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智慧哲学精义》导言——文殊智慧:不可言说的言说


2014/9/8    热度:476   

  《文殊智慧哲学精义》导言——文殊智慧:不可言说的言说

  肖黎民

  这是一门几近失传的东方绝学,这是一笔尘埋已久的佛学遗产,但同时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刚刚才开始挖掘的智慧宝藏和文化资源……

  对许多人而言,文殊智慧既是一个颇感陌生的特殊话题,又是一种略显玄奥的另类哲学。人们或许要问:这种陌生而又玄奥的智慧在整个人类智慧的坐标系上是否有自己的原点?它与别的智慧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它的智慧内蕴和智慧个性究竟是什么?尤为重要的是——它对现代人与现代生活来讲,是否还有某些独特的启示和切身的助益?它是从传统的坟墓里挖掘出来的业已腐朽的一具哲学僵尸呢,还是至今仍在思想的草丛里蜿蜒流淌的提神醒智的一股源头活水?这种古老的东方智慧是否还有可能在现代或未来的时空里重新复活、转换并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依佛家看来,文殊智慧属世出的“不可思议”的般若智慧,乃诸法之实际,绝离名字、言说、思量、分别、言思所及,只可修证、体悟和意会,而难以用语言去表达。若一旦将其形诸语言,则立刻会落入“言诠”和“文字相”,所说出来的已远非原来的“实相”和“第一义”,而是业已变味和歪曲的“第二义”。现代西方哲学家维特根思坦也曾经在另外一种语境中说过类似的话:凡是不可言说的,必须对之保持沉默。但佛家同时也认为,为了使修行者能够更易证悟甚深的“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文字般若”也不失为一种必要的方便法门,所谓得意忘言、得鱼忘筌、舍筏登岸是也。故此,为了使更多的普通人从中领略到文殊智慧的风貌,我们还不得不姑妄使用蹩脚的语言及所谓的世间“分别智”和“有漏智”,对“无分别”、“无漏”的文殊智慧进行一次勉为其难的世间解读和“不可言说的言说”,以有言显无言之妙理妙境,以有相示无相之大机大用,好“给个方便,指个入处”。我们知道,尽管佛祖在灵鹫山上拈花示众,行不言之教,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含笑,深得佛祖实相无相的正法眼藏和涅槃妙心,最后获其“衣钵真传”,但流传于世的“如是我闻”般的佛经及各种经论依旧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即使是文殊自己,也有许多的“所说”昭示后人;而且,大乘佛法特别强调普度众生和自利利他,倘若能够寻找和使用一种能使大众易于了解文殊智慧的方便“说法”,也算是应做的一种殊胜功德。由此看来,我们为了“不说”还得放心去“说”,为了远离语言的有相遮蔽而必须首先使用语言。

  不过,在对文殊智慧进行现代言说之前,我们还不得不提及另外一个与此相关的话题:文明的回归与重构。

  现代人最深刻的痛苦是在向外释放自身巨大潜能的同时,放逐了超越的神圣价值,丢失了自我的本来面目,沦为贪欲、物质和工具的奴隶,落入人为物役的异化陷阱,被自己占有的东西所占有,从而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己五维关系的扭曲和紧张,由此导致和出现了生态失衡、社会失范、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私欲膨胀、道德沦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使现代人日益变成一种支离破碎的生物性存在和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者。人类所欲追寻的充盈的幸福感似乎愈来愈显得扑朔迷离和难以捉摸。

  在新的层次上和新的整合中回归本来、回归简单、回归和谐、回归完整、回归灵性,使“单向度的人”、“支离破碎的人”和“无家可归的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重新调整现代文明的航向,重新确立科学的发展观,重建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已成为新世纪有切肤之痛的现代人发自灵魂深处的呐喊和呼唤。在这样一种强劲的世纪性和世界性的“回归浪潮”中,一些西方学者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东方,并提出了“向东方古老智慧乞灵”和“东方学转向”等主张。不管这些主张出自何种人文背景和时代语境,它们都深刻地反映出西方文明所遭遇到的现代性危机和对摆脱这些危机、寻求新的文明范式的探索和反思;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凸显出东方文明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在重构人类现代文明方面可能会发挥的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至少,东方古老文明中所包孕的一些本原性因素,会给西方文明乃至包括东方文明自身在内的整个现代文明的重构,提供一个有力的价值参照。

  文殊智慧是东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佛教文化中的奇葩和精华。其般若空慧和不二中道所体现出来的有机整体观、辨证思维及超越精神和圆融精神,对疗治由主客、人我“二元对立”所引发的各种“现代病”,不啻是一剂提神醒脑、济世利人的“红尘清凉散”。在文明的回归和重构中,古老的文殊智慧或许还能经历一次奇妙的再生和复活,现代人蓦然回首,也许会从中获取一种别样的灵感和有益的启示。

  另外,作为汉藏佛教徒公认的文殊道场,文殊智慧也是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最突出的佛教文化精华和最鲜明的人文标识,是五台山最具魅力和最有价值的精神软件。解读文殊智慧是挖掘五台山佛教文化内涵的关键所在,是打开五台山佛教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是开展五台山文化研究的首要机枢。

  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文殊智慧本身所包孕的底蕴和内涵,多数人不胜了了,浅尝辄止,只闻智慧文殊之名,而昧于文殊智慧之实。(或只知智慧文殊,而不知文殊智慧)。游览佛教圣地五台山,往往是慕名而去,匆匆而返;登山进庙,观像见僧;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仅睹五台山之“形”,而未得五台山之“神”,止于表层,难入堂奥,买椟还珠,落于皮相。其实,当我们下决心走进这个陌生而又玄奥的世界,就会发现文殊智慧的确是博大精深、内蕴深厚,可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笔值得甄别和珍惜的精神文化遗产,其智慧精华不但是佛教信仰者的无上法宝,而且对于教外的普通人来讲,也不乏多方面的启示。系统研究开发文殊智慧并对其实现创造性、现代性的传承转换,对于提高五台山的人文品位,挖掘五台山的深层内涵,增加五台山的旅游魅力,提升五台山的文化价值,提高人们的智慧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以及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将要展开的文殊智慧的现代言说充其量只能算作是文殊智慧研究的一个导言。导言者,抛砖引玉之意也,同时也可理解为是对文殊智慧的别样解读,或者还能将其视为是在文殊智慧现代文本正式出现之前的一种背景铺垫、思路清障和话语预热。其与生俱来的“有漏”之处,恰可为它的完善者预留下充分的发挥空间。吾辈岂敢有“为往圣继绝学”的雄心壮志,但面对一份历史遗存与精神遗产,也难免有几分入山探宝、入海探珠式的好奇和冲动。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我们也许充其量只能在文殊智慧的海洋边上捡拾几个零星的贝壳,但毕竟已能从它们的纹理中接收到一些鱼虾甚或蛟龙的信息。

  那末,就让我们开始多嘴多舌地沉默,喋喋不休地静思。或许,就在无数语言的尽头,文殊智慧的般若之光就会如“大圆镜”般悄然朗现。

  果能如此,我们宁愿将所有多余的语言垃圾在刹那间“清空”,而化为乌有,归于实相。

  肖黎民、秦亚红.《文殊智慧哲学精义》.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8月版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 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钱财到面前来的时候,要把它用在善的地方。什么是善?利益众生是善,自己享受是恶,你要是能够记住这个原则,你的一生一定是幸福快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