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顶山摩岩造像


2014/9/8    热度:150   

宝顶山摩岩造像
  宝顶山位于大足东北 15 公里处,海拔 180 米。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止 于淳熙六年(公元 1179——1249 年),历时 70 余年。为南宋名僧赵智凤主 持营建的“密宗”道场,距今已有 800 多年的历史,石刻造像近万躯。以大 佛湾、小佛湾为中心,东有倒塔(塔身上大下小)、龙头山、殊始山、黄桶 坡;南有高观音;西有广大山、松林坡、佛祖岩;北有岩湾、龙潭、对面佛
  等 10 余处,其间以大佛湾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 相传当时宝顶山上有寺院殿宇 48 重,因年久失修而废。今仍存圣寿寺,
  殿宇 5 重。寺左有万岁楼,右有真舍利塔,对面山顶有小塔 1 座,名经目塔。 大佛湾成马蹄形,长约 500 米。佛塔造像大都镌刻于东、南、北三面石 壁之上或石窟之中,有大型雕像 31 幅,另外还有记载宝顶山之由来和佛教密 宗史实的碑刻 7 通。宋太常少卿魏了翁、权尚书兵部侍郎杜孝严等人的题记 碑刻 17 则,舍利塔 2 座。南岩石刻有圆觉洞、牧牛道场在左;护法诸神、转 轮王像、华严三圣、千手观音在右;释迦涅槃、释迦降生在东;孔雀明王、 毗卢洞、父母恩重经变相、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音经变相、地狱变相、
  柳本尊行化图等在北。 据大足县志载,宝顶上摩岩石刻,“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几乎将一
  代大教搜罗毕尽。”“大小佛像约万余,喜怒哀乐有生气。”我们不仅可以
  从释迦降生涅槃像、父母恩重经变相、牧牛道场等一组组有图有文的佛传、 经变故事中了解佛经的教义,而且能够从连环画式的石刻故事中,看到宋代 社会、家庭和人们的生活风貌。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养鸡女”、“吹笛 女”,像一颗颗硕大的明珠镶嵌于经变故事之中。在十分庄严、肃穆的宗教 氛围中,石刻上却刻下了一组 10 牛 10 牧人的“牧牛图”:在崎岖的山路上, 在幽静的泉林中,牛或立,或卧,或奔跑,或吃草;牧牛人或抱肩戏谑,或 敞胸仰卧,皆怡然自得。“父母恩重经变相”表现了父母对儿女的慈爱与辛 劳。“吹笛女”、“养鸡女”富有农村劳动妇女的健美感。这些石刻都富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长达 21 米的“释迪涅槃图”,仅刻出释迦的上半身,下半 身隐没于岩石里。这种意到笔下到的艺术手法让人深思联想,更加显示出造 像的神圣感。占崖面近百平方米的“千手观音像”身高不过 3 米,身后孔雀 开屏似的密集着 1007 只手臂,每个手心均刻有一只眼睛,姿态万千。高达 7 米的密宗始祖昆卢舍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严三圣像”镂空近似 圆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普贤菩萨,手臂伸出 1.2 米,手托千斤石塔,稳若 盘石、千年不坠。古时的能工巧匠们把力学、透视、采光等知识用于摩岩造 像,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大足宝顶山摩岩造像,还以其具有其完整的总体艺术构想而著称。南宋 名僧赵智凤,于淳熙六年——淳九年(公元 1179 年——1249 年)的 70 年间,以毕生精力主持兴建了这处佛教密宗道场造像。他招揽全国名工巧匠, 摘取佛传、佛本生、佛经等故事之精华,巧妙设计、严谨布局,把万余尊佛 像融为一个佛国世界,内容前后连贯、无一重叠,人物各具性格特色、无一 雷同。能工巧匠们虽连续凿刻数十年之久但一气呵成。摩崖石刻中连环画式 的故事镌雕,与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相比毫不逊色,而其工程之难度远远 胜于壁画,故史载:其工程“声势之盛,倾动朝野”。而这种类型的佛教石 刻造像,在我国石窟艺术群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一般人以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不是的。死是你的身死,你的身灭掉,你的灵性没死,一般讲,你的灵魂没死。这个世间人,有很多人感觉得人生太痛苦,活不下去就自杀了,以为这一死,什么都了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自杀的罪很重,自杀的果报都在地狱。人死了不到四十九天又投胎了,投胎到地狱去,你该怎么苦法,还是怎么苦法!所谓因果通三世,真正了解业因果报的人,纵然遭遇到极大的痛苦、打击,也不会选择自杀这条道路。自杀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自杀是没完没了,将来的果报更苦!自杀是最懦弱的行为,自杀是错误的行为,自杀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趁还活着的时候,把问题解决;死了之后,问题就解决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