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青州地区佛教石造像风格问题研究


2014/9/8    热度:507   

北齐青州地区佛教石造像风格问题研究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台南艺术学院,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北齐青州地区佛教石造像风格问题研究
  【文章作者】简鹂妫
  【指导教师】潘亮文
  【文章页数】123页
  --------------------------------------------------------------------------------
  【中文摘要】近二十年来,山东省中部以今青州市为中心陆续出土了数百件内容丰富多样的北朝晚期佛教石造像,本文以北齐青州石造像做研究对象,探讨青州造像风格及其成因。
  本文首先考察《魏书.地形志》和《隋书.地理志》的记载并参照诸地出土之造像铭记,考定公元六世纪中叶青州的地理范围:青州、博兴、昌邑、广饶、临朐属青州,章丘、高青属齐州,惠民、无棣、阳信属沧州,诸城属胶州。再将诸地造像与青州地区造像相互对照,透过各地出土造像形制、雕工、装饰上的差异,突显青州地区的造像特色;其次,对青州地区出土造像进行初步的类型分析。
  关于青州地区造像特色可概分两点说明:第一、北齐造像丰腴壮硕的身体造型取代了前朝东魏的秀骨清相,成为新时代的普遍原则,青州造像在造型上的发展与此转变相符;第二、青州造像细腻婉约的气质、繁复华丽的装饰特征,为北齐其它地区所少见,实为其独特的历史条件所形成。
  笔者考察公元六世纪之社会背景,由北齐之社会结构探索青州造像特色之成因,关于上述第一点,本文征诸《北齐书》、《魏书》、《隋书》,讨论北齐政权强烈的鲜卑自觉和排汉的意识型态,故一改北魏自公元四七○年代开始积极提倡的汉化政策,而具体扬弃汉族秀骨清相的审美原则,改变北魏晚期以来削肩、平胸的特征,此外,在积极接纳西域文化的情况下,采取了身材壮硕、薄衣贴体的新造像形式。至于第二项特征,本文检视《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梁书》、《南史》,整理东魏、北齐对西魏、北周和对梁的关系,正史纪录显示东魏、北齐与南朝梁之间存在着频繁互动,而《续高僧传》的纪录指出南北的频繁互动对民间交流具有极大的鼓励作用;又根据以上正史,自公元六世纪始,南朝梁对西域的关系也积极蓬勃,使得域外文化也能源源输入。
  综上所述,青州在此环境条件下,以本身地理位置接近南朝之利,加上深刻的汉文化渊源,故能吸收南朝文化,包括南朝本身的汉民族风尚,以及来自域外的异国风情,融合创造出健美秀丽的青州造像。
  【英文摘要】During the latest two decades, there were continually discovery of various kinds of Buddhist stone statues and steles of the sixth century around Qingzhou, the middle region of Shangdon Province. The discovered objects indicate a very unique style that harmoniously unifies the strength and elegance.
  Initially, this paper exams the geographical boundary of Qingzhou region in the middle sixth century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history records, “Wei shu” and “Suei shu”, and the inscriptions on the excavated steles. Based on the former research, the author has focused on the materials excavated from Qingzhou and the sites nearby including Boxing, Guangrao, Chuangyi, Linchu, Linqu, Gaoqing, Changchio, Wudi, Hueimin, Yangxin, Zhuzheng.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statues and steles from different sites, the distinctions of the forms, techniques and decorations could be revealed, so that the conclusion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ingzhou statues can be made. Furthermore, the paper detailed analyzes the statues and then classifies them into several types.
  In order to thoroughly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unique style of Qingzhou statues, the author further prob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sixth century, which derives into two aspects as following:
  Primarily, the strong and full figure had become a new and general principle of Northern Qi statues, which completely replaced the original skinny and fragile style of Eastern Wei. Further, the paper has cited a rather large amount of records in the official history, and indicates the ideology of Northern Qi rejecting and excluding the Han culture. Additionally, in order to oppose and eliminate the Han culture, the aristocracy enthusiastically imported the fashion from the West Region instead and it had entirely changed the workmanship in the early sixth century.
  Secondarily, the complicated and luxurious decorative way of Qingzhou is rarely seen in other regions in Northern Qi. It might be caused by its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According to the official history records, Qingzhou was long dominated by the higher Han families that showed deep influence on Han culture. Besides, geographical region of Qingzhou was a shaped plain of long in north and south and narrow in east and west, and the ocean is just nearby which brought Qingzhou the convenience and benefits of marine transit making it no difficulties to contact the outside world.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the two aspects mentioned above, the unique style that is strong and full but delicate and exquisite as well finally appeared in the sixth century and impressed the people in this post-modern time.
  --------------------------------------------------------------------------------
  【论文目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研究架构
  第一章 青州造像的地域范围与时代特点
  第一节 北齐青州的地理位置
  第二节 青州与周围各州的佛教石造像
  一 青州地区
  二 齐州地区
  三 沧州地区
  四 胶州地区
  第三节 青州地区的造像特征
  一 造像类型的多样
  二 造像形制的变化
  三 造像表现的改变
  第二章 北齐政权的排汉性质与造像风格的关系
  第一节 北齐的军事支柱:鲜卑军队
  一 六镇设立的历史溯源
  二 六镇戍军的成员
  三 六镇戍军社会地位的改变
  四 六镇与洛阳集团文化及民族的差异
  五 六镇起兵与军权的转手
  第二节 北齐高氏的鲜卑自觉
  一 高氏的鲜卑自觉与轻视汉人
  二 鲜卑语的再登庙堂
  三 鲜卑与汉的权力斗争
  第三节 北齐高氏政权的西域爱好
  第四节 北齐的排汉作风在造像风格上的反映
  第三章 青州造像的风格来源问题
  第一节 青州地区与南朝的关系以及在北朝的地位
  一 政治史上的发展
  二 青州地区的佛教传统
  三 青州地区商业贸易的兴盛
  第二节 史料所载直接交流的纪录
  一 北魏晚期与南朝梁的聘使往来
  二 东魏、北齐与南朝梁、陈的聘使往来
  三 北齐与北周的聘使往来
  四 东魏、北齐与域外各国的交通关系
  五 梁、陈与西域和西南各国的交通关系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图版出处
  --------------------------------------------------------------------------------
  【 参考文献】
  (依笔划)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台北:汉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王华庆主编,《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造像展》香港:香港艺术馆,2001。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魏晋南北朝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朱大渭、刘驰、梁满仓、陈勇,《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余太山,《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吕常凌主编,《山东文物精粹》,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6。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东京:吉川弘文馆,1995。
  青州市博物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夏鼐,《考古学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宿白主编,《盛世重光-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北京:历史博物馆,1999。
  常盘大定、关野贞、佛教史迹研究会,《支那佛教史迹》,东京:佛教史迹研究会,1929。
  冯承钧,《西域地名》,北京:中华书局,1982。
  杨柏达着、松原三郎译,《埋もれた中国石佛の研究—河北省曲阳出土の白玉像と编年铭文》,东京:东京美术,1985。
  万绳楠,《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合肥:黄山书社,1987。
  ------,《魏晋南北朝文化史》,台北:昭明出版社,2000。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台北:昭明出版社,1999。
  刘心长、马忠理主编,《邺城及北朝史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Behl, Benoy K.. The Ajanta Caves.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1998.
  廿四史部分
  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令狐德棻,《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
  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房玄龄,《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姚思廉,《陈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
  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3。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
  其它史籍
  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汤一玄整理,《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
  释道宣,《续高僧传》,《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五十册.二○六○。
  杨衔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司马光编着,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
  贾思勰,《齐民要术》,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0。
  颜之推,《颜氏家训》,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79。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海:人民美术,1964。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台北:广文书局,1973。
  期刊部分(依地区、出版时间)
  山东地区
  青州
  山东省博物馆,〈北魏正光六年张宝珠等造像〉,《文物》1961.12。
  夏名采,〈益都北齐石室墓线刻画像〉,《文物》1985.10。
  夏名采、庄明军,〈山东青州兴国寺故址出土石造像〉《文物》1996.5。
  青州示博物馆,〈山东青州发现北魏彩绘造像〉,《文物》1996.5。
  夏名采,〈青州龙兴寺「佛光再现」〉,《中华文物学会年刊》1997。
  夏名采、刘华国、杨华胜,〈山东青州出土两件北朝彩绘石造像〉,《文物》1997.2。
  刘凤君,〈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被毁时间和原因〉,《山东大学学报》1997.2。
  刘华国、贾广智,〈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收藏家》1997.6。(Liu, Huaguo, and Jia, Guangzhi. “Buddhist Statues Discovered in A Hoard at Longxing Temple in Qingzhou, Shandong.”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Apr. 1999: 29-34.)
  王万里、刘华国,〈山东青州北朝彩绘造像〉,《收藏家》1997.10。(Wang, Wanli, and Liu, Huaguo. “Northern Wei Painted Statues from Qingzhou in Shandong.”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Apr. 1999: 35-38.)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清理简报〉,《文物》1998.2。
  杨泓,〈关于南北朝时青州考古的思考〉,《文物》1998.2。(Yang, Hong. “Reflections on the Archaeology of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Qingzhou.”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Apr. 1999: 39-54.)
  刘凤君,〈论青州地区北朝晚期石佛像艺术风格〉,《山东大学学报》1998.3。
  Xia, Mingcai. “The Discovery of A Large Cache of Buddhist Images at the Site of Longxing Si.” Orientations June 1998: 41-49.
  李裕群,〈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文物》1998.6。
  Doar, Bruce. “Return to Light: Buddhist Statuary from Longxing Temple Qingzhou.”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Apr. 1999: 5-8.
  Xia, Mingcai夏名采. “The Discovery and Excavation of the Hoard of Buddhist Statues at the Longxing Temple in Qingzhou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和清理”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Apr. 1999: 9-10.
  Su, Bai宿白. “Several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Buddhist Statues Unearthed from the Hoard at the Longxing Temple in Qingzhou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Apr. 1999: 11-12.
  Jin, Weinuo. “A Brief Discussion of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 Statues Unearthed in Qingzhou.”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Apr. 1999: 13-22.(金维诺,〈简论青州出土造像的艺术风范〉,《盛世重光-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石刻造像精品》,北京:历史博物馆,1999。)
  Wang, Ruixia王瑞霞. “Feitian on the Buddhist Statues Unearthed from the Longxing Temple Site龙兴寺遗址出土佛教造像上的飞天.” China Archaeology And Art Digest Apr. 1999: 23-28.
  孙新生,〈山东青州北齐临淮王像碑〉,《文物》1999.9。
  夏名采、王瑞霞,〈青州龙兴寺出土背屏式佛教石造像分期初探〉,《文物》2000.5。
  宿白,〈青州城考略—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一〉,《文物》2000.8。
  ----,〈龙兴寺沿革—青州城与龙兴寺之二〉,《文物》2000.9。
  ----,〈青州龙兴寺窖藏所出佛像的几个问题〉,《文物》2000.10。
  Tsiang, Katherine R.. “Miraculous Flying Stupas in Qingzhou Sculpture.” Orientations Dec. 2000: 45-53.
  Zhang, Zong. “Exploring Some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Longxing Si Sculptures.” Tran. Susan Dewar. Orientations Dec. 2000: 54-63.
  Wang, Ruixia, and Shou, Linlin. “Typological Analysis of Northern Qi Buddhist Statues Unearthed from the Site of Longxing Monastery.” Tran. Brenda Li. Arts of Asia Jan.-Feb. 2001: 41-49.(王瑞霞、周麟麟,〈龙兴寺遗址出土北齐圆雕佛造像类型分析〉,《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造像展》香港:香港艺术博物馆,2001。)
  Sun, Xinsheng. “Time and Cause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Buddhist Statues from the Site of Longxing Monastery” Tran. Brenda Li. Arts of Asia Jan.-Feb. 2001: 50-53.(孙新生,〈试论青州龙兴寺窖藏佛像被毁的时间和原因〉,《山东青州龙兴寺出土佛教造像展》,香港:香港艺术博物馆,2001。)
  博兴
  常叙政、李少南,〈山东省博兴县出土一批北朝造像〉,《文物》1983.7。
  丁明夷,〈谈山东博兴出土的铜佛造像〉,《文物》1984.5。
  李少南,〈山东博兴出土百余件北魏至隋代铜造像〉,《文物》1984.5。
  山东省博兴县文物管理所,〈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调查简报〉,《考古》1986.9。
  广饶
  王思礼,〈山东省广饶、博兴二县的北朝石造像〉,《文物》1958.4。
  赵正强,〈山东广饶佛教石造像〉,《文物》1996.12。
  昌邑
  王君卫,〈山东昌邑保垓寺故址出土石造像〉,《文物》1999.6。
  章丘
  宁荫棠,〈山东章丘市发现东魏石造像〉,《考古》1996.3。
  高青
  常叙正,于丰华,〈山东省高青县出土佛教造像〉,《文物》1987.4。
  无棣
  惠民地区文物管理组,〈山东无棣出土北齐造像〉,《文物》1983.7。
  阳信
  常叙政、刘少伯,〈山东阳信县征集一件东魏佛像〉,《考古》,1985.11。
  惠民
  惠民县文物事业管理处,〈山东惠民出土一批北朝佛造像〉,《文物》1999.6。
  诸城
  韩岗,〈山东诸城出土北朝铜造像〉,《文物》1986.11。
  诸城市博物馆,〈山东诸城发现北朝造像〉,《考古》1990.8。
  杜在忠、韩岗,〈山东诸城佛教石造像〉,《考古学报》1994.2。
  韩岗、扈世良、王玮,〈山东诸城市丁家花园发现北周石莲座〉,《考古》1998.7。
  临沂
  冯沂,〈山东临沂发现北魏太和元年石造像〉,《文物》1986.10。
  青岛
  时桂山,〈青岛的四尊北魏造像〉,《文物》1963.1。
  孙善德,〈对《青岛的四尊北魏造像》一文的补充意见〉,《文物》1964.9。
  孙善德,〈青岛市新征集一件北魏石造像〉,《文物》1985.1。
  济南
  荆三林,〈济南近郊北魏隋唐造像〉,《文物参考数据》1955.9。
  荆三林,〈关于济南近郊北魏隋唐造像的补充意见〉,《文物参考数据》1956.3。
  山东省文物管理处,〈论历城四门塔的年代兼答荆三林先生〉,《文物参考数据》1956.6。
  张总,〈山东历城黄石崖摩崖龛窟调查〉,《文物》1996.4。
  泰安
  王丽娟,〈泰安岱庙东魏造像石座〉,《文物》1997.7。
  邮城
  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邮城、成武、金乡石刻调查〉,《考古》1996.6。
  衮州
  樊英民,〈衮州发现北齐造像记〉,《文物》1996.3。
  莱阳
  山东省博物馆,〈东魏武定二年路文助造像〉,《文物》1961.12。
  巨野
  周建军、徐海燕,〈山东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文物》1997.3。
  东平
  张总、郑岩,〈山东东平理明窝磨崖造像〉,《文物》1998.8。
  河北地区
  李锡经,〈河北曲阳修德寺遗址发掘记〉,《考古通讯》1955.3。
  罗福颐,〈河北曲阳出土石像清理工作简报〉,《考古通讯》1955.3。
  杨伯达,〈曲阳修德寺出土纪年造象的艺术风格与特征〉,《故宫博物院院刊》1960.2。
  河北临漳县文物保管所,〈河北邺南城附近出土北朝石造像〉,《文物》1980.9。
  李裕群,〈邺城地区石窟与刻经〉,《考古学报》1997.4。
  王巧莲、刘友恒,〈正定收藏部份北朝佛教石造像〉,《文物》1998.5。
  李裕群,〈封龙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文物》1998.10。
  李静杰、田军,〈定州系白石佛像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3。
  其它地区
  丁文光,〈梁中大同元年造释迦石像〉,《文物》1961.12。
  孟昭东,〈新郑县出土北齐造像碑〉,《文物》1965.9。
  韩自强,〈安徽亳县咸平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碑〉,《文物》1980.9。
  连云港市博物馆,〈孔望山出土北朝造像〉,《文物》1981.7。
  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西安路南朝石刻造像清理简报〉,《文物》1998.11。
  其它
  济南市博物馆,〈济南市马家庄北齐墓〉,《文物》1985.10。
  杨泓,〈山东北朝墓人物屏风壁画的新启示〉,《文物天地》1991.3。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文物》1989.4。
  刘凤君,〈山东地区北朝佛教造像艺术〉,《考古学报》1993.3。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顺境、善缘里面,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觉悟到生死无常!我们中国人讲“好景不常”,我们要珍惜这个时节因缘,认真求道;如果把大好光阴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把你过去生中修的那点福报享尽了,那你就错了! 人在一生当中要修福,不要享福,不要把你所修的那点福报都享尽,享尽了,到了晚年就没福了。 我过去看过不少富贵人家,少年得志、中年得志,尽情享受,一呼百应的,到晚年就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看他连一个伺候他的人都没有了,洗衣服、烧饭都要自己动手,可怜得不得了!我们记取这个教训,在自己得志的时候,在自己福报现前的时候,千万不要享尽,留一点给后面。所以,晚年有福报,那是真正有福报;年轻有福报,那不是福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