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麦积胜景 探石窟宝藏


2014/9/8    热度:135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距天水市45公里。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山崖拔地而起,高80米,山势险峻,周围绿树成林,环境清幽。西汉末年,麦积山已成为天水名将隗嚣的避暑宫。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一417年)时,始修凿石窟,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多个朝代,1500多年的开凿续修,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麦积山石窟有洞窟194个,泥塑和石刻造像7200余身,壁画1300多平方米,尤以泥塑艺术见长,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馆”。麦积山石窟是中国诸多石窟寺庙中风景最为秀丽的一座,以七佛阁、万佛洞、牛儿堂等最为著名。
  4号窟
  佛祖讲经台 天女散花处
  登上麦积山4号窟上七佛阁,站在悬空栈道上,把各色花瓣或五彩纸片,向山下撒去,只见五彩缤纷的花瓣或纸片,纷纷扬扬,飘飘悠悠,下落一会儿,忽又上升一回,在空中形成天女散花之奇观,因此,此地又称“散花楼”。这种奇观,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七佛阁是释迦牟尼佛现身说法的地方。佛阁修好后,释迦牟尼就位说法时,山下弟子毕恭毕敬,目不旁视、全神贯注地聆听。七佛阁的28位飞天仙女,为了试探听法的弟子是否真心信佛,便想了个巧妙的办法,即从空中向坐在地上的众弟子撒花瓣,如果是真心信佛,花瓣只会在他们头顶飞旋,落不到身上,否则花瓣便落满全身。于是,28位飞天仙女,手提花篮,广撒花瓣。顿时,各色花瓣,从天飞来,流光溢彩,香味弥漫,但众弟子视若不见,闻若未闻,仍专心听法。花瓣只在空中飞舞,没有一朵落在他们身上……这个传说充分反映了古代天水人民尊崇佛教,奉行佛教的风俗。现在,在散花楼撒花瓣或纸片,已成了一项中外旅游者喜爱的民俗活动。
  5号窟
  惊险牛儿堂 奇绝难渡地
  麦积山5号窟,名曰“牛儿堂”,中间龛门前有一摩首罗汉,站在一只卧着的牛犊身上。这个牛儿,塑造得相当动人:圆圆的眼睛,顽皮地注视前方,脚虽屈着,却似乎要跃起的样子,最出色的是把一只牛犊所具有的稚气和活泼表现出来了,相传,这头牛犊是一头神牛,动一动就会地震,天王双脚有力地踩住了牛犊的脊背。从此,牛犊再也不能活动和吼叫。
  在牛儿堂西端有一条可容1人通过,长约10米的隧道,门顶刻有“小有洞天”4个字。相传在明朝农历四月初八的一天,秦州有个州官,游麦积山庙会,一时兴起,想从七佛阁的铁链上,用鹞子翻身的纵跃姿势,游荡到牛儿堂去,居然成功了。可是当他站稳在牛儿堂,定睛向下观看,只见悬崖陡立,山谷人群如同蚂蚁,顿时头晕目眩,腿软抖颤,再也不敢迈步了。众衙役只得火速请来一群石匠“凿开了一个小洞,州官才从洞里爬了过来,至今当地还有领略“鹞子翻身”的民俗活动。
  43号窟
  皇后陵寝地 哀怨宫廷史
  麦积山第43号洞窟,是个奇特的所在,它的外形为崖阁式,模仿汉代宫殿结构,出檐,有尾、额枋、斗拱八角型或四角型立柱。据说这是当年藏放魏文后灵柩的地方,这里记载着一段哀怨的历史故事。魏文后,名乙弗氏,很得魏文帝敬重。她共生儿女12个、皆早夭亡,惟留下二太子,在秦州任刺史,称武都王。东魏和西魏对立,东魏强大而西魏弱小,东魏的实权掌握在高欢手里,而西魏却由宇文泰控制。东魏和西魏为了加强统治,都竭为拉拢北方的强敌柔然国。先是东魏以公主嫁给柔然国主,宇文泰强迫西魏文帝娶柔然国公主郁久为后。废乙氏到麦积山出家为尼。生性暴戾,心肠偏窄的郁久对乙佛氏一直不肯放过,魏文帝只好敕令乙佛氏自尽。乙佛氏饮恨自尽后,太子武都王在麦积山凿龛葬母,称为“寂陵”。后来,魏文帝驾崩,众大臣按其遗嘱,将乙弗氏墓迁出麦积山,与魏文帝合葬永陵。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