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化茶
2014/9/8   热度:254
千年文化茶 但那都称不上是真正的爱茶者。真正的爱茶之人 ,则一律称喝茶为“品茶”。一个“品”字,就道尽了饮茶的诸多情趣,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世人似乎只有他们最“懂”茶了。对酒自然能够当歌,而对饮茶则可以恣情写意。所以从古到今,中国的文人墨客品茶品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名篇。譬如“茶烟一缕轻轻扬,搅动兰膏四座香”、“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闲轩”等待,都是古人咏茶中最让人产生共鸣的诗作。伴之而起的是“茶道”的盛行,使得品茶成了修身养性的最佳良方。唐朝那位陆羽,对品茶极有讲究,为此还专门著书一本,首次系统介绍茶栽培、制作、饮用等方法和经验,谓之《茶经》。他因此被人们尊为品茶艺术的权威和圣人,茶博士们则敬他为“茶神”。 茶与酒一样,与中国的历史渊缘极深,翻开一部厚重的中国史依稀能看见多少风云人物,曾经以茶会友、煮茶论道,并因此成就大业。茶与洒不同的是,茶还作为一种文明的使者,经由古老的丝绸之路,传播到全球、飘香四海。 1662 年,一位爱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出嫁英国,便得英国出现了第一位饮茶皇后,从此也增添了一个没有种茶历史的饮茶大国。这个岛国的人民,成了世界上饮茶的冠军,上午十时半和下午四时的饮茶习俗,成了生活中雷打不动的制度。学术界的交流被称为“茶怀和茶壶精神”,电视台下午四时的节目谓之“饮茶时间”。萧伯纳曾调侃地说:“破落户的英国绅士,一旦卖掉了最后的礼服,那钱往往还是用来下午饮茶的。”在各种国粹都发扬光大的今天,对于街上一夜之间冒出的大大小小装修考究、甚至无比富丽堂皇的各类茶楼,自然不足为奇了。茶是一种文化,茶楼就十分张扬茶文化的意韵。为了表示自己对文化的钟情,商贾大款,风流名士,乃至一些为政者,过去一律喜欢 KTV 、卡拉永远 OK ,而今则顺理成章地青睐茶楼,一幕幕地上演着“醉翁之意不在茶”。从大路边的大碗茶进化到如今奢华深遮的茶楼,显示了当今经济的蓬勃发展,但是不是也暗藏着另一种浮躁、空虚甚至堕落呢? 茶叶中蕴藏的商机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各地何以争先恐后开发名优茶?老牌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碧螺春”、“雀尖”、云雾茶等等,更显一代天骄,新品如“长香思”、“白云春毫”、“小花”之类也是群雄逐鹿。各领风骚。一时间乡乡有茶树,县县有名茶。茶叶生产成了一此地方天然的支柱产业。前不久,我的一位朋友说,他的一位领导到乡下一个小村子扶贫,回来时带了这个村子的“名特产品”——茶叶,规定局内每人都要自掏二千元腰包买十斤,而此前他的另一位领导在另一个村子里扶贫归来,也是如此这般。这下可好,“扶贫茶”也被开发出来了。 茶叶尚是茶叶之时,普通百姓可坦然喝之;一旦普通茶叶升格为“极品”。则就不敢间津了。而现在更是“名茶”辈出的时代,平素见惯了的当初数元一斤的茶叶,经过几道包装程序后,价格就急骤上扬为天价;原先随处可见的,扬名之后就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哪里去寻?旧时百姓檐下燕,飞入商贾仕宦家,更不消说一些老牌名茶了。 令人忧虑的是,茶叶一旦成了“极品”。往往就和其它可以打通关节的东西一样,成了一种“交易”的中介。所以,当新闻媒介报道公仆“清茶一杯”时,有些人就常常唏嘘 ,干脆“白开水一杯”,岂不更好?其实这种思路很有“逻辑问题”:即便“清水一杯”,也是“此水非彼水”,那是某某名牌纯净水、某某具有高疗养价值的矿泉水,岂是那白开水比得了的。所以,众多的茶叶商瞅准机关这块宝地来推销茶叶,乃至有公仆也干起了推销茶叶的营生,至于老同志、老部下、老同学、老战友,或者是“不老”甚至根本就没有关系的人们相见,以所谓的名茶打开关节,对这些现象人们已见怪不怪,越来越“理解”了。 话又说回来,茶与酒还是不同的。有“酒杯一端,政策放宽”之说,却没有“香茶一抿,一切放行”之说吧(虽说必有其事)?喝酒误事的历来就多,品茶毕竟比嗜酒要好。当然的功过,赞誉的与讨伐的文章,都已洋洋成大观了。而对于茶来说,评价一向是往高处走,所以刘禹锡曾赞叹“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但是,设若今天老刘再世,作为一个官阶不小的州府大人,他还能居陋室么?他还能以饮茶涤尖烦么?自是不得而知。 千秋蒙顶 杂志 2004 年 9 月 蒙顶山茶大事记 西汉 甘露三年(公元前 53 年), 蒙山县人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陶谷的《清异录》载:『吴理真住蒙顶,结阉种茶凡三年,味方全美,得绝佳者曰 [ 圣扬花 ] 、 [ 吉祥蕊 ] 。』 唐 玄宗天宝元年(公元 742 年), 蒙顶茶开始入贡皇室。 宪宗元和 8 年(公元 813 年), 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严道县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公元 816 年 ,杨华《膳夫经手录》记,『蜀茶得名蒙顶,于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 公元 825 年, 李肇撰《唐国补史》: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 文宗开成 5 年(公元 840 年), 蒙顶茶传入日本。 宋 神宗熙宁 7 年(公元 1074 年)、 9 年(公元 1076 年), 提举茶马司先后在名山、百丈设置『茶场』尽『榷』全县茶叶。 神宗元丰 4 年(公元 1081 年) ,皇帝下诏『专以雅州名山茶为易马用』。 微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011 年), 重申神宗原诏『用名山茶易蕃马』并『定为永法』。 孝宗淳熙 13 年(公元 1186 年), 名山茶创始人吴理真,被封为『甘露普慧妙济禅师』。上清峰的八株『仙茶』(后死一株),进一步神化,列为正贡茶。并在该处修建石栏围护,取名『皇茶园』。 明 蒙顶贡茶,改制芽茶进贡。 蒙饼制艺,开始改为炒青,着色、香、味、形。所制黄芽、石化、芽白、雀舌驰誉全国。创制『甘露』名茶,质量超过唐、宋时代的『石花』。 清 蒙顶『仙茶』演变为皇室祭祀太庙之物,『皇茶园』外所产茶叶,开始列为正贡,副贡和陪贡。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真茶性泠,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 德宗光绪 32 年( 1906 ), 名山王恒升、李裕公等 18 家茶商,为抵制印茶侵销西藏,集资 5 万两白银筹建『名山茶叶有限公司』。 民国以后 民国 26 年(公元 1937 年), 名山县成立产茶业同业公会,入会会员 172 人。 1958 年, 中共名山县委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蒙山茶要发展,要和群众见面』的指示,组织 800 余人上蒙顶山开荒种茶。并以净居庵为场部,建立了茶叶培植场。 1959 年, 『蒙顶甘露』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2003 年,成立『四川省国营蒙山茶场』。 1963 年, 国营蒙山茶场李家光等人在蒙顶山中部海拔 1400 米处柴山岗娄子岩,发现四株野生古茶树,据初步鉴定,树龄已达六百余年。 1979 年, 『蒙山茶场』改制为『四川省蒙顶皇茶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蒙 山 派 茶 道
追溯起来,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开始认识并利用茶了。从此,茶就与我们世代相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终成了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且不论一个普通百姓家里,日日荤绕茶香,生在山青水秀的地方更好,那汲取了天地精华的各种香茗,让乡野之夫也都因此而滋润得比城里人还灵秀。就算真的是穷乡僻壤吧,山枯水竭了,也还要采些草本之叶,精心叶调制为“茶”的。我幼时就喝过槐树叶、杨树叶等各种树叶的焙制的所谓“粗茶”,苦是苦点,但在那时却感到颇为解渴。还有那些遍布城乡七拐八角的各类大小茶馆甚至路边卖的“大碗茶”,更是云集了四方“好茶客”。粗茶亦好,精茶也罢,各类“好茶客”。的说法却不相同。为俗人的我们,一般都是直着嗓子说喝茶喝茶,稍文雅一点的,大不了说出一个“饮”字。而姚雪垠老先生则谓之为“吃”。他在一篇专门谈吃茶的文章里说,自己不会吸烟,又没别的嗜好,坐在房间里需要一点淡淡的刺激,所以常常吃茶。而且姚先生吃茶也有一绝,茶不在好,苦香都行,兼为解渴,所以喜欢大怀倒满,大口吃茶。
蒙山派茶道分蒙顶茶艺“天风十二品”和蒙山顶茶技“龙行二八式”两大类,分属典雅派与刚健派。两派一柔一刚,一文一武,一静一动。乃蒙山派茶道、茶技的“技”、“艺”双绝,堪称蒙山派“双壁”,被誉为中国茶文化艺术的两座里程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如果是真干,一定得三宝加持!因为佛所发的愿,没有一个愿是空愿,一定都兑现。佛门里面有一句话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如果你真的想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佛一定不会舍弃你。佛度众生,这个众生无论在哪一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佛眼看得清清楚楚。什么时候你真正觉悟了,真正需要佛帮忙,他就来了,感应道交,绝对不会空过。佛是从哪来的?自性变现的。我求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了,自性弥陀;我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来了,自性观音,那怎么会求不到?他怎么会不现前? 就怕你求的心不真,或者夹杂着自私,夹杂着名利,感应就没有,要不然,没有不感应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