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佛塔传奇
2014/9/8   热度:216
我国的佛塔传奇 刘宾仁 一、印度佛塔传入我国及其演变 佛塔是随着佛教的东流而传入我国的。先秦之世,塔字还不见经传,以后它与我国民族传统相结合,千姿百态地装点着中国的山河大地,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层级之高,造型之美,在古代建筑中堪称首屈一指。塔起源于印度,原指坟冢,梵文音译窣堵波、佛图、浮图等,意译为圆冢、方坟、灵庙等。后来略去“窣”字,简称堵波,也叫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它是专门安放佛骨--舍利,或法宝--佛经用的。佛塔一般由塔刹、塔身、塔座三部份组成。佛塔移植于我国时,由于中国楼阁建筑的方形平面与印度窣堵波的圆形平面发生矛盾,加以中国的木结构的形式又难以做成圆形平面,所以唐代的建筑匠师就创造性地采用了介乎正方与圆形之间的八角形平面,并成为最常见的平面形式。同时相应地将木结构材料改为砖砌。至元明清时代,塔的形状更发展为十二边形、圆形、十字形以及内圆外方、外圆内方等多种形式,使用材料方面也发展到石、土、铜、铁、琉璃等多种,从而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中国佛塔建筑通常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大多数,层次一般为单数,因单数是阳数,含有传统的吉祥之意。塔的类别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铁塔等,层次可分为单层或多层;从造型方面又可分为楼阁式、密檐式、瓶形式(藏传佛教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等。从材料方面来说,木塔大都建于隋代以前,如元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是最大的木塔,高三百三十三米,百里以外就能看见,但建成不久就焚毁了。现保存最古,最完好的木塔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辽清宁二年(1056)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六十七.一三米,底层直径三十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塔建在四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有栏额和普拍枋,柱脚有地等 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二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天,仍然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供奉有佛、菩萨像,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精心布置,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山西省党政领导特制山西应县木塔模型作为礼物赠给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具有良好的祝愿和深刻的意义。 唐以后多用砖塔,宋代还出现用铁式硫璃瓦砖砌成的铁塔。如开封祐国寺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平面呈八角形,十三层,高五十四?六六米。外壁镶以褐色琉璃瓦,近似铁塔,故名。因黄河泛滥,塔基已淹没于地下。塔身用不同形制的琉璃砖砌成仿木结构,檐下配置斗栱,檐上葺以黄瓦,造型宏伟挺拔,俨如擎天巨柱。塔身细部的硫璃砖雕有飞天、降龙、麒麟、菩萨、力士、狮子、宝相花等花卉、人物五十余种,雕刻精细,神态生动,为宋代硫璃砖艺术的佳作。历经地震、河患、狂风暴雨等自然灾害侵袭,仍巍然屹立,堪称奇迹。 真正以铁铸成的铁塔在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山玉泉寺东一座土丘上,原名如来舍利塔。北宋嘉祐六年(1061)铸成。塔基用特铸青砖建成,塔身全为生铁铸造,重达五十三?三吨。塔为双层须弥座,每层每边铸有“八仙过海”、“二龙戏珠”和海山、水波、海藻等纹样,线条流畅自如。台座八角,各铸有托塔力士一尊,个个全身甲胄,脚踏西山,托顶塔座,体态刚健,状极威猛。塔身仿木构楼阁式,八角十三层,高十七.九米,每层均设腰檐平座,置斗栱出檐,在相对四面各设一莲弧门龛,其余四面施造佛像及其他纹样,在角梁飞檐的前端,铸出凌空龙头,用以悬挂风铎。在二层的南、北、东、西四面,分别铸有塔名、塔的重量、铸塔时间、工匠姓名及有关事迹。塔体系分段治铸,逐层迭装,不加焊接,形体挺拔纤瘦,稳健玲珑。每值夕阳照射塔身,紫气金霞,交相辉映,“铁塔棱金”,蔚为奇观。 玉泉山的铁塔是我国六大大斜塔之一。它与广西崇左县归龙塔在建造时考虑到江心风力及地基因素,有意倾斜一.五度,以适应自然环境一样,在铸造时有意把它铸成倾斜一.五度。 二、我国的斜塔 斜塔是由于佛塔建成后由于各种自然因素而发生倾斜,有的必须施工扶正,有的由于各种物理等因素迄今不倒,形成了奇观。这里试举几个实例向读者介绍,并请指正。 曾被称为“中国斜塔之最”的山西太原双塔寺的东塔文峰塔,座落于山西太原市南效郝庄村南。寺原名永祚寺,因寺内东西双塔高耸,别具特色,俗称双塔寺。明万历年间(1573-1619)高僧佛登奉敕建造。现存寺内主要建筑,全为砖构。大殿及东西配殿都是无量殿形制,用青砖雕以仿木结构建筑,有檐柱、斗栱及瓦檐,雕工洗炼,富丽精巧。大殿为两檐楼阁式,内置砖雕藻井,玲珑雅致,东塔名文峰塔,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五十四.七米,因塔身严重风化,出檐斗栱大量跌落,塔身倾斜令人触目惊心。最后一次测得塔尖相对移位二.八六四六米,其倾斜率竟为意大利的比索斜塔的三十倍。几年前进行扶正工程,先施紏偏手术,再对塔基加固。一九八六年八月十六日顺利通过波速检查。强度完全符合紏偏要求。紏偏工作采取现代的“曹时中综合纠偏法”,最快时一天回落十一厘米。如今文峰塔身正脚稳,已宣告退出“斜塔”行列,恢复昔日风彩了。 苏州云岩寺塔称虎丘塔,建在江苏苏州虎丘山上。始建于五代周显德五年(公元959年)。平面八角形,七层。砖建仿楼阁式。从南宋建炎年间至清咸丰十年(1860)曾七次遭火灾。顶部和各层檐均毁坏,塔顶铁刹亦不知去向,现存仅砖砌部份。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外部轮廊有微微膨出的曲线,外壁每层转角处呈圆柱状,每面用檐柱划分为三间,中为塔门,左右是砖砌石棂窗。柱顶塔横额,上置斗栱,承托腰部的塔檐,再上为斗栱和平座栏杆。塔身由外壁、回廊、塔身三部分组成。外壁塔门至回廊有一过道,廊内是塔心。八角形,四面开门;从塔门经过道进入塔的中央小室,小室平面除第二、第七两层八角形外,余均为方形。塔内各层顶部都用大小斗栱和砖块挑叠砌成长方形,方形或八角形藻井,构制精美。塔身结构复杂,色彩瑰丽,砖砌部分多模仿木结构形式,有白石灰分和红黑二色绘制的彩画,别具风格。横额枋、壸门、斗栱和藻井等处绘画,色彩调和,图案优美,是国内较早的建筑彩绘之一。因塔身上下偏移达二.三二米,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辽宁省绥中县双塔岭双塔建于辽乾统年间(1101-1110年)。两塔东西对峙,相距五十米。东塔高约二十四米,砖筑八角九级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东、西、南、北四面砖砌浅龛,内置一佛,坐于莲花座上。佛座须弥式,束腰部雕有马、象、狮头、姿态各异。龛上有宝盖、飞天、铜镜。东南面左上角和西面右上角有砖雕题铭“辽天祚皇帝”与“宣赐舍利塔”等字,故又名“天祚塔”。二十多年前测量塔身斜度超过比萨斜塔两倍,尚待扶正。西塔高约十米,为砖筑六角实心七级密檐式,结构雕刻部分与大塔基本相同,现存五层檐。 上海市松江县天马山中峰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在圆智教寺后建有护珠塔,砖木结构,七级八角形。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重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遭火灾,烧去塔心木、楼板、扶梯、腰檐等也残缺。以后又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元丰钱币,于是纷纷前来拆砖觅宝,底层砖身的西半角被拆去大半。今塔侧向东南,倾斜度超过比萨斜塔一.五倍,但经历二百余年未坍,至今犹屹立于山上,未见扶正和加固。 甘肃兰州市黄河北岸有白塔山、因山头白塔而得名。岗阜起伏,蟠结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势。下有金城、玉迭二关,为古代军事要冲。白塔建于元代,明景泰年间(1450-1456年)重建。塔七级八面,上置绿顶,下筑圆基,通高约十七米。山上一、二、三台建筑群,依山势升高,飞檐红柱,参差错落,绿树丛中,亭榭回廊连属,四通八达。“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迎旭客阁、白塔寺、云月寺等建筑,总面积约八千余平方米。登临诸殿阁,可凭栏远眺日出,黄河九曲,气象万千。白塔山原为荒山,解放后引水上山植树造林,绿化面积约四千五百多亩。今已树高林密,浓荫翳目,并已辟为公园。 兰州白塔是城市象征之一,向黄河一侧偏离塔心垂直已达五十多厘米,原因是历经五百多年风雨剥蚀及坐落在黄土的地基上的缘故。已由铁道部科学院西北分院的技术人员进行“立正”紏偏工程。由于兰州白塔是砖结构,坐落在疏松的黄土地基上,并且经五百多年的风雨剥蚀,抗拉强度和抗剪程度都非常弱,设计操作稍一不慎,就会损坏白塔形象和质地。技术人员制定了采用掏土加压与钢筏托换组合的方式,形象地称之为给白塔坐上一个钢垫,整个工程包括设置抗滑桩、锚索、紏偏,建立排水系统等四项。兰州白塔“立正”后也退出斜塔的行列。我们祝愿斜塔日渐减少,祖国美丽的河山上不需要“病态美”!■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能舍,就有得,可是要知道,得了之后还是要舍。因为你能把你得到的舍掉,那就变成功德;如果你舍了之后得到,你就在那边享受,那是福德,不是功德。有舍才有得!你舍得多,你得的就多;你舍得少,你得的就少;你不肯舍,你就一无所得。所以你想得财富,你不舍怎么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