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与佛教的传播发展


2014/9/8    热度:271   

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与佛教的传播发展
  陈晓亚
  佛教自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后,又经中国东传朝鲜和日本。传入中国的佛教总的可分为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两部分,这两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藏传佛教的特色非常突出,首先是全民信仰,佛教领袖保持着绝对的神圣地位,佛教信徒大都比较虔诚。其次是政教合一,整个社会生活严格受王权、神权的控制,佛教的领袖在世俗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寺院既是佛教中心也是政治统治中心。最后是藏传佛教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而汉地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最为独立和充分,汉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是印度佛教在中国与中国的文化相结合逐渐被民族化、本土化的过程,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代表了佛教在中国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石窟是展示佛教艺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佛教艺术往往通过石窟的雕刻、寺庙的塑像、壁画的彩绘,将佛教人物的各种形象以及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在展示过程中,承前启后,逐步形成完美的艺术造像群体。甘肃的敦煌莫高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敦煌(莫高窟)历史长,历经朝代多,以雕刻、壁画文明于世,可称为中国石窟的历史长卷,云冈石窟是一朝之精华,以完美的石雕艺术文明于世,可称为中国石窟的佳篇,龙门石窟是继云冈石窟之后开凿的和云冈石窟是姊妹窟,可称中国石窟的继篇。这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各具特色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一)敦煌莫高窟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还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
  (二)云冈石窟是世界佛教雕塑艺术的博物馆。
  云岗石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前后用了约30年的时间才基本上完成了这个浩大的艺术工程。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51000多个。石窟雕刻的题材内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龙门石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雕像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公元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诸朝,雕凿不断。据龙门石窟研究所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4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北魏石窟占30%,唐代约占60%,其他时代窟龛约占10%。龙门石窟有着区别于其他两个石窟的显著特点。首先是龙门石窟形制比较简单,题材趋向简明集中,没有敦煌、云冈那种复杂的窟内构造,但却因洛阳与古今兴亡的政权中心、朝代更迭联系紧密,所以佛教文化的代表——龙门石窟也以一种雍容大度、华贵堂皇的皇家风范出现在世人面前体现出生机勃勃的时代精神。其次是与早期佛教艺术的神秘色彩不同,龙门石窟越来越呈现出世俗化倾向,在云冈石窟中主像大都威严、冷酷、令人望而生畏,而龙门石窟佛像大多已嘴角上翘,微笑于容,衣饰也有以前的偏袒右肩和通肩式,变成了汉化的褒衣博带式。最后是龙门石窟还荟萃了佛教个宗派的造像,还有的大量的碑刻石记。
  二、佛教的传播发展与石窟的开凿
  (一)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是汉地佛教的第一次繁荣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的开凿历经一千余年,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二)云冈石窟的开凿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开始
  大同市在公元5世纪初,是北魏的都城,当时称为平城,至5世纪末迁都洛阳,在近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中国北方封建统治的中心。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并奉为国教。公元446年,太武帝听信司徒崔浩的建议,焚毁佛寺佛塔,强迫僧人还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病到,怀疑是因为灭法所导致的,非常后悔,所以就杀了崔浩。文成帝继位后,首先恢复佛法。云岗石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当时一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数以万计的劳动人民和雕刻家动工开凿的。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彩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三)龙门石窟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圆满结束
  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下令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孝文帝在迁都的同时没有忘记把佛教的发展中心也转移到洛阳,并组织修建僧庙、寺院,洛阳之南的伊水两岸大型龙门石窟群就始建于此。孝文帝迁都洛阳到孝明帝时期的35年间,是龙门开窟雕造佛像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大都集中在龙门西山之上,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有古阳洞、宾阳三洞、药方洞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随着北魏王朝的灭亡,龙门石窟的开凿趋于衰落,沉寂近一个世纪,直到唐王朝建立,在唐代从开国到盛唐的一百年间,龙门石窟迎来了历史上开窟造像的第二次兴盛时期,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也多集中在龙门西山,约占龙门石窟造像的三分之二,但到了武则天时期,开凿石窟的一部分才转移到东山。龙门唐代石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万佛洞、奉先寺大像龛等。龙门石窟从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到隋唐至宋等朝代,长达400余年,其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但同时,石窟、佛龛中的造像题记和碑刻,留下了多达3600多幅书法艺术珍品。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龙门二十品”便作为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作而成生魏碑体,其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龙门石窟表明了由丝绸之路传播而来的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圆满结束,他构建了中国石窟文化的总体面貌和态势。■
  (作者单位系山西财经大学)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典里面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和颜爱语。什么是“和颜”?古德说“内无妄染”,你的心里头没有妄念、没有污染,你表现在外面,自自然然温和,这就是“和颜”。我们今天的容貌,表现得令人不敢接近,望之可畏、望之可厌,什么原因?我们的妄想杂念太多,一天到晚,是非人我、贪嗔痴慢,不断地增长,这个容颜怎么能够温和?什么是“爱语”?“爱语”就是真正爱护众生的言语。这个“爱语”不是指说的话好听,不是的。父母看到子女做错事情,呵斥他,责骂他,那是“爱语”;你要不爱护他,你不会去责备他,所以,“爱语”是真正爱护他。他行善,他有善心善行,我们勉励、奖励他;看到他起了恶念,造了恶业,一定要训斥他、规劝他,希望他能够改过自新,这是“爱语”。“和颜”的意思也是如此。我们要顺从佛在经典上的教导,和颜爱语,常常关怀别人、劝勉别人、安慰别人、帮助别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