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哲学与佛学关系若干问题的体会


2014/9/8    热度:645   

浅谈哲学与佛学关系若干问题的体会
  [作者:卢志新]
  哲学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哲学和宗教哲学等,这里讲的哲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佛学是泛义上的佛教学道。佛学在佛教界和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佛学的涵义与佛法相同,包括了教理行果,即学理和实践两个方面;另一种认为佛学是专指佛教的学理、学说而言,不包括时间方面,并把佛学列为单独的哲理学问。哲学与佛学的关系,在中国近代佛教的学者中,欧阳竟无认为佛法既非宗教,也非哲学。但是太虚大师则认为佛法既属宗教,亦属哲学。我认为佛教的学理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内容,因为佛教的根本目的是求得人生解脱,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佛教在寻求人生乃至宇宙万象的真实本质。因而佛学中包涵了研究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在近代社会科学的分责上,无疑是属哲学的范畴。特别是为了适应对信徒的说教和跟外道斗争的需要,并随着佛教理论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历代佛教的思想家,无论是佛学的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禅宗和密宗等十大佛教门派,都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度阐发教义,都日益地增添了哲学的色彩。改革开放后,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佛教界基本上完成了修复寺院、重塑佛像的工作,寺院里呈现出游人如织,香火旺盛的景象。我的故乡是江苏省宜兴市芳桥镇,在我幼年时期,家乡的庙宇林立,香火鼎盛。我在那时,也经常的同小伙伴到寺庙玩耍,一进门便见“四大金刚”高高地耸立在殿堂两边,“十大殿”听说是死后要经过的艰难道路,“千手观音”在大殿内微笑着向你招手。这些景象使我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对佛教一种神秘且敬畏的感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我总认为佛教是种迷信活动,不可信仰。尤其是在担任南通高等师范学校的哲学课的教学工作后,我总是把宗教说成是人类的“精神鸦片”,是麻醉人类的“麻醉剂”,是必须进行必要的批判。到了一九八九年左右,偶尔跟着爱人看一些有关佛学内容的录像,如佛教界享有名气的净土法门法师、慧律法师等人的录像讲课,我逐渐感到佛学里包涵了丰富的哲理。为了追求佛学中的哲学内涵,我又阅读了有关佛学方面书籍,如赖永海教授写的《中国佛教与哲学》、由弘学教授写的《佛学概论》、由黄复年教授写的《中外佛教人物论》等等。从而深感到佛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佛学能更好地帮助我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念的理解。现今,我就哲学与佛学关系的若干问题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 佛学中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列宁对“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这就是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他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可被人们的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列宁对物质范畴下的定义,说明三个意义:一是哲学物质范畴不是指的具体物质实体;二是哲学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指出了所有具体物质实体的共性;三是哲学的范畴可被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但是说明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谁决定谁,便可划分为哲学的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认为佛学在回答上述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从总体上说是精神第一性的,精神至上是佛学的主题,因此佛学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但并非说佛学是彻底地否定了世界的客观物质性。如顺世派被称为古代印度的唯物论学派,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独立常存的原来是地、水、火、风,人和世界都是由这四大合成,人死后复归四大,否定“灵魂”的存在。除了佛学中的“四大种”说以外,还有七元素学说,认为人身是由地、水、火、风、苦、乐和灵魂”(命)七种元素所构成,七种元素一离散,人也就死亡,而元素不由其他东西所创生,也不创生别的东西,元素是永存的。以上佛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相似,古代哲学中认为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称“五行说”。佛学里的“色”,就是指金、木、水、火、土。因此,不能说佛学是彻底否定物质的。再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出家求道十二年,在残酷寒冷的雪山上修行六年后,来到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身体因缺少营养而变得非常虚弱,有一位牧羊女看到后心疼,便每天供养他好吃的乳酪,因而使身体得以恢复健康,后来生起气脉变化,终于睹明星而悟道。这里便充分说明了如果当时释迦牟尼没有得到很好的供养,身体必然要垮,也就谈不上悟道了。这就说明了一个哲理,释迦牟尼佛的气脉变化是属于生理的现象,可以说是物质的,从而他的悟道才能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物质的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世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是指物质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又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注意哲学认为人们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人们意识的产生必须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佛学中的色蕴是指物质,五蕴的色是一切物质的总体,色包括地水风火四大种及四大种聚合而成的创造色。就人体来讲,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五种感觉器官)。受蕴是指外界的色蕴作用于眼、耳、鼻、舌、身而产生感觉后上升为知觉和表象。佛学中的十二处是着眼于人的认识活动来区分的。是“入”或“入处”。“处”的梵文原意是指“进来的场所”及“进来的东西”。如眼处,又称眼根,是外境色法进来的门户,是视觉器官,鼻处的鼻根,是嗅觉器官,舌处是舌根,是味觉器官,身体是身根,是触觉器官,意处是意根,指的就是意识,是由前五根的作用外界事物后而产生的。禅宗祖师说过,意识的作用是一种心理行为,意识像流水一样,能认可境界。这里无可否认禅宗祖师是指明了意识有能动性,意识是客观外界物质的客观反映。从此不难看到佛学中的意识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有共同之处。
  二.佛学的辩论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论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十分重要的内容。辩论法理论体系中的“三大规律”即对主观一规律、质量万变规律和肯定否定规律是辩论法的主体。而对主观一规律又是辩论法的核心。我认为佛学中的辩论法是佛学的“细胞”,是佛学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如佛学中的三个基本理论观点即循环论,相对论和因果论在佛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也可说,是马克思主义辩论法的具体的体现。
  循环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指任何事物都是循环渐进的,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终点好象又回到了起点,其实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循环。如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后发展到了有阶级的社会,又发展到了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表面上看来终点又回归到了起点,但共产主义社会要比原始社会高级得多。在佛学中的循环论是处处都有体现,最为突出的体现要称是佛学中说的“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的六道是指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等。在佛学中告戒凡人,如不修行,多做善事,消除业障,必入六道轮回,永远在六道轮回中不得出离。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脱离六道轮回而往西方极乐世界。
  相对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是指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相对真理是指真理说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而绝对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是辨证的,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佛教的《楞伽经》指出,劫数无定,十地的程序也是无定的。《瑜伽师地论》也指出,时无决定,劫数不是固定的。这些经论中十分清楚地告知人们,劫数的存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就不难得知佛学中的相对论与马克思主义相对论是近似的,是有共同之处的。
  因果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原因和结果是辨证法的一对哲学范畴,原因和结果的辨证关系是原因是产生结果的,结果是由原因产生的,无原因是结果和无结果的原因都是不存在的。在佛学中的因果之说或报应之说,就是讲的因果的因果律。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已经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经过自己高度智慧分析与实际体验,便发现了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因缘生法”的原理。一切法皆缘生,“缘”通名“原因”或“条件”。因缘即引生自果之原因,因缘对所生果有决定性,故又名“亲因”或“真因”。佛学中的唯识学者把因叫做“种子”,把果称做“现行”,种子能生现行,叫做“种生现”。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学中的因果律,适用于一切事物,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但后被糊涂人所曲解,变成了庸俗的“宿命论”或“幽冥论”。正如赵朴初老先生所说:“佛教由于历史付给的污染和困难”,使因果律黯然不彰。当今佛学中提倡的要普度众生,做好事,勿做恶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道理仍然有一定积极意义,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还是起着有益的推动作用。
  三、 佛学中的人生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就是指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的价值就是要把一切奉献给人们,而不是向人们索取。中国佛教的重心在“人生”。大乘佛教之主旨在“人生”。释伽牟尼创立的佛教,以大乘佛教的核心讲的是人在人生道路上,要“慈悲普度”、“利他济世”。这里与马克思主义中讲的人生价值要奉献而不要索取是相通的。再如般若经和华严经等大乘经论的中心思想都是归宿到要普度众生这一人生观的核心上。大乘精神的核心是面对人生、注重利他。大乘佛教强调世界间和出世间的不一不异。世间出世间的不一不异非但与注重利地不相矛盾,而且正好是利地精神的印证。能以中国佛教堪称是“人生佛教”。对佛教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 佛学中的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道德是指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关系中应遵循的准则。共产主义的道德标准则要求人们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现阶段的道德准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爱护、相互团结,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佛教的经典非常多,义理也非常深奥,不过从大的方面来讲,不外乎是教人“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清净身口意(三业)”。这四句话比较全面概括了佛教关于人生修养的基本思想。信仰佛法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保证,勤修戒定慧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息灭贪嗔痴是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清净身口意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这当中既有丰富的道德哲学内容,又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道德修养方法,修养内容、修养目标以及修养的入手处,可操作性极强,完全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说教。例如,佛教提倡的五戒十善,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指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上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五戒十善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来说很有借鉴的意义,因为五戒十善可说是概含了现行世间道德的基本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佛教中的五戒十善是属于道德范畴。佛学中的五戒十善,对社会所产生的净化力量将是不可思议的。南北朝时期的何尚之曾经说过一般意味深长的话:“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矣。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厚矣。传此讽讯以遍宇内,偏户千万,则仁人百万矣。”净空老法师在安徽的一个村庄,办了一个从佛学角度入手,教村民学“弟子规”,学与佛学中的道德建设有关的内容,现今该村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一派好景象。从以上不难看出,佛学中的道德观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道德观是一脉相承的。
  佛教是一门哲学,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点在今日的学术界里已基本上成为共识。我对佛学刚刚接触,了解甚浅,我愿继续深入探究佛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使我能得到认识上的升华。今天写这几点肤浅的体会,也希望能得到更多有识之士的帮助,请批评指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 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到这个世间来帮我们什么,我们要清楚,就是帮助我们从业力转变成愿力。怎么个转法?转变的理论,一切经论里面都说得很多很多。你能转多少,转到什么样一个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功夫。你自己真的依教奉行,认真努力地改习气、去烦恼,依教奉行,你决定转过来。把没有福转变成有福,把没有寿命转变成有寿命,是怎么转的?断恶修善。李炳南老居士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他看到面相很薄的人,我们一般讲是短命相、没有福报的相,他就劝他学讲经,他说,讲经的功德最大,转业力最快。我们以后明白了,为什么?讲经是代佛说法。佛不在这个世间,什么人说法?发心代佛说法的这些人。代佛说法的这些人,得佛的智慧、得佛的寿命。佛无量寿,佛的福报太大了!发心代佛说法,就把自己的业力完全转变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