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陀的智慧看生态(提要)
2014/9/8   热度:775
从佛陀的智慧看生态(提要)—吕健福 一、生态的名与义 一切生命均以趋乐避苦为共性,希求安乐、远离痛苦不仅是人类,也是其他种类生命的共同追求。 在大觉的佛陀看来,由于无明业力的驱使,执着于自我的众生,有自有他、有心有境,在二元分别的迷妄世界中起惑造业,而因果不虚,由此形成了众生的业果。在迷妄的世界中,众生苦乐的感受,实来自“自与他”、“心与境”的相互关系,这一“关系”,正是世间科学“生态”一词的本义。 通常将“生态学”定义为“生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有的以“人类与其环境的关系”为生态,也有的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称为“生境”、“栖息地”,生态学,便是生命与这一“生境”相互关联的学说,这一概念,便是广义的“生态”概念。 无论狭义的还是广义的生态概念,基本上都将“环境”着重在自然界、着重在物质之境。直至“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的出现,关注到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关注到人类的精神层面,才对“生态”的涵义及生态问题的实质有了深一层的认识。 实际上,西方文化“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指“家”或者“环境”,内涵即是“生存状态”,而这一“生存状态”包括了生命之间及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此看来,生态的原义即包括生命与外部环境、生命与生命之间及生命自己的多重关系。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首倡的“生态学”概念着重于生命与外部自然环境,直至20世纪,才回归了古希腊“生态”一词的本义,这一本义也正是佛教中的心境关系、自他关系,若分别来看,则较全面的生态概念,应包含自然环境的生态、社会环境的生态、个人身心的生态。究竟而言,一个时代的时代文化,是那个时代最大的生态环境。 二、三重生态之现象与本质 (一)自然环境之生态 (1)土壤问题与饥饿难民 (2)温室效应与臭氧层破坏 (3)环境污染与生命健康 (二)社会环境之生态 (1)崇尚成功、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 (2)迷乱话语、精神病毒的大众传媒 (3)竞争斗争、军备竞赛的国际政治 (三)个人身心之生态 (1)信仰缺失、漠视因果的凡庸人生 (2)情欲重缚、心为物役的身心状态 (3)错误知见、遍计无明的痛苦众生 三、佛教觉悟自心的生态观 (1)因果法则的辩析确立 (2)生态问题与贪欲无明 (3)觉悟自心的时代文化 文/吕健福(金陵刻经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量小的人可怜,他疑心重、烦恼多,再有福报,他也活得很辛苦——他福报得不到受用,天天在生烦恼。心量小的人没有福报,中国古人所说量大福大,你要大福报,你就得把心量拓开。 心量大的人福报一定很大,因为他能包容。心量小的人心不慈悲、心不清净,所谓是“定能生慧”,他的智慧有限、他的能力也有限。 心量小的人,迷惑障碍深重,他看你做好事得福报,他心里难过,他要想种种方法来折磨你、障碍你。心量小的人肯定是闻经教少,他烦恼的那个力量很大,完全是烦恼当家做主。他心里所想的全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