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居士与茶文化


2014/9/8    热度:371   

历代居士与茶文化
  巩志
  居士,梵文Grhapati(迦罗越),意释为“家主”。原指古代印度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戒”者。(维摩诘经)称:维摩诘居家学道,号称维摩居士。{慧元疏)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主士,名为居士;一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又旧时有些自命清高的人,也往往自称居士。
  居士,犹隐士,古称有才能而隐居不仕之人。佛教称信佛而不出家,且又有学问的文人的雅称。他们正是中国(茶经)所赞的”精行俭德之人”。
  居士多茶人
  自古居士好饮茶。在中国古代,有许多爱茶的文人学士,号称居士的相当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他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是中国以名茶入诗的最早诗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自号吞山居士,平生爱茶,一生共写过50多首茶诗。在他的(琴茶)诗中,说弹琴需茶,吟咏需茶,生活中离不开茶。在他的代表作<琵琶行)中,记录了江西景德镇北的浮梁,唐时已是著名的茶叶集散地。他的(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诗,是描写两郡太守欢宴贡茶——阳羡茶和紫笋茶的名篇,常为后人传颂。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毕生尚茶,最推崇“双井茶”。写有{归田录),记录了不少茶事,又写过不少茶诗,其中以{双井茶)诗最令人喜爱,双井茶也因欧阳修的推崇而蜚名全国。
  宋代大文豪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精于煎茶、饮茶。在岭南还种过茶。他的散文{叶嘉传》为当时著名的建茶立传,脍炙人口。又写有咏茶诗词数十首,对北苑茶情有独钟,其中,尤以(次韵曹辅壑源试焙新芽)最为茶界称道。特别是“从来佳茗似佳人”诗句,与其(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另一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并提,后把它们成名联,用来崇尚名茶。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她与丈夫赵明诚,提倡用茶令的方式,论理对书学文,为后人传为佳话。
  南宋诗人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懂茶技,精茶道。他在《夔州竹枝歌)中,描写了繁忙的采茶景象,充满着生活气息。在(田园四时杂兴》中,描写农村风光的同时,还不忘写到农村买茶的行商。
  明代书画家唐寅,自号六如居士,一生嗜茶。他创作的《事茗图》,青山绿水,茅屋竹篱,茶堙缭绕;人物传神,品茗乐道,动静结合,颇具隐逸脱俗之感。
  明代画家文征明,自号衡山居士,平生好茶。由他创作的(惠山茶会图),描写了无锡惠山茶会的情景,为现存的古茶画中的佳作。文氏还有(是夜酌泉宜兴吴大本所寄茶》等20余首茶诗,现存于世,不愧是一位精于茶画、善于茶诗的居士。
  明代戏曲家屠隆,自号鸿苞居士,平生尚茶,又精茶道、茶艺。他的《茶笺》,至今仍不乏实用价值。
  明代书画家丁云鹏,自号圣华居士,平生嗜茶。他以唐代卢仝品:‘七碗茶”为题材,创作了(玉川品茶图),成为茶文化史上的茶画名作之一。
  现代,仍有一些爱茶的文人学者,钟爱居士之名。最为人称誉的就是赵朴初居士,他在佛学、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颇有建树,是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居士。他在峨眉山报国寺,题写“茶禅一味”匾额,将茶理与佛学的关系,作了高度的概括。他还引用从谂禅师‘吃茶去”的佛家机锋语,作茶诗一首。诗云:”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游览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时,题石偈日:“千言与万语,不如吃茶去。”此外,还有后山居士东师道、梦塘居士孙联奎、情真居士周邦彦、仓山居士袁枚、柳泉居士蒲松龄、淮海居士秦观都是茶道中人,在此不一一赘述。所以,自古以来,便有:荼人多居士”之说。
  居士肖茶爱佛
  居士者,据{法华经玄赞)日:“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他们可以在家静心作事,不必剃度出家,而茶理是与佛家相通的,故才有“茶禅一味”之说。元德辉根据唐、宋诸家所订的佛门清规,依托唐僧百丈寺住持怀海之名而修订的{百丈清规》不但将寺院的栽茶、制茶纳入农禅内容,而且将僧侣的饮茶定为寺院的茶礼。四川蒙山永兴寺的{寺院食规)中,明确记有以蒙山茶供佛的寺规。所以信佛与尚茶,在佛教哲理上是相通的。禅宗历来认为,平常心即是佛,劈柴挑水,吃饭穿衣,寻常起居,人来人往,皆为佛法。而茶,最宜”精俭德主人”。它一心避开现实,与幽居冥想是不无相通的。
  居士在嗜茶、尚茶的同时,可以探究佛道之妙,也可以做包括茶学在内的诸多学问。所以,在众多居士的茶学文献中,留下了茶理与佛道的情结。唐代居士自居易,一生嗜茶,与茶相伴。特别是晚年,与琴茶结缘,在饮“琴茶”中,享乐人生和佛教的淡泊,以保高雅的情操。北宋欧阳修居士,喜欢双井茶,说孔子听一妙曲,可以余音绕梁,三日不进肉味。而欧阳氏尝一口双井茶,可以赞赏三日。宋代苏东坡居士,赞同唐人陈藏器‘茶为万病之药”的说法,说‘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茶如参禅可悟性
  ”茶益文思”,文人理当与茶为友。茶能悟性,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日:‘饭后三碗茶’!”佛教认为饮茶不但能长生,而且饮茶能彻悟。参禅作文都需要提高悟性,灵机或灵感,只有这样,才能登上上乘和顶峰。所以历史上的高僧,不乏茶人,诸如唐代诗僧皎然、齐已、灵一、从谂;宋代名僧惠供、予安等,他们都可与同时代文人相媲美,编入史册传颂至今。
  至于历代爱茶居士也不乏其人,在他们的饮茶诗文中,也总会常常透出一些佛气来。唐代诗人李白,既作酒仙,又是茶人。他写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诗,其实是一首佛茶诗,却间杂着道家思想。
  自号六一居士的欧阳修,即‘集古录一千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茶一壶、鹤一双”,终老于山林。选择的禅家生活方式,平生好学,一生著有许多茶诗。自号东坡居士的苏轼还常与禅宗斗机锋。 {五灯元会》载有他与释子佛印斗机锋的一段话,“印云:‘这里无端明坐处’。坡云:‘借师四大作禅床’。印云:‘老僧有一问,若答得,即与四大作禅床;若答不得,请留下玉带’。坡即解腰间玉带置案上,云:‘请师问’。印云:‘老僧四大皆空,五阴非有,端明问其坐处。’坡无语。印召侍者: ‘留下玉带’。”所以在苏东坡的众多茶诗中,总透露出浓厚的禅宗思想,可谓东坡居士是宋代文人中的迷禅典范。
  其实,在历代居士茶人中,不少是由儒入佛的茶人。特别是唐代天宝后多寄兴于江湖僧寺,更多走的是儒、释、道三教调和的路。他们在介入茶事的同时,也以佛修性,使茶文化注入佛教文化的色彩。
  茶禅相融养天年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有东都进一僧,以饮茶长寿著称。据(南部新书)载:“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日:‘臣少也贱,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也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这是因为饮茶能养身修性,颐养天年之故。而居士茶人,深具平常心,又吟诗作文,神动天随,寄托情思,如此多享天年。如唐代吞山居士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境贫困,接触社会生活。德宗贞元年间,考上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但他具有一颗平常心。平日喜欢琴和茶,尤喜弹琴奏(渌水曲)和品尝蒙顶茶,以琴茶自娱,享年75岁,在古代已算得上是一位寿星居士茶人。
  南宋诗人范成大,因信佛,号石湖居士,历任处州知府,知静江府兼广南西道安抚使、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等。平生爱茶、尚茶,写有许多茶诗。晚年退居故乡石湖,享年86岁。
  其实,居士们品茶、吟诗、参禅,皆能怡性养神,淡泊人生,把大自然与自己融为一体,无论在心态、精力,都有益于养身修性,延年益寿。
  (作者为光泽县委办公室退休干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观世音菩萨久远以前已成佛道,应化菩萨身循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众生凡有所求,菩萨即以千眼照见、千手护持,救护离苦得乐、称心如意! 今天是九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恭请各位诵经、吃素、放生、供佛等,行诸善事,功德无量!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