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晚期青州地区佛教石造像


2014/9/8    热度:331   

北朝晚期青州地区佛教石造像
  简鹂妫/台南艺术学院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硕士(台南艺术学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助教)
  指导教授 潘亮文 论文页数123
  【摘要】
  研究动机
  一九九八年夏天,因机缘巧合得机会亲自造访青州市博物馆,参观龙兴寺出土造像,当时立刻被青州造像所透露出的沈谧内敛、静定内省气质深深吸引。当时造像匠师对于人体比例的精确掌握,以及佛装、菩萨装的繁复精致,共同营造出的丰润优雅之美始终在笔者心中营绕不去,这种出自个人审美上的偏爱,是投入青州造像研究的一项重要因素。
  其次,青州造像于北朝晚期在风格上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代,三代造像风格迥异,特别在北齐一代风格丕变,几乎完全脱离北魏脉络,并在短时间内臻于成熟,这种在风格上的剧烈改变与迅速成熟,势必存在著特殊的历史成因与地域背景。笔者相信针对风格和历史、地域因素的研究,将可建构青州造像成为一门相当深厚且具有独立性与完整性的研究课题。
  第三,目前学界对整个中国佛教艺术史的发展已有较清楚的认识,在整个大时空架构下,笔者相信进行较细部的区域研究应成为当代佛教艺术史学者必须努力耕耘的方向之一。分别位于青州的南、北部而与青州比邻的两个造像地?s东省诸城与河北省定州,在目前都已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诸城造像已经由诸城市博物馆进行了类型学分期研究, 而定州造像也已出版专书。 然而在地理区位上介于两者之间的青州地区尽管极具特点,却由于出土时间较短或资料不足等因素,相关学术研究还处于刚开始起步的阶段。笔者欲投入青州研究,填补目前青州研究的空缺,俾便对青州地区在造像上与文化上有较深厚的认识,以便于将来能在单一地域研究之后,更广阔地了解各地域之间的关连。
  文献回顾
  山东省近二十年来,陆续有佛教石造像出土, 但始终未引起太多讨论,零星出土简报散见于各类考古学期刊,虽为山东地区研究提供了资讯性价值,但学术研究却较为缺乏。一直到诸城一九九○年与一九九四年出土报告公布,才引起较大的注意,造成学界以诸城出土为中心的佛教石造像研究。
  一九九六年青州龙兴寺是山东地区继诸城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出土,但至今仍缺乏以青州石造像为中心的较全面性研究。目前关于青州地区石造像的研究包括以下几篇:
  陈慧霞为一九九七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雕塑别藏”特展撰文〈山东北朝佛教造像初探〉, 收入该展展览图录,此文乃是对整个山东出土造像进行的讨论,并整理出山东省一九九七年之前出土的纪年佛教石造像,但该文大多以诸城造像作为论述样本,以阐述山东省佛教石造像特点,而非以青州造像作为研究主轴。
  以青州地区为中心的较全面性与学术性探讨,首见杨泓发表于一九九八年〈关于南北朝时青州考古的思考〉一文, 该文提及目前山东地区出土佛教造像数量较大的地点,如诸诚、博兴、广饶等地,花费颇大篇幅说明诸城造像分期特点,指出以诸城所代表的青州造像与四川万佛寺所代表的南朝造像在装饰上的相似性,并反对青州石造像与河北地区的关连,惜文中未针对青州龙兴寺造像进行讨论。此外,该文提及青州与南朝墓葬都出现七贤图像,并举《南齐书》和《南史》相关记载,认为青州七贤图像来自南朝粉本,推论青州与南朝在文化上渊源深厚,指出青州研究必须留心青州与南朝的关系。
  刘凤君撰〈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被毁时间和原因初探〉、 〈论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艺术风格〉, 介绍青州地区出土情形和青州造像艺术特色,并提出青州造像被毁乃北周武帝灭法的结果。
  一九九九年七月,青州龙兴寺出土造像修复后,送至北京历史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同时发表了以下四篇文章:
  宿白撰〈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以龙兴寺为中心提出几点重要的思考,第一、青州佛教以义学为主的思想与南朝的密切关连,第二、青州石造像在北魏末年大量出现的原因,第三、青州造像在风格上与南朝和西域的深刻关连,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宿白对于以上问题皆以丰富史料加以佐证,是目前青州研究最为重要的一篇文章;但因限于篇幅,而未将史料记载作全面性的讨论。
  金维诺则以美术史观点撰文〈简论青州出土造像的艺术风范〉,认为中国佛教雕塑长期受绘画影响,因此由四川成都造像与山东青州造像得推知张僧繇与曹仲达的绘画梗概。文中并对于青州、诸城造像做了大篇幅的描述与介绍,认为诸城与青州造像受到南朝造像影响极大,原因在于青州地区长期受南朝统治,精细繁缛的造像特征皆为南朝遗留风范。该文偏重介绍性,对青州造像仅限于特征描述,而未加以分析归纳。
  杨泓撰〈龙兴寺造像和青州考古〉,择〈关于南北朝时青州考古的思考〉一文之重点扼要谈之,惜二文均未对山东中部,古青州地区及其附近几个出土地做历史地理考据,明确区划出青州地区的范围。
  夏名采曾经发表过多篇关于青州造像的出土简报。于本展中,他针对青州龙兴寺撰文〈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和清理〉,对龙兴寺造像进行基本介绍并对出土情况做了扼要整理。
  此外,一九九九年八月、九月,宿白发表〈青州城考略?C州城与龙兴寺之一〉、〈龙兴寺沿革?C州城与龙兴寺之二〉于《文物》期刊,考据了青州城与龙兴寺自公元五世纪初至十四世纪末的历史沿革。此文乃针对青州城与龙兴寺历史沿革而发,故未涉及造像内容的讨论。
  二○○○年,山东美术出版社继北京历史博物馆出版龙兴寺图录, 发表数篇文章如下:金维诺代序〈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对龙兴寺造像特色做了描述;青州市博物馆发表由夏名采执笔〈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对于青州与龙兴寺的历史和出土概况做了简单的交代,也对龙兴寺造像的工艺技法、艺术特色做了提点。图录中将造像分成五种类型,分别专人撰文介绍:常青撰〈背屏式佛三尊像〉与〈佛造像〉,张总撰〈卢舍那法界人中像.彩绘僧尼像〉、〈菩萨造像〉以及〈罗汉.天王.力士.飞天.龙造像〉。但以上文章目的都在于介绍造像特色,故未对造像内容通盘分析,造像时代的历史背景也未述及。
  二○○一年一月,香港艺术博物馆的展出出版图录《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造像展》,发表数篇文章:曾柱昭〈山东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概述佛教传入国的过程、三武灭法等等,在述及青州造像部分,认为青州在北魏时期受陆探微绘画“秀骨清相”的影响,东魏则是南朝梁画师张僧繇“得其肉”的余韵,而北齐造像则为追求曹不兴“曹衣出水”的结果,惜本文论述均未提出具体作品作为例证,对以上几家的绘画特色也未多做介绍。王瑞霞、周麟麟〈龙兴寺遗址出土北齐圆雕佛造像类型分析〉将佛造像依服装表现技法分为四型,Ⅰ型、阴刻线式衣纹,Ⅱ型、浮雕式衣纹,Ⅲ型、彩绘衣纹,Ⅳ型、素身像,这种分类方式不顾服装形式(如通肩袈裟、袒右肩袈裟或领口于胸前外翻式),仅著眼于袈裟表面衣纹的雕造技法,结果则使造型极为近似的造像被归入不同类型,如图81、图82分别被归入Ⅱ型浮雕式与Ⅰ型阴刻线式,而造型上大异其趣的造像,如图76、图82却因都使用阴刻技法而同被纳入Ⅰ型,此分类标准未能掌握造像形式的巨大变化?A装类型,仅处理细节问题,笔者认为背离了考古类型学的分析原则,若以此标准则难以处理复杂的菩萨造像类型分析。孙新生〈试论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被毁的时间和原因〉认为龙兴寺造像被毁乃是宋徽宗崇奉道教的结果,此文原载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刊》。另,上述夏名采〈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也被收入该图录。
  以上便是目前学界对青州地区佛教石造像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并未涉及青州地区具体的历史地理考据,区划青州的地域范围,也未针对青州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对青州健壮饱满的艺术形式尽管提出了初步解释,却未整理出详细史料内容;在青州与南朝关系部份,未深入史料加以整理提出有利佐证。
  研究架构
  青州龙兴寺与博兴龙华寺造像的大量出土, 证实了青州地区公元五、六世纪佛教的兴盛,也展现出青州地区佛教造像强烈的地方风格。这强烈的地方风格已经受到考古学界以及艺术史界的重视,出土至今短短四、五年,在经过清理修复之后,已于北京历史博物馆、美国首府华盛顿、日本东京以及香港四地展出。“青州造像”一词也因此广为各界所熟知,但“青州造像”在地域上所指涉的范围却始终未明确区划,目前的研究并未针对青州地区的几个出土地进行详细的历史地理考据,如:杨泓与金维诺对青州造像的讨论将属胶州的诸城一并纳入。青州地区造像既为本文探讨对象,则明确的地理区划即绝对必要,故本文首要企图便是运用出土造像题记和《魏书.地理志》、《隋书.地形志》的记载进行历史地理考据,明确指出青州造像的地域范围。这样的区划,一方面确定青州地区地域研究的框架;另一方面,有助于进行以青州为中心的区域研究,便于与其他地区如定州、诸城造像有所区隔,使我们更容易了解各地在造像形式上的差异与相互影响。
  除将青州的区域明确化之外,本篇论文统整了青州与其周边几个出土地的造像,将所有纪年造像依纪年先后排序,并以无纪年造像作为辅助,分析造像特点。透过青州与其周边地区出土造像的相互比较,凸显青州造像的特点。
  依现阶段资料(参照参考文献)而言,青州造像在风格上最突出的特点可归纳为几个部分讨论。首先,量体的处理迥异于北魏与东魏,北齐青州造像致力于展现尊像身体的整体美,体态丰满健壮、身材匀称修长,务必以人体之美作为最高追求;为了展现身体的健美,在服装上的搭配则为轻薄贴身,不像北魏、东魏以表现厚重袈裟和衣饰为主。考察北齐其他地区造像,如皇室贵族开窟为主的河北磁县响堂山与山西太原天龙山第一、二、三窟,都同样呈现出同样的情形,此现象并非青州独有。由此可推想当时应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导致此种普遍现象的产生,关于这点应检视当时的历史背景,探究北齐社会主要的意识型态及其对北齐人民在审美标准上的影响。因而,对北齐社会中皇室贵族所主导的主流观念的考察,是本篇论文的第二个重点。
  北齐造像的新式样既非出自北魏、东魏厚重袈裟的传统,却又能在北魏政权瓦解之后,迅速在短短二十年内从开始到成熟,可推知当时应存在得以模仿的对象,而此对象究竟来自何处?关于这个问题则必须检视东魏、北齐的对外关系,以了解其对外文化交流的情形。故本论文对于正史所载东魏、北齐的外交活动以及活动的内容作了地毯式的整理与分析,希望透过史料记载说明外交活动对文化交流可能产生的影响。所考察的正史资料包括《北史》、 《南史》、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梁书》 与《陈书》, 归纳出东魏、北齐对外关系和文化交流上的特殊性,寻求对外政治上的积极接触与文化上的活络交流,对东魏、北齐造像可能产生的刺激作用。
  除了对身体量感的注重之外,在服装上,青州造像注重装饰上的细腻与华丽性,佛装则阴刻或彩绘田相袈裟,菩萨装则璎珞珠宝、高冠胸饰、腕钏臂钏并加以彩绘,极注重细节刻画。这种特色实为青州地区所独有,在响堂山与天龙山的皇室开窟也不见这样精密细腻的装饰雕刻,而定州地区造像则倾向于简刻衣纹,虽不排除定州造像由于体制较小,加上所使用的白石质地较脆,雕造时容易崩坏而难以做细节性的处理,但无论如何,定州地区确实不存在著这样的情形。这种独特的地域特色,应与青州本身历史、地理环境积极相关,故针对青州历史、地理背景进行考察,为本篇论文第三个研究重点。
  以上便是本篇论文企图说明的主要问题,亦即主要研究架构:
  第一章,将北齐时代青州造像地理上的区域明确化,并统整青州地区各个出土地的造像内容,针对青州造像进行类型分析,以了解北齐青州地区造像种类的多元化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针对北齐青州造像的健美体格寻求时代环境的社会背景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反应在审美观点上对造像造成的可能影响。
  第三章,就青州造像在表现上所呈现的地方性特点,针对青州地区本身的历史成因进行考察,并对时代所提供的文化交流环境作初步的了解。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何以会看到善知识过失?善知识教化众生不是对我一个人说的,他教化的许许多多众生,根性不相同、嗜好欲望不相同,他接触那些众生要用种种方便、种种示现。我们愚痴,我们把他种种示现当作过失,误以为他的烦恼习气不断,不知道那是人家教化众生的手段方法。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