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艺术史之明代的绘画艺术(2)


2014/9/8    热度:424   


  因此,在他的笔下,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入神品。他还是当时有一定地位的诗人。其中以绘画最为杰出,尤其是在山水画方面更具有突出的成就。
  在 浙派 风行的同时,苏州地区一些山水画家,继承北宋,特别是元人画风,而加以变化。沈周、文征明、唐寅等相继崛起,造成了与浙派抗衡的局面,并很快取得画坛盟主地位。学者日众,影响很大,形成 吴门画派.沈周不仅为吴派的宗主,明代四大画家的领袖,也为明代山水画代表画家,对当时和后世文人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沈周绘画流传的不少,其中著名的有《东庄图册》、《卧游图册》、《庐山高图》、《落花诗意图卷》、《沧州趣图》等。《西谿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册页,纸本,设色,纵28。6厘米,横33厘米。此画为沈周《东庄图册》中的第三帧。画面一湾清溪,数椽茅屋,隐映于矮山斜坡、疏林修竹之间,极富诗情画意和笔墨趣味。纵观全图创作,可以看到,一方面是元人书法之线及其平面构成法的展示,那隽秀、醇厚而又苍劲的用墨用笔,简洁、宽博而又伟岸的造型布局,显示出求内的 发明本心 式的精神情感之力;另一方面又是宋人层叠渐进的空间意识的体现,那对终极幻象的追求,对视觉构筑形式的倚重,以及错落穿插、润泽深茂的夸张写实之风所反映出来的外拓意识,均是求外的 格物致知 式的自然灵性之展示。前者是对审美直觉的尊重,对情感信息含量的体验;后者是对理性意志的探寻,对大自然构成法则的选择。前后两者的矛盾,正好达到一种微妙的互制性建构,拓扩和博大之中别具和平与完满,就连落笔太过的习惯性弊病,也在这种建构的映照下得以点铁成金,焕发异彩。王文治所谓 以搏象之全力赴之 ,当着眼于作品所具的宋人气象;顾鹤庆所谓 全以韵胜 ,则着眼于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元人情致;比较而言,还是董其昌最全面, 出入宋元,如意自在 ,可以说是对此画艺术特色的精辟概括。
  《庐山高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立轴,纸本,淡设色,纵193。8厘米,横98。1厘米。此图是沈周41岁时的巨制,40岁以前沈周均作小景。
  此图右上角题语曰: 庐山高,高乎哉!郁然二百五十里之盘踞,岌乎二千二百丈之宠嵸.读此句使人觉得这似乎有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之风范。西来天堑濯其足,云霞日夕吞其胸。迥崖杳嶂鬼手擘,涧送千丈开鸿蒙.何等的气派,何等的壮阔!犹如临飞瀑者触景生情,在涧底高歌吟诵,宏音在峡谷里游荡、回响,把赏者带进那辽阔的山水画境里。图中山峦层叠、草木繁茂。构图以S形为轴线,自下而上,由近及远。下端作山根坡角,两棵劲松配以杂树,形成近景;中景以著名的庐山瀑布为中心,水帘高悬、飞流直下,两崖间斜跨木桥,打破了直线的呆板,两侧巉岩峭壁,呈内敛之势。
  瀑布上方主峰耸立,云雾浮动,山势渐入高远。但见群峰直插,回环掩映,争奇竞胜,正如李白诗云: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再读画上题语: 公(醒庵)亦西望怀故乡,便欲往依五老巢公峰 ,感到愈加亲切了。全图布局近、中、远景相连,一气呵成,略无牵强拼凑,不愧为大家手笔。其局部结构也颇具匠心。如近景的四株树,以两松为主,并行弯曲,势与山脉走向相逆,两株杂树一直一弯,既有树干的穿插又有枝叶的变化。
  再如瀑布两侧的山岩皴法,都取横向而又型类不同,左面呈横向放射状,用密集的点子皴画出脉络,显得朴茂苍郁;右面则用横纹折带皴并加点,表现岩壁的险峭;左右两相对应,中间直落瀑布,势相逆而意相承,并引出左方象外之趣。从总体看,此图借鉴王蒙技法,善于组合稠密交叠的石岩,进而形成转折交搭的层峦,再布置大小林木,复合为整一的自然美,疏密、松紧相宜。至于远近层次,一靠墨色浓淡逐渐变化,二靠皴点疏密顺理布置。皴法则有两种:除解索皴外,还以淡墨勾石骨,以焦骨皴擦,再加点子,同时兼取董、巨江南画风的润湿、渲淡之长,望之郁然深秀。
  《落花诗意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长卷,纸本,设色,纵36厘米,横60。5厘米。此图描绘一位老者,在暮春时节,身着布衣,站在满地落花的土坡上,倚仗临溪,一座大山中除他之外空旷无人,老者目视远处青山,倾听脚下溪声,思绪万千。画面景物简洁概括,笔法苍老,山石吸取董源、巨然及王蒙等人的画法,用短披麻皴,染青绿和赭石,石块兀突处,用浓墨点苔。
  树法有元人笔意,以小圆点点出茂盛的树叶,以淡绿烘托。设色明丽,远山轻抹黛青,小桥栏杆用大红勾出,人物衣服着土红色。整个画面突出 空山无人,水流花谢 (自题识)的境界,反映出吴中士大夫追寻老、庄哲学悠游林下的人生态度。
  4。文征明
  文征明(1470- 1559年),初名璧,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人。早年师从沈周,后有自家面目。既能青绿又善水墨,既能工笔也喜写意,可谓一专多能。画风以赵子昂、吴仲圭、王蒙三家为基调,但突出 赵王 而以 吴为辅,秀丽雅致、温雅静穆,有翩翩文雅之趣,神采气韵独步一时,他是古代画史上少见的长春书家,主盟画坛达50年之久。
  文征明向沈周学习绘画,据其所说时在20岁。早期的仿古作品,具有研习前人技法的意义。如32岁所作《仿黄鹤山樵山水图》,构图和笔墨技法全似王蒙;39岁作的《天平纪游图》,富有黄公望隽秀苍润的格调。晚年的仿李成、仿董、巨之作,都呈现出自己文秀清婉的气格,且笔墨老到,均是自家风貌。
  表现文人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性的题材是文征明画作的重要内容。如《真赏斋图卷》、《东园图》、《葵阳图卷》、《高人名园图》、《苔上草堂图》、《品茶图》、《临流幽赏图》、《听泉图》、《清秋访友图》、《停云馆言别图》等,都是传世佳作。另有《江南春图》、《石湖清胜图卷》、《横塘听雨图》、《洞庭西山图》、《灵岩山图卷》等,皆为诗文书画合构,表现了画家对熟习的吴中山水的丰富感受。此外,《霜柯竹石图轴》等类题材也是画家的长项,他的书法优势和笔墨韵味都得到了自由的发挥。
  《品茶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馆,绢本设色,纵136。1厘米,横26。8厘米。
  年款为 嘉十三年岁在甲申 ,即公元1534年,为画家65岁时所作。画轴自然分为上下两部。下部远岫高松,竹篱茅舍,一人盘坐斋中,旁有茶具于席,侧室一童子引火烹茶。构图精谨,境界简逸,笔墨细丽清秀。上部自题咏茶具诗10首,书法行楷精妙,与绘画内容浑然一体,意境深邃,美不胜收。
  《霜柯竹石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纸本笔迹,纵76。9厘米,横30。7厘米。作于嘉靖辛卯,即公元1531年,时年62岁。此图绘太湖叠石,旁植杂树、枯枝、修篁。画面景物错杂自然,表现出画家宁静平和的心绪。自题诗句为: 书几神炉静养神,林深竹暗不通尘。斋居见说无车马,时有敲门问药人。 可谓画外之音,反映出画家倾心乡俗的愿望。柯木之类多用枯笔,遒劲秀拔之姿又见书法功力。通篇笔墨洒脱清逸,与《品茶图轴》的细丽风格相比,可属粗放 一路,为画家成熟之作。
  文征明也善作人物和花鸟。他的人物画吸取宋代李公麟流畅劲挺的线描技法,又融会了元人的简洁洒脱,所作花鸟画属于文人写意的范畴,以竹、菊、兰、水仙为主要题材,更有书神画韵之美。
  《湘君湘夫人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纵100。8厘米,横35。6厘米。年款 正德十二月丁丑二月已未停云馆中书 ,为画家1517年所作。此图根据《楚辞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的内容创作。二湘女为湘水之神,尧之二女,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同嫁于舜,长者为后,次者为妃;后舜卒于苍梧之地,二女投于湘江之水,相传娥皇即湘君,女英即湘夫人。画面左下方有小楷题记,作者自称此作仿赵孟頫和钱选,其实是自己的创作,而且是人物画的优秀代表。图中没有任何背景,服饰作唐妆,高髻长裙,有飘然临风之态;形象纤秀,设色以朱标白粉为基调,极为淡雅;用笔简练,线条柔仞;格调清古幽淡,洒落情思。画面上部楷书《湘君》、《湘夫人》二辞,与人物情态和命运相谐成韵,更为深邃淡远。
  《墨竹图轴》,现藏吉林省博物馆,纸本水墨,纵60厘米,横30厘米。
  图中墨竹一丛,浓淡天成,笔墨流畅,神韵超逸。仅署 征明 穷款并二印。
  上部三首七绝,皆鉴赏者所题。
  文征明一生勤奋创作,至老尤甚。嘉靖三十八年二月二十日,他为御史严杰之母写完墓志后,安然地离开了人世。
  5。唐寅和仇英唐寅和仇英同为 吴门四家 和 明代四大家 的主将,并且都曾师事周臣;且均出于 院体 门庭而又越其藩篱,自成风格而享誉画坛。
  唐寅(1470- 1523年),成化六年生于吴江(今江苏苏州),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六如居士等,幼年就学,才气奔放。弘治十一年(1498年),举乡试第一,经主考官结识了朝中学士陈敏政。30岁时进京会考,牵扯科场案遭受株连入狱,即被革黜放行浙江为吏。从此不再求取功名而志在文墨,并远游各地名胜,生活颓放不羁,自刻图章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晚年信奉佛教,取号 六如居士.此时南昌宁王朱宸濠重礼相聘,但唐寅发现其反叛意图,遂装疯回到苏州,隐居在桃花坞桃花庵内,生活更加放诞。
  唐寅一生坎坷抑郁,但却书画辉煌。他既画人物、仕女,也善山水、花鸟。
  唐寅约在30岁自京返吴后始跟周臣学画,直到40岁左右。年龄较小于唐寅的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记: 伯虎才高,自宋李营丘、范宽、李唐、马夏、以至胜国吴兴、王、黄数大家,靡不研解;行笔极其秀润缜密而有韵度,惟小弱耳。 此评可知唐寅画风的渊源,因而具有 院体 格调,但于灵逸秀雅之外,又能超越前人,为 吴门 风貌,个性风格已趋成熟。此时的山水画作有《骑驴思归图》、《春游女儿山图》、《南游图卷》、《看泉听风图》、《渡头帘影图》、《行旅图》等,可看出与周臣的启承关系,笔墨刚劲挺拔,出于李唐一脉。但又多有巧思,自出新意。
  40岁以后,唐寅已脱出周臣门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47岁时所作的《山路松声图》可作为标志之一。晚年的《春山伴侣图》、《落霞孤鹜图》、《西洲话旧图》、《震泽烟树图》等,已从中年的峻拔变为平淡清逸,沈、文的文秀苍润风韵也存于 水乳 之中。特以《步溪图轴》略见一斑。
  《步溪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159厘米,横84。3厘米。
  画面峰壑空远,林木萧疏,境界深邃。有小桥横卧清溪,一人徐步缓行,神态怡然。透过曲水横坡,层层远伸,远处高峰稳秀,云气弥漫;妙得空灵,画法苍润;既有南宋院体山水的传统,又有文人画风之格调。虽无年款,可知是其晚年所作。
  唐寅的仕女人物极为精妙,画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如《秋风纨扇图》,一类似《孟蜀宫伎图》,均能出神入化,影射社会时弊。
  《秋风纨扇图》是一幅白描人物画。人物用铁线勾勒,将李公麟的行云流水描和颜辉的折芦描等技法结合起来。转折之处富于轻重变化,形态准确生动。图中只有一位仕女,少许坡石,四面大片留白。中间仕女高髻长服,手持团扇而立,注目右前方向,表情含蓄有思,亭亭玉立而又庄重感伤。右侧自上而下有自书题画七绝一首。诗为: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托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 表达出作者在科场案后遭受冷落的慨叹心境,也隐喻了明代社会世态炎凉的恶劣环境。
  《孟蜀宫伎图》则是工笔设色人物画。现藏故宫博物院,绢本设色。纵124。7厘米,横63。6厘米。工笔重彩画宫伎4人,衣着华贵,云髻高耸,头饰花冠,青丝如墨,互相对语,不作衬景,四面大片留白,使人物如置身于聚光灯的中心而更加醒目。人物面部采用传统的 三白法 ,晕染细腻,生著细眉小眼,尖削下巴,楚楚动人。图中自书题画诗为 莲花冠子道人衣,日侍君王宴紫微;花柳不知人已去,年年斗绿与争绯。 后续跋为 蜀后主每于宫中裹小巾,命宫妓道衣,冠莲花冠,日寻花柳以侍酣宴,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 真切地表达了画家对五代后蜀孟昶的糜烂生活的谴责。
  仇英(1453- 1560年),字实父,号十洲。弘治六年生于太仓一个漆匠之家,后移居苏州。初为漆工,也师从沈周学画。正德(1520年)前后已声重画坛。他曾客居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处,多所观赏和临摹前代名家作品。因其来自民间,创作题材颇为广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各类,并擅青绿、水墨、写意、白描各种技法,成为明代的一位全才画家。中年以后,仇英将宋人的周密造型和元人的放逸笔墨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疏放简逸的画风,具有强厚的文人书画气息。《桃源仙境图》、《柳下眠琴图》、《停琴听阮图》、《松溪论画图》等,都是优秀的代表作。
  《桃源仙境图》,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绢本设色,纵175厘米,横66。7厘米。为明代少见的青绿山水佳作。所绘高山、泉水、白云、溪流、林木、楼阁等,笔墨极为精丽艳逸,骨力峭劲,风格秀细;人物刻画生动而有神采。
  仇英的人物画可与唐寅媲美,大量的画作都能独出心裁,妙笔传神。如《高士图》、《九歌图》、《陆羽煎茶图》、《文姬归汉图》、《秋原猎奇图》、《胡笳十八拍》、《明皇幸蜀图》、《西厢传奇图》、《昭君出塞图》、《杜陵诗意图》、《春夜宴桃李园图》、《人物故事图册》等等,皆称著画史。仅以《修竹仕女图》为例,略识其艺术成就。
  《修竹仕女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绢本设色,纵88。3厘米,横62。2厘米。画面修篁凤尾,疏淡清雅,盛装贵妇宽袖长裙,信步闲移,凝视远方。
  身后有一小龄侍女相随。此图吸收唐宋仕女画的技法,线条稍细于兰叶描,笔墨精腻劲挺流畅,贵妇高耸的发髻、丰满的体态,颇似周昉笔下的唐代仕女形象。闲庭信步之时流露出脉脉含情的神态,似有空虚、无聊的闲逸愁绪。
  6。徐渭徐渭(1521- 1593年),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和戏剧家。
  徐渭自幼博览群书,又好弹琴、击剑、骑射,习佛学道并深通南词北曲。
  年轻的徐渭,一心想报效国家,然而,连续8次科考落第。及至中年,浙江总督胡宗宪抗击倭寇时,才被延至幕府,筹谋献策,参与机密。作为未受俸禄的一介布衣,为了保卫国家而驰骋于民族战争的疆场上,其爱国精神是令人钦佩的。后来,胡宗宪因严嵩案发败落,陷于狱中。徐渭的挚友沈炼等人也遇害。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感到英雄落魄,报国无门,于是愤世嫉俗,痛不欲生。据明袁宏道《徐文长传》所述: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同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双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以致精神失常,因误杀妻子而被捕,入狱7年。出狱后贫病交加,寂寞中死去。徐渭一生,遭际坎坷,怀才不遇,有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书画,有一种兀做不群之气,令世俗骇目。他画的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不精妙,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尤其是他的泼墨大写意花卉,奔放淋漓,笔酣墨饱,形超神越,矫然独步千古,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加上题画诗的影射,作品所表现的政治思想倾向是比较明显的。画史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他四百年来领袖群伦,是水墨大写意画派承先启后的巨匠。
  徐渭一生创作甚丰,留传后世的作品也很多。其代表作有《杂花图》、《榴实图》、《墨葡萄图》、《牡丹蕉石图》、《芭蕉雪梅图》、《黄甲图》、《墨荷图》等。
  《杂花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长卷,纸本,水墨,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此图卷是徐渭大写意花鸟画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纸连10幅,作水墨花木13种,分别为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瓜、豆、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画面打破了自然时空的界限,撷四时之精英,集万里于一图,充溢着强烈的表现性意味,突出了绘画主体思想情感对于表现对象的支配地位。那纵横捭阖的开阔境界和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的磅礴气势,更是个性解放意识的形象化体现。丰润的牡丹,饱满的榴实,淋漓的莲叶,孤傲的霜菊,挺洁的寒梅,焕发出种种笔情墨趣,或轻或重,或刚或柔,或枯或润,或虚或实,穷尽变化,相得益彰。舒展九尺的桐枝和五尺的蕉叶,直冲画外,不见首尾,如虹贯天,如水行地,收到了统领全局、涵容细节之功。居于画卷中段而稍后的葡萄,黛叶翻飞垂云雨,老藤腾空如玄龙,颗颗明珠,脉脉新蔓,纷纷攘攘,形成了一个高潮。这横长数丈的巨构,是墨的世界、笔的天地、情感的海洋。勾、斫、点、垛、泼、破、醒、化、喜、怒、忧、愤、怨、悱……数不尽的点和线、形和色、灵和肉,在其中啸傲徘徊、奔腾踊跃,或如骇浪,或如烈火,或如浮云,或如堕石,是力量的冲突,是声音的交响,更是血液和生命的迸发。掩卷而思,透过那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点点斑斑的葡萄,墨汁狼藉的牡丹,醉饱淋漓的芭蕉,斑斓锈迹的石榴,我们可以看到画家那孤愤忧世,躁动不已的灵魂和真实的内心。
  《牡丹蕉石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立轴,纸本,水墨,纵120。6厘米,横58。4厘米。画面只绘牡丹、芭蕉、山石三样东西,皆以水墨一气呵成。画家通过墨的干湿浓淡和相机积破,笔的去来纵横和适当交叠,使画面上的牡丹、芭蕉与山石卓立世间而又生趣盎然,自然而然地透射出作者人格气质的光芒。此图纯以纸绢之白作衬底,一任下笔的磊落雄健,让笔墨边缘自然结成一道有韵律的硬口子,彷佛笔墨会从纸绢上脱越而出,又藉助白底映衬笔墨的厚度,从而使物象呈现出生动的立体感。墨韵的酝酿,关键在于用笔的松紧、含水量的变化和胸中对于聚散虚实的既灵活而又整体的把握,才能时而一气而放笔而不懈不促,时而收拾破碎而不脱不粘,眼光到处,触手成趣。
  徐渭显然深悟个中三昧。画幅中,他有意用那较为浑沌的墨块构成的大石,来遮拦、煞住那相对较为细碎而见笔的芭蕉和牡丹,使景物有露有藏,意境更为深邃,又使它们相互衬托、彼此呼应而各自生趣,整幅画显得元气更加饱实且集中。在右边靠近芭蕉、大石和牡丹的空白处,以锋尖浓墨写出的秀逸行草题跋,来点醒收拢画面气势,从而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染力。
  《墨葡萄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立轴,纸本,水墨,纵166。3厘米,横64。5厘米。此图形象简练,格局奇特,行笔泼辣豪放,用墨淋漓痛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画面上一杆老藤斜穿而过,生出欹斜藤蔓,倾泻出团团墨叶,一阵清风袭来,露出闲挂着的串串葡萄,晶莹圆润生趣盎然。藤蔓似乎不胜重负,枝枝下偃,却又如钢丝铁线,具有挣扎向上的意向。可见画家平日对自然观察之细致。在画面的左上空白处,题诗曰: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题字和垂落下的藤蔓压住了右面的重量,与所画葡萄相映成趣,而诗的内容则充满抑郁不平的激愤之情,点出了这幅画的主题和寓意。
  《榴实图》现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立轴,纸本,水墨,纵91。4厘米,横26。6厘米。此图画了一枝倒垂的石榴,硕果成熟,向日开口而裂,饱满的榴籽,滋润透明,富有质感。苍劲有力的枝干,稀疏松动的榴叶,虽寥寥数笔,却处处有画境,笔笔见精神。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全图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给观者以无穷的回味。画面左上方用狂草题诗曰: 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 字迹飞舞有势,与画风相协调。
  诗、书、画相益昭彰,标志着明代文人画已经成熟。
  7。董其昌董其昌(1555- 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思翁,别号香光居士。嘉靖三十四年生于华亭(今上海松江)。万历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宗时召太常少卿,再迁国子寺卿,数年后请命告归,终老故土。
  除了帝王画家外,董其昌在明代画坛上是官阶最高的画家了。他深谙宫廷内部的阉党之恶,便深自远引任南京礼部尚书。而且常常不到任所,集为官为隐于一身,以从事艺术创作为终身志向。在 画理 和 画作 的创作上主导了嘉靖至明末近百年的绘画大业。
  董其昌富有家藏,善鉴别书画,并以禅论画,提出 南北宗 之说,推崇南宗文人画为正脉,明显偏颇。自称作画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有积极影响。其画作,取法董源、巨然、米芾、倪瓒、黄公望等宋元名家之长,出以己意。晚年又于李唐技法中汲取营养,参以心裁。所作山水树石,烟云流动,透逸萧洒,具有平淡快爽、古雅秀润的特色。传世作品很多,《中国美术全集》第8册转载的17幅画作,可代表其水墨和青绿山水的成就。
  《秋兴八景图册》,现藏上海博物馆,纸本设色,纵53。8厘米,横31。7厘米。册前有曾鲸画董其昌肖像。内有设色小景8幅。作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至九月间。此时,董其昌泛舟吴门、京口一带,沿途风光心摹手追,一一入画,取法多样。以图四赏析:构图为左侧半圆,远山近坡,杂树数株;右面水平如镜,静无他物;背后山外之山一抹如带,构图简洁精巧,意境平远,韵味十足。笔格出自董源、黄子久,但随意变通,古朴淡雅,渲染入妙,墨气苍润明快自然。局部的林木、山峦,施以石青、石绿和朱砂,浓厚艳丽又柔和统一,更见秋意盎然。从图中款识可知此画作于途经吴门的小舟中。
  《松溪幽胜图轴》,现藏南京博物院,纸本水墨,纵134。7厘米,横46。6厘米。从题识可知,此画作于天启五年(1625年) 舟行东光道中 ,时年董其昌71岁。作者自题以宋人郭忠恕笔意画春夏之交的景色,近坡远山形同二段。近坡之上老松杂木数株;坡外平湖开阔,隔岸峰峦层叠,林木葱郁,楼宇茅舍隐现其间,幽邃深远;笔法劲利清爽,墨色苍润古淡。从其造型和皴法看出,取法实为黄子久。
  《昼锦堂图卷》,现藏吉林省博物馆,绢本设色,青绿没骨,纵41厘米,横180厘米,缺少年款,但是董其昌的代表之作。宋代欧阳修曾撰《昼锦堂记》,此画就是根据文意绘制成图。画面横长宽阔,右半绿峦长坡,杂树由近及远,秀杂生姿,近处树丛之中掩映平房数间,最显幽静;左半一脉浅绿迤逦远伸,水面辽远极目。此图构措精妙,意境平远开阔,描绘出富有南方风味典型的山间幽居。这便是《昼锦堂记》中记叙的宋代文学家韩琦的居读处。在董其昌的笔下,历历在目地再现出来。
  8。曾鲸曾鲸(1568- 1650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侨居南京从事绘画创作,以卓越的肖像画成就著称于史。所作人物肖像,逼真传神,气质鲜明,将中国传统的肖像绘画技艺发展到了空前的高度。其特点表现在构图造型和烘染上,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肖像表现方法。曾鲸的画在结构和布局上,以描绘对象为中心,背景简略或不设杂物,虚实结合之中突出人物形象。画家特别注重面部造型,忠实于描绘对象,善于表现能够反映精神气质的细节,因而肖像如同镜中取影,妙得传神写照。面部的色彩处理是画家最出色的匠心所在。近代画师陈师曾说过 传神一派至波臣乃出一新机轴。其法重墨骨而后傅彩加晕染,其受西画之影响可知。 这段概括点明了有关面部处理的特色。曾鲸的基本画法源于传统,是对 先笔墨后色彩 的中国传统写真技巧的发展。中国绘画有着优良的写真传统。晋代顾恺之画人物,强调 传神写照,妙在阿堵(眼睛)中 ;因而他画人物,常常不点眼睛,待胸有成竹后再画。宋人画肖像,强调必须熟悉对象,达到 熟识而默识 的程度,然后动笔描写,力加晕染,直到润泽发光为止;相反, 令人端坐欲求其神 只能是 俗笔.到元代,民间著名肖像画师王绎也强调 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现,我则静而求之,墨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低.这是我国传统写真技巧的奥妙所在,曾鲸完全继承了这一传统。因而他注重对人物面部的细心观察,进行真实性的刻画,作到准确生动。对于面部的色彩处理,曾鲸也是如此,并加以发展。元人王绎的 彩绘法 ,对传统的面部晕染技巧进行了理论概括,所用颜色也有不同的色度,只要按部施加渲染就可出现高低起伏的效果。他指出 墨随笔痕,色依墨态,成后观之,非色非墨恰是面上神采.曾鲸正是先用淡墨勾出面部的凹突结构,然后施以彩色的。不同的是,他更强调了墨染,采取了以面处理体积的特殊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有可能是吸收了西画的技巧。曾鲸在南京时,正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之时。利氏是 文艺复兴 时期的文人,因而也把文艺复兴艺术传入了中国,使曾鲸有机会研究和借鉴西方画法,但他的基本技法仍是传统的。
  在面部的烘染上,是曾鲸的最为精心之处,每画一像,烘染都达数十层,因而光彩夺目,这也是不同于前人的一大特色。对于衣纹的处理,则用笔简练,飘逸生姿。
  曾鲸最擅长描写文人学者的肖像,所作《王时敏像》、《葛一龙像》、《张卿子像》,称得上是中国最优秀的肖像画品。
  《张卿子像图轴》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绢本,设色,纵111。4厘米,横36。2厘米。年款为 天启壬戌中秋写 ,即公元1622年,曾鲸时年59岁。
  张卿子是晚明的诗人和医学家,画中人物正面直立,身穿淡青色长袍,乌巾朱履,右袖下垂,左臂横放前胸,手指指甲修长,悠然作撚须状,仪表端庄,意态安祥。似有与人面语,心神相与之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面部刻画,线路清晰,精确自然,肤色如真,耳目口鼻和脸面轮廓以淡墨线条勾勒,双耳和面部以淡赭烘染,润泽而有质感。眉毛、胡须皆用细笔浓墨,有如天生。生漆点睛,朱红涂唇,与面部底色和谐统一,神采奕奕。衣纹用笔劲利顿折,飘逸有致,可谓无笔不精,无处不妙。
  《葛一龙像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纵32。5厘米,横77。5厘米。没有年款。
  葛一龙,号振甫,江苏吴县人,为曾鲸同代文人。图中人物为坐姿,除一部古书外,别无他物,四面大片留白,使形象鲜明突出。葛一龙头带巾帽,身穿白色长袍,右肘抵书,侧坐于地,左膝前伸略为弓起,衣脚之下露出朱履一角。人物面部丰颊端正,眼窝较深,显露双颧;二目凝神,注视前方;眉毛轻淡,须髯疏修;鼻隆颐展,双唇微闭。宽衣随体,线条流畅;古书套封,质感如真;整个画面,构图简省;画法工细,笔笔精心;人物造型,真切合意;容貌清静,文雅质朴;神态安然,如闻呼吸;不愧为 镜中取影 、 妙得情神 之作。
  曾鲸的肖像画法,风行一时,人称 波臣派 ,师从者甚多,影响很大。
  其后有谢彬、金谷生、徐易、廖君可、刘祥生、沈尔调、张玉珂、陆永、顾宗汉、沈韶、张远、徐璋、沈纪诸人,传其画法。
  9。陈洪绶和崔子忠陈洪绶和崔子忠,在绘画史上齐名。朱彝尊《曝书亭集》载: 崇祯之季,京师号' 南陈北崔'. 陈洪绶(1598- 1652年),字章侯,别号老莲,浙江诸暨人,是一位个性强烈极富创造性的优秀人物画家。他自幼习画人物,并得到过蓝瑛的教导,因而具有扎实的基础,走上了与一般文人画家有所不同的创作道路,而与唐寅相似。他的一生始终伴随着不幸的遭遇,思想极为痛苦和矛盾,这又与徐渭相似。他又是徐渭的晚辈同乡,前辈大师那种大胆泼辣的创新精神给了他深刻的激励和启发,后来他一度住进青藤书屋,又有更深的体验。他的绘画修养很全面,山水、花鸟、人物各具妙道。山水深受蓝瑛影响,又有自己的风格;花鸟画写意、工笔皆精。他还为版画起稿,著名的《九歌图》、《西厢记插图》、《水浒叶子》等光辉杰作便出于其手。而最为奇绝的还是他那鲜明独特的人物画。他的人物画从李公麟的 七十二贤 开始,进而上溯古人,多方吸收营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特点表现在:讲究形象的深刻提炼,既重视形体的夸张,又突出神情表达的含蓄;用笔简洁质朴,强调线条的金石味;表现人物衣纹,用笔清圆细劲,刚健有力,如屈铁盘丝,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早年作品多用细笔,刚中带柔;晚年粗放,柔中见刚,深厚独到,出神入化。所作人物造型,最具鲜明特色。男人多作伟干丰颐,气宇轩昂;女士则秀项纤腰,丽质婵娟,极尽夸张变形之度量。创作素材不限古今,传世作品很多,脍炙人口的《屈子行吟图》、《归去来图》、《隐居十六观图册》、《雅集图卷》、《仕女图轴》、《蕉林酌酒图轴》、《晞发图轴》、《观音像图轴》、《三处士图轴》、《何天章行药图轴》、《梅石图轴》、《莲石图轴》、《三松图轴》、《杂画图册》等,皆为珍异。
  《蕉林酌酒图轴》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绢本设色,纵156。2厘米,横107厘米。此画构图别致,景物可分三组。中上部巨蕉长叶之下,伟岸男子宽服侧坐石桌之旁,手持酒爵,面向右前有祷;石桌之上有食罩一具,古筝一把,古书一套,表明男子身份爱好。右前边侧,有一奇异别致的木墩,上置香炉一座。下部两位女子,左边一位手持酒壶蹲身施礼,右侧女子坐于蕉叶之上,面前有一白色磁盆,双手所持之物正从盆中拉出;二女子中间有火炉一具,上坐壶具一件。间有玲珑剔透太湖石多块,平添更多情致意趣。
  细察画面,可略知画中人物为南方一位文人雅士和家人的一个生活场景,他们男读女作,怡乐自得,从而表达了画家理想化了的生活目标和个性情怀。
  此画色彩浓丽,线条细劲,富有装饰情趣。人物造型略作夸张,着重思想感情的刻画,神态专注自如。笔墨古厚、简净、拙健,线条有如刀刻,流露出画家孤傲倔强的心性。《国朝画征录》论此画: 躯干伟岸,衣纹清圆细劲,兼有公麟、子昂之妙。设色学吴生法,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 《晞发图轴》现藏重庆市博物馆,纸本设色,纵105厘米,横58。1厘米。
  此画菊竹横置,酒瓮飘香,一满髯高士,长发披肩,坐于石旁,醉眼朦胧,以手作舞,旁若无人。面目五官各有夸张,鬚发毛根出肉,衣纹清圆细劲,转折顿挫有致,深得李伯时、赵吴兴之妙,设色娴雅古淡,自出画家心机,当是老莲晚年手笔。
  《雅集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纸本墨笔,纵29。8厘米,横98。4厘米,是一件笔墨技法高超的佳作。画面中央,石案上端放着一尊雕琢精致的观音造像,周围数位文人学者坐立各三人,中间一位正面对观音展卷诵读,其他人等则专注聆听。他们分别是陶君奭、黄辉、王静虚、陶允嘉、愚庵和尚、米万钟、陶望龄、袁宗道、袁宏道,均为明代的社会贤达。此图为写生之作,人物均以白描勾勒,造型朴实明朗,笔法不失李公麟笔意;树石参以王蒙技法,行笔顿折多变,苍劲古朴。整个画面淡泊超尘,气格清远。
  崔子忠(?- 1644年),字青引,后字道母,号北海。山东人氏。明亡,自入土室不出至死。少年时曾为诸生,科场失利后,遂无意功名,寓居北京,专事绘画创作,以人物著称画史。董其昌到北京任詹事时,画家创作了一幅《洗桐图》相赠。内容描绘倪瓒指挥仆人用水冲洗梧桐树上的泥污之事,以此肯定倪瓒的高洁,对抗世俗的偏见,或有洗尽世间污浊的寓意,以喻指董其昌的为人和期望。这幅画作深得董其昌的赞赏。所作《洛神图》、《云中鸡犬图》、《张东华像》、《说像图》、《长白仙踪图卷》、《伏生授经图轴》等,都是崔画的杰作。
  《长白仙踪图卷》现藏上海博物馆,绢本,设色,纵35。7厘米,横97厘米。年款 甲戌 为崇祯七年,即公元1634年所作。此画为张延登肖像画。
  张字济美,山东邹平县人,万历二十年进士,累进太仆寺卿、右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在任重德,多提拔后学,人称 华东先生.此图情节以张延登遇兔为其筑舍之事为素材,以表现其情志神态。画面左侧高山险峻,怪石之间山瀑激泻,岩隙间虬松盘屈,壁下荆棘从生,藤萝蔓挂。右面延伸坡坪,张延登手持行杖,缓步坪上,玉兔紧随足边,人物被描绘成传说中的白兔仙翁,但又是真人肖像。画像纯用淡墨铁线描,额阔、眉长、鼻宽,五绺须髯;头顶小冠束发,身上布衣草履,神态深智祥和。整个画面布局别致,用笔坚韧,设色绚丽,宛如仙境,超凡脱俗,寄托着画家的深情。
  《伏生授经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绢本,设色,纵184。4厘米,横61。7厘米。没有年款。伏生是西汉初年的一位老者,原为秦朝博士官,精通《尚书》,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他凭借记忆整理出29篇文字,即今存《尚书》,将它传授给晁错。画家依据这一典故创作了此图。该图构思巧妙,景物描绘有所夸张,设色浓淡生辉,极富装饰趣味。画面上部仅于左侧画一树冠庞大的菩提树,根际横生阔叶杂树一株。树前蒲团之上坐着伏生老人。老人光头阔面,皂服宽肥,长眉慈目,为僧人形态。伏生下手侧坐一位灵秀少女,面向前视。前面有一束发男子正伏案书写。案上有长卷横展,并置放一砚;此人应是晁错,正在遵照伏生的口述记录《尚书》内容。三位人物之下和晁错背后,分布黑色石一簇,透风石两簇,绿色石4块,褐色碎石3块,皆为精意安排,使画面奇巧多姿。三位人物,面貌端庄,神态逼真。衣物线条采用夸张手法,有唐人的古朴神韵而又自出秀劲。设色以赭褐为基调,而少女上衣为浅绿、晁错上衣为淡红,素朴之中又见鲜亮。菩提树和杂树的画法极为别致,其枝干以墨线勾出外轮廓,节眼处留出空白,突出了老干斑驳的粗砺美,树叶浓厚密集,茂簇天际。石堆多作涩进折笔,外形多棱角,更具古远气格。
  (四)明代的绘画理论
  明代的画坛是一个艰苦探索的艺术世界,画家们在进行时代性抉择同时,促成了绘画理论的繁荣,并且出现了画理、画史和丛书之辑,至如题跋、笔记之类,则更加丰富。若论专集之作,就达50多种,只是多无创见。属史传类的,便有韩昂的《图绘宝鉴续编》、朱谋垔的《画史会要》和徐沁的《明画录》。属于论述类的,则有何良俊的《四友斋画论》、屠隆的《画笺》、莫是龙的《画说》、董其昌的《画旨》、沈灏的《画尘》、顾凝远的《画引》等。属于品评类的,可见李开先的《中麓画品》、王穉登的《国朝吴郡丹青志》等。属著录类的,又有张丑的《清河书画表》、郁逢庆的《郁氏书画题跋记》、汪砢玉的《珊瑚网》等。他如王履的《华山图序》、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唐志契的《绘事微言》、张萱的《西园画评》等,都在画理、画家、画作方面有所评论。还有沈周、文征明、唐寅、陈继儒、李日华、陈洪绶等名家,在他们的诗文集和题句中,都有关于画派、画作和绘画发展规律的见解,特别是对于文人画的创作思想和审美要求的论述,最为多见。集中而言,明代的绘画理论以 师法 问题、 文人画 问题和 南北宗 之说最为重要,在中国绘画理论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1。 师法 问题在明代近三个世纪的绘画史上,始终存在着创新与摹古的两大创作主张,并导致明代的绘画创作偏向于守旧而缺少重大突破,从而成为艺术家们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明初王履(1332- ?)率先提出了 师法自然 的见解。他在《华山图序》中提到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的见解,并亲身深入华山,多做写生,而后再创作华山图40幅,实践着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其实,王履的见解早有来历。唐代画家张璪早就提出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的创作思想,而且深入人心。元代四家和赵孟頫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对政局心灰意冷,形成了一种适于表现思想情怀的文人画格,有着特殊的意义。但他们也并不是一味摹古,而是深入大自然进行创造。如黄子久创造出 横解索皴 ,倪云林创造出 折带皴 ,王蒙创造出 游丝袅空皴 ,赵孟頫创造出 荷叶皴 即是明证。到了明代,统治者雄心勃勃,提倡 雄险 格调的风格也无可挑剔,但一味摹仿 马夏 的作法则是食古不化,因而王履的创作思想极为重要,切中时弊,只是未能引起重视,甚至出现了摹古的阵阵高浪, 浙派 和晚明大量的末流作家即是典型代表。他们要求 惟肖古人 , 摹仿宗师 ,陈陈相因,千篇一律,成为 教条 的信徒。
  其实创新并不排斥 师古 ,相反还是创造的前提。王履的《华山图》,深得华山雄险之美,但却运用 荷叶皴 来表现。因而创新是在 师古 和 师造化 的结合中诞生的。所以,他的主张引起了一定的共鸣。如岭南张萱提出 笔笔皆自古人中来,自非合作 ,否定了那种 惟肖古人 的作法。
  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指出,山水画家 要看真山真水 , 要得山水性情 ,肯定了 师造化 的必由之路。这种创作思想在创作实践中也有一定的体现,特别是沈周、文征明的江南山水画作,都富有现实环境的气息。而徐渭的水墨大写意,若不是描绘那些烂熟于胸的螃蟹、芭蕉和葡萄等物,无论如何也难有突破。晚明的董其昌是注重临古的,但也懂得 师造化 的重要,所以对画家提出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主张,成为中国绘画创作理论上的一条重要法则。
  2。 南北二宗 说若论明人的绘画思想,应以董其昌的著述影响为最。其中,画分 南北二宗 之说又是统摄画坛的一种理论。他在《画旨》中说: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有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宋之赵檙、赵伯驹、伯骕,以及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这段话的观点非常清楚;第一,古代山水画分为 南北二宗 ;第二,划分的依据是唐代禅家的南北二宗;第三, 北宗 山水之始是唐代的李思训和李昭道, 南宗 山水的鼻祖是唐代的王维;第四, 北宗 渐弱,南派日盛兼有 崇南贬北 之意;等等。董其昌的这种观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首先,这种观点得到当时画坛的普遍认可。与董其昌同时代的莫是龙、陈继儒、沈灏等都提出了相近的观点,晚明画家几乎难见疑义之声。其次, 南北二宗 说指导着画家们展开了艺术批评,进行着绘画创作,特别是出现了 崇南贬北 的呼啸,其恶果是可想而知的。
  唐宋画风确实存在两种不同风格。李思训父子创造 斧劈皴 ,画作多表现北方以 石骨 为特点的崇山峻岭,色彩以青绿为主,此后也多有师从,影响深远;王维于勾斫之中讲究渲染,其同族兄弟王洽始用泼墨,吴道子山水以写意为之,宋米芾父子为了表现江南的雨中山水,创造了 落茄法 ,以表现 土肉为主的南方山峦效果,可谓重墨至极了。但人为地把古代画风作硬性规定,人为地将后世画家作硬性划分,人为地将 禅宗 套用在绘画上,这不能不说是董其昌式的 天方夜谭.而更大的问题则是 崇南贬北 的恶习,使明代画坛在 浙派马夏 面目之后,尽是 文人 的阴柔之美,而缺少阳刚之气。
  董其昌等人把禅家的悟禅方法运用到绘画上,认为 北宗 的 渐修 方法不如 南宗 的 顿悟.而与 南宗 相通的文人画,有书卷气,得天趣,是顿悟 的表现;文人画是天赋,凭借功力也无法企及。而与 北宗 相联的是行家 之画,只重苦练,无天趣可言,是 渐修 的表现,此派的绘画决不可学。在 南北二宗 优劣得失的诱惑下,华亭派画家不但群起响应,而且力加排斥所谓的 北宗 绘画,诬蔑 北宗 画家入了 邪道 ,是 野狐禅.陈继儒在山水评论中曾说: 李派板细无士气,王派虚和萧散,此又慧能之禅,非神秀(禅宗五祖弘忍的门徒,主渐修)所及也。 这种自认 天赋 否认 苦练 的创作思想,可能导致画家们丰富文史知识,加强文化修养,但也会摧毁 师法造化的信念,从而步入 惟肖 古人画派的歧路,更为所谓 北宗 绘画的发展设置了强硬的障碍,致使明代末期以及清初难以见到壮丽雄奇的北国山水面貌了。
  当然, 南北二宗 说对于文人画的推动则是空前的,这是它产生的一个积极效应。除此之外,很难说还有什么优点可言。
  3。文人画理论文人画在宋代已有滋长,特别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才子的创作,出现了诗文书画的结合和文人格调的清新,深为社会所推崇。元代以文人画为主更属必然,这与画家们的政治态度和文人们寻求隐逸的思想倾向是分不开的。由此而下,明代文人画的强盛和文人画理论的出现也就瓜熟蒂落了。
  明代文人画的理论观点很多,但都比较零散,集中起来,即可了解它的概貌。概要而言,明代文人画的理论应包括 意趣 、 生拙 、 气韵 、 寄乐 、 师古人 与 师造化 、 士人画 与 画师画 、 笔 与 理 等内容。
  文人画以意趣为宗旨。谢肇淛说: 今人画以意趣为宗。 高濂提出 天趣、人趣、物趣 的区别,认为画以得 天趣 为胜。那么 天趣 何来呢?
  他又说: 求神似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也就是说 天趣 在于形神兼备。但是只能 神在形外 、 形似出生意 ,片面地将两者割裂开来。
  顾凝远在《画引》 论生拙 一节中,进一步阐明了文人画的特色。他评价 元人用笔生,用意拙,有深义焉 ,又说: 生则无莽气故文,所谓文人之笔也;拙则无作气故雅,所谓雅人深致也。 这里,顾凝远将文人画的两大特征表述得清楚明白,即 生拙 和 文雅.而且 生生文 、 拙生雅 ,只要有了 生拙 ,也就诞生了 文雅.那么 生拙 何以产生呢?董其昌说:要寄乐书画 ,以 天地为师 ,并 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又提出了 气韵 之说,并认为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以气韵 为宗旨,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六条书画品评标准,第一条就是 气韵生动 ,董其昌自然深知此理。但 气韵 不可能 生而知之 ;他的 自然天授 也应联系 寄乐书画 、 天地为师 、 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 来理解。事实上,他本身也是这样作的。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指出: 寄乐书画,自黄公望始开此门庭耳。黄公望、倪云林、赵子昂是董其昌最为推崇的元代文人画家,他不但喜欢元人那 清淡、荒寒 的画风,而且深悉个中奥妙,因为元人在功利目的上最为清淡,因而才能创造出格调高雅的绘画。所以,作画的动机和目的应以 寄乐 为原则。这就确立了文人画的 自娱为乐 的根本目的。
  进而,董其昌又提出了 师古人 与 师造化 的问题,明确了文人画的方向道路。他在《容台集》中指出: 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以天地为师。 即在学习古人达到 上乘 水平时,进一步就要以 天地为师 了,而不能满足于 范本 上的收获。在同书,他还进一步地阐发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这里显然是周密详尽的思考,明确了知识和阅历对于山水画创作的重大作用,正符合文人画家们 诗文书画 集于一身、熔为一炉的要求,以及 清高不仕 , 自娱为乐 志于山水的思想倾向和人生态度。
  正因如此,在《容台集》中,董其昌又把 士人画 与 画师画 进行了区别。他说: 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不尔,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救药矣。 这里提到 士人画 要有 士气 ,与其 气韵 之说同为文人画的标志。而 士气 的表现不在思想内容,不在形式选择,关键在于笔墨,在于以书法入画。否则便是 画师魔界 而不可救药了。因此,可以说: 士气 之说与 意趣 、生拙 、 气韵 之说意义相同,但更为明确,更加切要,更富于文人色彩,因而可以说是文人画的最高准则和鲜明的标志。
  但是,松江派的强大,引起吴派的不满。双方互相指责,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因而,吴派的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认为, 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指出各有所长,不分高低。但又深感两者各有缺陷,而不能两全其美。因而慨叹道: 嗟夫!门户一分,点刷各异,自尔标房,各不相入矣。
  岂知理与笔兼长,则六法兼备,谓之神品;理与笔各尽所长,亦各谓之妙品。
  若夫理不成理,笔不成笔,品斯下矣,安得互相讥刺耶? 这种对于 理与 笔 的辩证理解极为重要,不但完善了董其昌 士气 说的内容,而且也道出中国绘画的内在规律,是文人画理论中最重大的一个贡献。
  可见,文人画理论以 士气 为核心,以 笔理 为要素,以 师古人和 师天地 为途径,以 寄乐 为目的,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排斥和歧视所谓的 画师画 的观点不无褊狭, 形神两求 的作法较欠科学,此外的内容都有重要意义。从整体上说,文人画理论的历史贡献是不应忽视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六道凡夫,六根攀缘外面六尘境界,在一切境缘当中,争名夺利,患得患失,没有得到的千方百计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丢掉,你说多苦!我们所有烦恼从哪里来?患得患失。众生之苦,苦在患得患失!只要你能看破,在一切境缘里面,没有得失的念头,你就会很自在。得失,说实在话,这是个妄念!事实真相是什么?《金刚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劝我们,要把眼前的人生宇宙看作是梦境、幻影。看作梦境、幻影,我们就不执着了;不执着,得失的妄念也就没有了。得失的念头没有了,这个心就很清净、很自在!事实上,一切法当中,世出世法里头,统统没有得失,真的没有得失,这是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我们今天之所以痛苦烦恼,是因为把人生宇宙看作是真的,坏就坏在这里,所以在这里面患得患失。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