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独立造像的佛诞图像
2014/9/8   热度:338
北朝独立造像的佛诞图像
[ 作者:庄正晖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北朝独立造像的佛诞图像
【文章作者】庄正晖
【指导教师】李玉|王民
【文章页数】0页
--------------------------------------------------------------------------------
【中文摘要】佛传图像在北朝佛教美术中占重要位置,现存的北朝石窟与独立造像中都有可观的遗例留存,提供了我们研究开展的有利条件。然现行的研究成果以石窟方面着力较深,独立造像之佛传图像则由于数据过于分散,长久以来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颇值一探。而笔者在搜罗独立造像之佛传图像的过程中,发现当中的佛传题材有很大比例集中于佛陀诞生的部分,显示此类题材上极受北朝信众的青睐,亦反映出北朝佛传信仰的部分面向,即锁定于此,欲对独立造像之佛诞图像作一全面性的研究。
本文共分五个章节:
第一章「前言」: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导出本文的问题中心。
第二章「北朝的佛诞文化」:拟由文献所载之北朝相关的佛诞活动为主,论述北朝佛诞文化兴盛的历史环境,以为说明独立造像集中表现佛诞图像的现象成因。
第三章「图像内容与形式」:首先论述汉魏六朝佛传经典的传译情况,当中对译经人的背景、翻译之经典及各部经的年代、体裁等皆作略述,以明北朝佛诞图像制作的经典依据及历史背景。再者则针对佛诞图像各个题材,以情节发生的时间顺序依次论述其图像上的表现特色及演变。文中并比对经典,考释图像内容,并寻经典依据。最后则就独立造像之佛诞图像的构图手法,分成连环式及重点式二类讨论。连环式尚可细分成顺时横向式及顺时曲折式二类,显示出连续性佛诞图像不同的铺陈方式;重点式则可分为重点叙事式及重点尊像式二类,其中前者虽见以独立幅面为之,但仍见叙事性的性质;后者则见其由原本连续性的情节中独立出来,成为礼拜性的尊像,显见其性质已然转变,成为人们的信仰中心。
第四章「图像源流分析」则就北朝独立造像出现之各类佛诞题材,依序与域外印度之犍陀罗、秣菟罗、阿玛拉瓦提、鹿野苑及新疆地区出现之相同的佛诞图像相互比对,以溯其形式上之源流。而这当中也可发现,北朝独立造像的佛诞图像虽受域外艺术传统的影响,然其不同于印度及新疆地区或为连续性佛传图像的一部份,或为四相或八相的情节之一,而是作为佛传题材中最受重视的刻画内容,此不但反映出佛教中国化及本土化的特质,亦显示出其与前述北朝兴盛之佛诞文化的历史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第五章「结论」总结前面诸说,并对本文未竟之处,提出反省及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
--------------------------------------------------------------------------------
【论文目次】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
第二章北朝的佛诞文化 6
个人发愿-造幡、写经及造像 6
集众祈福-行像、法会及浴佛 9
佛诞图像的流行因素 16
第三章图像内容与形式 19
第一节汉魏六朝佛传经典的传译 19
第二节题材表现 24
第三节构图手法 39
第四节小结 45
第四章 图像源流分析 47
图像源流 49
(1)入胎 49
(2)太子占梦 51
(3)树下诞生 52
(4)七步宣言 55
(5)浴佛 58
(6)白马生驹 61
(7)阿夷占相 61
小结 63
第五章 结论 65
附录 68
图版 71
图版目录 98
参考书目 104
--------------------------------------------------------------------------------
【参考文献】
一 史籍文献
竺大力﹑康孟详,《修行本起经》,《大正新修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藏》)(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72),第三册,页461-472。
支谦,《太子瑞应本起经》,《大正藏》,第三册,页472-483。
竺法护,《普曜经》卷一,《大正藏》,第三册,页483-538。
聂道真,《异出菩萨本起经》,《大正藏》,第三册,页617-620。
昙无忏,《佛所行赞》,《大正藏》,第四册,页1-54。
释宝云,《佛本行经》,《大正藏》,第四册,页54-115。
求那跋陀罗,《过去现在因果经》,《大正藏》,第三册,页620-653。
智升,《开元释教录》,《大正藏》,第五十五册,页477-732。
僧佑,《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五十五册,页1-114。
慧皎,《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2)。
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二 专书
大村西崖,《中国美术史雕塑篇》,(东京:国书刊行会,1971)。
水野清一,《中国的佛教美术》,(东京:平凡社,1966)
水野清一、长广敏雄,《龙门石窟的研究》,(京都:同朋社,1941)。
长广敏雄,《六朝时代美术的研究》,(东京:美术出版社,1969)。
长广敏雄,《中国美术论集》,(东京:讲谈社,1984)。
松原三郎,《中国佛教雕刻史论》,(东京:吉川弘文馆,1995)。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鎌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新店:谷风出版社,1987)。
鎌田茂雄(佛光出版社译),《中国佛教通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释慈怡编,《佛光大辞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8)。
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
许里和着、李四龙等译,《佛教征服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刘志雄等,《龙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
曾堉,《中国美术史年表》,(台北:东大出版社,民87)。
谭蝉雪,《敦煌岁时文化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87)。
王毓荣,《荆楚岁时记校注》,(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2)。
杜斗城,《北凉佛教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社,民87)。
金维诺,《中国美术史论集》,(台北:南天出版社,民84)。
金申,《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东京:吉川弘文馆,1995)。
李淞,《陜西佛教艺术》,(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9)。
段文杰,《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李域铮编,《陜西古代石刻艺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
林保尧,《法华造像研究》,(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
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佛雕之美-北朝佛教石雕艺术》,(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民86)。
李再衿编,《中国佛教雕塑》,(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民87)。
国家文物局教育处编,《佛教石窟考古概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 石窟艺术篇(上、下)》,(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7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 石窟考古篇》,(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7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 石窟艺术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云岗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 云岗石窟 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云岗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 云岗石窟 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龙门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 龙门石窟 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中国美术全集?魏晋南北朝雕塑》2,(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篇》19,(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伊东照司,《原始佛教美术图典》,(东京:雄山阁出版社,1991)。
粟田 功,《Gandhara美术I 佛传》,(东京:二玄社,1988)。
Dehejia,Vidya.Discoruse in Early Buddhist Art Visual Narractives of India,Delhi:Munshiram Manoharlal Publishers,(1997.)
Knox,Robert.Amaravati Buddhist Sculpture from the Great Stupa,London:British Museum Press(1992.)
Sharma,R.C.The Splendour of Mathura Art and Museum,New Delhi:D.K.Printworld,(1994)
Sivaramamurti,C.The Amaravati Mode of Sculpture,Madras:The Government Press,
(1976)
Elizabeth Rosen Stone,The Buddhist Art of Nagarjunakonoda,Delhi:Motial Banarsidass Publisher,(1994),fig.188
三 论文
陈炳应,<北魏曹天护造方石塔>,《文物》1988:3(1988.3)页83-85,93。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铭考>,《史学杂志》,86编10号(1977.10),页1-47。李玉王民,<敦煌428窟新图像源流考>,《故宫学术季刊》,10:4(1993夏),页1-34。
李玉王民,<河北早期佛教造像-十六国和北魏时期>,《故宫学术季刊》,第11:4(1994夏),页1-35。
李玉王民,<浴佛节-九龙吐水沐金身>,《故宫文物月刊》,第8卷2期,1990.5,页84-95。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与禅观>,《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页112-143。
宁强,<从印度到中国-某些本生故事构图形式的比较>,《敦煌研究》,1991.3,页3-12。
樊锦诗,<简谈佛教故事画的民族化特色>,《敦煌研究》,1995.1,页1-6。
贾峨,<说汉唐间百戏中的“象舞”-兼谈“象舞”与佛教“行像”活动及海上丝路的关系>,《文物》1982.9,页53-60。
罗华庆,<9至11世纪敦煌的行象和浴佛活动>,《敦煌研究》,1988.4,页98-103。
新乡市博物馆,<新乡北朝、隋、唐石造像及造像碑>,《文物资料丛刊》5,1981,页124-131。
刘淑芬,<五至六世纪华北乡村的佛教信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三本 第三分,民82.7,页497-544。
颜尚文,<后汉三国西晋时代佛教寺院之分布>,《历史学报》第13期,民74,页1-43。
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文物》1980.3,页56-66。
李静杰等,<早期单体石佛区域性分析>,《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2,页30-42。
李静杰,<佛教造像碑尊像雕刻>,《敦煌学辑刊》1996.2,页16-56。
李静杰,<造像碑佛本生本行故事雕刻>,《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4,页66-83。
李献奇,<北齐洛阳平等寺造像碑>,《考古学报》1985.4,页89-97。
段鹏琦,<洛阳平等寺碑与平等寺>,《考古》1990.7,页632-637。
宫治昭著 顾虹译,<印度佛传美术的三种类型>,《敦煌研究》1998.4,页56-65。
Soper,Alexander C.,”South ChinaInfluence on the Buddhist Art of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Eastern Anriquities,no,32(1960),pp.47-112.
Soper,Alexander C.,”Imperial Cave-chapel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Doners,Beneficiaries,Dates,”Artibus Asian,vol.28,no.4(1966),pp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最殊胜的福田,《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法布施。法布施胜过财布施!法布施里面最殊胜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们能够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这是最殊胜的福田。有些人说:“我家里很穷,没有钱!我看到经上讲要修最胜福田,我看了只有羡慕,自己没法子修。”殊不知最胜福田不要花钱的,人人都可以修的,问题是你肯不肯真修?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