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庵探微


2014/9/8    热度:192   

  三圣庵探微

  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三圣庵》的散文,文章开头说:“祖父带我到三圣庵去,去看一个老和尚指南”。文章结尾说:“我直到现在还不明白,我的祖父为什么要带我到三圣庵去,去看指南和尚”。这一篇不足千字的文章,关键词是:三圣庵 指南 善因寺 铁桥。

  善因寺是高邮最大的佛寺,位于现在的嘉禾桥之西南方位。该寺在明代神宗年间叫“地藏庵”,1762年 ,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高邮时,赐名为“善因寺”,从此香火大盛,后经多次扩建和修缮,寺庙房产达九十九间半,为江苏名刹之一(1949年被占用,后拆毁)。铁桥和尚(1874—1946)曾任善因寺方丈,高邮佛协主席,他十岁在三圣庵拜指南和尚出家。《三圣庵》有一半篇幅写他。

  走访三圣庵遗址

  汪曾祺的祖父汪嘉勋(1865-1937)先生,为何对三圣庵和指南和尚情有独钟?三圣庵是个什么庵?为此笔者多次走访此庵遗址附近的长者。三圣庵遗址原属高邮镇高丰大队,北古塔生产队,现属挡军社区管辖。原三圣庵位于大淖河西岸,坐西朝东,门对大淖,门前开阔地上有五棵参天大树:两棵古柏,一棵钻天榆;此外还长了不少野树,三圣庵就坐落在这幽静的丛林之中。丛林的东坡下坎,与大淖毗连,长满了大片的芦苇,后檐墙西面不远处,还有一棵高大的桑树。松、柏、桑、榆都有水缸那么粗,树上有鸟巢、鸟窝十多个,是喜鹊、乌鸦、八哥、白鹳、鹭鸶、白头翁的天堂。6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很荒凉的地方。

  现住在三圣庵旧址上的一位姓秦的佛教女居士说:“父亲是个和尚,法号:大乘。俗姓秦,与铁桥同姓同宗,是秦少游的后裔。解放后还俗,种田为生,改用“秦果然”这个半佛半俗的名字,与母亲结合后1954年生下我。秦果然(1923-1988)的师傅是圣普和尚(1909-1975?),圣普的师傅是铁桥和尚(1874-1946),铁桥和尚的师傅是指南老和尚。三圣庵在我出生前八年就被拆毁,但地面铺的砖、顿柱子的汉白玉柱石,还有两爿墙,仍是原物原样。汪曾祺写了《三圣庵》的文章后,这里的名气就大起来了,有朝一日,三圣庵重建,我们还要献出一块汉白玉碑。听父亲说,三圣庵虽小,确是个古庵,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有400多年历史。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父亲用水泥加石灰,把汉白玉碑上的字抹平了,并叫我不要说出去。他去世前嘱咐我:等到三圣庵重建那一天,你把这块碑献出去,比重刻一块新碑好。”

  笔者感悟:真正有一些价值的信息,就是这块碑的碑文。碑的主人能否同意,现在就剔除碑文上的水泥和石灰?当然不宜贸然行事。

  为什么叫三圣庵

  解放前,高邮有众多的寺院和庙庵。据1951年的统计,全县有39个寺,108个庙,275个庵。这些寺庙分别属于儒、释、道三家。佛家供奉释迦牟尼;儒家供奉“至圣文宣王万世师表孔子”;道家供奉太上老君(老子化身)。这些寺庙往往是雕梁画栋,斗拱飞檐,既高又大,气派不凡,各自供奉本教的圣人。三圣庵与他们相比,可谓名不出众,貌不惊人,这里的指南和尚,相貌清癯,神色恬静,是个戒行严苦的高僧,曾于佛舍利子前,燃二中指以作供养,由此而有“八指头陀”的称号。指南从高邮最大、庙产最多、名气最响的善因寺方丈的高位,退居到一个小庵,信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这三位圣人,名曰:三圣庵。(依据南大哲学系洪修平教授研究成果:儒、释、道三种文化,经长期的排斥、磨合、吸收、互补和融合,“合三为一”而诞生一种新的文化---中国禅宗文化。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佛教文化历程》洪修平著)。三教立足于本教而对其他两教加以融合吸收,以充实和完善自己。儒家的苏轼说:“孔老异门,儒佛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道家王重阳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佛教名僧宗密说:“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三教皆可遵行。”从以上儒、道、佛三个代表人物的论述中不难看出:中国的和谐文化源远流长。

  儒家讲入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清静无为,精神洒脱,以柔克刚,与自然和谐;佛家讲出世:除贪嗔痴,慈悲为怀,大彻大悟,自度度人。他们虽有很大的差异,恰却各具特色,有很强的互补性。三圣之学,概括起来六个字:知己、知人、知天。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人和谐哲学的修行、处世、发展之道。

  碑文的解读

  三圣庵最后一位和尚秦果然,冒风险为社会保存一件文物------汉白玉碑,碑文的内容是什么?石碑现在的主人,也想揭开这个谜。他们拿来工具,小心翼翼地凿去、剔除碑面上的水泥和石灰,洗净碑面,被尘埃覆盖四十余年的碑文显现:中间从右到左为“念佛堂”三字,每个字约15厘米见方;右上角从上而下为“己未佛诞日立”六个字;左边从上而下为东林退省指南建”七字。碑高44厘米,宽88厘米,厚9厘米,碑质地果然是汉白玉石,碑文隽秀庄严,是一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

  在未知指南和尚生卒年之前,石碑上的“己未”这一干支纪年法所对应的公元纪年是哪一年,颇费思量。一位90岁高龄的老太说,她丈夫与圣普和尚是朋友,丈夫属猴,比圣普大一岁,圣普40岁那年,他的师祖指南老和尚90岁 ,指南也是在这年圆寂的。由此可推算:指南生于清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己未年),于1948年圆寂。立“念佛堂”石碑“己未”年的佛诞日,是指南出生60年后的民国八年,农历四月初八,阳历是1919年5月7日,星期三。指南(1859-1948),高邮人,俗姓刘。

  《三圣庵》题外话

  1919年,61岁的指南从善因寺方丈的位置上退居到三圣庵,去看望他的人当中,有一位比他小六岁的汪嘉勋,教孙子背《论语》,自己诵《妙法莲花经》,身为印光法师的弟子,读顾炎武《日知录》,读《红楼梦》,还订阅共产党人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思想无禁区,吸纳多元文化的汪嘉勋先生,不固守一家之言,自觉自证,自己作主的信念,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终极的价值目标。汪曾祺先生在《三圣庵》末尾所写“不明白”,他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引导别人自由地去思想,尊重他人的感悟和独立人格,不愿把自己的看法,在别人未考虑成熟之前,先入为主地强加于他人。汪先生只是这么做,能背诵《论语》的汪曾祺,并未说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人的改变不单单是遇到什么样的善知识令你改变,最重要的是自己真正的想改变自己吗。道格的培养是自解脱和利他的关键,从中磨炼调柔内心的同时可令自己的性情改变,懂得恒顺众生接人待物,做到一个具备修道人的格这就是真的想改变自己,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