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之道


2014/9/8    热度:214   

佛教艺术之道
  柯 孟 违(Kovit Khemananda)
  佛陀的教义乃直指我们人类的自然法则,此法则亦即是说个人的真理与整个宇宙有连带的关系。宇宙上的个体都会与冲突、挣扎、绝望、悲哀,无法获得内心之宁静,没有信心断除一切痛苦烦恼,不能建立一个含有高度创作水准的日常生活……等有所关连。佛陀的教理清纯,含义简单,不外乎教人要具满怀慈悲与同情去对待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佛教的教义亲切自然,不合说教式之教条法规。佛陀苦口婆心地要人们不偏见、不自私地处理观察一切事务,佛教的「无我」是极乐之境界;此「无我」之教理放之四海而皆准,真实不虚。一个身、口、慧三业清净的真修行人,其行为会给这个混乱不安的世界带来祥和安宁。佛教的「无我」观念,乃能使世界「化戾气而致祥和」的不二法门也。同时很显然地,佛教明确地告诉我们,吾人因无明、妄想、尘劳之故,五蕴枣积,使我们局促在苦痛的环境中。佛教接著更积极地告诉我们,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而已,根本就没有「我」与「我所」。佛教唯有大智(般若)与大悲,「大悲大智」乃佛陀也。而人人都具佛性,亦即人人都可成为具悲智的佛陀啊!为了不落言诠,佛教提到佛性是个个本具、人人不缺时,都名之为「如来」、「真如」或「如是」。当修行者真的领悟到「真如实相」之际,就已去除一切结使,束缚而解脱自在了。
  除此之外,佛陀教示人们的许多主要原理,像因果论、缘起说、四谛法、八正道、七觉支等都与现在的科学原理相吻合。故有一点要值得注意的是,若不把这些佛教原理在日常生活之行住坐卧中,和患对进退时加以应用实施的话,佛教只能够称为哲学之一支而已。
  1、非书诠之教义
  理论佛学确能发展智慧,但是往往不能超越一个民族传统文化色彩,使佛学的表达方式与思考方法颇受局限。国家民族的成长却必须强调民族性,在民族主义高张时,真理往往被蒙蔽了。在真理与国家之间,问题是国家是否违反真理。
  很显然的,地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组合和交互作用产生文化模式。也就是说社会意识在心理上已经界定了艺术的形态,包括建筑、舞蹈、歌唱、绘画、雕刻等等。文化模式又随时空法则而改变,生活方式在时间过程中的改变,我们称为「进化」,在时空范围内,人类艺术活动的心智从未超越过去的经验,艺术活动因受时空的限制,往往只是模仿与重复。能够进步的只是一种技巧能力而已。如果艺术能达到不受时间限制的存在之境界,也就是无限真理,那么情况会怎样?艺术本身的迷诱与限制,将使它自己的世界依附於真理之名,只能称为类似真理,艺术系统性的、成长,本身也会成为反真理。
  那麽,什麽才是无限存在的艺术?是不是仍然关於事相的形式,色的形式,构造的形式,空间与幻觉的形式?我认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必须培养的应该比理论言语诠释之层次还要深入,以便从佛陀教化体会出纯佛教艺术的真谛。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经典——「心经」,告诉我们:「色即是空」,而「空即是色」,五蕴是空,空中无五蕴、上座佛教的经典中也有如下的佛陀教义:
  比丘,为「彼」之领域,既无土、亦无水、亦无风、亦无火。不是另一个世界,没有来、没有去、无所有、亦无对象。乃是一切痛苦的结束。
  这是与理论言诠不同的另一种智慧,不能依逻辑来判定与猜测,是从「假设」中解脱出来的智慧,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智慧,这种智慧曾经表现在艺术之中吗?艺术曾经以这种深度来表现吗?如果没有,那麽佛教艺术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艺术没有这种深度,那么艺术只是虚幻而已。
  看起来好像很神秘,本文的目的就是要找出佛教表现艺术的方法,而不只是重复过去的虚幻成就,乃是要生动地将佛教的教义反映於艺术以及日常生活。
  简而言之,我们必须注意的是两者的意义,与艺术的深度。并注意到寻求艺术在时间过程中的正确方式之想像力与超越时空差异的心灵思想力之间的和谐。
  二、以有形观无形之原始主义与精神象徵
  虽然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宗教的黄金时代已成为过去的光荣,在此之前则为原始时代,也就是蛮荒时代。我们比较文化的外形,也就是工具、居室、建筑、洞穴、绘画、图腾等等。事实上,我们都是以我们自己进步的技术来分类这些生活模式,而不是以精神面或我们自己所了解的美学来分类。亨利马蒂士曾经建议年青时的毕卡索去学习菲洲的面具以便能够步入世界艺坛,这段佳话对我们是个很好的启示,美学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因为它能将人类纯精神的感觉力在艺术方面组织起来并使之具体化。可见的相与不可见的「画相」之间的和谐是属於它本身的时代性以及不受时间限制的原理。对真正喜爱艺术的人来说,他能体会出贯穿时代的存在。
  所以我们讨论的创作力既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也不是意志意识,更不是非意志心识所发展的技巧,在讨论时,我们必须怀着公正心与大慈大悲。
  我们举一个非意识的画图法,比如古代称为班江(BanChiang)地方的陶器装饰所用的螺旋圆形,成为今日泰文「一」的字形。
  我们知道,在心理上与精神上有一个同时运动的中心,所有事务皆来自此一中心,然後延伸到无限或不能想像的境界。从所举的例子,该图案也正在表达此一意思。
  各时代人类所共知的常识,其本身就很神秘。人类心灵所存在的深不可测又不可见的,就是一切可见事物的中心——由人类的意识形成「意识圆周」,而依此原则之事务「归一」就是存在,佛教称之为曼陀罗。
  图腾柱形成精神的「相」——老鹰或其他凶猛野兽环绕中心。是否表示在进入天堂——不可想像与深不可测之境界——之前,精神先要一圈一圈在徘徊?
  各时代的人类总是关心此精神原则,人类的艺术,纪念碑、神坛、绘画、雕刻等等都在表现该项存在。爪哇岛上的拔罗魔拉巴那与婆罗浮图或泰国的布拉布南的形式就是个好例子。在伊罗拉的湿婆图腾或雕刻都在表示此一主要理念——在思考最高存在时的精神化之结构。虽然其表现之细节暑有不同,即技巧与哲学,但是原理是相同的。生命只是许多不同形式中的一种。
  三、中心乃事物之要
  心,梵文叫hrdaya,中文为「心」,泰文是jai,都是倾向表示「本质」的意思,而不是英文中的几何中心之意思,如果用几何方法思考时,我们就会有物的大小形相,而形相只是我们在心裏装扮的模型而已,而且形相本身却限制它自己,不能接近它自己原来的「本质」。
  「本质”或「心」不是一种可以想像的「相」,而是无形、无点,却无所不在的「空」,而一切可能性与潜在性又因此而显示出来。比如说水吧,水就是蕴育一切生命形式的「本质」。本质是永不改变,因为它不是有形的物,比如说鱼是有形的物,鱼就会有生老病死各种改变,所有生物的「相」都是如此,来到这个世界,又从这个世界消失。这既非哲学的思考方法也不是形上学的思考方法,乃是存在的「如是」。
  只要此一深度为自我意识所忽晷,那么自己就被自己所束缚,并把自己陷於受苦的深渊。这完全是因为无知所误导的结果。然而个体的完全并纯粹的关联,亦即「纯知」,却能使我人一步一步的回到那个「本质」。
  事物对此「心的本质」之表现只不过是「正在成为」而已i即由意识转化为无限意识。由这一点,我们将讨论艺术形式,有形或无形的艺术转化形式,这种艺术转化形式非常重视转化中的宁静。
  (一)西方艺术之道…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较偏重哲学、数学、几何学等等,并且非常重视逻辑学的思考方法,在艺术方面,则开启古典派的表现方法。经由丰富的想像与圆熟的技巧,艺术家将其理念转化成为具体的相。他相信人类的才智就是智慧(但是这种智慧只表示「聪明」而已)。但从精神成长这方面来看,正如保罗所说:
  「犹太人要求象徵意义,希腊人追求智慧,但是我们基督徒祈求为世人背十字架……」
  圣保罗的意思是他相信复活,死而复活就是佛教的Ariyajata的精神意义,它的意思是说同一生命的再生。
  理念哲学与科学的成长使他们以身为人类为荣,虽然艺术大都涉及神,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文明的意义就是人类之表现。艺术作品偏重有形的而且要有系统的。而艺术的目的也只是在於装饰而已。
  基督徒的精神源自希腊人的思考与生活方式。当罗马帝国接受基督徒的时候,也继承了基督徒的谦恭与信仰,并且延续到今天。虽然过去,伟大的使者,圣保罗反对这些理念。圣保罗较注重精神与灵性。
  总之,西方的艺术只是艺术家的表现而已,而艺术家又自此审美英雄,他自恃其圆熟技巧在「做」艺术。
  (二)东方的艺术与艺术家:在我们比较东西方的艺术时,通常认为印度是东方艺术之母。但是就本人所知,印度艺术与希腊和罗马艺术并无多大差别。在史诗、神只、哲学与艺术作品更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在此较的时候,本人喜欢研究中国人的生活与思考方式,特别是艺术之道。
  最能表现中国人实际生活哲学的艺术是绘画(不是一种造形艺术,而是生动的描绘)。绘画不仅仅是才智,而且深含禅机。他们使用的材料,如墨、毛笔、宣纸等等,正是使有形与无形交互作用的最佳工具,并且自然地流露出生动的趣味,表现最自然的神秘之道。中国绘画并不是一种需要技能的专业活动,它需要的是内省的工夫,而不是哲学案的逻辑能力。它是纯粹的「心的本质」,是要「成为」什么,而不是要「做」什么,是谦冲的而不是夸张的表现形相与色彩。
  墨汁、白宣纸与气乃水墨画的要素。水墨画提醒我们「非色彩」才是我们存在的「本质」。
  根据佛教的教义,一切相,一切事务皆为虚幻,只有法才具有永恒性。「如是」之内省可以使修行者超越一切「心中的物象」。心灵的区别能力可以自然地了解其本身之二兀」,超越一切附著的相,也就是解脱——佛教的意义正是表现於简单的线条。
  艺术就是「致良知」,在每一动作时,都会自然产生生活的每一刻都是从「正在发生」到「正成为」的不断动作。国画所用的毛笔因为其柔软但有力的本质而能可以不受几何图形的限制,其线条更生动,更不受局限,每」笔每一画都自然。我们就称为绘图的极乐文化。
  西方的艺术是有形的,此如画就是昼,舞就是舞,先破坏空间,再以人为方式造形,或者在画布上的新空间做画。戏剧中,就是舞台的空间;音乐方面,就是用一些歌声去填满一个寂静的空间。他们的作品目的就是要将观赏者局限在时空的范围之内,使他们觉得符合他们的哲学观点。
  中国画,特别是禅宗大师的作品,是将宣纸上的空间当作最重要的「本质」,再画几条生动的线条,然後将整个关联起来,将所有次要事物组合为一。
  这样做,完全随意,也就是说顺着毛笔、墨汁、宣纸以及圣人般的开放心怀来写生,自然生动有趣。中国画的透视法与结构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的无限空间。它并无画框。画卷就是个哲学园地。透视就是天地的无限眼光,是圆的,所以没有尽头;不像西方画的方形画框,自限於小框框的范围。绘画应不只是人为的造形,局限於时空范围者,不可能对神秘的大自然有何哲学理念。中国的绘画几乎是都在象徵「道」,这是无形的自然法则,、中国画不但表现技巧,而且表现生命力。
  绘画的这种崇高原则与方法,在其他中国艺术中,也同样表现出来,比如中国音乐与太极拳,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和谐。一切艺术与活动的目标,都很自然地归向「道」,在每件事上,都表现「如是」。
  值得注意的是,禅师绘画与其他艺术与活动都是以极乐文化的无限传统为归依。像黑墨汁富於亲密,宣纸适当的吸收力,从一个人自我磨练出来然後自然表现出来的「气」,组合於空间的寂静之中。每件事各得其所,各顺其性,画家自己好像只是自然的代笔人。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没有艺术家,只有超越艺术的艺术。
  四、从传统到宇宙性
  (一)质变:我们通常所说的佛教艺术与基督教艺术等名词时,是指佛教或基督教的艺术作品,大部分在描述圣人与先知的事迹,但很少提到艺术生命力的轨迹。佛教、基督教,或回教都是如此。从此一观点来看,种族的不同已无关紧要,传统仍然继续,使艺术作品关心到深不可测的存在之生命力,使人类自觉为一整体。佛教艺术不只是佛教徒的,基督艺术,也不只是基督徒的,它们都是人类的遗产。
  艺术家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整体中的个体,他经由环境成长,也是环境的一个关联,他的作品反映他的信仰和观点,也反映他的冲突。他在绘形时所提出的方珐是受传统与他自己内心不受拘束的程度来决定。不论他是个艺术家,或诗人,或普通人,他会随年龄的增长改变其作品,因为灵性的成长会使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提升到另一个境界。在他的作品中,空间与物相的组合会更趋简单,使物相脱离空间的束缚,最後只有无形的轨迹。一个人越修越平凡,他的作品也越单纯,而且也越普遍,虽然在一开始时,他只是传统文化架构中训练出来的一个人而已。
  (二)学院式的训练:我们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学院式训练中成长,我们被训练应如何思考、绘画、唱歌、与舞蹈,然後我们定自己的理想,并努力训练自己成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其中,我们发现并实验自己所培养出来的语言、歌唱、舞蹈与绘画技巧;这些都可以使我们增加技能,提升社会地位,所以我们就成为艺术家,演说家,歌唱家,舞蹯者,学者,圣人,哲学家等等。我们自己的生活范围就是在於可使我们自己重复表现才能的地方。艺廊、博物馆是艺术家被肯定的地方。年青艺术家要人赞赏的唯一方法就是寻求个人风格——成为英雄或普通平民艺术家。
  艺术家是最具英雄式的个人主义倾向,他不断培养自己的技术使人们对他印象深刻,并使自己为社会所接受。新技巧的实验与创新只不过在表现其绘画的哲学理念。这种努力是否被接受?是佛教式的解脱呢?或只是一种沉迷?表现主义是佛教艺术之道吗)艺术教育只是一种专业训练吗?学院式的训练能使他们从风格主义与表现主义中解脱出来吗?有这些疑问,我们进一步要谈谈艺术的表达与佛教的统一。
  五、天性视昼与直垒之自发性
  佛陀的教义直接指出天性的自发律。实现所有日常生活的活 动本性乃是实践之本质,也是目标。要使本性或佛性在生活中自然表现出来。达到自发性,就是「成道」。成道就是佛陀的旨意。基本上,心与物都是空的(五蕴)、心物互相吸收而为一。如果心能从「相」解脱出来,物的有形之相即为无形。这种经验乃是直觉,使艺术家产生自发性的表现,不再执着於有形之相。相不再是相,艺术就是「升华」的表现。举个例子,山在画家眼中不再是一座山,而是由艺术家的生动笔触使它「成为」一座山,而此画家必须具有灵性。
  具有慧眼并且又有自发性的艺术家乃是对艺术创作能够直觉的人,不仅仅是学院教育所培养的理念与才能。禅意充盈的艺术作品是行者修行之途,而不是哲学家的审美哲学。圣人艺术家只是个普通凡人,他为法而作,不是傲为表现主义下的英雄。
  从复杂升华到简单,其本身就是通当技巧之发现,同时也满足精神需要。艺术的全部也是唯一的原则是可触及的沉静与真知。真正的艺术绝不压抑观赏的人。不再是表现主义,而是谦冲的新境界。无艺术之艺术或可说即是涅槃文化,包含简单、纯正、清正、祥和。不是夸张的表现色彩与形象。; 六、结论——艺术之为道
  佛陀与佛教大师一直都在提醒我们的信心,他告诉我们,人类自己本身就有潜在力,解脱自己并解脱整个社会,修行的意义就是要人有和平的心与爱心,也就是原心之本质,整个世界之本质,培养智慧与爱的行为就是善。不为虚伪所蒙蔽的本性就是修行佛法的开始。而个人只要在其日常生活、行止、绘画中开始修行,就有可能达到涅槃文化的境界,就是从内心的和谐推及於外,从最内心处发展出来。
  佛教艺术必须超越政治与一切形式的自我主意。佛教艺术家不再是艺术家,艺术也不再是艺术,而是「道」。
  愿世界接受佛教徒由衷的献礼,愿天下大同,四海一家,没有宗教、种族、肤色的歧视,愿天下人相亲相爱。
  ——第四届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论文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修学佛法,首先要真正觉悟善恶之义,换句话说,什么叫善?什么叫恶?简单地说,凡是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就叫做善,凡是利益自己的事情就叫做恶。佛在经典里面教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戒律的总原则,我们一定要认真努力地去修持。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是修福。我们自己清净,对别人慈悲,确确实实能够舍己为人,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我们必定得吉利,必定得福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