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庵、庙、观各不同
2014/9/8   热度:239
寺、庵、庙、观各不同 寺的称呼,西汉前指的是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是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宗教部门。西汉建立了"三公九卿寺"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 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汉代时,九卿中的鸿胪卿,职掌布达皇命,应对宾客,其官署即"鸿胪寺",大致相当于后来的礼宾司。据传,东汉汉明 帝永平年间,天竺大月氏迦叶摩腾等僧人以白马驮经来我国传播佛教,最初住在河南洛阳的"鸿胪寺"(现白马寺),译佛经四十二章。后来寺就成了僧人的通称。梵语中的寺叫僧迦蓝摩,意是僧众所住的建筑。隋唐以后寺逐步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庵,古时是一种小草屋,即所谓"结草为庵"。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如"老学庵"、"影梅庵"。汉代后有些地方开始建一些佛教尼姑居住的庵堂,于是"庵"也就成了信佛女子出家当尼姑后诵经做佛事的专用建筑名称了,但也有的庵住和尚。 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古时我国有"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之 说。"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职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原始的神社(土地庙)混为一起,蜕变成了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 地望城池之神社。而庙中所建"尸主"大多有名姓可查,如上海城隍庙"尸主"为元末明初"东海名士"秦裕伯。庙也是作为祭鬼神的场所,还常用来敕封、追怀文 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等。 观,就是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据史载,自汉武帝造"延寿观"后,当时在 我国建"观"迎仙蔚然成风。相传最早住进皇家"观"中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因他治好了汉元帝的难治之症而被招进皇宫内的"昆明观"的。从此,道教徒为感激皇恩,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 寺、庵、庙、观各有区别,不能统称为佛教建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我们学佛人该放下的放下,该提起的提记。该提起的是三学、六度、十波罗蜜,帮助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这事情不可以放下,全心全力为社会、为众生服务。不觉悟的人,他不知道,他以为好人不得好死;觉悟的人知道,人没有生死,这身舍掉了,换一个身又来了,这菩萨精神。真正能看出门道的人不多,如果能够看出三世因果,所有一切疑惑都断除了。所以,觉悟的人在这世间,要常常想到,这事情应不应该做?应该做的,一往直前。什么事情应该做?利益国家、利益众生,这事情该做。觉悟的人,绝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即使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死有什么可怕?哪个人不死?世间人贪生怕死,对于生死的实相他不了解;如果对于生死真相搞明白、搞清楚了,那就像佛经里面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这是真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