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传统石雕艺术
2014/9/8   热度:415
福建传统石雕艺术
□ 孙 群 《装饰》 2005年第08期
内容摘要:福建传统石雕艺术历史悠久,其内容、形式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是我国民族雕刻艺术的瑰宝。本文介绍和分析了福建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石雕以及它们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福建传统石雕石狮造像
一、福建地理条件与历史简述
福建地处中国东南,依山面海,石材资源丰富。据记载,汉末以后中原人有三次大规模迁徙入闽,因此,中原文化艺术得以在八闽大地传承保留,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这些都充分体现在福建石雕艺术上。
二、研究福建传统石雕的意义
福建的石雕艺术历史悠久。早期的石雕主要出现在宗教建筑与陵墓中。明清时代,福建石雕多施于牌坊、龙柱、门楣、勾栏、门窗、柱础等。闽南惠安等地的民居大量使用石雕,可谓是青石天国,而闽北等地则多为柱础、石鼓、龙柱等,形式多样,福州、泉州地区的石雕多在寺庙建筑中。对福建石雕的研究具有如下特殊的意义:1. 完善中国传统石雕研究的体系。2. 更好地保护福建石雕文物。3. 推动当代雕刻艺术的发展。4. 丰富福建旅游资源。5. 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福建石雕内容丰富,主要有狮子、佛教人物、神兽以及花鸟等,下面就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福建石雕进行分类整理与探究。
三、石狮雕刻艺术
在福建丰富灿烂的石雕艺术遗产中,石狮最常见到,它深受人们喜爱,并被推崇为神兽,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福建石狮的造型风格秀美,富有动态变化,在表现手法上多为圆雕和浮雕,在特征上有类似之处,一般是头大腿细,脑凸鼻凹,突出了头、躯干和背部的装饰花纹,狮身如卷叶形,并装饰有变化多样的小狮子和金钹、绣球等,显示了艺人高超的创造力。
1. 佛、道寺庙中的石狮
福建各地的佛、道寺庙中分布着许多石狮。泉州开元寺内有很多各式各样的石狮,在“镇国塔”左侧有一对相貌奇特的石狮,装饰性极强,属驯化型狮。雄狮身体蹲坐,体型浑圆,较特殊之处是耳朵伸出头部两侧成卷状,耳外布满疙瘩型装饰;雌狮造型相似,只是怀抱小狮,神态和蔼。福州西禅寺内石狮以精工细刻,神态威武,筋骨显现,造型已趋程式化。
总之,福建一带的寺庙石狮,在造型上与北方石狮不同,头大身圆,装饰美观华丽,前腿或是一条抓球,或是两条同时抓向空中,形象生动,富有活力,具有南方石狮的柔秀之美。
2. 标志性建筑中的石狮
福建元、明、清时期的地方衙门、孔庙、坟墓、祠堂、会馆、桥梁、牌坊、园林等,仍有大量富有特色的石狮,这更说明了福建人民对石狮的喜爱。
连城县芷溪镇一座宗祠外的守护石狮,造型呈蹲立式,头部宽大,两耳尖立,强调鬣毛,呈螺旋状,昂头挺胸,身躯肌肉强壮,充满体积感,于威严中透着秀气,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福建石狮的雕刻风格。
标志性建筑物的石狮一般出现在文庙、祠堂和普通神庙中,造型有共同之处,虽外形有差别,但仍属程式化的石狮艺术,总的来说体形不大,形态较端庄。
3. 民居、民俗中的石狮
明代之后,石狮艺术开始走向世俗化,民宅建筑中已普遍应用,经常出现于民间村庄和普通家庭、宅第中,石狮成为吉祥安泰的瑞兽和美好理想的化身。如分布在福建各地的镇山石狮、镇村石狮以及民房守门驱妖铲邪的石狮等。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和厦门市博物馆收藏了许多闽南民间各地的石狮,其中一些小型石狮十分可爱,它们有的神态憨厚,翘首盼望,有的神情古怪,左顾右盼。这些石狮形体小,雕工有粗有细,已成为民间装饰性的安泰之物。
福建民间建筑上以石狮为题材的吉祥图案有很多,凡有平面花纹的民居建筑,都能看到狮子的艺术形象,并以象征、谐音、寓意等种种表现手法来创作各种理想化的狮子。福建民俗中的石狮无论是品种、造型都没有太大拘束,体现了福建石狮艺术的繁荣景象。
纵观福建丰富多样的石狮艺术,可以发现中国东南部石狮大多身肢灵秀柔润,神态含蓄多情,独具南方风韵,耐人寻味。
四、佛、道人物雕刻艺术
自汉朝以来,佛学东渐,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大影响。福建历来是佛教传播较广泛的地区,虽然历史上没有大规模的佛教造像活动,但在众多佛寺中仍保留有佛、菩萨、罗汉以及天王、力士等石雕,而福建道教人物石雕则相对较少。
1. 佛、菩萨等佛教人物石雕艺术
在造型艺术中佛的形象规仪较严,重在表现佛的宏严肃穆,而菩萨造像主要有观世音、大势至、文殊等。
福清市海口镇的瑞岩弥勒佛,为元代石雕精品,是福建地区最大的古代石雕佛像。雕刻手法简洁大气,形象饱满丰硕,质朴浑厚,流露出博大坚实的气魄,明显有唐宋雕刻遗风。
2. 罗汉、天王、力士等雕刻艺术
天王、力士是佛教的守护神,他们的职责是保护“天国”安宁。闽南一带佛塔上的天王像,架势勇猛,攒拳怒目,可谓匠心独运。
泉州开元寺的双塔除了刻有佛像外,每层门龛的两旁都有天王、武士、金刚、罗汉等浮雕像共计80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是写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石塔的须弥座束腰部还刻有39幅青石浮雕佛传图,反映了宋代精巧的浮雕工艺水平。塔基座上那些身材矮小的力士极富个性,面部表情丰富,精神气质塑造得十分成功,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艺术个性。
3. 道教人物石雕艺术
福建道教人物造像数量较少,但却有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像。石像位于泉州清源山西峰下,由一整块天然花岗石雕琢而成。老君像呈席地坐式,面额丰润圆亮,目光炯炯有神,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之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慈祥安乐,充满无穷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代表作之一。
福建佛、道人物石雕像,继承了中原地区石雕艺术的优良传统,技艺高超,令人赞叹。这些宗教人物石雕对研究福建宗教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石龙雕刻艺术
中国古建筑装饰中,龙占了很大的比重,龙作为一种神兽的标记形象,有着至高无上的尊贵,往往成为皇帝的象征。在元明以后,朝廷有令,规定民间建筑不得使用龙作装饰,但事实上在各地的寺庙、佛塔、祠堂,甚至在园林建筑和民间住房上都有龙的形象。
1. 佛、道寺庙中的石龙
福建的许多寺庙中常能见到石雕龙的形象,它们大多为龙柱和龙壁。
福州西禅寺内的石柱上、台基旁、石雕壁画中活跃着众多龙的身影,一只只张牙舞爪,身躯扭动,前后呼应,翻腾于云水之间,共同组成了一个绚丽的龙的世界。
2. 民居建筑中的石龙
民居建筑中龙的完整形象往往较为少见。漳浦县赵家堡内有一对1米多高的石鼓,上刻有浮雕龙凤图,赵家堡原是宋代皇族后代所建,所以明朝时朝廷特许堡内可刻有龙的形象,这在中国民居中是极少见的。石鼓上的飞龙腾云驾雾,身体翻旋于半空中,龙体刻画细致,似乎在告诉人们,赵氏家族昔日的辉煌。
民居中的龙多是已“龙化”了的狮、龟、麒麟,这样既没侵犯皇权,又没有损坏正规龙形,而且又与龙拉上关系,如武夷山市五夫镇的门龙、福州市吴氏宗祠的石龙碑以及各地民居中各式各样已变化了的石龙。民居建筑中龙的装饰充分体现了福建工匠的创造力,正是他们才使龙——这个代表着我国民族精神的神兽,呈现出如此丰富多样的形态。
六、花鸟人兽等石雕艺术
福建石雕艺术世界中,还有大量反映神话传说、民俗题材、戏剧故事等的花鸟人兽石雕。
1. 建筑中的花鸟人兽石雕
福建各地的建筑有很多人物石刻艺术。闽侯县青圃村清咸丰十年所建的“升平人瑞”石牌坊为花岗石、青石所筑,横梁上雕有“姜太公钓鱼”、“王母跨凤”等人物故事,此外还有“梅鹊争春”、“丹凤朝阳”等花鸟图案。这些故事和图案,都各自表达着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福州乌塔前有一石碑,碑座为石刻大龟。石龟通体圆实,背上刻有纹理,龟在古代象征吉祥与长寿,这只石龟头昂起,四爪有力,是唐代石刻艺术珍品,堪称中华民间石雕工艺之宝。
2. 墓葬中的人兽石雕
福建虽不像北方地区有大群皇陵等大型墓葬石雕,但也有不少官员的墓葬旁仍保留了一些石雕。
泉州丰泽区进士王用汲墓的石雕人像高大宏伟,线条流畅圆熟,形体严谨,附近还有石虎、石马、石羊雕刻,是福建墓葬石雕的代表作。
这些绚丽多彩的花鸟人兽石雕,真实反映了福建多样的民风民俗。
总结
福建的石雕艺术遍布八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这些石雕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气息,它蕴含着闽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福建石雕工艺的智慧结晶。福建石雕艺术具有中原文化的凝重厚朴和含蕴的艺术特质,又有飘逸灵动、秀美的南方特色。至今仍然有许多名不见经传的石雕,期待着研究人员去发现与探究,呼唤着我们去认识它、珍爱它、保护它,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让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中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孙群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华严经》上,天跟人不同,人跟神众不同,下面龙众是畜生,又不同。《华严》海会大众是来自十方诸佛刹土,不同的族类,不同的色相、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见解、不同的信仰,全部都能融合成一个,这是什么力量?性德流露。性德里面,没有四相(我、人、众生、寿者),没有四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常亦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这是性德,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是性德。我们今天所以没有办法,就是永远放不下妄想分别执着这个包袱,我们不但学佛不能契入佛的境界,佛所讲的义理我们都参不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