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迦:中国佛教史(4)


2014/9/8    热度:664   

第六章 流派蔓衍时期
  第十六节 北宋的佛教(960—1127)
  僧官制度 宋代管理僧道的制度,大致遵循唐代旧规而略加变更。主管僧籍的是祠部和鸿胪寺。祠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祠典,道释祠庙医药之政令,凡宫观寺院道释,籍其名额,应给度牒。若颁发空名度牒应不超过定数。鸿胪寺卿掌四夷朝贡宴劳赐给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中都祠庙道释籍帐除附之禁令,少卿为之贰。左右街僧录司掌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宋史·职官志》)。就是度牒由祠部发给而教门事务由鸿胪寺掌管。鸿胪寺所管辖的僧官就是左右街僧录司及各州僧正。左右街僧录司原由功德使选补。真宗景德二年(1005)因道官上言:“功德使选定迁补,所置或非其人。”于是真宗亲临便殿引对诸寺院,首询行业优长者次补左右街僧官,景德三年(1006)命知制诰李维、直史馆路振、直集贤院祁玮出经论题考试左右街僧官,以定迁序(《宋会要·僧道官门》)。
  左右街僧官有僧正、僧录、副僧录、讲经论首座、鉴义(又称守阙鉴义)名额大约各二人。此外又有额外守阙鉴义。天圣八年(1030)开封府言:勘会左右街僧正僧录管干教门公事,其副僧录,讲经论首座、鉴义并不管干教门公事。诏今后左右街副僧录并同管干教门公事。僧官每年遇圣节进功德疏。自僧录至鉴义十人各特敕祠部度一名系帐行者。崇宁元年(1102)又诏僧官免试(《宋会要·僧道官门》)。
  度僧制度 宋时度僧制度也仍唐旧习,是出家后,先于寺院作童行者,登籍于祠部。然后经过考试,合格者,由祠部发给度牒为僧,再至戒坛受具足戒,仍由祠部给与戒牒为验。度僧和传戒,一般都是在皇帝的诞日举行,其他吉庆日也特许度僧。
  宋朝对于度僧是严格控制的。每年度僧名额有定限,是案各州现有僧数规定的,开宝中(968 976)令僧尼百人许岁度一人。考以读经三百纸为及格,至道元年(995)又规定以现在僧数每三百人度一人,考试是念经百纸或读五百纸。未登籍的童行不准预试(《宋会要·披剃门》)。仁宗天圣四年(1026)规定僧礼念经四卷已上,读八卷已上,尼、道士、女冠礼念三卷已上、读七卷已上者为合格。至和元年(1054)诏乾元节度僧尼,自今两浙、江南、福建、淮南、益、梓、利、夔等路限僧百人度一人,尼五十人度一人。京师及他路僧尼五十人度一人。
  宋初两京诸州僧尼六万七千四百三人,岁度千人。太平兴国七年(982)西京诸道系帐沙弥未剃度者并特予剃度,后不为例(《宋会要》)。雍熙二年(985)又准天下应系二年所供帐有名者并许剃度(《宋会要》)。真宗天禧三年(1019)大赦天下,普度道释童行。因为诸州童行披剃,祠部胥吏纳赂启俸,有若市价,或十年不得文牒者。于是令尚书左丞林特,右谏议张士逊提举祠部普度文牒。凡度僧二十三万一百二十七人,尼一万五千六百四十三人。僧尼骤增。但是以后还是逐渐减少的。真宗天禧五年(1021)僧397615人,尼1239人(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天下人口是21976965人)。仁宗景枯元年(1034)僧383520人,尼48742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僧348108人,尼48417人。神宗熙宁元年(1068)僧230761人,尼34037人。神宗熙宁八年(1075)僧203502人,尼未详。神宗熙宁十年(1077)僧202872人,尼29692人(《宋会要》)。每年度僧的数目,神宗熙宁八年僧尼道土女冠牒九千余道,至徽宗时,岁给度牒凡三万道。
  凡考试不及格而滥予剃度的有罚。僧死及还浴,应将度牒缴还祠部。私度及买伪滥文书为僧者有罚。太宗至道元年(995)凡不及格而辄度者,知州、通判职官并除。干系人吏、三纲、主首本犯人决配。私度及买伪滥文书为僧者,所在官司点检。许人告发。犯者刺面决配牢城,尼即决还俗。真宗咸平四年(1001)规定尼年十五,僧年十八方许剃度受戒。咸平五年、六年(1002、1003)令天下有窃买祠部牒为僧者一月内自首,违者论罪。少壮及曾作过犯者配军。景德二年(1005)因福建寺院行童有依僧影出家者,诏今后出家并须礼现存僧尼为师。大中祥符六年(1013)因岁放童行游惰之民,不习经戒至有为寇盗者,规定自今童行试经,责主首僧保明行止方得剃度。如验不公及保明失实者科罪。天禧二年(1018)规定祖父母、父母在,别无子息恃养及刑责奸细恶党山林亡命,贼徒负罪潜窜及曾在军带瑕痕者并不得出家。寺观容受者,本人及师主三纲知事僧尼、邻房同住并科罪。有陈告收捉者,以本犯人衣钵充赏。其志愿出家者并取得祖父母、父母处分,己孤者问取同居尊长处分。其师主须得听许文字,方得容受。童行候祠部方许剃发为沙弥。如私剃度者勒还俗,本师主徒三年,三纲知事僧尼杖八十并勒还俗(《宋会要》)。全国有僧戒坛七十三处;东京一;京东四:青、郓、徐、登;京西六:河南、许、兗、随、颍、邓;河北三:大名、真定、沧;河东五:并、潞、晋、绛、汾;淮南九:杨、庐、寿、楚、泗、通、泰,舒、蕲;江南十四:江宁、宣、歙、池、江、太平、饶、信、洪、抚、处、吉、筠、袁;两浙十五:杭、苏、明、越、湖、润、常、秀、睦、温、台、衢、婺、处、江荫:荆湖六:潭、衡、永、郴、全、道;福建三:福、漳、泉;川陕七:益、绵、汉、眉、彭、印、陵。尼受戒只于本寺起坛受戒,由尼大德主之。
  度牒制度 童行剃度领取度牒,是要缴费的,每道纳钱百缗(《宋会要·披度门》)。每年度僧既有限额,且须考试,私度又有罪罚。于是政府可以出卖空名度牒,成为宋代经济中一项重要收入。对于名僧,赐以紫衣,有紫衣牒,可以出卖空名紫衣牒。最初只是利用于筹款赈济,其后逐渐用于修建以及茶盐资本,亦可以为赏赐。英宗治平四年(1067)给陕西转运使僧牒,令籴谷赈霜旱州县(《宋史·英宗纪》)。神宗熙宁七年(1074)赐环庆安抚司度僧牒以募粟赈汉蕃饥民(《宋史·神宗纪》)。李杞人蜀经画买茶,于秦凤熙博马,以银十万两,帛二万五千,度僧牒五百付之(《宋史·食货志》)。神宗元丰六年(1083)赐度僧牒修应天府城门及西桔寺。哲宗元祜四年(1089)苏轼守杭州,大旱饥疫并作。轼请赐度僧牒易米,以赈饥者,又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开浚西湖,筑成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杭人名为苏公堤。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给度僧牒、紫衣牒千道为营造费,建景霄西宫,以奉安神宗及哲宗的神位。徽宗崇宁元年(1102),蔡京请榷江淮七路茶,官自为市。买茶本钱以度牒、米盐钞、请道封椿坊场常年剩钱通三百万缗为率。又变更盐钞法,东南盐本或缺,滞于客贩,增给度牒及给封桩坊场钱通三十万缗。崇宁三年(1104)置买钞所于榷货务。凡以钞至者并以米盐、乳香、茶钞并东北一分及官告、度牒、杂物等换给。米盐钞换易五分,余以杂物。此后整理钞法给价杂物中都有度牒在内。如崇宁四年(1105)毛注所议和大观四年(1110)张商英所立增纳之法皆如此(《宋史·食货志》)。度牒既有定价,因此也可以作为赏赐之用。神宗熙宁二年(1069)因宦官黄怀信创制浚川杷以浚河,赏以度僧牒十五道(《宋史·河渠志》)。徽宗初,陈瑾出都,皇后畀以十僧牒为行装(《宋史·陈璀传》)。
  经济制度 历来僧道都免徭役。仁宗景祐中(1034—1038)诏出家者须落发为僧,乃听免役,也就是童行不能免役。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新法,立免役法,凡当役人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部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免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熙宁五年(1072)诏寺观奉有皇帝像位者免助役钱。哲宗元祜元年(1086)司马光为相,停止新法,以为下户单丁、女户、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输钱,是赋敛愈重。自行免役法以来,富室差得自宽,贫者困穷日甚。规定官户、寺观、单丁、女丁有房产月收直十五千,获田中熟所收百石以上者出助役钱。元祐二年(1087)规定诸路坊部五等以上(户分九等)及单丁、女户、官户、寺观第三等以上旧输免役钱者并减五分,余户等下此者悉免输(《宋史·食货志》)。
  寺院的田产非经过特许,不得免税。真宗时有僧求内除免田税,知开封府张逸执不许(《宋史·张逸传》)。至于寺院的船只经过关津,可以申请免税。徽宗建中靖国初(1101),比年官吏营私牟利者众,宫观寺院多有专降免税之旨,皆以船艘买贩。宣和二年(1120)规定宫观寺院,官僚之家商贩,令关津收阅。如元丰法输税。
  寺院购置田产曾一度被禁止。仁宗时禁止近臣置别业京师及寺观勿得市田。并且举真宗崩时,由遣中人持金赐玉泉山僧寺市田,言为先帝植福,以后不得为例。但是寺院却借此进行买田。明道二年(1033)殿中侍御史段少连言,顷岁中人至涟水军称诏市民田给僧寺,非旧制。诏还民田,收其直入官。其后势官富姓占田成俗,寺观市田当然也无从禁止了。
  至于建造寺塔虽无禁止,而用金铜,则有禁令。太祖乾德元年(963)曾禁毁铜佛像(《宋史·法祖纪》),同时在开宝三年(970)也禁止铸铜为佛像浮图及人物之无用者(《宋史·食货志》)。大中祥符元年(1008)诸州寺观有以金箔饰尊像者,据申三司,听自资金银工价就文恩院换给。二年禁毁金宝塑浮图像。八年(1015)诏像前供养物,一应寺观装功德用金箔,须见殿位真像,显合增修创造数,经官司陈状勘会,诣实开奏,方给公凭诣三司收买,其用金装假果花枝、乐身之类,应金为装彩物,降诏前已有者更不毁坏,自余悉禁。违者,犯人及工匠皆坐(《宋史·舆服志》)。仁宗天圣七年(1029)禁京城兴造寺观。景祜元年(1034)毁天下无额寺观。康定元年(1040)禁以金箔饰佛像(《宋史·仁宗纪》)。
  神宗时令开封府界僧寺旅寄棺柩贫不能葬,命僧主之,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与紫衣,有紫衣者与师号,更使领事三年。愿复者听之。徽宗崇宁三年广为漏泽园,置籍瘗人。安济坊疗治病人,亦募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赐紫衣,祠部给牒各一道。各县增置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遗弃小儿雇人乳养,仍听宫观寺院养为行童(《宋史·食货志》)。
  天台宗的中兴和山家山外之争 天台宗自湛然、道邃师资光大祖道以后,进入晚唐时期,又值唐武宗灭法,焚毁一切佛典,仅由道邃弟子广修、物外、元诱次第相承,在天台讲说止观而已。其他天台典籍残缺无传。五代时元诱弟子清竦传义寂居国清寺。义寂请于吴越王弘俶派人到日本及高丽,求取教典。至宋建隆元年(960)高丽遣谛观来,送论疏诸文与义寂。义寂得以讲说,平生讲三大部各二十遍,《维摩》、《金光明》、《梵网》、《金刚镩》、《法界观》、《永嘉集》各数遍。义寂以授义通(927 988),义通以授知礼(960—1028),知礼大弘讲说,中兴了天台教观,成为天台宗的正统,称为山家派。清竦的另一弟子志因传晤恩(986卒),恩传源清(996卒),清传智圆(976—1022)与庆昭,昭传咸润和继齐,这一派持论往往与山家派不同,争论甚烈,称为山外系。山家派中当辩论之冲者是知礼。山外系参加辩论的有晤恩、庆昭、智圆。知礼有弟子仁岳,后亦背师说,附于山外。其后山外系传者无人,山家派的传承有知礼的弟子本如、尚贤、梵臻三家。
  山家山外争论,首先是由于当时由国外得回的智顗《金光明经玄义》有广略二本,略本缺后十法观心之文。晤恩撰《金光明经玄义发挥记》,专解略本,认为广本观心之文是后人擅添。弟子源清、洪敏二人撰难词二十条辅成师说。于是知礼撰《扶宗记》,主张广本十种观心之义,驳斥了晤恩。庆昭与智圆便撰《辨讹》与知礼辩论。知礼又撰《问疑书》向之诘问。庆昭有《答疑书》。知礼又撰《诘难书》,庆昭又撰五义回答。知礼又作《问疑书》,庆昭经年未答,知礼又作《覆问书》催促,庆昭又作《释问》。往返经了七年之久。景德四年(1007)知礼又总结以上五书辩论的义理,作《十义书》,并立了二百问,向之征询。十义是:一不解能观之法,二不识所观之心,三不分内(心)外(色)二境,四不辨事(修善修恶)理(性善性恶)二造,五不晓观法之功,六不体心法之难,七不知观心之说,八不会观心之义,九不善销文,十不闲究理。派弟子本如持往杭州面议。智圆时无法回答,只可邀钱塘太守以“来无公据”,遣还不再作回答。其后智圆又作《金光明经玄义表微记》,仍斥广本。知礼于天圣元年(1023)撰《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论破之。第二争论是景德元年(1004)知礼撰《十不二门指要钞》,成立别教之理,真如亦有随缘之义,破斥源清所作《十不二门示珠指》,所明别理不随缘义。庆昭弟子继齐撰《指滥》,以为真如不变随缘只是圆教之理,别教无有此义。知礼作二十问申明己意。玄颖代继齐作《征决》。子玄也作《随缘补》助成继齐、玄颖二人之说。知礼弟子仁岳作《十门析难》总驳斥了继齐、玄颖、子玄三人之说。第三争论是天禧三年(1019)知礼撰《消伏三用章》,发挥智顗《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疏》中明用章之义,破斥智圆所作《请观音经疏阐义钞》,所谓“消伏理毒,既可断故非是性恶”是为不知性恶是理毒之义。庆昭门人咸润作《签疑》,说三种消伏只是就圆教而谈。仁岳乃作《止疑》。引据疏文,说明就四教十法界以除三障的道理。第四争论是天圣五年(1027)知礼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庆昭的门人咸润又作《指瑕》,攻击《妙宗钞》,认为独头之色不具三千。仁岳作《抉膜》以破之,说明色心不二,色具心具的道理。仁岳虽然屡次为师门捍御外侮,但是最后却背离了师义。仁岳因与尚贤讨论《妙宗钞》中所说观心观佛之义,不能决定,请教于知礼。知礼示以约心观佛,据乎心性观彼依正。仁岳不同意,去往天竺,因作《二身寿量解》,进行驳难,请知礼修正钞义。知礼乃在钞中增加了十三番料简破斥仁岳。仁岳作《十谏书》与知礼。知礼作《解谤》答之,认为仁岳《十谏》成增减二谤,仁岳再作《云谤》。知礼时已有病,因不作答覆。其后知礼的再传门人希最作《评谤》以辨之。这便是第五争论。
  其后又有知礼三传弟子从义,作《止观义例纂要》,以十乘观法中初观不思议境、性德之境为真如理,修德之境为唯识事。继忠弟子处元作《止观义例随释》以斥驳其谬误。
  贤首宗的复兴 贤首宗自宗密卒后,适逢会昌灭法,各宗典籍一时丧亡殆尽。贤首宗传承也不绝如缕。宗密传妙元本奥,奥传开明普朗、朗传元显法现、现传灵光洪敏。洪敏曾学于天台宗晤恩,为山外系,曾参加了《金光明经玄义》广略二本的论战。敏传长永子璿,始复兴贤首宗。其门人净源(1011—1088)亦撰作诸疏,大振法化。当此时有高丽王子义天送回华严宗章疏,投净源之门,于是教文方得再备。嗣后有道亨作《华严一乘教义章义记》,观复作《教义章析薪记》,希迪作《教义章集成记》,师会作《教义章复古记》。世称为宋代四大家。其后又有义和作《无尽灯章》,以华严宗旨偏赞西方净土,复庵作《华严纶贯》,鲜演作《华严玄谈抉择》,戒环作《华严》、《楞严》、《法华要解》等。但都是继承宗密门风,以禅顿为人门阶梯,而以《楞严经》为中心。
  子璿于九岁时师事普慧寺契宗,诵《楞严经》,十二岁受沙弥戒,十三岁受具足戒。太平兴国中(976 984)诣秀州灵光寺从洪敏听讲《楞严经》,至耳根圆通中“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句有省。后究华严奥旨。往谒滁州瑯琊慧觉(临济宗汾阳善昭弟子),欲留常侍。慧觉勉以扶持大宗,乃去至长水(河南洛宁县西)专事讲述,讲《行愿中国佛教史钞》、《法界观》、《圆觉经》、《十六观》等数十会。撰《楞严经疏》、《金刚经疏论要刊定记》、《大乘起信论疏笔削记》。大中祥符六年(1013)署长水疏主楞严大师之号,宝元元年(1038)卒,年七十五。弟子净源,泉州人,世称晋水大师,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迁与洪敏为同门,学合论于横海明覃,南返师事长水子99,听讲《楞严》、《圆觉》、《起信》。主泉州、杭州诸寺。著有《仁王经疏》、《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原人论发微》、《云间类解》、《普贤行愿修证仪》、《楞严道场修证仪》、《圆觉道场修证仪》等。净师传神莹希冲,冲传道鸣妙观,观传玉峰师会。师会撰《一乘教义章焚薪》,批评《华严教义章析薪记》之失。钻研《孔目章》、《五十要问答》、《搜玄记》、《探玄记》,究十玄六相之旨。乾道二年(1166)撰《华严教义章复古记》,至断惑分齐章,未竟而卒。门人善熹续成之。师会又作《心经疏连珠记》、《华严同教一乘策》,希迪为之注;《同教问答》,善熹为之注。
  临济宗的分支 自义玄建立了临济宗旨,经兴化存奖、南院慧颐以传至风穴延沼。沼于五代时居汝州风穴寺。风穴窟中出一师子儿,谓首山省念。延沼、省念于四料简、三句语、四宾主、四照用,各有著语,极为精辟。省念传汾阳善昭,光大了临济之道。昭历诸方老宿七十一员,皆得其家风,尤喜曹洞宗风,最后诣首山省念,服勤甚久。后辞游湘衡襄沔之间。淳化四年(993)省念卒,众请昭住汾州太平寺。门庭施设有三诀、三句、四转语之举,汾阳有三诀,衲僧难辨别,更拟向如何,柱杖蓦头楔。第一诀,接引无时节,巧语不能诠,云从青天月。第二诀,舒光辨贤哲,问答利生心,拔出眼中楔。第三诀,西国胡人说,济水过新罗,北地用镔铁。三句是:问:如何是学人著力处?曰:嘉州打大象。问:如何是学人转身处?曰:陕府灌铁牛。问:如何是学人亲切处?曰:西河弄师子。四转语是:如何是接初机底句?曰:汝是行脚僧。如何是辨衲僧底句?曰:西方日出卯。如何是正令行底句?曰:千里持来呈旧面。如何是立乾坤底句?曰:北俱庐州长粳米,食者无贪亦无嗔。将此四转语验天下衲僧,才见你出来,验得了也。昭有《三玄三要颂》、《四喝颂》、《四宾主颂》、《五位颂》、《六相颂》。又举古人语句为例,立十八问,作《诘问》一百则以示学人。举古德公案百则作《颂古》百首,都是禅门的创作。善昭卒于天圣二年(1024),年七十八。
  省念再传弟子有金山昙颖、浮山法远,远弟子道臻皆知名宿德。昙颖(989—1060)善文章,法远(991—1067)纂集宗门语句,分为九类,名曰《佛禅宗教义九带集》。善昭弟子以楚圆(986—1039)、慧觉为上首。楚圆机用超逸。也有《三玄》、《三要》、《三决》、《三句》、《五位》等颂。又为慧觉作《牧牛歌》。慧觉识见高迈。与云门宗的雪窦重显称为当时二甘露门。尝说学者有五般病:一不得向万里无寸草处去,二不得孤峰独宿,三不得张弓架箭,四不得物外安身,五不得滞于生杀。何故?一处有滞,自救难为。
  楚圆弟子慧南(1002—1069),于景祐三年(1036)居南昌黄龙山,世称黄龙派,方会(992—1049)居袁州杨岐山,世称杨岐派。慧南传弟子常总、祖心、克文;文传从悦,其后寝衰。方会传守端,端传法演,演门下有三佛,所谓佛果克勤(1063—1135),佛鉴慧勤,佛眼清远,开法于徽宗时,大振其道。慧洪称赞方会说:“于庆历以来,号称宗师。”“其提纲振领,大类云门。”“验勘机锋,又类南院。”慧南常设三问以验学者;第一,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第二,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第三,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鲜能契其机者。诸方因谓之黄龙三关。再传从悦,亦设室中三语以验学者:一日拨草瞻风,祇图见性,即今上人性在什么处?二日识得自性,方脱生死,眼光落地时作么生脱?三曰脱得生死,便知去处,四大分离向什么处去?克勤著《碧岩集》,以雪窦重显颂古百则,加以垂语评唱,为后世学临济之宗典。
  曹洞宗的传承 曹洞宗自云居道膺而后同安道丕、同安观智、大梁山缘观,当五代及宋初之际,一脉相承,传流不广。缘观传大阳警玄(943—1027),始大弘其道为曹洞宗第六祖。示众举三句云:诸禅德须明平常无生句,妙玄无私句,体明无尽句。第一句通一路,第二句无宾主,第三句兼带去。又有五位君臣行及论五位宾主诸语句。注释曹山三种堕,须明得转位始得。警玄年八十,叹无可以继者,遂作偈并皮履布直缀寄浮山法远(临济宗),使为求法器,并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法远于警玄卒后三十七年始以曹洞宗法付投子义青。义青初学《百法明门论》,曰:三祇涂远,自困何益。后习《华严》五年,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往参法远。时称之为青华严。经六年,法远曾以十六题试义青,令其颂出,方使续大阳宗风,为曹洞第七祖。著有颂古百则。元代从信评唱之,名《空谷集》。义青弟子芙蓉道楷(1042—1117),于徽宗时因坚辞不受紫衣师号,被编管淄州。有《门风偈》五首:一、妙唱不干舌,二、死蛇惊出草,三、解针枯骨吟,四、铁锯和三台,五、古今无间。又有《祇园正仪》一卷,劝勉学人须甘淡泊。道楷弟子丹霞子淳,善偈颂,有颂古百则。元代行伦评唱之,名《虚堂集》。
  云门宗的蕃衍 云门文偃的法嗣甚众,派系既多,在北宋时以澄远一系为最著,香林澄远传智门光祚,有《纲宗歌》、《三巴鼻颂》及《颂古》诸作。祚传雪窦重显(980—1052),显传天衣义怀,称为中兴云门之祖。重显善翰墨,著有《瀑泉集》、《祖英集》、《颂古》、《拈古》、《洞庭录》、《后录》、《开堂录》、《拾遗》诸作。今除颂古汇人《碧岩集》,拈古汇人佛果《击节录》外,唯有《祖英集》传世,余均不传。义怀有《劝修净土说》,开当时的禅净兼修之风气。其弟子慧林宗本、法云法秀。本弟子法云善本、姑苏守讷皆承其道。宗本于神宗、哲宗时阐扬佛事。多取《华严》圆融妙义。法秀习《因明》、《唯识》、《百法》、《金刚》、《圆觉》、《华严》妙人精义,于《华严》造诣甚深。天钵重元亦义怀弟子,以善《华严》,称为元华严。可见自宗密以圆入顿而发明荷泽禅旨而后,成为宋代云门一家之风气。光祚再传弟子居讷、侍延庆子荣居,于洞山十年,因读《华严论》而有省。慧林宗本的弟子,投子修颐,为答欧阳修示佛教微旨云:优游于华严法界之都,从容乎帝网明珠之内。临终时读《华严经》至卷八,安然而逝。
  文偃下缘密一系,经应真、晓嵩而传至佛日契嵩,著《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以明禅门二十八祖之传。其时欧阳修作《本论》,李觏作《潜书》以排佛。契嵩乃作《原教论》十万言,明儒释一贯之旨。今有《镡津文集》及《辅教篇》传世。
  律宗的传承 唐代四分宗的三派中的相部宗、东塔宗在会昌以后即绝不复传。唯南山一宗由道宣创始,经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玄畅、元表、守言、玄解、法荣,入宋以后法荣有弟子处恒、赞宁、普济、德明等,恒传择悟,悟传允堪(1005—1061),各人都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的注解,其中唯有允堪精研律部,著《行事钞会正记》、《戒疏发挥记》、《业疏辅要记》,世称为十本记主,其流派为会正家。允堪传择其,其传元照(1048—1116)。元照习天台宗,以法华圆意释《行事钞》,撰《行事钞资持记》、《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号为中兴南山宗,其流派称为资持家。自此以后奉元照三记为圭臬,不复有人再撰疏记。
  北宋的佛教文化事业 佛教传译事业自唐德宗以后中断了近二百年,宋初得到恢复。当时佛教在印度正是密教盛兴以后而受到外来的侵害的时候。许多大德携带经典逃至尼泊尔,进入西藏以至来到汉族地区。同时当五代时汉僧西游,此时带回大批梵笑,因而促成了北宋的翻译事业。但是所译的主要是有关密部的经典,在当时既未灌顶传法,又未建坛持诵,所以对当时佛教的影响不大。既有新的翻译完成,对于藏经的整理编目工作也是必要的。又由于唐末雕板术的发明,藏经的流布方法,由抄写而改用雕板也是必然之举。此外对于佛教史实的编集,也得到提倡,特别有关禅宗传授的世系以及其机缘语句,是当时习禅者所迫切需要的。
  宋乾德三年(965)沧州僧道圆自西域回。四年(966)赐沙门勤行等一百五十七人,各钱三万,人西域求佛书。开宝六年(973)中天竺沙门法天来华,译出《圣无量寿经》等,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沙门法进讲法请天译经于蒲津。诏人京师,初兴译事。召童子五十人习梵学。七年(982)立译经传法院于东京太平兴国寺之西,以宰官为译经润文使,设官分职。中天竺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等从事翻译。
  太祖乾德五年(967)敕沙门文胜编修《大藏经随函索隐》凡六百六十卷。开宝四年(971)派高品张从信往四川雕大藏经板,这便是中国第一部木雕藏经,世称为开宝藏。到真宗时,总结三十年来新译各经,令译经润文使赵安仁、翰林学土杨亿编成《大中祥符法宝录》二十一卷,并总录一卷。仁宗天圣五年(1027)沙门惟净又编《天圣释教总录》三卷,便是当时藏经的目录。全藏共六百二帙。景祐四年(1037)又令吕夷简重编集新译众经目录,成《景祐新修法宝录》二十卷,总录一卷。神宗元丰三年(1080)在福州东禅寺刻大藏经,至崇宁二年(1103)方始完成。政和二年(U12)福州开元寺又刻大藏经至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方始完成。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令沙门赞宁修僧史,撰成《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真宗景德元年(1004)东吴僧道原集自释迦、初祖达摩以至东土禅宗传嗣诸祖机缘,为《景德传灯录》。仁宗天圣七年(1029)李遵勖又撰《天圣广灯录》三十卷,以续其后。徽宗时惟白又编《续灯录》三十卷,集天圣以后八十年间宗师机缘及心要语句。
  道学与佛教的关系 中国的佛教,由于自宋代开始离开了纯一精湛的条理,而进入调和混同的步调而逐渐导致退化。在教内则禅教一致,禅净一致,在教外则儒佛一贯,佛道一贯的主张相当普遍。宋儒之中无论其为排佛或者融佛,实质都含有混厚的禅宗思想。宋代的儒学兴于真宗仁宗之时。宋儒的中坚所谓濂(周敦颐)洛(程颐程颢)关(张载)闽(朱熹)四大家,而其渊源实发起于周敦颐。周敦颐尝叹曰:“吾此妙心实启于黄龙(祖心),发明于佛印(了元,云门下四世)。然易理廓达,自非东林(常总)开遮拭拂,无由表里洞然。”(《居土分灯录》)邵雍调和《老子》与《周易》,长于数理,有《学佛吟》云:((J阳死老年亲释迦。”(《佛法金汤编》)宋儒之中,所谓“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复兴于世”的程颢也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佛者几十年(《行状》)。所以其弟子谢上蔡(良佐)、游定夫(酢)、杨龟山(时),皆入禅学(《宋元学案》卷十三)。游酢谒开福道宁(五祖法演弟子),乞指心要。谢良佐辨儒佛同异云:“佛之论性,如儒之论心,佛之论心,如儒之论意。”朱熹批评之说:“上蔡说仁、说觉,分明是禅。”至于杨时晚年更习佛学,以为庵摩罗识,唐言白净无垢,即孟子之言性善。又云:“《维摩经》所说——真心是道场,儒此实无二理。”
  胡安国、陈瓘,私淑二程。胡安国久参上封祖秀(黄龙慧南三传弟子),得言外旨。陈瓘从知礼受天台法门,作《三千有门颂》,尝诠释《黄龙慧南语录》。后参灵源惟清(黄龙慧南再传弟子)。其他儒家如范仲淹于景祐四年(1037)出守鄱阳时,请云门宗匠承古开阐宗风于荐福寺。守吴时参琅琊慧觉,作偈以呈所得(《居士分灯录》)。其弟子张方平于仁宗庆历中为滁州,因读《楞伽经》而有省悟。韩琦与范仲淹为讲友,亦尝参芙蓉道楷,司马光弟子刘安世亦曰:“老先生(司马光)于佛法极通晓,但不言耳。”又曰:“孔子、佛氏之言相为始终。”
  至于苏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蜀学,更与禅宗有密切的渊源。苏洵问法于云门宗的圆通居讷,深得其旨。苏轼问法于东林常总,论无情说法句而有省,又谒玉泉承皓。苏轼、苏辙均与佛印了元交厚。屡有酬唱。苏辙初受道全(克文弟子)教而习坐禅,历参省聪(圆照宗本弟子),上蓝口顺(黄龙慧南弟子),于言下大悟。黄庭坚参黄龙祖心。心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太史寻常如何理论。”庭坚拟对。心曰:“不是不是。”庭坚迷闷不已,一日恃心山行,桂香盛开。心曰:“闻桂花香么?”曰:“闻。”心曰:“吾无隐乎尔。”庭坚言下有省。后与祖心弟子死心交甚笃,后迁黔州,道力愈胜,读大藏经三年,尝论临济宗旨云:“吾佛与儒,同一关钥。”
  在北宋时不仅儒佛一致,成为普遍的思想,即在道家方面也是采取调和态度。道士张伯端,号紫阳真人,其《悟真篇拾遗》中有许多有关佛教的歌颂,如《心经颂》、《戒定慧解》、《即心是佛颂》等。这是在理论上融佛人道。宋徽宗曾有一次要在形式上融佛人道。大观元年(1107)令道士女冠位在僧尼上,并停给僧牒三年。政和二年(1112)禁释教修忏水陆,参人道教神位。政和七年(1117)焚弃佛藏经中诋毁道教文字。僧徒愿改作披戴为道士者,立赐度牒紫衣。宣和元年(1119)改佛号大觉金仙,菩萨为大士,罗汉为尊者,塑像加道服冠簪。僧称德士,尼称女德,皆留发顶冠执简,寺为宫,院为观,僧录司、僧正司改为德士司。行之一年仍复旧。使纳钱为批度牒,得再披剃,得钱几百万缗。
  外道会门的兴起 由于佛教内部多自逞胸臆之说,于是民间依附佛教成为群众反抗统治者的秘密组织,也逐渐繁兴起来。既自有一定的教旨和纲领,因而也反对传统的佛教。始自北宋真宗时,初发起于四川,继而流行于闽浙,虽屡经禁止,不能杜绝,统治者称这些会门为邪教、妖法。
  真宗天禧三年(1019)禁兴州三泉县、剑利等州白衣师邪法。仁宗景祐二年(1035)诏益、梓、利、夔路夜聚晓散,传习妖法。能反告者赏钱五万,以犯者家财充。哲宗元枯七年(1092)夜聚晓散,传习妖教者,州县以断罪告赏金条于要会处晓示。政和四年(1114)州县前此所有以讲经、烧香、斋会为名而私置佛堂道院,为聚众之所者尽行拆毁。又诏河北州县传习妖教甚多,别有经文互相传习鼓惑,宜立法禁戢。所收之家经州县投纳,守令类聚徼申尚书省。或有印板石刻并行追取,当官弃毁。宣和二年(1120)温州等处狂悖之人自称明教,号为行者,建立臣守,号为斋堂。如温州有四十余处。鼓惑愚民,夜聚晓散。所念经文及绘画佛像,号曰讫思经、证明经、太子下生经、父母经、图经、文缘经、七时偈、日光偈、月光偈、平文策、汉赞策、证明策、广大忏、妙水佛帧、先意佛帧、夷教佛帧、善恶帧、太子帧、四天王帧,已上经等多引尔时明尊之事,与道释经文不同,仰所在官司根究,将斋堂等一切毁拆。其年冬魔教的首领方腊起义于浙江,攻破六州五十二县,于宣和三年(1121)夏被镇压下去。宣和三年尚书省言江浙吃菜习魔之徒习以成风。自来虽有禁止传习妖教刑赏,既无止绝吃菜事魔之文。既州县监司不为禁止,民间无由告捕。遂致事魔之人聚众山谷。诏诸路事魔聚众烧香寺人所习经文,令尚书省立法严禁,应有逐件经文,除二宗经外,并行焚毁。
  第十七节 南宋的佛教(1127—1279)
  度牒制度 南宋初年军政费用的筹借,曾利用出卖度牒的办法。高宗建炎三年(1129)赐张浚度僧牒一万,紫衣师号五千为军费(《中兴圣政》)。建炎四年(1130)换给僧道度牒,人输钱十千。张守以变易度牒钱百万余钱,输之行在助国用(《宋史·张守传》)。是年又降度牒一百道充祭陵礼料。绍兴二年(1132)规定每年降福建度牒一千道充祠堂仲飨忌祭。是年敕诸未受戒僧尼遇圣节,执度牒诸僧司验讫,本州出戒牒,并以度牒六念连粘用印,仍于度牒内注明给戒牒年月日。印押给讫,申上尚书礼部。若度牒有伪买,失于验认,并帐不实,从历官司杖一百,所供官减一等。绍兴六年(1136)尚书省言:近年僧徒猥多,寺院填溢,冗溢奸蠹,其势日盛。诸州每试经,其就试者率不过三四十人,经业往往不通,州郡姑息,惟务足额。盖给降度牒许人进纳,宫中旧价百十缗,民间止卖三十千。稍能营图,便行披剃,谁肯勤苦试经。绍兴十一年(1141)张浚进鬻田及卖度牒钱六十三万缗助军用(《宋史·高宗纪》)。绍兴十九年(1149)诏官不卖度牒已十余年。间有辄自披剃者,合令禁止,稍重其罪,仍行人告。绍兴二十七年(1157)再申禁将亡僧度牒私自披剃。如能告获人赏钱一百贯。绍兴三十一年(1161)复卖度牒,每科绐降二千道,每道价五百千,绫纸钱十千。后又减为每道三百千。孝宗乾道元年(1165)许冒法披剃之人限一月自首。乾道三年(1167)蜀大旱,给度牒四百,永为籴本赈济(《宋史·任应辰传》)。淳熙元年(1174)赐度牒钱四十万缗与范成大,以为教阅将兵修缉堡砦之费。淳熙十四年(1187)江西湖南饥,给度僧牒,鬻以籴米备赈粜。赐度牒二百道,米四万五千石备赈绍兴府饥。毗陵馁,捐僧牒赈济。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赵师罩为淮南运判。时郡铁不行,盐商弗至,师罩请发度牒二百道及出仓粟以收铁钱,盐利遂通。宁宗庆元五年(1199)降度牒付金州都统,招填缺额并拣汰兵,照淳熙初年令。嘉定二年(1209)以三界会子数多,称提无策。十一界除已收换,尚有一千三百六十万余贯,十二界十三界除烧毁,尚有一万二百余万贯。诏封桩库拨金一百五万两,两为钱四十贯,度牒七千道,每道为钱一千贯,官告绫纸乳香,乳香每套一贯六百文,凑成三千。余添贴临安府官局收易旧会,品搭人输。嘉定三年(1240)制总司换九十一界二千九百余万缗,其千二百万缗以茶马羡余钱及空名官告,总所桩金银、度牒对凿,余以九十二界钱引收兑。嘉定五年(1212)以度牒茶引兑第五十界旧会,每度牒一道价千五百缗,又贴搭茶引一千五百缗,方许收买,期以一月。嘉定中,口口提举江东,常年岁旱,给度牒为互道助费,后移司番阳,春夏久雨,湖溢,诸郡被水,给度牒二百道赈恤之。后又值岁旱,得度牒缗钱绫纸以助赈,嘉定五年(1212)宁国府旱,给以僧牒五十,米十万七千余石。嘉定十一年(1218)以度僧牒千给四川军费。理宗时降僧道牒赈济处州。
  经济制度 宋高宗建炎四年诏诸路转运司括借寺观田租、芦场三年。绍兴六年(1136)禁寺院之多产者类请求贵臣改为坟院,冀免科敛。绍兴十五年(1145)命僧道纳免丁钱。律僧岁输五千,禅僧道士各一千,其住持长老法师紫衣知事皆进增之,至十五千,凡九等。绍兴二十一年(1151)借寺观绝产以赡学。绍兴二十三年(1153)借福建路寺观绝产田宅人官,绍兴二十九年(1159)减道尼免丁钱。其后岁人钱三十四万缗。孝宗乾道二年(1166)免寺观田税役。淳熙五年(1178)免官吏及寺观科条。淳熙八年(1181)帅臣张子颜言:“僧道寺观之产或奉诏蠲而(和买)省额未除,不免阴配民户,此暗科之弊也。”宁宗嘉定二年(1209)罢漳泉福三州兴化军卖废寺田。理宗时漳州赵以夫请以庵寺租为民代输。咸淳十年(1274)括邸第戚畹及御前寺观田令输租。
  南宋宁宗时(1195—1214)因史弥远的申请,制定了禅院等级,以五山十刹为丛林之首。五山是杭州灵隐山灵隐寺,南屏山净慈寺,宁波天童山景德寺,阿育王山广利寺,余杭径山万寿寺。十刹是钱塘中天竺山天宁万寿永祚寺,乌程县道场山护圣万寿寺,金陵蒋山太平兴国寺,吴县万寿山报恩光孝寺,奉化雪窦山资圣寺,永嘉江心山龙翔寺,福州雪峰崇圣寺,兰豁云黄山宝林寺,吴县虎丘云岩寺,天台县天台山国清寺。
  各宗情况及洞济之争 南宋时贤首宗的传承虽未断绝,但是未有名德,也无著作传世,无所可述。天台宗自北宋山家山外激烈争论之后,偏重于理论的钻研。知礼的门下有广智尚贤、南屏梵臻、神照本如三系。在南宋时唯有梵臻的再传弟子可观,观传北峰宗印为较著。可观著有《山家义苑》,宗印著《北峰教义》。印深砭当时学者支离名相之病。当时研究者除天台三大部外,以《十不二门》、《止观义例》、《金刚錍》为中心。从义有《三大部补注》,善月有《三大部格》,法照有《三大部读教记》,处谦有《十不二门显妙》,了然有《十不二门枢要》,可度有《十不二门指要钞评解》,善月有《金刚錍义解》,时举有《金刚锌释文》。此外还有谛观的《四教仪》也成为天台宗的入门典籍。要都以名相、理解为重而忽视了观行。南宋末年天台宗徒开始注意史实的纂辑,宗鉴著《释门正统》,志磐著《佛祖统纪》,都是叙述天台宗源流的著作。
  律宗只有法照的融合天台南山的资持家得到传授。其五传弟子守一著有《律宗问答》、《终南家业》、《律宗会元》等书。以为依《法华》开显之意,以白四羯磨受具者既备戒体,即三聚具备,不必重受菩萨戒。时法久(元照之四传弟子)作《莲折直瓣》、《莲折箴》以难之。
  净土教得到天台宗的支持开始形成为专宗。子元撰集大藏要言,编成《莲宗晨朝忏仪》,创立莲宗忏堂,同修净业。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以随方教化所作颂文,集成《西行集》。乾道二年(1166)高宗邀人德寿殿,演说净土法门,特赐劝修净业莲宗导师慈照宗主。
  各宗之中较广泛弘扬的还应推禅宗。但五家之中沩仰已绝于唐,法眼绝于宋初,云门绝于北宋之末,当时流行只有曹洞、临济二家,而在南宋之初,高宗时两家争论甚烈。曹洞宗的天童正觉主张默照禅,其法语云:“田地虚旷是从来本所有者。在净治揩磨,去诸妄缘分习,自到清白圆明之处。”又云:“真实做处,唯静坐默究,深有所诣,外不被因缘流转,其心虚则容,其照妙则准。”又云:“歇得净,净而明,明而通,便能顺应。还来对事,事事无碍,飘飘出岫云,濯濯流涧月。一切处光明神变,了无滞相。的的相应,涵盖箭锋相似。”正觉有《默照铭》所谓“默默忘言,昭昭现前”。临济宗的大慧宗杲(1163卒)却批评说:“而今诸方有一般默照邪禅,见士大夫为尘劳所障,方寸不宁帖,便教他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古庙香炉去,冷湫湫地去。将这个休歇人,你道还休歇得么?殊不知这个猢狲子不死,如何休歇得来。”
  宗呆主张看话禅。与富枢密书中说:“若要径截理会,须得这一念子曝地一破,方了得生死,方名悟人。然切不可存心待破,若存心在破处,则永劫无有破时。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飏在无事甲里,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但向十二时中四威仪中时时提撕,时时举觉,狗子还有佛性也无?云:无!不离日用,试如此做工夫看,半月十日便自见得也。”
  正觉的同行清了却批评看话禅说:“如今一般底将依师语、相似语、格则语、合头语口传心授,印校上次第排布,参来参去,参得一肚皮禅,三年两岁依前忘却,到处争胜负,彼此人我,无明亘天。”又云:“你而今只管将古人言句玄妙公案筑在肚皮里,将谓平生参学事毕。殊不知尽是顽涎涕唾。古人唤作运粪人,污汝心田。”
  圆悟克勤门下,大慧宗呆称大慧派,虎丘绍隆称虎丘派。绍隆门风孤竣,得法者仅应庵昙华一人。三传之后有无准师范于宋末续圆悟之法灯。其论看话禅的境界如示湛上人云:“学道无过两般病,若不滞在澄澄湛湛中,便在纷纷扰扰处。猛烈汉痛与摆拨,腾身一掷,透过那边,非但彼我(声)色能所俱亡,求其生死朕兆了不可得,方谓之大休大歇大安乐,绝学无为闲道人也。”
  曹洞宗清了三传有如净,见处高迈,风格超逸。其示祖清道人法语云:“吾心即天地之心。呜呼!岩花开,松凤鸣,至于万像无作而作,皆吾心之用而初未尝用也。”极力诉斥当时所举五家门风之弊,以为祖师道废,魔党畜生多频频举五家门风,苦哉苦哉。又批评当时天下寺院分禅院、律院、教院、徒弟院是末代浇风。律僧是南山宗徒,教僧是天台宗徒,瑜伽僧是密宗门徒,禅宗是达磨门徒,徒弟僧师资不详也。
  外道会门的情况 北宋末年民间反抗统治的吃菜事魔之教,仍旧有所发展。因而统治者对之一再禁止镇压。绍兴二年(1132)枢密院言:宣和间温台村民多学妖法,号吃菜事魔,鼓惑众听,劫持州县,朝廷遣兵荡平之后(方腊起义),专立法禁。近有人改易名称,或名“白衣礼佛会”及假天兵号“迎佛会”。千百成群,夜聚晓散。诏令温台守臣疾速收捉。其后绍兴三年(1133),四年(1134),七年(1137),九年(1139),十一年(1141),十二年(1142),三十年(1160),孝宗淳熙八年(1181)都有令立禁止事魔条法。绍兴六年(1136)诏结集五愿断禁饮酒为首人徒二年。绍兴十五年(1145)闻军中亦时有吃菜者,严行禁止。孝宗淳熙元年(1174)诏诸非僧结集经社及聚众行道者依绍兴二十一年条法。宁宗庆元四年(1198)禁道民自托佛法,公为结集,曰烧香,曰燃灯,曰说斋,曰诵经,敛率民财,陵暴善良,为首人次配远恶州军。嘉泰二年(1202)又有白衣道男女夜聚晓散,千百响应,严切禁戢。
  第十八节 辽金夏的佛教(916—1234)
  辽代的佛教 辽是契丹族,唐时散布在今辽宁、吉林、热河一带,共分八个部族。唐末时八部联盟的酋长耶律阿保机,得汉人韩延徽的帮助,发展经济,创造文字,征并四邻,略取土地,俘虏人口作为奴隶。梁贞明二年(916)阿保机正式建国名契丹,二十年后其子德光改国号为辽。凡历九主二百一十年而灭于金。
  契丹原是奴隶制的农牧社会。其兼并各地便以所俘虏的单丁为“生口”,所俘虏的家户为“俘户”,作为奴隶,担负劳动。并以“生口”分赐贵近及有功者,大至一二州,少亦数百。这些奴婢输租于官,且纳课于其主,谓之“二税户”(《中州集·李晏传》)。各地的僧徒亦在被掳之列,但不作为奴婢,而别建寺以居之。僧众既受到优待,因而使契丹接受汉族的文化,以佛教成为主流。如辽太祖于乾化二年(912)以兵讨两冶,以所获僧崇文等五十人归两楼(上京临潢府),建天雄寺以居之。因此所掳平民也可以乔装为僧而免为奴隶。辽国的僧尼为数甚多。太宗天显十一年(936)石晋割燕云十六州(河北、山西北部)与契丹,这些地方的人民沦为奴隶,更多逃避为僧。太宗会同五年(942)饭僧五万人。这些僧人皆中国人,而并汾幽蓟之人尤多(《五代史记》卷七三)。僧徒既向契丹介绍了汉地文化,因而更受到特别的尊重。景宗保宁六年(974)以沙门昭敏为三京诸道僧尼都总管,加兼侍中(《宋史新编》卷一九二)。并且以“生口”赐给寺院,分其税,一半输官,一半输寺。寺院的经济相当富饶。又给僧徒以三公之官。历代各帝经常在寺院饭僧。僧侣既多,耗弊自重,所以圣宗统和九年(991)诏禁私度僧尼。统和十五年(997)禁诸山寺毋滥度僧尼。开泰四年(1015)沙汰东京僧。开泰九年(1020)禁僧燃身炼指。兴宗对僧侣尤为优待,僧正有拜三公三师兼政事令者凡二十人。贵族望族化之,多舍男女为僧尼。道宗仰慕汉族文化,因而更为奉佛。以白金数百两铸两佛像,铭其后曰:愿后世生中国(《辽史拾遗》)。咸雍四年(1068)亲制《华严经赞》。咸雍八年(1072)泰宁江三州三千余人愿为僧尼,并许之。大康四年(1078)诸路饭僧尼三十六万。僧侣既多而任高爵,自多“纵恣,放债营利,浸夺小民,民甚苦之”(《栾城集》卷四)。
  辽代的佛教文化事业,首推续刻河北房山云居寺石经。房山石经自隋静琬创始,历经唐代未能完成。辽初续刻,穆宗应历十五年(965)因战事而停。圣宗统和二十二年(1004)复刻,太平七年(1027)涿州牧韩绍芳清点枚数,兴宗重熙七年(1038)、道宗清宁三年(1057)、大安九年(1093)陆续增刻,其次是兴宗时雕刻契丹大藏经。道宗清宁九年(1063)曾将全藏一部送给高丽。道宗时弘贤首者有鲜演,著《华严玄谈抉择》。弘密宗有觉苑、道殿。觉苑著《大日经义释演秘钞》,道殿初参禅,继学贤首,末究密乘,著《显密圆通》。《释摩诃衍论》一书特别得到发扬。有志福的《通玄钞》,法悟的《赞玄钞》,守臻的《通赞疏》。弘律的有澄渊,著《四分律钞释集记》,释《四分律行事钞》。弘法相的有常真,撰《俱舍论颂疏钞》。明字学的有希麟,著《续一切经音义》,行均著《龙龛手鉴》。弘净土的有非浊,著《往生集》。一时学术,蔚然可观。
  金代的佛教 金代女真族,亦即满族。战国的肃慎、山戎,秦汉的东胡,南北朝的鲜卑,唐朝的靺鞨等部都属之。五代时居混同江(松花江)一带,是辽的属领。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代政权,与辽对抗。天辅二年(1118)与宋联盟抗辽。太宗天会三年(1125)灭辽,五年(1127)攻占开封,掳徽钦二帝北去,占有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陕西东部、江苏安徽北部(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历十主凡一百二十年而灭于元。
  女真族既原是辽的属领,因此也就与辽同时传播了佛教。建寺斋僧之风是盛行的,僧尼的数目也不少。太宗天会八年(1130)曾禁私度僧尼。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又废度僧道。正隆元年(1156)禁迎赛神佛,平章政事张晖因见僧坐在其下而被杖。世宗即位后,太定二年(1162)始除迎赛神佛的禁令,又免二税户为民。但是僧匿辽世二税户,抑为贱者。闾山寺僧有赐户三百而不输租,故不在免例。诉者积年,至此亦免之。大定五年(1165)以前边事未定(与宋战争),财用缺乏。自东南两京外,命民进纳补官及卖僧道尼女冠度牒、紫褐衣、师号、寺观名额。今边部已宁(金宋和议),悉罢之。庆寿寺、天长观岁给度牒。每道折钱二十万以赐之(《金史·食货志》)。一般大寺院多给田亩。大定二年(1162)赐燕京大庆寿寺沃田二十顷。大定二十年于仰山建栖隐禅寺,赐田设会,度僧万人。大定二十四年(1184)大长公主以三百万钱建吴天寺,给田百顷。每岁度僧十人(《佛祖历代通载》)。二十六年香山大永安寺成,给田二千亩,栗七千株,钱二万贯。寺院不仅占有田庄,且有质店如延寿院主有质坊二十八所(《松漠纪闻》)。但是对于民间造寺却是限制。大定十四年曾诏愚民建寺,虽已条禁,仍多承者,宜申约束。大定十八年(1178)禁民间不得创兴寺观。大定二十五年(1185)禁有禄人、一子及农民避课役为僧道者。章宗明昌元年(1190)禁自披剃为僧道者,僧道三年一试。明昌四年(1193)以释道属于礼部,凡试僧尼道女冠,三年一次,限度八十人。僧童能读《法华》、《心地观》、《金光明》、《报恩》、《华严》等经共五部计八帙。《华严经》分为四帙,每帙取二卷,举四题,读百字为限,尼童试经本部与僧童同,皆以诵成句,依音释为通,中选者试官给据,以名报有司,凡僧尼官见管人及八十、道士女冠及三十人者放度一人。死者令监坛以度牒申部毁之(《金史·百官志》)。度牒不收费用。但是奴婢欲脱役可以数千嘱请便可得之。僧尼通平民者杖背流递,僧尼自相通及犯品官家者皆死(《松漠纪闻》)。明昌二年(1191)敕亲王及三品官之家不许僧尼道土出入。明昌三年听僧尼拜父母。其有丧纪轻重及尊属礼节千准常仪。承安元年(1190)许长老、太师度弟子三人,大德二人。戒僧年四十以上者度一人。其大定十五年附籍沙弥年六十以上者并令受戒,不许度弟子。承安二年(1197)卖度牒、师号、寺观额。
  金代的僧官有国师,威仪如王者。服真红袈裟,受国王的礼拜。帅府的僧职为僧录僧正,有正副,服紫袈裟。各郡的僧职名都纲,有师号则赐紫,无则如常僧服。僧录、僧正、都纲皆三年为任,任满便另择人。各县僧职名维那。僧录僧正以下管理僧讼。维那所管杖以下者可以决遣。杖以上应申解僧录都纲司(《大金国志》)。
  宣宗贞祐初(1213)中都为蒙古大军所围,粮运道绝。搜括民间积栗存两月食,悉令输官,酬以银钞或僧道戒牒。贞枯三年(1215)降空名宣敕紫衣,师德号,度牒以补军储。贞祜四年用耀州僧广惠言:“军储不足,凡京府节镇以上僧道官令纳粟百石,防制,郡副纲,威仪等七十石者乃充。三十月满替。诸监寺十石,周年一代。愿复买者听。”(《金史·食货志》)当时寺额的价,据大定三年(1163)大明禅院碑,是钱一百贯。大定四年(1164)清凉院牒,是钱一百五十贯。同年庄严院牒,是钱三百贯。
  金代的佛教文化事业,只有太宗皇统中潞州崔进女法珍断臂摹刻藏经,复刻开宝藏而增补若干经疏。至大定中,历三十年始完成。大定十八年(1178)特于京圣安寺为法珍设坛,受比丘尼戒。二十三年(1183)赐紫衣宏教大师。其板后移存燕都弘法寺。元代曾经补刻。至于各宗义学也仅有曹洞宗的万松行秀于明昌四年(1193)曾为章宗说法,得到耶律楚材的尊奉。评唱宏智禅师的颂古为《从容录》,又著《请益录》,振兴了曹洞宗风。其他各宗之学无闻。主要原因是金代多律寺。自南僧至始立四禅寺(《松漠纪闻》)。
  西夏的佛教 西夏原是党项部落,其统治者姓拓跋,为鲜卑族。唐贞观初(627)赐姓李氏,世为夏州节度使。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元吴称帝,国号大夏。据有内蒙古鄂尔多斯、阿拉善及甘肃西北部,为宋边患。凡九主二百零三年(1032—1234)为蒙古所灭。元吴自制西夏书,命野利仁荣演译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书法重复,教国人用之。唐开元六年(718)朔方节度使曾请大法师说经,造石佛像。天宝十四载(755)玄宗以其地列刹之中练习骑射,因令辨才为教诫临坛度人。至德初(756)以才为朔方管内教授大德,建《法华》道场。宋景德四年(1007)李德遣使入宋,请修五台山十寺。天圣七年(1029)献马七十匹换藏经一部。是西夏未建国之先,佛教已颇流行。建国以后,制定蕃字,又屡向宋请求藏经,景祐元年(1034),至和二年(1055),嘉祐四年(1059),治平二年(1065),熙宁六年(1073)皆各得一部,绍兴二十四年(1154)又向金国请市儒释书。
  景宗元吴广运三年(1036)有僧善称等六人至宋京献梵经、佛骨、菩萨像,还至夏。元吴向之求梵经不得,因羁之。西域僧侣遂绝。天授礼法延祚八年(1045)于兴庆府设戒坛院,出遇迄妻没藏氏为尼,号没藏大师,居戒坛院。十年(1047)于兴庆府十五里建高台寺,贮宋大藏经,请回鹘僧翻译经文,易为西夏字。
  毅宗谅祚天祐垂圣二年(1051)于兴庆府役兵民数万,建承天寺以贮大藏经,并瘗佛顶骨舍利。
  惠宗秉常时译六祖《坛经》为西夏文。
  崇宗乾顺天枯民安四年(1093)重修凉州护国感通塔。永安元年燕丹国师曾游天竺。弟子嵬洋(姓),法名思能,建崇庆寺,掘地得古涅檠像,夏主建宝觉寺以奉之。仁宗仁孝,于乾祜二十年(1189)请宗律国师、净戒国师、大乘玄密国师、禅法师僧众等,就大广民寺作求生兜率内宫弥勒广大法会,结坛施食诵咒读西蕃翻汉藏经,说法礼忏,施翻汉《弥勒上生经》十万卷,读《金刚经》、《普贤行愿经》、《观音经》各五万卷,饭僧、济贫、赦囚诸法事凡十昼夜。翻译藏经至是粗备。据现存西夏文佛经,惠宗及其母梁后所译、仁宗校订者有《宝雨经》,崇宗及其母梁后所译有《梁皇忏》、《过去庄严千佛名经》、《悲华经》、《经律异相》(此三仁宗校)。又仁宗校订者有《大般若经》、《大孔雀明王经》(此经译自西藏文)、《顺正理论》、《华严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其中《华严经》即是仁宗所译。又有仁宗时写本《四分律行事集要显用记》。各本中有乾祜二十年(1189)、天庆二年(1195)皇后罗氏刊记。
  桓宗纯祐天庆三年(1196)以东土名流、西天达士先后所进舍利一百五十粒,中指骨一节,戏佛手一枝,顶骨一方,为银梆金棺铁甲石匮,构塔以藏之。天庆七年(1200)甘泉师子峰诱生寺沙门智广撰《密咒圆因往生集》一卷。
  元灭夏后,至元二十三年(1286)亦集乃路(今土尔扈特部)以新军二百人凿合即渠,以傍近西僧余户助其力,计屯田九十余顷。延祐元年(1314)诏河西屯田地里住的和尚们与民一体当差。有妻室的教当差发税税铺马扫里者,无妻室的和尚们休教当者。其河西字仍多沿用。元世祖令造河西字藏经板,成宗初(1094)曾罢宣政院所刻河西藏经板。不久又续刻,至大德六年(1302)完成。大德十年(1306)松江府僧录广福大师管主八印造三十余藏施与宁夏永昌等路寺院,永远流通。其板是在江南浙西道杭州路大万寿寺雕造,经板三千六百二十余卷,附有华严诸经忏板。
  现存西夏僧德的著作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海印道场礼忏仪》四十二卷,是兰山云岩慈恩寺护法国师一行沙门慧觉撰。夏崇宗新祜十六年(1185)所刻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前有慧觉序,为其他各藏所无。可见慧觉是西夏崇宗时人。又现行大藏经中有智吉祥译《清净毗奈耶最上大乘经》、《巨力长者所问大乘经》,金总持译《法大乘义决定经》、《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智吉祥是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人,于宋皇祐中与天吉祥同来,绍圣二年(1095)与金总持共译出《大乘智印经》。《至元法宝勘同录》中称智吉祥为西夏三藏,称金总持为西夏沙门。疑此二人原是西夏人而留学天竺返至宋代的。
  第七章 零落衰微时期
  第十九节 元代的佛教(1206—1368)
  佛教的经济情况 元代本是蒙古族,属于辽金。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铁木真建立蒙古国,号为成吉思汗,是为太祖。兼并西夏,西攻俄罗斯。成吉思汗卒后,子窝阔台立,是为太宗。始立算赋,建都和林。端平元午(1234)灭金。淳祜元年(1241)大破北欧诸侯联军。因太宗卒,回军。三年建钦察汗国(统治西伯利亚,俄罗斯以至匈牙利多瑙河下游,1480年为俄王伊凡三世所灭)。太宗卒后皇后主事。淳祐十一年(1251)成吉思汗孙蒙哥立,是为宪宗,其弟忽必烈南下,兼并大理、吐蕃(西藏),其弟旭烈兀攻波斯,建伊儿汗国(后为帖木儿所灭)。开庆元年(1259)宪宗卒,弟忽必烈立,是为世祖,始建元为中统,后改至元。至元八年(1271)建国号曰“元”。十六年(1279)灭宋。其时区域,东抵日本海,南连越南,北至西伯利亚,西尽亚洲,西北跨欧洲,境域之广为历朝之最。进人中国建立元朝统治,凡十主,九十一年,为明所灭。元代以落后民族进入中原,统治文化先进的汉族,以及普遍信奉佛教的藏族,因此特别需要利用宗教。元代各帝都敬重番僧(西藏僧),尊为国师,每年修建密宗种种佛事。役使军民营建佛寺,以大量田产为寺院经费并设专职经管之。《元史·祭祠志》说:“道释祷祠荐禳之盛,竭生民之力以营寺宇者,前代所未有。”
  元世祖中统七年(1270)招集析居、从良、还俗僧道编籍人户,习诸色匠艺为怯怜口,立总管府以领之,以司造作。至元七年(1270)建大护国寺,五年方成。至元九年(1272)立大圣寿万安寺,十六年方成。至元十一年(1274)建大护国仁王寺,昭应宫。各寺都设有规应所或总管府,总其财用。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织佛像提举司。成宗立大天寿万宁寺,武宗建南护国寺,大崇恩福元寺,大承华普庆寺,置汴梁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司,掌大承华普庆寺资产。又置隆禧院、崇禅监、普庆营等,都是掌管专寺修建规运之费。仁宗立大永福寺,英宗立寿安山寺,冶铜五十万斤,作寿安山寺佛像。文宗立大龙与普明寺,大承天护圣寺,在建康立龙翔、万寿两寺,以荆襄提举司所领河南湖广田土为大承天护圣寺常住。以所籍张硅田四百顷,所籍索珠阿哩耶等库藏田宅奴仆牧畜,益都般阳宁海间田十六万二千九十顷为大承天护圣寺永业。至顺二年(1331)以晋邸部民刘元良等二万四千余户隶寿安山大昭孝寺为永业户。累朝所建大万安寺等十二寺旧额僧三千一百五十人。文宗时僧徒猥多,汰去九百四十三人。
  元代寺观虽拥有大量土地,但与平民同纳租税。世祖中统四年(1263)敕僧道种田输租,贸易输税。至元元年(1264)儒释道等户旧免租税,今并征之。解州盐课均赋诸色僧道军匠等户。四年(1267)申严西夏、中兴等路僧尼道士商税酒醋之禁,六年(1269)官人百姓不得将奴婢田宅舍施典卖与寺观,违者价钱人官,田宅奴婢还主。十三年(1276)敕西京僧道等有室家者与民一体输赋。十四年(1277)除僧租赋,禁扰寺院者,二十一年(1284)江南官田为权豪寺观欺隐者,宜免其积年收人,限以日期望人首实。踰限为人所告者,征以其半给告者。二十九年(1292)听僧食盐不输课。三十年(1293)僧寺之邸店,商贾舍止,共物资依例收税。成宗大德六年(1302)江南寺观凡续置民田及民以施人为名者并输租充役。八年(1304)命僧道为商者输税。武宗至大四年(1311)禁诸僧寺勿得冒侵民田。仁宗皇庆元年(1312)敕僧人田除宋之旧有及世祖所赐外,余者输租如例。二年(1313)诏续置土田如例输税。延祜七年(1320)诏免僧人杂役。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税僧道邸舍积货。二年(1325)诏江南民贫僧富,诸寺观田土非宋旧置并历朝所赐者仍旧制与民均役。四年(1327)禁僧道匿商税。文宗天历二年(1329)僧道等为商者仍旧制纳税。征京师僧道商税。诏僧尼徭役一切无有所与。诸僧寺田自金宋所有及累朝赐予者悉除其租,其有当输租者仍免其役。文宗至顺元年(1330)扬州饥,诏僧道输粟三百石以上者六字师号,都省给之;二百石以上四字师号,一百石以上二字师号,礼部给之。顺帝至统元年(1333)敕僧道与民一体充役。至正二年(1342)命江浙拨赐僧道田还官征粮,以备军储。
  元代各帝每年命国师及番僧修建佛事于太庙、宫内各殿,费用浩繁。世祖中统三年(1262)作佛事于昊天寺七昼夜,赐银万五千两,武宗至大元年(1308)以银七百五十两,钞二千二百锭,币帛三百匹施吴天寺为水陆大会。仁宗皇庆二年(1313)各寺修佛事,日用羊九千四百四十。命易以蔬食。延枯四年(1317)宣徽使言:每岁内廷佛事所供,用面四十三万九千五百斤,油七万九千斤,酥二万一千八百七十斤,蜜二万七千三百斤。自至元三十年间醮祠佛事之目一百有二。大德七年(1303)增至五百有余。延祐七年(1320)修宁夏钦察鲁佛事,给钞二百一十二万贯。泰定三年(1326)简省岁修佛事一百二十七。天历二年年(1329)简汰佛事岁费金一千一百五十两,银六千二百两,钞万六千二百锭,币帛三万四千余匹。文宗至顺元年(1330)内外佛寺三百六十七所,裁省上都岁作佛事百六十五所为百四所。顺帝元统二年,兴和路起建佛事,费钞万三千五百三十余匹。佛事布施较世祖时岁增金三十八锭,银二百三锭四十两,缯帛六万一千六百余匹,钞二万九千二百五十余锭。每修佛事,屡释重囚。因有杀人及妻妾杀夫者,利用机会指名释放。
  僧官和僧伽的制度 元代各帝例奉番僧为国师,从受灌顶。宪宗以僧那摩为国师,总领天下释教。世祖以八思巴为国师,授以玉印,命制蒙古新字,封为大宝法王。至元十六年(1279)赐号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治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其年八思巴卒,弟怜真亦嗣继为帝师,怜真亦卒,答儿麻八列乞列嗣。二十三年(1286)卒,亦摄思连真嗣。三十一年(1294)卒,乞刺斯八斡节儿嗣,大德七年(1303)卒,辇真监藏嗣。九年(1305)卒,都家班嗣。皇庆二年(1313)卒,相儿加思嗣。延祐三年(1323)卒,旺出儿监藏嗣。泰定二年(1325)卒,公哥列思八畔纳思监藏班藏r、嗣。其年卒,辇真乞喇思嗣。又大德七年国师赡巴卒,追赠大觉普惠广照无上赡巴帝师,至顺二年(1331)赠必兰纳识里为普觉圆明广照弘辩三藏国师。元代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其来时中书大臣驰驿往迎,至京用法驾半仗以导,帝后妃主为之膜拜。卒则归舍利,百官祭饯,大臣护送,赙金五百两,银千两,币帛万匹,钞三千锭。皇庆二年(1313)加赙金五千两,银一万五千两,绮彩一万七千匹,其昆弟子侄往来,官吏亦供应无数。弟子号司空、司徒、国公佩金玉印章者前后相望,其徒怙势恣睢,气焰熏灼,为害四方不可胜言。至元十三年(1276)禁吐蕃僧持军器。十九年(1282)禁吐蕃僧给驿。至大四年(1311)命西番僧非奉玺书驿卷及西番宣慰使文牒者勿辄至京。
  元代僧官创立于宪宗时,命僧海云掌释教事。世祖时立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诸族之事。天下寺院曰禅、曰教、曰律。各守其业。至元初立总制院,以国师领之。至元二年(1265)命总统所僧人通五大部经者为中选,以有德业者为郡僧录、判、正副都纲等官。各路设三学讲,三禅会。四年(1267)禁僧官侵理民讼。十四年(1277)置江南总摄,掌释教。十七年(1280)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奉帝师所统僧人并吐蕃军民等事。二十年(1283)立总教院,秩正三品。二十八年(1291)置诸路释教都总统,成宗大德三年(1299)罢。武宗至大元年(1308)复立白云摄所,秩从一品,设官三员。二年(1309)罢,立湖广头陀禅录司。四年罢总统所及各路僧录、僧正、都纲司以及白云宗、头陀教等各衙门。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文宗至顺二年(1331)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京畿山后道、河东山右道、辽东山北道、河南荆北道、西淮江北道、湖南湖北道、浙西江东道、浙东福建道、江西广东道、广西两海道、燕南诸路、山东诸路、陕西诸路、甘肃诸路、四川诸路、云南诸路,秩正三品。设达鲁碣齐、总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员。总管以僧为之。惠宗元统二年(1334)罢总教总管府十六处,置行宣政院于杭州。
  元代度牒初不收费。至元二十九年令有通晓经文,或能诗颂书写,或习坐禅,稍有一能,由本寺住持耆老人等保明申院,以凭给据披剃,不得将孛兰奚逃驱避役军民、来历不明人等影射朦胧请给文凭披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平户丁多差役不缺及有昆仲侍养父母者方许簪剃。文宗天历二年(1329)僧还俗者听复为僧。惠宗元统二年(1334)禁私创观庵院,僧道入钱五十贯给度牒,方准出家。
  至元二十三年(1286)定僧服色,讲主红袈裟红衣服,长老黄袈裟黄衣服,余外僧人茶褐袈裟茶褐衣服。元代僧侣多有家室,不持戒律,迭经禁止,自世祖至元七年(1270)令占籍为民,十九年(1282)敕河西僧道有妻室者同民纳税,三十年(1293)罢僧官总统以下有妻室者,成宗大德七年(1303),英宗至治二年(1322),泰定四年(1327),文宗天历二年(1329),顺帝至元元年(1335)迭令有妻室之僧还俗为民。成宗大德元年(1297)僧道犯奸盗重罪者县有司鞫问,六年(1302)令僧官僧人犯罪,御史台与内外宣政院同鞫。宣政院官徇情不公者,听御史台治之。
  各宗情况 自元代以后,天台宗学者多与禅净合流,止观之道全废。间有一二杰出之士也只是用四教之旨判释诸经,而于祖籍很少敷扬。有元一代有宗印之法曾孙怀则,撰《天台传佛心印记》一卷,初述性具三千,三谛三观等说,破禅宗教外别传见性成佛,慈恩宗定性二乘,三论宗佛性即空等义,以明台宗教行宗极。至大三年(1310)又撰《净土境观要门》一卷。又有怀坦之法孙蒙润撰《天台四教仪集注》。蒙润从古源永清学《止观》、《金刚锌》、《十不二门》,能了大义。永清卒后,侍者竹堂传,修请《观音忏》,心眼益明。后主当阳德藏寺,长夏讲{法华经》,听众千人。屡主诸寺,修念佛三昧,讲止观妙旨,修《法华》、《金光明》、《大悲》、《净土》诸忏。至正二年(1342)集弟子示止观安心之法而卒,年六十八。
  贤首宗的传承,是自南宋玉峰师会、本觉悟心、竹坡普悟三世相传。悟有得法弟子二人,无得讷与方山元介,讷传大德圆明,明传宝集妙文。元世祖命文居宝集寺。时禅学寖衰,教乘渐盛,性相二宗并驱海内,而相学之流囿于名相。文独振起圆机,融通寂照。延祐六年(1319)卒,年八十三。元介传珍林慧琼,琼传真觉文才。才于古今史籍无不精究。元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成宗命主五台万寿寺,封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寺住持。撰《华严悬谈详略》、《肇论疏》等。大德六年(1302)卒,年六十二。文才的同门有皎渊月,传与苍山普瑞,受南诏段氏的信奉,撰《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及《楞严纂要》、《金刚方语》、《华严心镜》、《玄谈辅翼》、《外集》等。文才的又一同门南山真华传宝觉简,简传大宁善学,行华严忏法,修净土五悔诸文,大弘贤首宗法。明洪武二年(1369)卒,年六十四。
  元代律学最为废弛。较为知名者有法闻律师,从温公学《法华》、《般若》、《唯识》、《因明》及《四分律》,历主台山、长安、京师诸寺。延枯四年(1317)卒,年五十八。又有四明演宗律寺心源省悟律师于泰定元年(1324)撰《律苑事规》,为律寺清规的准绳。
  净土一宗,创建于南宋子元,至元时而更臻完备。宋未有所谓左道四果香缘吃菜事魔之说,自称为白莲教、白莲社会等,农民借此以号召起义,如彰德的朱镇宝,广西的高仙道等。元时禁止白莲社甚严。燃一香、点一烛者,小吏巡军便加以犯禁之罪,拆堂毁像,甚至破家散宅。于是修净土者不得不建立莲宗以示区别。时有东岩圆应净日禅师住持东林十八年,常以念佛三昧开导僧俗。至元二十九年(1292)迁育王庆利禅寺,以开先寺悦堂阇禅师继席。元贞元年(1295)敕为白莲宗善法堂护持教法。元贞二年(1296)赐通慧大师白莲宗主。又有普度于大德九年(1305)撰《莲宗宝鉴》,请准予护持礼净土正忏,诵弥陀正经者。诏以普度为白莲宗头和尚。至顺初(1330)卒。宋元之际盛唱禅净一致之说。习天台贤首教观以及参禅者,无不盛赞念佛,栖心净土。如中峰明本,天如惟则,楚石梵琦,举扬净土尤力。明本尝言:“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一百首。惟则著《净土或问》破诸疑惑,策进梵行。梵琦有《西斋净土诗》。天台宗的妙叶精研台教,专修念佛三昧,著《念佛直指》,其中《直指心要》一篇甚为精造。
  元代禅宗只有曹洞、临济两家。曹洞宗只承金代万松行秀之遗绪而已。其弟子雪庭福裕说法度生三十余年。临济宗的杰出人土有大慧派的行端和梵琦,虎丘派的祖钦、原妙、明本、惟则、清珙等。原妙初请益于断桥妙伦,教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胁不至席,口体皆忘。往参雪岩祖钦,教参“无”字。梦中忽忆妙伦室中所举万法归一话,疑情顿发,三昼夜不交睫,蓦然有省,得钦印可。住临安、武康等处,后迁天台师子岩,设三关以验学人:一、大彻悟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二、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三、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元贞元年(1295)卒,年五十八。明本为原妙弟子,为吴兴赵孟nR说防情复性之旨,著《金刚略义》。至治三年(1323)自叙出家始末,作《六旬幻迹说》。著《信心铭辟义解》、《楞严或问》、《9U传觉心》、《幻住家训》、《山房夜话》及《语录》等。主张禅净合习,教禅一致以至调和儒释。明本弟子惟则承其遗绪,著《净土或问》、《十法界图说》。清珙(1272—1362)亦是原妙弟子,有语录传世。行端(1255—1341)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住径山,二十年足不越阃,大光大慧之道,门下法器甚多,楚石梵琦(1296—1370)号为瑚琏。著有《北游集》、《凤山集》、《西斋集》及和天台三圣、永明、陶潜、林逋诗等。
  元代于各宗外尚有白云宗、白莲社、头陀教等目。白云宗创始于宋徽宗时。洛阳宝应寺沙门清觉居杭州白云庵,攻击禅宗,遭禅宗之反对,流于恩州(广东江阳县)。清觉卒后,弟子奉其遗体归葬于余杭白云普安寺,遂成为白云宗之中心。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罢江南白云宗都僧录司,汰其民归州县,僧归各寺,田悉输租。至武宗至大四年(1311)以白云宗总摄所统江南僧之有发者,不养父母,避役损民,延祐四年(1317)禁白云宗总摄沈明仁佩司空印。六年(1319)白云宗总摄沈明仁强夺民田二万顷,诈诱愚民四万人,擅度僧四千八百余人,获钞四万余锭,诏汰其徒。文宗至顺二年(1331)以白云宗田还给白云宗僧沈明琦。白莲社妄撰伪经《妙义归空集》、《达磨血脉血沙论》等。庶俗妄称活佛如来,妇人擅号佛母大士,夜聚明散,密传生死(《莲宗宝鉴》)。元时禁止甚厉。头陀教亦颇流传。成宗大德二年(1298)以李溥先为头陀禅师头目。
  第二十节 明代的佛教(1368—1644)
  僧伽管理制度 明代管理僧伽制度主要定于洪武年间,其后很少变更。洪武五年(1372)造周知册,颁行天下寺观。凡遇僧道到处,即与对册。其父母籍,告度年月与册不符,即为伪僧。洪武十年(1377)命天下僧徒讲《心经》、《楞伽》、《金刚》三经。洪武十四年(1381)设僧道衙门,在京设僧录司,掌管天下僧教事,左善世掌印,右善世封印,正六品;左阐教、右阐教督修坐禅,从六品。左讲经、右讲经接纳各方施主,发明经教,正八品;左觉义、右觉义简束诸山僧行,不入清规者以法绳之,从八品。各府僧纲司,掌本府僧。教事,都纲一员,从九品,副都纲一员。各州僧正司,掌本州僧教事,僧正一员;各县僧会司,掌本县僧教事,僧会一员。僧凡三等,禅、讲、教。禅者不立文字。必见性者方是本宗,讲者明经义旨,教者利济众生,消业除愆。各司置文册,开写某僧姓名,年甲,某布政司某府某州某县籍,某年于某寺出家,受业某师,先为行童几载,至某年某施主披剃,某甲给度开报。各处有额寺院须写明本寺始于何朝何僧启建,或何善人施舍。僧道各司衙门全依宋制,官不支俸,吏与皂隶合用人数全以僧道及佃仆为之。僧道录司体统与钦天监相同,出入用本品伞盖,遇高官则敛之。各处寺观住持,从本处僧道衙门保举申送本管衙门,转僧录司(道录司)考试中式,具申礼部奏闻。各府州县未有度牒僧道,许本管僧道衙门具名申解僧纲司(道纪司)转僧录司(道录司)考试。能通经典者具申礼部奏闻出给。僧众不守戒律及自相争讼者,听僧道衙门究治,有司不许干预。如犯奸盗非为,与军民相涉,在京申礼部酌审,情重者送问。在外听有司断理。洪武十五年(1382)天下僧道的田土不许出卖。十六年(1383)制定瑜伽显密法事仪式及诸真言密咒成规,行于天下,诸山寺院永远遵守,凡持瑜伽教僧,经过试验,通习成规仪式者方许为僧。二十四年(1391)禁止僧人不入丛林,与民间杂处。私有眷属,潜住民间者枭首示众,容隐窝藏者流三千里。瑜伽僧赴应每日每僧五百文,主磬、写疏、召请三执事各一千文。陈设经像香灯,供给阇黎等项劳役一千文,文书除一表三申三牒三帖三疏三榜,不得妄费纸札。民间世俗不得仿僧瑜伽呼为善友,违者罪以游食。洪武二十五年(1392)试经给僧度牒。洪武二十七年(1394)榜示僧教条例,僧人犯罪,须预去僧服以受擒拿。赐田税粮全免,常住田虽有税粮,仍免杂役僧人差役。僧有妻者,许人捶辱索钱,打死勿论。愿还俗者听。洪武二十八年(1395)设上中下三种考试沙门。三十年(1397)命所有寺院俱建禅堂,安禅集众。
  此后一切制度均依洪武旧规,只有武宗自称大庆法王,正德二年(1507)度僧四万人。世宗好道,嘉靖元年(1522)曾毁拆京师佛寺,十四年(1535)又毁宫中佛像。
  各宗情况 明代天台只在晚明始有真觉、传灯、智旭三世相承,重兴三观十乘之学。真觉,号百松,于万历中申明性具理毒之旨,判《楞严》为方等实相教,有《楞严百问》一卷。其弟子传灯于万历十五年(1587)于天台山教授学徒,兼习禅净。撰《楞严玄义》、《天台方外志》、《楞严圆通疏》、《性善恶论》、《弥陀经圆中钞》、《维摩经无我疏》等。常修法华、大悲、弥陀、楞严诸忏。智旭与真可、株宏、德清称为明末四大师。智旭(1598—1654)幼好儒学,誓灭佛老。十七岁偶读袜宏《日知录》及《竹窗随笔》有所反省。二十四岁出家。三十岁撰《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谙宗门流弊,决意弘律。崇祯三年(1630),年三十二,究心台宗,但以近世台宗、禅宗、贤首、慈恩各执门庭,故不肯为台宗子孙。著《灵峰宗论》及各经注解凡六十八部二百二十九卷。
  明代贤首宗多兼慈恩,自元南山真萃下分两系。一系是真萃——独溪兰——德岩净行——能仁——清——玉峰永琛——石庵德姬——南中定兴——虎丘青——汾阳清远——高原明昱,撰《相宗八要解》、《成唯识论俗诠》等。另一系是真萃——青谷元遇——别峰大同——汴梁古峰——栖岩慧进——达庵广通——寄庵普泰。泰撰《百法明门论解》、《八识规矩补注》。泰传遍融而至株宏(1506—1586)。宏著《弥陀疏钞》,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又以戒为根本,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等。录古德机缘中语,为《禅关策进》以示参究之诀,谓禅净双修,不出一心,所著经疏及《竹窗三笔》等凡二十余部。普泰的另一弟子悟勤传雪浪洪恩及憨山德清。雪浪撰有《楞严科判》、《雪浪集》等,德清著有《楞伽笔记》、《法华通议》、《梦游集》等凡十二部。
  律宗自元季以至明代中叶,荒废不行;至明未经如馨(1541—1615)而中兴。如馨因往礼五台,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胸中自在流出。南归后中兴戒法,专持梵律,皎若冰霜。’万历中开戒于栖霞、甘露、灵隐、天宁诸刹。世称为中兴律祖,著《布萨仪轨》。馨传寂光(1580—1645),光初从雪浪洪恩习贤首教观,后受业于如馨。如馨弘戒于五台,光助其教授,历游诸方,重兴宝华山隆昌寺。明末又有弘赞弘扬律学于广东鼎湖,著有《四分律如义标释》、《四分戒本如释》等经戒疏解二十部。
  明代承宋元禅净一致之说,禅教诸德多提倡念佛,禅宗临济如景隆恕中无愠、笑岩德宝,曹洞宗如无明慧经、湛然圆澄,贤首宗如憨山德清,天台宗如幽溪传灯、蒲益智旭等赞扬净土为最著。景隆有净土诗一百八首。传灯有《净土生无生论》,融会三观阐扬净土法门。智旭著《弥陀要解》,用一心三观之法以释念佛法门。唯有莲池袜宏,世尊之为莲宗第/\祖。
  明代曹洞宗于洪武中有天界道成大弘曹洞宗乘。嘉靖之世义学纷纭,禅宗落寞。少室一支,流人评唱;断桥一派,几于平沈。至明未有无明慧经之提撕,有弟子元来、元贤、元镜、元谧等,一时曹洞之风大振。慧经(1547—1617)隐居峨峰,躬自耕作,凿石开田,不惮劳苦,二十年如一日。弟子博山元来(1575—1630)有《参禅警语》,足窥知其家风。又有净土诗一百八首。鼓山元贤(1568—1657)为诸生时,嗜周程张朱之学。年二十五得《楞严》、《法华》、《圆觉》三经,始归释氏。因看乾屎橛话有省,投慧经落发。著有《洞上古辙》、《五位图说》、《三玄三要说》等,发明济洞二宗之旨。又撰《补灯录》以补《五灯会元》之阙。有《建州弘释录》、《净慈要语》、《楞严略疏》、《金刚略疏》、《禅录内外集》、《四分戒本解义》、《律学发轫》等。又修《鼓山志》。临济宗名德有恕中无愠、呆庵普庄、慧山绍琦,而笑岩德宝称为中兴,再传有天童圆悟、磬山圆修大弘此道。无愠(1309—1386)设三问以勘禅客:一、稳坐家堂,因甚主人犹不识?二、掀翻大海,掴碎须弥,平地上因甚抬脚不起?三、眼光烁破四天下,自家眉毛落地,因甚不见?三句内,一句外,不涉两头,有人道得,柱杖子两手分付。普庄(1346—1403)著有《呆庵歌》,自叙其志,有《语录》五卷。绍琦(1404—1473)以念佛为公案。德宝(1568—1581)初以念佛人,有《净土诗》、《笑岩集》行世。圆悟弟子汉月法藏于崇祯二年(1629)著《五宗原》,以圆相是千佛万佛之祖,五宗各出圆相之一面,独临济为正。圆悟于崇祯七年(1634)作《九辟》,九年(1636)作《三辟》严斥其非。法藏又作《智证传提语》。圆悟斥其变临济宗风为讲席,法藏弟子潭吉弘忍作《五宗救》为藏申辨,圆悟于崇祯十一年(1638)作《辟妄救略说》以驳之。又圆悟弟子费隐通容作《五灯严统》,以云门法眼二派属南岳。三宜明盂诉之于官以断曲直。觉浪道盛、远门净桂亦罪责容,箬庵通问、遇翁弘储为之往复周旋以解之。通容有《辨天说》驳天主教,其别集中有《金粟辟谬》一文,攻击共同门朝宗通忍;有《说木陈欺天童老和尚》一则,攻击其同门木陈道态;有《判狂解》,攻击玉琳通诱;《室中偶语》攻击瑞白明雪,盖亦好辩之徒。
  第二十一节 清代的佛教(1644—1911)
  僧伽管理制度 清代僧官,白天聪六年(1632)给僧道度牒,僧道不许买人为徒,违者治罪。崇德五年(1640)新收僧人纳银给牒。顺治二年(1645)停纳银之例,严禁私造寺像和私度。顺治六年(1649)又敕僧道度牒每道纳银四两。八年(1651)又免纳银。十五年(1658)更换发满汉字度牒,已纳银者换牒,未纳银者纳银给牒。十七年(1660)又免纳银。康熙四年(1665)前代敕建寺庙各设僧道十名,私建者各以八、六、四、二名差等。本户不及三丁,不及十六岁者不许出家。康熙六年(1667)敕建寺庙六千七十三,小寺庙六千四百九,私建大寺庙八千四百五十八,小寺庙五万八千六百八十二;僧十一万二百九十二,尼八千六百十五;道二万一千二百八十二。共计寺庙七万九千六百二十二,僧道十四万一百八十九。十三年(1674)依明代旧制设僧录司,正副各一人,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府设僧纲,州设僧正,县设僧会。各寺观僧道令僧纲道纪按季造册。各省士民捐置庙宇并给价买开各田地原赋粮额,均准核实题豁。十五年(1676)私度者杖八十为民;顶名冒替者笞四十,度牒人官,僧道官革职还俗,并停止给牒。五十年(1711)以寺庙多占民田,以致民田减少,游民充为僧道,禁创建寺庙,乾隆元年(1736)恢复度牒,清查应付僧,止给本身度牒,不得招受生徒,愿还俗者听,妇女年未四十不许出家。各督抚岁终将所减实数具报。凡僧道娶妻,僧道犯奸,妇女人寺观烧香,僧道奸诱妇女及军民于寺观奸诱妇女均依律治罪。自乾隆元年至乾隆四年(1736—1739)礼部颁发度牒已三十四万一百十二张。敕僧道凡有事故,原牒追缴,不许改名更替,如有隐匿影射情弊,官罚俸三月,僧道勒令还俗,僧道年四十,方准受徒一人。年未四十受徒及受不止一人,官吏失察,罚俸三月,所报徒勒令还俗。三十九年(1774)敕永废止僧道度牒。自此以后僧道只有各寺所给戒牒而无度牒。
  自明亡以后,民族起义多借用宗教团社的名义以资号召。因而清代对于会门的禁制,特别严苛。雍正十二年(1734)禁无为、白莲、焚香、闻香、混元、龙元、洪阳、白阳、圆通、大乘等教。乾隆九年(1744)河南三教堂设佛老圣人像,男女礼祷。武涉二县有三十八处,淇县、安阳、商邱等处次之,豫省总有三教堂五百九十余处,而商邱石洞最为宏壮。依律凡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为首者绞,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凡传习白阳、白莲、八卦等教者亦同。至于红阳教等并无传习咒语,但供有飘高老祖,拜师授徒者发边远充军。然而终清一代,农民利用会门以起兵反抗者未尝断绝。
  各宗情况 清代传贤首宗有柏亭续法、达天通理,居士中有周克复、彭绍升,乃至龚定庵、杨文会、谭嗣同都是习华严宗旨的。续法是明袾宏的四传弟子,著有《楞严经灌顶疏》、《贤首五教仪》、《五教仪科注》等。通理(1701—1782)是明普泰的七传弟子,乾隆四十五年封为阐教禅师。著有《楞严指掌疏》、《法华指掌疏》、《五教仪增注》等。彭绍升撰《一乘决疑论》和《华严念佛三昧论》。杨文会自称:“教依贤首,行依弥陀。”创办金陵刻经处,在国外访求古佚经疏,对佛教的复兴有极深的影响。
  天台宗在清代极少名德。律宗是以宝华山隆昌寺为根本道场,自明末如馨、寂光提倡而后,人清有读体、书玉、德基等相继赞扬,五传而后,仍归衰竭。读体(1601—1679)受寂光的嘱付总持三学,结界立规,率先躬行,是制必遵,非法必革。复安居之法。撰《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释》、《传戒正范》、《毗尼日用切要》、《沙弥尼律仪要略》等。弟子德基(1633—1700)撰《毗尼关要》、《羯磨会释》、《比丘尼律本会义》等。书玉(1645—1721)撰《梵网初津》、《羯磨仪式》、《沙弥述义香乳记》、《二部僧授戒仪》等。使宝华一派的戒法臻于完备。玉弟子福聚(1686—1765)入京住愍忠寺,著《宝华志余》、《南山宗统》等。自此以后逐渐弛懈。
  清代净土持名之法更为普遍。其盛弘净土者有省庵实贤(1694—1742),世称为莲宗九祖,彻悟际醒,世称为莲宗十祖。实贤于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贯通,传天台灵峰四世正宗,因参念佛是谁话,恍然契悟,历主诸寺,每年佛涅槃日讲《遗教》、《弥陀》二经,示是心是佛之旨,著有《语录》等。际醒(1741—1810)亦习天台教观,栖心净土,著有《语录》、《念佛伽陀》。
  清代禅宗只于清初时,曹洞宗有鼓山元贤及博山元来二系,临济宗有天童圆悟、磬山圆修二系较盛,其后即渐寂寞。元贤弟子以道霈为最,元来弟子以道独为最,圆悟弟子以道志为最,圆修弟子以通诱为最。道霈有《秉拂语录》、《餐香录》、《还山录》、《雪山法会录》、《旅泊庵稿》等。道独有《语录》传世。道态(1596—1674)于顺治中曾人京为世祖开示法要,著有《j匕游录》、《布水堂集》、《敦本避邪论》、《九会语录》、《禅灯世谱》等。通诱(1614—1675)亦曾于顺治中人京,在内廷说法。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华严》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己心变现的,我们现前这个世界又何尝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是清净的世界,所以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至少要把烦恼习气伏住。净土的成就,是靠念佛、靠阿弥陀佛佛力加持,带业往生!可是大家要知道,带业往生,带的是宿业,不带现行;换句话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所现行的都是清净心,都是清净业,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六道里面、十法界里面,这里面的居民,这一切众生,佛力也加持,佛力不加持的话,那不得了,这个世界还像样吗?佛力虽然加持,但是众生罪业很重,所以变出的这个境界,这个事相,就是十法界、六道三途。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