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9/8    热度:206   

  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摘要:庆阳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它在丝绸之路发展史和佛教东渐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简单记述“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讨论要点和提出的问题。

  关键词:北石窟寺;佛教艺术

  陇东地区有大小石窟二十多处,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是庆阳北石窟寺,生动地记录下了泾河流域丝绸古道的盛衰,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如何将这些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变成学术研究的优势,是摆在陇东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庆阳师专面前的重要课题。二OO二年七月二十日,庆阳师专迎来了来自国内各院校及宝岛台湾、美国、日本、韩国的石窟研究专家组成的海峡两岸石窟艺术考察团。八十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不顾长途旅行的劳顿,于二十一日上午兴致勃勃地考察了北石窟寺和合水县博物馆,下午,代表们会聚一堂,参加由庆阳师专主办的“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这次学术盛会是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帮助下进行的,会议由庆阳师专副校长刘仁义主持,校长闫庆生致辞。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宋文玉所长向大会介绍了北石窟寺的造像内容以及研究现状,之后,六位与会代表宣读论文,向大会介绍了自己的观点。在自由发言中,来自海内外的许多知名学者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对北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予以高度的肯定。会议研讨的主要议题有:

  一 探讨北石窟寺的造像特征及其价值

  北石窟寺现有295个窟龛,对这些窟龛形制及内容的分析和研究是这次研讨的核心内容。与会代表就北石窟寺在佛教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杜斗城教授《再论陇山左右的北魏石窟及其向西的影响》考察了陇东的南北石窟及合水张家沟、保全寺石窟的造像特征后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褒衣博带”、“秀骨清相”式造像风格由东向西渐次传播;从陇东到到河西,造龛题记以从早到晚的序列出现。敦煌研究院谢生宝先生也有相同的感受,他说,过去大家都认为佛教是从西向东传播,现在看来,还有一股从国内向国外传播的趋向。武汉大学陈国灿教授说,从南北石窟的分布看来,古代丝绸之路不止沿渭河一条,泾河流域也是丝绸之路的一条古道,以往的研究对此重视不够,今后应当注意研究。

  北石窟寺的佛本生故事引起学者的兴趣。台湾铭传大学梁丽玲在《萨埵太子本生故事画所据佛典的判读》认为南北石窟的舍身饲虎图的故事源于《金光明经》,通过将国内各石窟相同题材的故事画的比较研究,对北石窟寺第165窟窟顶前披的连环穿插式浮雕给予很高的评价,文章指出,“庆阳北石窟寺第165窟采浮雕方式,以十分宏大的场面表现舍身饲虎的故事殊不多见,亦不愧为北魏的艺术杰作”。

  二 提出北石窟研究的新观点

  在考察和研讨中,一些学者就北石窟寺的造像及发愿文所反映出的信仰旨趣、发愿文文字的重新识读等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赖鹏举先生佛学造诣非常深厚,他经过仔细的调察和缜密的分析,指出南北石窟的一些佛龛造像有密宗的倾向,并且认为考察南北石窟的收获很大,从中找到了后期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他以雄辩的论证赢得了代表们的赞同,使与会者大开眼界。西安美术学院李凇先生在《略论中国早期天王图象极其西方来源——天王图象研究之二》中指出,第265窟门口两边的两个天王是经过唐送改刻的北魏原作,这种天王配虎的造像组合在北魏罕见,但可以在犍陀罗艺术中找到例证,如在巴基斯坦塔瑞利佛教寺院遗址发掘出土有持盾牌、穿铠甲的武士像,,武士坐于虎身,武士与虎在寺院的大门口,时代约在公元250-350年。北石窟寺的165窟的天王与卧虎与之十分相似。文章指出,北石窟寺第165窟门口的天王造像不仅是北魏最大的天王像,而且还是现存大型天王像中最早者。文章进一步指出,这是多种外来文化与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融合与互动的结果。庆阳师专刘治立《唐朝时期的北石窟寺蠡测》依据现存的四方唐朝造像发愿文以及唐代佛教分列诸宗的历史实际,认为唐朝时期北石窟寺崇奉净土宗,北石窟寺在唐朝时期的兴衰与唐朝统治者的佛教政策密切相关。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仔细辨认和分析了第32窟中保存的发愿文,认为以往的判读值得商榷。他根据唐朝职官制度及发愿文的一般表述方式,对这条材料进行新的读解,补缀了一些脱落的文字,使这条保留了一千多年的文字含义得到较为清晰的说明。杜斗城教授结合奚康生开窟雕凿北石窟寺第165窟和南石窟寺第1窟的七佛时,北魏恰好经历了七位皇帝的统治的这一客观事实,提出雕造七佛可能与纪念北魏的七代皇帝有关。

  北石窟寺的发展与甘肃其他石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敦煌学研究的全面开展无疑会对北石窟的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研讨会上,兰州大学陆庆夫教授的《略论佛教在归义军与周边部族关系中的作用》、敦煌研究院殷光明先生的《敦煌石窟中的地狱图象与冥报思想》、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高启安先生的《唐五代时期敦煌僧人饮食概述》从多种角度探讨了石窟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敦煌学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开阔知识视野、拓宽研究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以及北石窟寺与古代陇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 纵论北石窟文化研究

  在研讨中,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探讨北石窟寺造像的断代问题,评断北石窟寺佛教艺术的价值和地位,展望未来的北石窟佛教文化研究。陈国灿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以北石窟寺为代表的泾河流域石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人类的宝贵遗产,需要人们花大力气研究和宣传,不仅在国内,也要在国外宣传北石窟寺。庆阳地区有这样多的文化遗产,庆阳师专应当发挥地域优势,加强与其他地方的学术联系,搞好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研究。龙门石窟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温玉成先生也说,北石窟寺的佛教造像很有价值,值得好好地整理和研究。许多学者认为北石窟寺的碑铭、题记和造像断代需要做进一步的厘定和研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考虑重新发掘和整理。

  来自海外的学者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华人学者Xiuqin Zhou说,看了南北石窟,心中感触很深,深为祖国的大好风光、大好前途所感动,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推进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来自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的Elizabeth Kenney(美国人)在发言中倾吐了自己考察北石窟寺等甘肃石窟的感受,认为石窟是人类文化最感人的一章,表示一定要告诉朋友们,在中国甘肃,有一些宝贵的石窟和一批从事石窟研究的学者,并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提出应当多做一些石窟艺术研究工作,使石窟艺术成为世界艺术。许多学者很关心今后的北石窟文化研究,认为北石窟的造像断代有必要重新判定,建议加强学术研究的相互协作和信息交流,共同推动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的研究工作。

  来自台湾的三十二位代表出于对祖国石窟艺术与文化的关注和认同,踏上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在考察了渭河流域的麦积山石窟、大像山石窟、华盖寺石窟之后,又随同考察团沿着泾河进行石窟文化的研究和寻根。这次考察和研讨中,话题也自然而然的涉及石窟文化与祖国前途命运问题。台湾东吴大学谢政渝先生慷慨陈辞,认为石窟造像表现了宗教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我们不仅要研究石窟本身,还要研究石窟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不仅要做深奥的专业研究,还应当多向台湾人民做石窟文化的宣传,使台湾人民了解包括北石窟寺在内的甘肃石窟的辉煌成果,加深海峡两岸文化的联系和沟通。

  北石窟寺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研究北石窟文化内涵的第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也是近年来庆阳师专承办的最高级别的大型学术活动之一。通过这次学术考察和研讨,既加强了庆阳师专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联系,也扩大了庆阳师专的影响,堪称是一次立足陇东、面向世界学术潮流,积极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学术活动。经过这次学术研讨活动,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开展陇东石窟文化研究不仅具有地方意义,而且具有全国意义,甚至还有一定的世界文化意义,是我们抓住地方特色,开拓研究思路,推动学术进步,走向世界热点文化研究大潮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北石窟寺研究的基础还很薄弱,成果也很有限,但我们坚信,这次会议之后,必将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会关注北石窟寺,关注陇东佛教艺术与文化的研究,在海内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使笼罩在这座千年古刹上的迷雾逐步消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些人听经念佛的时候流眼泪,非常地伤感,这是感动。什么原因?是念佛的音声触动他的善根。他会有这个现象,证明他过去生中是学佛的,而且学得很不错。为什么今天流泪?他前一生在修持功夫还差了一点,没去得了;这一生很幸运又遇到了,他才会有这个感动。佛听经的时候会流泪,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慈心清净,踊跃欢喜”。有的时候,我们读经念佛,甚至会有寒毛直竖的现象出现。遇到这个情形,不要害怕,这是触动善根。真正用功,次数多寡,各人不同,会有这个情形,会遇到的。这个经文,突然之间心开意解,忽然明白了,明白的时候就有这个“寒毛直竖”,或者感动地流泪。这种情形是你前世“曾作佛道”,你过去生中曾经是修行人,曾经修学过这个念佛法门,所以你不是凡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