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龙兴寺菩萨造像特征简述


2014/9/8    热度:450   

青州龙兴寺菩萨造像特征简述
  周庆喜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西汉始设青州刺史部至明洪武九年(1376),曾是山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佛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其佛教造像艺术不仅受到了自西向东云冈、龙门、巩县石窟等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海路传播的影响,吸引和融合了外来艺术的形式,成为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青州地区特点的佛教造像艺术。被誉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因数量多、品种全、贴金彩绘保存好、雕刻精、跨越时间长而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下面就其中的部分菩萨造像作简单介绍。
  北屏式造像左胁侍菩萨(图一) 北魏晚期。头戴折巾式冠,黑发束起,中分平贴,面相较清瘦,弯眉,眼微睁,高鼻,嘴角上翘呈微笑状,大耳,细长颈,双层莲瓣头光,颈饰项圈,削肩,双肩披帛,帛带下垂至膝下部,交叉后反折于双肘间,自然下垂至体侧。双手戴钏,右手提摩尼珠,左手持莲蕾,上身袒露,下着红色长裙,腰部束带打一结,裙下摆外侈,跣足立于莲蕊之上。头身比例显得头略大,这与肩窄也有一定视觉关系。因肩窄更觉头大身短,削肩也是北魏后期的一大特征。此菩萨像雕刻的衣纹稠叠对称,波动起伏,线条流畅。这种清风秀骨式的菩萨像应是南朝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据《嘉靖贰∏嘀莞尽芳窃兀?10年至469年,青州地区在东晋南朝统治下超过半个世纪,这本身就客观地受到了南朝的影响。
  背屏式造像右胁侍菩萨(图二) 东魏时期。头戴宝冠,红绿色缯带下垂过耳,额前梳留5个黑色圆形发瓣饰,长发从耳后分左右两股垂下至臂侧,菩萨面形修长清瘦,肤色粉红,长眉棱角清楚,眼平视呈弯月状,高鼻,鼻尖略勾,嘴下凹,唇线清晰,嘴角上翘呈微笑状,肥硕的双耳,耳垂较长。双层莲瓣头光,肩部有圆形贴金饰件,其下有红色彩带飘至腰间。细长颈,佩圆轮状项圈。内着僧祗支,绿色披帛从双肩下垂至腹部连一圆璧上,然后下垂至膝反折至右肘间垂于体侧。左侧帛带被戴钏的左手提起然后自然下垂。由穗状、胜、珊瑚等组成的贴金璎珞叠履于帛带之上。下着红色高腰长裙,腰部束带打一结,跣足立于莲蕊之上。此菩萨胸腹略敛。比例亭匀,身躯表现较北魏作品圆润。采用直平刀与圆刀相结合的雕刻技法,对肌肤质感的掌握更为妥切。
  北魏和东魏的这两件菩萨造像,面貌都有清晰明确的轮廓。眉骨如新月的弯线与鼻根相接直下,成明显的锐角线,鼻梁成狭窄的平面使光滑的呈弧面的额部与鼻梁平连。眉、眼、唇都有明确的锐角分界线。这种雕法虽然也具有线的形式,但其效果是使脸上各部分——额、眉、眼、鼻、唇——相连处都有明确的分界,即便在寺庙内较暗的光线下,也可看出脸部的分明轮廓。
  北齐思惟菩萨造像(图三) 这是这次出土造像中最为优美的一件。圆雕造像,石灰石质,高96厘米,悉达多太子在摩揭托国伽耶山优留毗罗西那尼村苦行林苦修后,来到伽耶山麓,在菩提树金刚座下端心正念。他击败了魔军的进攻,并臣服魔王。一天黎明,太子仰望天上星,顿然大彻大悟,成就天上正觉,时年35岁,此造像正反映了这一场景。菩萨右手支颐,半跏趺坐,头戴宝冠,缯带下垂过耳,面形方圆略丰硕,眼微睁作沉思状。菩萨颈下饰圆轮状项圈,上身袒露,下着裙,双肩有圆形饰物,其下有飘带,手戴钏,体态表现出一定的线条,两层裙摆半覆座,左脚踏在一龙喷出的莲蕊之上,菩萨头后部有一铁柱,应为固定头光所用。此菩萨的嘴上部有黑色八字小胡,这是因为菩萨像经北朝,及至以后的隋、唐完全女性化了,为了保持佛教天国“无性”的尊严,菩萨嘴上添了小胡子,冠、宝缯、项圈、飘带、裙,龙有红彩、绿彩和贴金。
  北齐菩萨造像(图四) 圆雕立像,石灰石质,高93厘米。菩萨头戴贴金花冠,冠中部有一化佛结跏趺坐,花冠雕刻精细。菩萨面形圆浑,弯眉,眼微睁,高鼻小嘴,唇涂朱红,两大耳下垂。黑发在前额平贴,脑后分梳成两条发束顺肩而下成两层卷曲。在肩部饰贴金圆形物并系红色飘带顺肩下垂至肘下,重颌,颈戴由圆轮、宝相花、串珠、忍冬花项坠组成的精美项佩。内斜着镶金边的僧祗支,下着红色长裙,腰部打结,绿色披帛自双肩垂下在胸前交叉打结后再自然下垂至膝,然后上卷绕肘后再下垂至体侧。由圆珠、穗状、珊瑚、胜、宝相花等组成的贴金璎珞自双肩垂下,在腹前交叉饰 一摩尼宝珠,再下垂反卷身后,交叉处下垂一连珠、宝相花等组成的穗节。菩萨右手上举,掌心向前,腕戴钏,跣足立于莲台上,脚趾伸于莲台外。
  北齐观世音菩萨(图五) 圆雕立像,石灰石质,通高165厘米。菩萨头戴红彩与贴金相间的透雕花冠,冠中部有一化佛,菩萨面相较清秀,弯眉,细眼,高鼻,小嘴。黑发在前额梳六个圆圈形发瓣式,在头后两侧形成两条黑发束,自肩部垂至臂侧,冠两侧有较窄的缯带下垂至腰间(肩部以上缯带残)重颌,细长颈,佩极精细的项链,项链由连珠状物组成。内穿对襟上衣,外披披帛,披帛上托精美的璎珞,披帛和璎珞从双肩下垂至膝间后,同时交叉上卷至肘间,左手握住后再飘然下垂。下着长裙,正中有较宽博的裙带垂至地面,裙带上刻立体佛像、摩尼宝珠、宝相花、瑞兽等图案。跣足立于莲蕊上。此菩萨像是这批造像中最完整的一件,也是北齐时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上饰红、绿、白色彩,更显高贵典雅,此菩萨应为北齐观世音菩萨。
  北齐菩萨(图六) 圆雕立像,汉白玉质,高64厘米,菩萨头残,秀发成瓣状顺肩而下至肘部。双肩上饰圆形物并系红色帛带顺臂而下至腰间。颈佩贴金连珠项圈,下悬一兽头,菩萨上穿贴金吊绊内衣,镶金边的绿色披帛自双肩下垂至腰下,在右腿外侧相交后再上卷绕肘后自然下垂至脚,披帛的另一头由左手提起然后下垂。裙口翻褶覆带,三条贴金束带下垂至脚面,跣足立于绿彩莲台上。由穗状和圆珠组成的贴金璎珞从右肩下垂至膝部,然后上卷被左手提起,再自然下垂转至身后上扬至肩与另一头相连为环形。由于此菩萨造像石质为汉白玉,石质较粗糙,所以雕刻效果不如石灰石雕质的细腻。北齐菩萨(图七) 圆雕立像,石灰石质,通高43厘米。头戴花冠,黑发中分平贴下垂至肩下两臂侧,颈饰圆形项圈。红色帛带从左肩披至右腋下然后从身后敷搭左肩。菩萨面形圆浑、重颌,表情安祥,躯体盈硕,腰枝粗壮。由宝相花、胜、圆珠等组成的璎珞从左肩斜披至右腹下部。下着红色高腰长裙,腰带打结下垂。
  背屏式造像左胁侍菩萨(图八) 石灰石质。头戴花蔓纹宝冠,缯带下垂过肩至臂侧,黑发额前平贴,头后黑发束成两股垂至肩侧,面形略呈方圆,眉梢低垂,眼细长微张,鼻短而翼宽,唇角上扬含笑,肥耳、重颌,颈部有一道横线。头后部有双层莲花瓣头光,粗颈饰圆珠和齿轮状物组成的项圈。由穗状、胜等组成的贴金璎珞呈“X”状交会于腹部一圆璧。菩萨上身袒露,胸腹部肌肉隆起,颇富曲线美,下着贴身红色纱裙,弧形衣褶装点裙裳,如水波荡漾,出水芙蓉,绿色带饰在腰部系一结飘垂于膝部。跣足立于莲蕊之上。此尊菩萨造像雕刻细致,技法圆柔利落,造型自然而典雅秀逸,具有典型的曹衣出水特征。可说是北齐造像发展成熟以后,北朝晚期代表作品。
  从以上北齐菩萨造像不难看出,从北齐初期至北齐后期造像的形体发生了大的变化,由臂胛窄瘦、面相清秀向圆肩乃至宽肩,面相方圆而转化。到了北齐中后期菩萨造像额广颐丰,宽肩隆胸,身躯短壮丰满,其形象更接近世俗人物,面容由微笑渐趋稍具笑意的神秘神情。衣纹简练,下垂衣纹张开的强劲之势逐渐减弱,而佩饰却日渐繁缛,刻工亦趋精细。坐像间用横褶纹,身躯直立如圆柱体。
  综上所述,青州龙兴寺菩萨造像,雕刻技法极为高超,贴金彩绘相当完好。值得重视的是菩萨头冠两旁的宝缯很长,有的甚至下垂至腰间,如东魏天平三年的智明造像中的菩萨造像,缯带下垂至肩部。图五北齐观世音菩萨造像,缯带下垂至两肘下部。这是青州东魏至北齐菩萨的一个典型特征。菩萨头冠的宝缯,在云冈石窟表现的不甚明显,而青州菩萨造像则表现得相当突出,这一特征甚至影响到响堂山石窟和龙门石窟,响堂山北齐菩萨造像的缯带较长,龙门石窟唐贞观末期的菩萨宝缯很长。由于响堂山石窟的始凿年代为北齐,而青州造像雕造年代比它早的多,它们很可能是受青州的影响。菩萨的璎珞装饰,在云冈石窟全是双璎珞,北齐时青州有双璎珞,也有单璎珞(即菩萨身挂一根璎珞,自一肩斜挂到对面体侧),如图六、图七等北齐菩萨。在响堂山也有单璎珞,而龙门石窟菩萨的单璎珞的出现,以宾阳南洞造像龛为最早,从时间上则晚到唐贞观十六年(642)。身挂单璎珞,也是青州龙兴寺菩萨的一个特征。由穗状、连珠、宝相花等组成的璎珞,样式多,品种全,优美精致,是青州龙兴寺菩萨的一大特色。
  龙兴寺菩萨造像属于彩雕,即在雕出造像后,再用点、染、刷、涂、描等绘画技法赋彩,画出细节,体现质感。故在当时青州地区,不仅有高超的雕刻大家,而且也有造诣很深的绘画大师。我们从这批造像及卢舍那法界人中像之上的无比绝伦的彩绘画面可以得到证明。自然,龙兴寺菩萨造像被毁后,大部分是直接从寺院埋入窖藏,没有经过风吹日晒,可能是这批造像彩绘和贴金保存较完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另据我们在清理这批造像时发现,有些造像的彩绘并非只涂过一次,可见有些造像是在后来翻新或修复时又涂过,有些后绘上的花纹与以前(底下)的花纹截然不同,也就是说在以前的图案上面又绘出了新的图案。有些造像是直接在以前彩绘的上面涂彩的,有些造像则是先用白色粉底把以前的彩绘涂盖住,然后再重新彩绘。通过分析这批造像彩绘的质地,彩绘的颜色均有朱砂、宝蓝、赭石、孔雀绿等天然矿物质颜料。造像上的贴金是用手工来完成的。由于手工镏金一般可镀三四道,金层厚,金色纯正,其在工艺上往往胜于现代的镀金。
  (作者系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馆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对待人,一定要启发他的觉性,要帮助他生起善心,先从这里下手。其实我们中国古人教学也是如此,隐恶扬善。譬如见到恶人,这个人虽然作恶多端,但是他也有善的一面,你跟他见面,你赞扬他那个善的,不要提那个恶的,这个人受到鼓励,他会回头,他会学好。但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实在讲舆论要负很大的责任,为什么?好人好事他不说,恶人恶事加盐添醋,使那些恶人看到,“我做好人有什么用,谁知道?我做恶,哪个都知道我。”如果我们赞美善的一方面,恶的一方面根本不提它,纵然做恶的人,他会生惭愧心,“我做那么多恶事,人家都不提,人家原谅我”,他心里难过;“做一点小小的好事,人家赞叹我、鼓励我,对我这么好”,他会回头的。如果整个社会,大家都宣扬好的这一面,隐藏黑暗的那一面,这个社会是祥和的,自自然然行善的人就多,作恶的人就少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