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佛教建筑之问题与发展
2014/9/8   热度:178
目前佛教建筑之问题与发展
陈柏森
1998佛教建筑设计与发展国际研讨会会议实录暨论文集
1998年出版
103-109页
--------------------------------------------------------------------------------
.
103页
摘 要
近年佛教在台湾蓬勃发展,佛教道场建筑亦日趋兴盛。在
建筑道场之过程中,本文提出下列问题,以供讨论:
一、建筑目标与内涵
佛教建筑应先追寻道场之定位与特质,再据以决定建筑目
标与内涵。
二、建筑空间需求与管理
撰写建筑计划书,合理提出空间需求,并注意使用管理与
维护。
三、工程执行之组织架构与互动
筹组建筑工程委员会,以推动道场建设,在委员会、建筑
师与营造厂间应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规划与设计理念
以佛法之内涵,对自然环境之尊重与谐和,创造符合现代
建筑精神与道场宗风之设计。
五、建筑行为与佛法
建造道场之过程与行为,应以修行心态参与,切勿仅为建
筑而建筑。
关键词:建筑计划书(architectural programming),空间需求
(space requirement),设计理念(design concept)
104页
近年来,台湾之佛教在诸大法师之讲经弘法,引领风气下
,逐渐深入社会各阶层,带动人心。佛教之蓬勃发展促进了佛
教道场建筑之日趋兴盛。
建筑是一种应用艺术,它是文化之表征,却需藉工程技术
、艺术手法来完成。近代工程之规模日渐庞大,科技日新,内
容更加繁富,因此亦需多人分工执行。而建筑行为之过程及其
成败,可反映出诸参与者之智慧与用心。
本文系著者对近年来台湾佛教建筑观察及亲自体验之所得
,它并非针对某一道场之观点,而系对目前台湾佛教界兴建道
场之反思。
本文提出下列诸问题与观点就教于诸大德:
(一)建筑目标与内涵。
(二)建筑空间需求与管理。
(三)工程执行之组织架构与互动。
(四)规划与设计理念。
(五)法鼓山之实验。
(六)建筑行为与佛法。
一、建筑目标与内涵
对于拟筹建之佛教道场,主其事者大多满怀理想,他们会
提出建筑之大概轮廓,如欲建佛堂、拜殿、禅堂、斋堂、寮房
、纪念堂,其至博物馆等,对此种空间,亦大多能提出某种筹
建理由及使用观点,甚至提出道场之特质与方向。
但就我所知,很少有道场将本身之修行法门,宗风与建筑
内涵之关连性作严肃地思考,亦即道场特质与建筑目标并未紧
密结合。
在中国或日本所见著名山林古剎,除了因其有著名大师弘
法,续佛慧命外,不论是禅、律或密之丛林,其道场建筑大多
能透视其法门特色,而有一些空间成为道场之重心。如禅宗之
有禅堂、律宗之有戒台等,而整体道场环境则将此种气氛融入
,表现其特殊风格。
105页
因此筹建道场,先应追寻道场之特质定位与建筑目标,始
能较有深度地决定建筑空间之种类,并衍生配合该道场之建筑
内涵。
近代佛教大德均提倡“人间佛教”之观念。既然佛法在人
间,即以人之教化活动为主,因此反映在建筑上与以往亦应不
同。在以往,置佛像之空间是建筑之中心,在佛殿中,佛像占
据了空间的大部份,供人膜拜或活动之范围很小,显见其以佛
像为建筑空间之焦点而强化了宗教信仰。
但是以“人间佛教”之观点,人在道场之活动,不论是拜
佛、念佛、打座、禅七或朝山、供斋等其活动模式应是决定建
筑内涵之要点,更有其者,不同之道场,虽有同一种建筑空间
,但因法门或宗风不同,建筑之内涵亦应有所区别。
优秀之建筑,能表现出道场之特殊风格,潜植人心。因此
筹建道之第一步,应是追寻道场之定位与特质,再据以决定所
期望之建筑目标与内涵。
二、建筑空间需求与管理
筹建道场,建筑空间内容之定性定量是-专门学问,我们
称之为建筑计划书。
建筑计划书中,一般大致均会研究拟建空间之性质、使用
人数、使用方法、空间大小及相关设备、管理及维护等。因此
写好建筑计划书是跨出建筑设计之初步,提供建筑设计之依据
。
计划书之订定,可由专业人士书写,但其过程应与主事者
,使用者及建筑师讨论,以便从管理者,使用者,及建筑设计
的角度提供意见,在国外有时计划书亦常由建筑师研拟。
依据我之观察,在计划书阶段,大致有下列问题:
(一)不知道应研拟建筑计划书。
(二)片面之研拟,参与之各方不够周全,尤其在研拟时,可
能尚未决定建筑师并请其参加,故计划书常不切实际。
但日后又要建筑师去执行,徒增困扰。
(三)计划书中空间之定性尚易决定,但对空间量常反反复覆
。
(四)缺乏对建筑完成后之使用管理及维护理念。
(五)缺乏财务控制观念。
106页
筹建道场,常需耗时数年,而道场之信众亦会成长,因此
若没有预估成长因素、使用效率、空间特性,则仅觉得空间不
够,随时提出加大空间之需求,实属不智。一个可满足最大容
量之空间,若因使用频率不多,空间特性及效率未能发挥,显
系浪费,而此种状况,常亦增加维护之困难。
道场建筑经费均由信众所捐赠,信众增加,基本上捐赠之
经费亦会成长,因此初期常见对经费概估较保守,但捐赠一多
,对财务计划之控制亦较松驰。充足之经费固然系建筑道场之
基础,但若无良好控制之空间量及经费,反而可能建造不出优
良之道场。
三、工程执行之组织架构与互动
当用地取得,开始规划设计,主事者大多会指定一些出家
众及信众代表组成委员会以便推动。其组织架构不一,唯基于
佛教伦理与计划推动,主持法师在委员会中,大多均为决策执
行之最后仲裁者。
选择建筑师是重要一步,有些道场要求建筑师必须是佛教
徒,就像基督教会也往往希望它的建筑师是主内兄弟一样。我
认为建筑师是佛教徒当然很好,但亦非绝对,重要的是,他是
否了解佛教内涵,他的设计有否俱有佛教无我,内敛、含蓄、
温和的特质。我们生病找医师时都会先了解他专属那科,选建
筑师亦应考虑他的宗教、文化及艺术素养。
选取营造商比较简单,只要工程经验丰富,管理良好,有
理想性即可。为了整体之建筑效果,建造时尽可能以发大包方
式进行较佳。以免在委员会人事不足之情况下,增加工程协调
之困难。
据我所知,目前对建筑师之选择大多因人介绍,很少深入
了解该建筑师之创作风格与素养。工程建造中,信众除了认捐
款项,也有捐建筑材料,甚至捐柱子,屋瓦等之习惯。但基于
对整体设计效果之控制,此种情况最好避免。
委员会与建筑师或营造商之互动非常重要。委员会成员或
有建筑房屋经验者,但并不表示他们了解道场建筑,由于人多
口杂,意见纷云,有时若沟通不良,缺乏互信,常导至虚工连
连或决策错误,拖延许多时间。因此加强参与者彼此间之沟通
,互相尊重,信赖专家,在工程执行中绝对必要,此实亦筹建
委员会之重要职责。
107页
四、规划与设计理念
建筑师的规划设计理念,决定道场建筑之成败,每位建筑
师之经验素养,对佛法之认识不同,创作之结果也各有千秋。
就我而言,佛教道场之规划设计理念包含下列几点:
(一)佛教之内省特质
若以三法印检验正统佛教,不妨亦以此看佛教道场设计。
佛教之内省,无我与涅盘特质表现在建筑格局与型式上,应是
朴实、简约、亲和的人性尺度,而非宏伟、壮观以及威权化。
(二)人间佛教之内涵
既是人间佛教,以人为本之活动模式及空间塑造为重要方
向。目前弘法修行之诸种活动,部份与传统方式并无多大改变
,但亦有局部修正者,因此在空间设计上应俱有某些弹性以及
反映活动模式之设计。
(三)建筑与自然环境之融合
建筑是人造之物,定可以设计得与自然融合,像是自然的
一部份,也可以像是个机器。佛教慈悲与众生平等之观点在设
计上应强调与自然环境生态之协调。此在山坡地开发最为明显
,整体设计应与地形地貌、山势、坡向、景观、物理环境相契
合,避免作破坏环境之大开发。
(四)表现现代之建筑精神
从建筑史及设计的角度观之,建筑需表现建造当时之建筑
思潮与精神。建筑格局,空间型态固由佛教内涵与活动模式产
生,但建筑技术,材料却可以表现现代的科技与多元文化。因
此优秀之设计应是延续传统,但非抄袭,勇于创新且承先启后
。
(五)表现住持人宗风及观念
道场住持是传法之焦点,不论禅、净或其它各有法门。设
计时应了解住持法师之宗风与观点,设计出的道场始有他传法
之精神与道场之特色。
目前道场设计,固不乏佳作,但我看道场设计,在外型上
强调伟大、雄伟的似较多,透过内省,由内而外之设计较少。
道场供弘法与修行,不适以纪念性或威权性的建筑设计,盖人
们之亲近佛法,因其悲智而非摄服。
108页
五、法鼓山之设计实验
自1989年至1996年间,我曾替圣严师父之法鼓山作整体设
计,设计图且已完成约百分之六十。唯因诸种因缘,在征得圣
严师父同意下,我放弃建筑设计工作,并受聘为设计顾问。称
它为设计实验,盖因其仅系纸上作业之故。
法鼓山之设计理念如前节所提,兹以幻灯片说明。
(一)整体配置与自然环境
(二)量体与尺度
(三)空间层次与活动模式
(四)材料与道场气氛
六、建筑行为与佛法
由于道场建筑经费一般皆由信众捐赠,信众发心护法固然
可喜,但在协助建造之过程,由于修持不一,信众亦往往将社
会上之不良习性带进原本清净之道场,争功餧过时有所闻。信
众为学佛而亲近道场,如果为了建道场而失去修行本旨,是否
本末倒置?
历史学家房龙曾批评公元1500年在罗马建造的圣彼得大教
堂固宏伟矣,却无伯利恒之马槽精神。若我们为了建造弘法道
场,却失去佛陀本怀,则建道场何用?
建筑是人造之物,而有其文化表征之内涵。我们看佛教建
筑,应不仅看它之成果,建造过程,实亦属佛法与修行。参与
道场建筑者,望能恭谨体会,不离本心,汇集众缘,以续佛慧
命。
109页
Problem an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Buddhism Building
Chen Pau-Sen
architect
ABSTRACT
Recently, Buddhism has been actively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Buddhism sites and buildings have also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sperous day by day. During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such religious sit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hav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for discussion:
1.Building Goal and Content
The religious site positio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m buildings shall be pursued first, and
then based on that, the building goal and content
can then be determined.
2.Building Space Requirement and Management
Prepare building proposal and specify the space
requirement reasonably, with due notice of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3.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of Work Execution
Organize a building work committee to promote religious
site construction, initiating commendable mutual
interactio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mmittee, architect
and contractor.
4.Planning and Design Concept
Base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Buddhism, respect and
harmony with natural environment, create the design
in conformity to modern building spirit and design
of the religious site style.
5.Building Behavior and Buddhism
The process and behavior of building a religious site
shall require the mood of religious practice, but not
any practice out main architectural concern only.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持戒修行的人,不见世间过。世间人所犯的种种过失,假如他要真的不见,他不就变成白痴。那为什么叫不见?见如不见,绝不放在心上,是这个意思。修行人总比不修行人聪明,怎么可能修成白痴?「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你要见到别人的过失,你把别人过失放在心上,挂在口上,常常说这个过失、说那个过失,你已经堕落、已经下降。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