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研究:历代佛教园林古典建筑演变
2014/9/8   热度:254
佛教文化研究:历代佛教园林古典建筑演变
一、唐朝佛殿建筑风格研究
自南北朝后期起,佛殿建筑即日趋宫殿化,除少数寺沿旧传统仍以塔为中心(如隋之禅定寺)外,大部分均以殿为主体。当时的宫殿多以院落为单位,每院有正门、后门,更大规模的有东西门,连以回廊,形成矩形院落,主殿建在院落中心,有的还有后殿,主殿左右有廊,连通东西廊,形成“日”字形平面。大型宫殿在东西廊外附建若干小院,南北串连,有多至四、五院的。诸小院或在廊上开门进入,或在东西廊外辟南北街,街外建院。这种重要宫殿和贵邸的布局常用于佛寺,主佛殿所在的中院面积最大,四周廊庑环绕,南北面开门,殿庭内前为佛殿,后为讲堂,在东西廊外也多排列小院,一般称之为东廊第几院或西廊第几院。前举之大兴善寺主院两廊就建有若干小院,而其正殿竟和太庙大殿同一规模。此外,在主院周围还建有若干院,多以用途命名,如塔院、禅院、律院、净土院、菩提院、三阶院、库院、山亭院等等,一般称“别院”。这也和贵邸中主院外另建若干别院的布局相同。
唐代佛寺较为完整的久已不存,只能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看到其壮丽形象。唐武宗李炎在会昌年间(841~846年)颁布的灭法诏书中说当时寺庙“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指责它们和宫殿相同。参证壁画中所见形象,这说法确是合乎事实的。
隋唐时期在建筑艺术上也有重要发展,表现在:不仅单体建筑的艺术处理手法更为细腻而有特色,在建筑组合体、群组布局乃至城市规划上都更为成熟,形成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唐代风格。
在单体建筑方面,自南北朝中后期出现的使用侧脚、生起、翼角、凹曲屋面的手法更为成熟,做法开始规范化。风格由汉式直线形的端严雄强,变为由曲线和斜度微有变化的直线形的流丽遒劲与更富于韵律。这时的艺术处理多在结构构件上进行。如柱身做成梭形、八角形,梁做成中间微拱起、底背均是弧线的虹梁,挑檐和承室内顶棚的斗拱都做出内凹或外凸的弧面,使其组合协调而富韵律。屋顶做成凹曲屋面和起翘翼角後,成为最有特色的部份,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圆锥等屋顶形式均已出现,宫殿屋顶使用经渗炭处理的黑瓦,用黄、绿色琉璃做屋脊和檐口,色彩鲜明,和屋身的朱柱、绿窗、白墙形成唐代建筑最典型的色调。为了使所用的曲线规格化,这时还出现了“卷杀”的手法,把曲线的两轴分别划分为三至五段,相应之点间连线,形成近似於所需曲线的折线。
隋唐时期在建筑组合上也有较大的发展,在主建筑的四面都可接建,在左右侧的称“挟屋”,在前后的称“对垒”,局部向前后突出的称“龟头屋”。不仅单层建筑,楼阁也可建成组合体。唐代建筑中最著名的组合体是大明宫麟德殿,在敦煌唐代壁画中也可以看到组合体的形象。组合体由若干辅翼的次要建筑簇拥主体,屋檐或曲折连延,或上下叠压,翼角错落,屋身有大有小,虚实结合,比单体建筑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院落式布局是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特色的最重要手段。在主体建筑前方建门,左右建附属建筑,用廊庑环绕形成封闭院落。大型建筑群由多个院落组成,且有一个主院落为主体。院落布局的优点是主建筑面向庭院,不直接对外;可按需要设计院落的形状、尺度,造成开敞、幽邃、严肃、活泼等不同环境效果,可通过门和道路组织最佳观赏路线,可通过重重廊庑增强纵深感。院落式布局的特点和优点在隋唐时期已完全形成,并沿用到明清,成为古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
二、清代佛殿建筑风格研究
因清代汉传佛教在藏传佛教的冲击下已日渐衰微,完全依靠民间信徒的资助求得发展。尽管条件如此艰难,但是寺庙仍有一定规模与数量。从建筑艺术上来讲,也不乏具有一定价值的优秀作品。例如:北京戒台寺就保持着全国最大的戒坛;北京碧云寺的“田”字形平面的五百罗汉堂,解决了众多偶像所需的大面积殿堂与采光之间的矛盾;重建的镇江江天寺(原称金山寺)雄峙于长江岸边,楼阁亭台互相联属,成为一处有名的风景胜地;宁波天童寺为唐宋以来的禅宗名刹,现存清代重建的大佛殿,上檐进深十二架,下檐前后各三架,总计进深达十八架,结构雄伟异常。
这时期的汉传佛教寺庙建筑更向有特色方面发展,集中反映在佛教四大名山的建筑上。四大名山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佛教寺庙集中地,其中以五台山历史最久,遍布于五台之内的寺庙有一百余处。其建筑多为北方官式建筑风格,规整平肃,色调艳丽,雕饰繁多,具有豪华气派。明代以后,这里相当多的寺庙改为藏传佛寺,因此清代以来的五台山建筑又杂有藏式装饰风格。
峨眉山主峰海拔3099米,山麓至峰顶50余公里,磴道曲折盘回,寺庙皆依附地势,自然成景。寺庙布局不拘一格,高下自由,有极丰富的空间组合。如:报国寺的分台设殿逐级升高,使建筑物气势轩昂;伏虎寺门前的桥亭导引,掩映于楠木浓荫之中;雷音寺建筑则采用部份吊脚楼形式,居高临危;清音阁做成依山高筑不对称的横长形建筑,并且将黑龙江、白龙江夹持的带形地段组织到寺前的布局中,形成极有变化的景观。
峨眉山寺庙布局注意与山形水态、植被环境密切结合,使寺庙成为风景名胜的组成部分,一扫传统寺庙一正两厢、伽蓝七堂的呆板定式。
九华山寺庙以小型者居多,而且还有大量的庵堂、茅篷,有些仅为二三禅僧静修养性处所。因此九华山寺庙大量采用当地民居形式,乱石墙、小青瓦、少量的粉壁,建筑装修极为简单,不施彩绘,造型不拘定式。甚至有的寺庙跨路而建,朝山者可穿行建筑物中。
九华山寺庙开创了一种清新、简朴、自由、轻快的寺庙建筑格调,与藏传佛寺的神秘、汉传佛寺的严肃皆不相同。
普陀山是浙东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岛上建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座大型寺庙及其他庵堂、茅篷等。
普陀山的特点是将宗教活动与海景奇岩结合为一体,以充实宗教内容,而自然景观与人为构思巧妙地揉和在一起,则是普陀山的最大特点。
在清代寺庙中,尚有一种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寺庙,即在一个寺庙内同时供养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及孔子,山西浑源悬空寺即为一例。同时,该寺另一特色即为梯空架险,以悬挑支承的办法将寺庙建在半山的绝壁之上,几组建筑间以栈道飞桥相联系而组成寺庙。身临此寺,可俯瞰溪谷,仰望绝壁,有如置身云雾之中,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工匠绝妙的建筑巧思。又如宁夏中卫的高庙也是一座佛道混合的寺庙,而且其后部的建筑高踞于城墙之上,形成极为高耸而丰富的轮廓线。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要把心量拓开,要能够容忍,要能够包容。要知道,我们的本心,我们的真心,经上讲得很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看原来的心量多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