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雕塑艺术中佛教造像的鉴定方法


2014/9/8    热度:448   

  浅谈雕塑艺术中佛教造像的鉴定方法

  造像是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一般是指佛教或道教单独成件的雕塑作品。我国的佛教造像是伴随着佛教的传入而生的,其在东汉时已出现,南北朝时大盛。其取材有铜、石、泥铁、木、玉等,以圆雕为主,也有高浮雕和浅浮雕。除单体造像,还有石窟造像,这些造像,造型优美,技艺高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佛教造像一般可分为四类。一是佛像。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释迦牟尼才是佛。大乘佛教认为天地四方有无数的佛,每个佛又可以有许多化身。我国佛造像北朝以来以释迦牟尼(它有三种化身,即法身、扳身、应身),阿弥陀佛,四方佛即东方香积国阿(*)佛、南方欢喜国宝相佛、西方极乐国无量寿佛、北方莲华庄严国微妙声佛,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千佛像为主(隋唐以后又增加了密宗的东方药师佛、七佛药师像、炽盛光佛)等,二是菩萨,即尚未成道的佛。主要有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菩萨。三是佛的弟子和罗汉像。是常见的是塑在释迦牟尼两侧的迦叶和阿难。四是八部护法像,即佛教中八种护法神怪,如各种天王、伎乐天等。另外,还常出现供养人的形象,即那些出资雕造佛者的形象,其有僧侣和世俗人。

  佛教造像随着佛教的流变以及社会风尚,观念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造像,因佛教从印度传入不久,仍受着犍陀罗艺术的深刻影响,其佛造造像的面容为高鼻通额,薄唇卷发,呈印度人的形象,其服饰为薄衣贴体,或身着通肩大衣,盖在两肩,且随着身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领口处的披巾自胸前披问肩后;或身着偏祖右肩式服饰,即衣服从左肩斜披而下,裸露右胸和右肩,这些都是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造像,在雕凿上粗放豪迈,刻工刚劲有力。

  北魏中期和晚期,佛教造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其面庞一般显得瘦削清秀,表情自然活泼,那“秀骨清相”中透露出中国魏晋以来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衣服出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成了衣袂飘杨的“冕服式”中国长袍。此时佛教造像开始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而适应社会的审美要求和伦理观念,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造像艺术。例如菩萨造像突破了印度佛教“洁身无性”的造像原则,创造出各式端庄秀丽的女身菩萨像,并披上了汉族妇女流行的披帛。

  隋唐进期,我国佛教造像的民族风格越来越浓厚,人格化、世俗化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并且把绘画与雕塑艺术结合起来,色彩日趋丰富,技巧更加娴熟,人物刻划相当细致准确。尤其是唐代造像,更加精致完美,绚烂成熟。虽然它们只是重复一些固定的宗教内容,但同一定名的佛或菩萨都不断在现不同的形象。如一尊菩萨石造像,其头戴华饰,身挂飘带,不雅词不显示及上腹裸露,面部表情温厚亲和,体躯丰腴光润,极具唐代女性的风瓷。其适度的人体比例,自然的形态则很可能是以当时的真人为范本的。

  唐代以后,由于我国佛教史上出了以建立宗派、传译佛经、发展寺院经济为主的新阶段,单纯的金铜、石造像较前减少,木雕、铸铁造像渐次流行。五代宋初,随着禅宗思想的勃兴,普遍流行观音、罗汉、祖师等像的造作,布袋和尚式的弥勒也开始出现。此时的禅宗佛像,造型上更加摆脱了佛教仪轨的严格限制,特别是观音菩萨等,更是不守一格,出现了许多新样式,并带有成熟的封建文明与哲理气息。元代统治阶级信奉喇嘛教,但对其它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态度,因而传统的佛教艺术仍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喇嘛教作为佛教的派(密宗),与传统佛教各宗(显宗)并存,使佛教造像亦有增益。“汉式造像”继承了唐宋传统风格,汉化佛教特征更加明显;“梵式造像”受到印度巴拉王朝作风的影响,有其特定的仪轨,虽与“汉式造像”有些共同点,但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到背光、莲座乃至龛形,大多显露出梵式喇嘛教造像的特征。到了明代,东传的“梵式”已与“汉式”融合一起,佛教造像进一步汉化。清代,“梵式造像”与“汉式造像”并存不悖,各领风骚。特别是一些鎏金铜造像,制作精美,光彩夺目,有的还镶嵌珍珠宝石,十分宝贵。

  佛教造像的时代与真伪鉴定方法,要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造像特征,要从造像的材质、造型、面目、服饰、姿态以及刻工、文字、石刻造像的著录,流传经过等综合考察。一般来说六朝和隋唐时代的石造像,其设计独具匠心,人物比例得当,形象生动活泼,刀法娴熟,做工精细。而民国以来的仿造者往往只取其形,不得其神韵,其刀法粗劣,面目和衣纹雕凿得不细至,显得笨拙,缺乏灵气。另外,早期石造像流传至今,则有侵蚀,文字模糊或有风化现象,这些均为自然所为而非人工所能及。

  石佛头作为文物和古代艺术品具有重要的收藏、研究和欣赏价值。北魏及隋唐的佛头真品,制作虽精,但手法简洁明快。神情恬静敦厚,冷峻含蓄,而又具有慈祥的会心式的微笑,其面目的造型是清秀而略丰满;明清佛头造型显得庸俗。其近现代仿制品,缺乏庄雅深沉的内在力。因此,鉴别真假石佛头重点观察其刻工及面目、头饰等;另外,石佛头大都是盗寄存割的,其鼻子或其他有棱角之处一般有摔碰遗留的痕迹。

  石刻造像的作伪,或用硫酸刷于石上使其表面蚀去一层,并使风吹雨淋变旧;或在其表面涂上白矾和黄土的混合物,使呈一层锈色;或将其投入大烟加白矾的水中煮沸,使其表面产生锈色;或将其投入藤黄加白矾的水中煮沸,使表面产生解色;或用火熏使其变旧等,其鉴定方法是:用碱加开水洗刷石刻造像表面,看其外表锈色是否脱落。若容易脱落者,则是伪锈;真品的锈不易脱落,尤其是邫筋锈,锈色发白,形状像树根,不易伪作。新作伪品在线条及棱角之处有明显的新刻刀痕。

  铜造像的真伪鉴定还要注意研究其铜质和锈色。六朝及隋唐的铜造像,其用铜较为纯正,仿制品铜中常有杂质,仿品大显得粗笨、缺乏真品的精巧之气,而且大多数表面颜色发乌。从锈色上观察,仪器的作锈是薄薄的一层黑色或绿色的锈斑包着棱角分明的铜像,透过锈色可看到佛像是新作的。鎏金的造像因成本太高,目前仿制太少。早期鎏金佛像因年代久远,一般都存在一些磨蚀的地方,而不会像新制作的“贼亮”。另外,铜造像的仿品一般有焊接的痕迹,面目及衣纹模糊不清等特点。

  宗教是精神寄托,佛教造像则是这种寄托的载体,其在文物艺术品市场有着极稳定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东方石刻造像在国际文物市场日益被看好,价格暴涨,致使全国田野石刻文物特别是石佛头被盗割案急剧上升。1997年4月,国家文物局颁发了《关于加强田野石刻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加强石刻文物的保护,打击盗窃犯罪,佛教造像文物艺术品有着广泛的前景。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什么得什么,没有求不到的。但是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地求。你天天在求,没有感应,那是你求得不如理不如法。你所求得的,是不是佛菩萨给你的?不是的。谁给你的?心现识变。求到哪里求?从心地上求,有求必应!佛举出很明显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你求财,财从哪里来?财从财布施得来的,所以六度里头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舍,舍财得财富;舍法,就是修法布施,得聪明智慧;舍无畏者,得健康长寿。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