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佛教的历史使命——为中国佛教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14/9/8    热度:300   

新世纪中国佛教的历史使命——为中国佛教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正 澄
  一 、小引
  众所周知,中国佛教经文革浩劫的重创,已是法门凋零,僧伽星散,名存实亡。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春雷乍响惊天动地,结束了那场令人可怕的恶梦,全面开启了中华民族富强复兴的大门。始终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中国佛教,在祖国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也结束了冬眠,走向复苏。转眼之间,时代的巨轮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碧波万倾的全新征程。中国佛教正在随着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迈出的坚实步伐,与祖国的复兴同步前行。但前途的光明总是和困难连在一起,机遇和挑战并存,发展与淘汰同在,由于问题复杂、学修浅薄和时间有限,在这里只能对中国佛教复兴的难点和关键作一个扫描,以期抛砖引玉,能对复兴中国佛教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有所裨益。
  二、复兴的难点——不容乐观的基本现状
  1、内部状况 目前住持佛法主体的僧尼队伍,可说是整体素质不高,道风急剧下滑。佛教的世俗化、商业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佛教事业接班人青黄不接的局面没有改变,人才梯队没有形成,僧才奇缺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扭转,堪为一方信众依止的年青僧团领袖迟迟未能脱颖而出,有实修实证的人极度缺乏。
  2、外部状况 宗教法制不健全,宗教政策落实不平衡,南好北差,东好西差,上层好,基层差,宗教政策的效力被逐级递减。侵犯佛教界合法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现代社会,人们欲望放纵、道德滑坡、精神颓废、传统信仰淡薄。佛教面I临着“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肇论·物不迁论)的两难困局。
  三、复兴的关键——全面出击,重点突破
  l、抓住机遇 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等种种原因,人们的内心更加空虚和失落,于是新的宗教需求不断滋生。随着对西方文明反省的加深,宗教的超越精神和伦理价值也正在得到新的肯定,出现了回归宗教的思潮。目前国内在信仰领域的供给远不足于需求,宗教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空间。佛教应抓住这个机遇,努力争取与其它宗教的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份额。
  2、坚持人间佛教的方向 人间佛教的倡导,是佛法向人本主义的回归。佛教若扬弃了现实社会和人生,也必会被现实社会和人生所扬弃。佛教在华流传二千年的时空条件中,是不断地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而与时俱进的。在现代社会,佛教应作出关怀社会、深入人间和服务人生的自我调适和转型,积极寻找佛教与现代社会的更适宜的契入点和布教方式,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加强佛教的道德文化功能,更合理地将入世与出世二者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人间佛教的理论,坚定走人间佛教道路的决心。同时随着城市中心地位的不断提高,要高度关注都市佛教的发展,立足都市服务于都市,以都市佛教为中心,带动全局的进展。
  3、全力办好佛教教育,积极推动人才建设 在佛教五项建设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而此中工作的落脚点应定位于人才建设上。“人才是事业之本”,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当前的佛教工作要以人才建设为重点突破口。佛教教育是佛教人才来源的重要渠道,僧伽教育又是其中的重点。教依人弘,法赖僧传,已故的赵朴老早就有过大声疾呼,当前佛教界的根本任务第一是培养僧才,第二是培养僧才,第三还是培养僧才。培养僧才实在是历史的重任、时代的急需。在僧伽教育中,学风是根本,道风是灵魂,佛学院教育是培养僧才的一种快捷途径。目前的佛学院教育虽已初步形成了初、中、高三级体制,但问题不少,比如经费、教材、师资、管理等等。在极力办好僧伽教育、以佛学院教育为龙头的同时,要建立起完整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多种佛教教学模式。整个佛教界都来关心和支持佛教教育,积极增加对佛教教育的投入力度,全力办好佛教教育,应当成为佛教界的时代主旋律。
  4、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全面推动其它四项建设 古人云:“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如无其才,虽亲勿用”,做到任人唯贤。·用人应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我个人认为可从道业、学业、事业三个方面来把握。道业指其信仰是否纯正、品行是否高洁、修持是否优秀、是否肯发心,这是第一位的;学业指其文化程度、佛学水平:事业是指其办事能力、办事效率等。要善于发现人才,放开眼界,多渠道选拔人才;要有识才之眼,重才之德,容才之量。对己任用的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果,加强监督。对于信仰、道风建设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收剃徒众,要严格考察,佛门决不能成为藏污纳垢之渊薮。建立和完善品行拙劣、屡教不改僧人的淘汰机制,坚决清除害群之马,扫荡歪风邪气,树立浩然正气。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堵塞漏洞。加强组织建设,合理设置机构,提高办事效率。
  5、加强中国佛协和地方佛协的职能在中国佛教的事业中,佛教协会起着把握方向、统筹全局、凝聚和整合分散的力量、规划未来佛教蓝图、制订和发布重要的内部规章制度、向党和政府反映佛教界呼声等重要作用。中国佛协应高瞻远瞩,为中国佛教未来的走向牵头引路,既有短期计划又有长远规划;每年办成几件极具意义、影响深远的大事;密切注视教内各种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加强调研,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在维护佛教界合法权益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对地方佛协的指导和联系。地方佛协之间要加强横向沟通,交流经验,加强对所辖地区寺院各项工作的引导,推进基层寺院的各项建设,增强寺院的文化道德教育功能。争取在较短时期内,全国佛教形成特色分明,各宗所长,前后相带,协调共进、朝气蓬勃的良性发展态势。
  6、努力办好佛教文化事业 历史经验昭示:没有伟大的文化,就没有伟大的民族。同样,没有伟大的文化,也不会有伟大的宗教。佛教文化早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早就超越了自身的宗教体系和价值取向,以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而卓然出现,深厚的佛教文化是二千年来续佛慧命的命脉所在,文化是佛教最重要的载体。人有生死,人有去来,只有文化才能穿越时空的藩篱而延续。佛教文化事业应包括佛教图书馆、佛教期刊、佛教网站、佛教学术研究与交流、佛教文物保护、佛教艺术展示等多种表现形式及与此相应的机构设置。全面开展佛教文化宣传活动,塑造良好的佛教文化氛围,为佛教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佛教其它工作的展开构建宽广坚实的平台。
  四、小结
  总之,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走人间佛教的道路;对内抓好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对外抓好树立良好形象、以文化精神产品和慈善等回馈社会:继续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抓住关键,克服困难,实现中国佛教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全中国佛教徒努力奋斗的方向,是中国佛教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使命。
  (演讲者单位:中国佛学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之人是学佛而不是搞佛学,佛是真实平等即如来藏。要将平等性知安住自心真实受用,什么叫平等?就是冤亲平等,好坏善恶一样看待,粪便与黄金一样不落两边,真性不变,不动就是真智,辩别正邪即是智慧。善能分别诸法相而作一切利益门,就是分别智、菩提心的相貌,就是清净生产自救慈悲正觉,方便而为菩提就是成佛度众生之心,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佛者心也,真心妙用也。佛的四大菩萨就是四大班首,四位教授各授一方,来成全你的佛果。学地藏菩萨大愿,发愿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学习大智慧文殊菩萨用大智慧断除一切生死无明烦恼,尽除无余。学习大行普贤菩萨行愿之,为落实十大愿王无我无私心,尽除业障,恭敬真诚,尊重赞叹诸佛如来功德之利,成就诸佛如来世功德。于一切众生,一切僧、法、师能作世间照明者不生嫉妒,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法久常住世,能度一切众生之苦,所修一切善法功德都要回向无上真正法界性,而且以这功能消除众生一切罪业障,念念都在佛道,不退转广渡众生而无私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成就佛果,成就普贤不思议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知众生心应所知量,千手千眼三十二应广渡无边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方便度之和合大慈大悲大誓愿、大行愿、大智慧于一心就是大菩提心种性。所以要成就佛法要与佛相应,就是心与佛相应,远离嫉妒、障碍、贡高傲慢,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