有《笔山文集》10卷。名臣周怡,明嘉靖太常,天启二年赐谥恭节,著有《讷奚谷文集》20开卷。当代文坛大师苏雪林,著有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翻译、文艺评论、学术研究等书50部,尤其是她对屈赋的学术研究成果,为海内外学者所公认。 在近代史上,黄山区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在太平活动长达11年之久。因太平地处战略要冲,太平军与清军在太平境内出现了双方攻与守的拉锯战之态势,至今仍留下了太平军活动的遗迹。如太平军由石台经夏村、乌石垄、桃源抵郭村时,曾在现乌石乡徐村至桃源乡的山岭路边,刻有“太平天国”四字,今字迹仍可辨见;又如在谭家桥、郭村、龙门、永丰等地,今仍保存着太平军营寨遗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1930年党组织在太平境内开展革命工作,建立党的组织;1931年,建立了中共太平县临时委员会;1934年12月10日,方志敏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二十、二十一师,与寻淮洲率领的十九师会师于汤口,会师旧址汤口程氏宗祠(今为汤口小学)。1986年县级黄山市政府拨款维修。1939年2月,周恩来副主席在叶挺军长的陪同下,视察皖南新四军军部,途径太平时,在仙源麻村新四军兵站接见兵站全体同志和当地党组织负责人;在三门村,应当地开明士绅刘敬之及子刘寅之邀,留下了“绥靖地方,保卫皖南,为全联导,为群众倡”的珍贵题词。今建有兵站纪念碑亭。在历次革命斗争中,黄山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革命作出了牺牲。全区今建有革命烈士塔、墓18处,为后人所瞻仰,永志不忘。 黄山区境内胜迹有10余处,尤以黄山、太平湖、樵山神仙洞名扬国内外。“黄山”,素称黟山,传说“黟山神仙所居,轩辕黄帝与左右丞相容成子、浮丘公来此修身炼丹;唐玄宗信奉道教,特于天宝六年六月十七日敕改为黄山。”黄山神奇、秀美,是因为它山峰劈地摩天,故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美得奇,奇得绝;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加上谷风引起松涛,和以溪声泉鸣,犹如海潮翻腾呼啸;怪石星罗棋布,竟相崛起,大者石林耸峙,小者玲珑剔 透,惟妙惟肖;温泉终年喷涌,澄净透澈,可饮可浴,“热可点茗,沐之能祛百病。”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堪称黄山“四绝”。据民间俗传,“黄山有三十六大峰,七十二小峰,峰峰有宝;一峰无宝,也有黄连和甘草。”实际上黄山山峰远不止此数。此外,还有二湖、三瀑、二十四溪、八岩、十二洞。黄山还是一座天然的动植物园。总之,黄山气候宜人,美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难以用文字和笔墨来表达。“太平湖”是一座高山湖泊,面积达88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40米,最深度70米,素有“黄山情侣”之美誉,温情脉脉地依偎在黄山怀抱里。太平湖,美在妩媚、秀丽、宁静、幽深,湖水清澈如镜,青山叠翠葱郁,青山伴绿水,绿水映青山,人在水中游,仿佛到了一个翡翠般的世界。“樵山神仙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长3000余米,大约形成于7000万年以前。神仙洞的神奇,在于洞内有山、有水、钟乳石量多姿美,千奇百怪,栩栩如生,千姿百态的山、水、钟乳构成了一个神奇的地下洞府。人们饱览之后,有“世界乾坤”、“天地同流”、“境绝人寰”之感。清康熙年间,一游人在洞中留诗云:“向闻此处好,今日方得知,一览洞中景,真是神仙居。” 纵观古今,黄山区不仅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悠久,又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文物胜迹,将永远激励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在新千年之始,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发展的战略决策。今后,只要我们认真落实“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抓紧时机,抢救保护好现有自然环境和人文遗迹,这块名山胜水及具有古老历史文化的土地,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这个社会,制造事端的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天下大乱,灾难频繁。灾难与动乱,是谁造成的?就是说是非人造成的,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我们自己也要反省检点:这些人当中,有没有我在里头?现在还有一些颠倒的人,专门喜欢听是非,这不是一个真正修道人。真正修道人,看到人家讲是非,会立刻离开。他这一个动作,是帮助是非人觉悟。说别人是非的人,如果善根福德因缘成熟,他一看到人家这种态度,他就会觉悟,知道自己错了,自然会收敛。说别人是非,批评别人长短,这是造罪业,我们知道,他的前途决定在三恶道。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他的心贯注在道上,决定不说别人是非!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