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道安法师的生平、思想及建树
2014/9/8   热度:450
试述道安法师的生平、思想及建树
作者:
道安法师是我国东晋时代一位著名的佛学家,在中国佛教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探讨道安法师的生平及其思想,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学习他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崇高的品格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学法、护法、弘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道安法师的生平及行履
道安法师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生于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卒于东晋孝武帝十年(公元385年)。他幼年父母双亡,被表兄孙氏所收养。七岁读书,过目能诵,乡领嗟异。十二岁出家,因为其貌不扬而不被师父所重用,让他到田里干杂活有三年之久。但他勤劳工作,毫无怨言。终因他天资聪颖,记忆超人,得到师父的器重,受戒后任他外出游学。
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法师24岁,到建邺师佛图澄,一般人因他的相貌黑丑而加以轻视,但佛图澄很赏识他,并对轻视他的人说:“此人远识,非尔俦也。”(1)佛图澄每次讲经,都由道安法师复讲;但大众不服气,纷纷出问题问难。道安法师挫锐解纷,行有馀力,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赞叹。由此而开始了道安法师一生的弘法生涯。
道安法师一生的弘法大约可分为三个大阶段:
1、北方避难传法时期(公元365年以前)
公元348年,佛图澄卒。因朝延内乱,道安法师往河北、山西一带避难。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曾在太行恒山建立寺塔弘扬佛法,跟他出家和依止皈敬的人几乎“中分河北”。当时武邑太守卢歆听说道安法师品格清秀、道行高远,就派遣沙门敏见恳切请求道安法师到分他那里去。道安法师辞不掉,就接受他的请求,开度讲经。大家一听,果然名不虚传,对他十分钦敬。
晋穆帝升平元年(公元357年),法师45岁时又回到建邺,住受都寺,后又因战乱迁居率山口、王屋女林山和洛阳南面的陆浑。约公元364年又迁居南下。道安法师在这段避难的时候中,虽然流离颠沛,但是斋讲不断,注经甚勤,可见他的坚苦卓绝。
在上述大约十五年的时间里,他深受北方佛教重视禅学的影响,主要是研习禅学,对于安世高传来的《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等,写序作注,用力很深。他对于般若也极留心,曾找到竺法护译的《光赞》的残本一品。
2、襄阳弘法时期(公元366——379年)
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慕容属攻河南,形势非常混乱。刚巧这时襄阳的大名土习凿齿致书道安法师,迎请他到襄阳弘法,法师随即率领同学和徒众南下。到了新野,他同大家商量道:“现在遭遇凶年,如果不依止国主则无法弘法,有弘法能力的人可分散开,到其他大城市去建立道场。”大家认为他的意见很对,于是决定叫法和去四川,法汰与弟子昙一、昙地二等四十余人去扬州,道安法师自己则和慧远等四百多人到襄阳,这时法师53岁。道安法师在襄阳先居白马寺,后移居檀溪寺。
道安法师在襄阳弘法十五年,由于受南方佛教重视义理的影响,佛教思想发生重要的转变,即从禅数转而趣于性空,集中讲习般若,每年讲两次《放光经》。并且孜孜矻矻,注释《般若》、《道行》、《密迹》、和《安般》等经,收集和整理经典,编撰经录,受到朝野的推重。晋孝武帝很敬其风尚德操,遣使问候致意,并下诏书俸给一切供养。
3、长安弘法时期(公元379——385年)
道安法师晚年在长安弘法。当时的统治者苻坚素闻道安法师之名,很想请到他以辅助治理国家。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公元379年),苻坚攻占襄阳,掳获了道安法师和习凿齿。苻坚对他的仆射权翼说“我以十万之军队攻取襄阳,只得一人半。”权翼问:“谁?”苻坚答:“道安一人,习凿齿半人。”(因为习脚疾严重,不能行走,所以称为半人。)苻坚视道安法师为“神器”。道安法师到长安后,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同时苻坚还不敕诸学士,不论内外典籍,凡有疑问者,均可向安法师请教。所以当时京都有这样一种说法:“学不师安,义不中难。”道安法师成了北方学术界领袖,由此可见他的的德望之高崇。
道安法师晚年继续讲般若诸经,并且对小乘有部等佛典作传译。他认为在魏晋以前,沙门皆依为姓,是不尊释迦,因为天下大师,皆本于释迦佛,于是提出沙门应以释为姓。另外还制定僧尼赴请、礼忏等行仪轨范,从而使佛教僧尼活动进一步轨范化。可见他对当时佛教贡献之大。因此,他弘扬佛法的那个时代,被后世称为道安时代。
道安法师在长安生活了七年,至东晋孝武十年(公元385年)二月八日,忽然告大众说:“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终,世寿74岁。随其学法的弟子有慧远、慧持、法遇、昙翼、道立、昙戒、道愿、僧富等千人,其中以慧远大师的成就最高,盛弘净土法门。
二、道安法师的著作
要了解道安法师的思想,离不开他的著作。道安法师在一生传教弘法的过程中,勤奋著述,著作很多。他的著作可以分现存和佚失的两项。现存的著作除属于一般史地地方面的《四海百川水源记》外、按照它的性质,又可分为下列七类。
1、般若方等类:《合放光光赞略解序》、《摩诃钵罗波罗密经抄序》、《渐备经十住胡名并书叙》、《道行经序》《了本生死经序》。
2、阿含本录:《增一阿含经序》、《人本欲生经序》、《人本欲生经注》、《四阿含暮抄序》、《僧伽罗刹经序》。
3、禅修类:《安般注序》、《阴持入经序》《十二门经序》、《十二门经序》、《道地经序》。
4、律仪类:《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未序》、《关于近出尼二种檩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记》、《鼻那耶经序》。
5、毗昙类:《阿毗昙序》、《十四卷 婆娑序》、《婆须密集序》。
6、经录类:现存《综理众经目录·疑经录》、《注经录》原文两段,其余原文或已佚失,或参杂于《出三藏记集》中。
7、名相类:《十法句义经序》。
三、道安法师的思想
据《高僧传·道安传》记载,道安法师早年先读扬善恶因果报应时《辩意经》,接着就读属于大乘般若的《成具光明定意经》。后来师事佛图澄,阅读经典就更多了,随后相续对禅学和般若两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道安法师佛学思想是庞大的、多方面的,特别是对般若的研究最为有成就。从他的著作中就可以看出般若思想是他的主要思想。在他的全部著作中,般若占全部著作的三分之一,其次是禅学思想方面占全部著作的六分之一。如上所述,从汉到晋,印度佛教传入我国主要禅学和般若两系,而道安法师则是这两系的集大者者。他把两系融会,创立了本无宗。道安法师是我国佛学史上创立学派的第一批佛学者中最重要的代表。
本无宗是当时的佛学家对般若性空理解不同、持义岐异的“六家七宗”中最大的一派,它推动了般若思想的流传,也为以后“三论”的流传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理论还是慧远大师的本无思想的基础,被一度奉为正宗。
下面先分析安法师的禅学思想,然后再分析他的般若思想。
1、禅学思想:禅学是见性成道之法。禅学在当时又称为数学,它把宇宙和人生分析为若干的数,如五蕴、十八界等。其中有一部分是对烦恼的分析,分析烦恼的目的在于用禅法来息灭烦恼。“禅”梵语禅那,意译作静虑(止息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惟修习、弃恶(舍欲界五盖等一切诸恶)、功德业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以详密思维之定慧均等状态。总的来说禅是一种定心不乱,寂静思静的修行方法。
道安法师禅法的主要内容是:“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2)或者说是:“执古以御有,心妙以了色”。(3)这里“执寂”的“寂”、“崇本”的“崇”和“执古”的“古”都是指本无。Δ+道安的禅法就是要以“本无”去统摄、消融末有,归于虚无,而这又是心的作用。道安法师认为:“人之所滞,滞在未(末)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4)这就是说,当人心消除了杂念异想,驱散了妄想烦恼,根绝了一切欲望,直接体会到的“本无”,心住于本相,体会现实世界是虚妄的,这样通过禅法,人的人格符合于宇宙的本体,“心”和“本无”相合为一,也就进入最高境界。道安法师认为禅修的目地是达到神奇的变化,但认为在禅定时也能产生神奇的变化。他在《人本欲生经注》解释“想受灭尽定”说:
行慈定者……冥如死灰,雷霆不能骇其念,山(火)焦 不能伤其虑,萧然与太虚齐量,恬然与造化俱游。(5)
又在《安般注序》中说:
得斯寂者,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须弥舞。斯皆乘四禅妙止,御六息之大辩者。(6)
意思是说修行这种禅定的人,精神活动趋于停止,犹如死灰,即使雷霆大作也不能扰乱他的思想,大火烧焦也不能伤害他的思虑,他的心境萧寂地与天一样的广大,安静地与自然变化一起游荡。得到这种禅定的人,一抬脚世界都震动,一挥手就持日月,很快的吹气能使铁围山飞起,轻轻地嘘气能使须弥山飞翔,这些都是驾乘四禅的妙止心法门,驾御六气的大变化。从以上这些看来,道安法师的禅学思想是受佛图澄神通的影响,虽然道安法师不提倡神通,但还是承认神通的。
2、般若思想:般若是大乘佛教的核心。《般若经》是大乘佛教最早期的经典,但它所含的内容和境界,无疑的正是大乘佛教最高度的智慧表现,也是佛教自产生以来欲表现的诸化本怀。般若是佛陀所证境界的总称,但也是佛陀开示出来的一切思想的代词。它的具体内容就是诸法之实相,亦是缘起性空之真谛。再把它简化言之,就是实际,就是性空。而专谈诸法实际、诸法性空的经典更是《般若经》。沿此经典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的思想,便被称为般若思想。
道安法师所弘扬的般若学是对《般若经》的根本理论——“空”义的解释。因《般若》是大乘佛教最早的经典。故在魏晋后,其中有些部分,便有若干不同的译本,而其基本论点是论证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虚幻不实。当时我国的佛教学者大体上是用魏晋玄学的基本观点去理解、注释和说明般若学的,Δ+道安法师也是以“玄学”来理解佛教经典的。
道安法师生于“五胡乱华”之世,深感生死无常,人间苦难,于是看破世俗遁入空门,追求解脱之道,也就是追求一个能超出世间和高于现实世界的永无生死,根绝痛若和恒常寂静的彼岸世界。并且对彼岸世界生了强烈的追求。他在自己的著述中看重描图彼岸的最高境界。他说:
等道有三义焉,法身也、安也,真际也。……如者,尔也,本未等乐尔,无能令不尔也。佛之兴灭,绵绵常存,悠然无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静也,有无均净,……泯尔都妄,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常道也。真际也,无所著也。泊然不动,湛尔玄齐,无为也,无不为也。万法有为而此法渊默,故曰,无所有者,是法之真也。(7)
意思是说,佛教般若学讲的成就的的“等同”和绝对的“道”有三种含义:法身、如和真际。如,就是这样,本体和现象都这样,也没有办法使它不这样。佛的兴灭,绵绵不绝的恒常存在,长远地无所寄住,所以叫做如。法身是一,不是二不是三,它是恒常寂静、有无都净的,一切都灭尽,二法身三法身的种种不同区别都是不存在的。法身的体纯白,一点染污也没有,所以叫做净。这是恒常的道。真际,无所执著,恬静而不动,澄清而一切玄理尽在其中,无为而无不为,万物是有为而真际是沉静的,所以说,无所有是万物的真际。他又在探求从禅定以归趣于般若性空中说:
其为像也,含弘静泊,绵绵若存,寂寥无言,辩之者出几矣,恍惚无行求矣。漭乎难测,圣人有以见因华(花)以诚(成)实,睹末可以达本,乃以为布不言之教,陈无辙之轨。(8)
意思是:般若性空的象状,包容广大而又恬静,绵绵不绝如同存在,在寂静空洞无可言说,能如此辩别的是极少的。难以辩认而不易求,广大无际而不可测。然而圣人有见于花可以结实,察现象可体认本体,所以又为众生布讲不可言说的教理,陈述无车轮形迹的轨道。
“道”本是指佛教的道理,由于体会了佛教道理能通向究竟的彼岸世界,故名为“道”也称为“等道”,表示这“道”是平等的同一的,实际上就是佛教所追求的精神上的本体,也是最高的境界。为了从不同角度说明佛教的最高境界,道安法师提出了如(真如)、法身和真际的概念。“如”是就道的性状而言,就是如道的本性,是不变的。“如”也叫法性,法性也体现为“法身”,“法身”也叫佛的真身。道也是“真实”、至极的境界,叫做“真际”。这是就道的本性(体)及其体现在佛身上和境上而言的,三者是绝一的,同实而名异。道安法师还运用了本和末、无和有、无为和有为等相互对应的范畴,来说明现实世界和彼岸世界,在这些前后对应的范畴中,前者都是指超现实的彼岸,后者是指现实世界。这些都是运用玄学的术语,道安法师是将佛和玄学的术语混合运用来描述佛教的最高境界。
追求彼岸世界是道安法师佛教思想的出发点,也是他的佛教信仰的目的。从现存著作看来,他注重于阐述彼岸世界,直接论述现实世界的很少。可是,道安法师既然向往彼岸世界,就必然要否认现实世界。所以后人就曾数次转述道安法师对现实世界的看法,如昙济在他的《七宗论》中说:
第一本无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无气陶,则群象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非谡虚割之中,能生万有也。”(9)
这里最重要的意思是: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具体事物是自身在变化,并没有主宰者。具体事物不是从虚无中凭空产生的,“元气陶化”,禀受形象,而成“万有”。因为道安法师的思想是这样:在“禀形”之后是有事物,有变化的,事物是自然而然在变化的,而在“冥造之前,廓然而已。”,“元化之前”,是“无”众形之始为“空”就是说,在冥造“元化”、“禀形”之前、之始有“空”、“无”,一方面是寂然不动的,即“无为”,一方面是寂寥无言,即“无名”。其实就是万物的本体,宇宙的最后本源。
道安法师为奠定出家、“出世”的理论,“破”了现实世界,“立”了彼岸世界。
道安法师说:“般若波罗密者,无上正真道之根。”(10)他认为“般若”智慧是无形无名的,神秘莫测的,是一种体会和返归最高精神本体的神秘智力的直觉工夫。
道安法师有时也摘取《老子》第一章的用语,提两种智慧一是“可道”,一是“常道”。认为“此两种同谓之智,而不可相无也。”(12)这样好像安法师也承认世俗的知识,其实不然,因为道安法师认为“世俗”是虚幻的,“可道”归根到底也虚妄的,真正的智慧只能是“般若”。
上述的禅法思想和般若思想就是道安法师佛教哲学思想的梗概,也是道安法师一生弘法度生和修行的方案。道安法师所主张的“本无”思想是禅法的指导原则和所要求的目标,而禅法是契合“本无”思想的法门和途径。因而般若和禅法是道安法师实行弘法的两个“法轮”。
四、道安法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建树
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的真正奠基者、开拓者,及当时最有影响的佛教弘法者和组织者,而且也是两晋之际佛教界的中心人物,他上承佛图澄法师,下启慧远大师,对奠定晋代佛教兴盛的基础起了重要作用,对佛教的发展发生了长远的影响,堪称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他一生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对印度西域佛教全方位中国化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在东晋五胡十六国的战乱里颠沛流离,轰轰烈烈的一生中,为中国佛教主要作出了以下八项开拓性的不朽建树:
1、道安法师确立了中国佛教:“唯依国主,才能成立法事”的原则,这一“报国土恩”的大乘佛教倾向和生存发展原则,使印度佛教旁通中国儒家文化,主动承担对社会施行教化的使命,使佛教从以个人或众生为本位的印度学说,转变成了以国家和社会为本位的中国学说,强化了佛教的政治色彩,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的文化精神和“人生佛教”的中国特色。他这一思想,从根本上确立了印度佛教转为中国化的方向,是中国佛教思想的真正开端。
2、道安法师总结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促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他为了使“教化广布”,在北方九次迁移,两次分散徒众,又与早年同学及西域高僧密切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尤其是由北向南、向东南、向西南的传播发展。维护了佛教在乱世中的地位和影响,全面开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局面。
3、道安法师创建僧团,制定《僧尼规范》,使“天下寺舍,遂则从之。”大大增强了戒律的效果。统一姓氏,发挥了四海统一的精神,减少了由姓氏表现出的国界和民族差别,强化了宗教统一色彩。寻找和创译了有部十译广律《鼻奈耶》,弟子从数百到数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佛教戒、定、慧三学精英骨干人才,如慧远大师、法遇等,开拓了中国佛教的组织建设。
4、注疏经典。所注疏经的著作包括序文在内,共为五十六种,使佛教界始有注释之学,所注释之经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佛经初置经题皆始于道安。他继承了从汉未安世高到后赵竺佛图澄一系的北印度化地部及有部婆须密,僧伽罗刹所传小乘禅数之学,早年曾在泽山区注解了《安般》、《道地》等经,晚年又通过主持长安译场有大部《阿含》、《毗昙》,将其学修推向深入。他的禅学既是南北朝时代“毗昙师”学派先驱,也是唐代“俱舍宗”乃至“唯识宗”理论的滥觞。
5、他发展了从汉末支类迦文件谶到西晋竺法护、竺叔兰一系的南印度大众部,案达罗派及马鸣菩萨所传大乘般若之学,中年在襄阳研究小品《道行》般若,会译注进大品《放光》、《光赞》般若,著述达五类十二种之多。晚年在长安异译了《般若经抄》,他又把禅学和般若融会而创立本无宗,他所创立的“本无宗”,是东晋般若玄学“六家七宗”的正宗和罗什三论之学及隋唐“三论宗”思想的先驱。印度西域佛教义学通过老庄玄学进入中国文化学术之林,他是真正的奠基人。
6、道安法师晚年在长安主持精英译场,总结了译经的经验,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说法,为佛学的中国化作出了理论上的示范。为后来的佛经翻译者指出正确的道路。他暮年殉志译经的风范,还感染着竺佛念、竺法和、僧伽提婆、罗什和慧远等大小乘各派高僧的继起奉献,他主持的译场实为罗什、慧远等分别在各地的先导。他使中国佛教译业第一次得到国家高极官员(赵整)资助,是竺法护“私立译场”向罗什“国立译场”的过渡。他主持了小乘有部经律论——大部阿含、广律、毗昙在中国的创译,是汉语系佛典“三藏”初具规模的肇始。
7、编撰众经目录,为佛门有目录学之始。另外他还是纯正佛学研究的始者,他继承发展了严浮调的“章句”、支谦的“会译”,发明了“析疑”、“甄解”、“科判”等研究方法,否定了竺法护、帛僧光的“格义”,转而译介毗昙。他撰集的《综理众经目录》,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佛经总目录,他编写的《西域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从佛教介绍西域各国文化的专著,这些都开创了中国佛教目录学、史料学、既积极探索了印度佛教原旨,又为中国佛学确立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
8、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弥勒信仰和净土法门、宾头卢信仰的首倡者、实践者,著有《净土论》六卷,他的弥勒净土信仰既是祖述有部禅数学的禅修传统,又成为后世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嚆矢。
道安法师一生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可谓是功绩累累,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影响相当深远,他永远无愧于中国佛教史上“弥大德”(习凿齿称)、“印手菩萨”(第子昙微称)、“一切神器(苻坚称)、”东方圣人“(罗什称)的这些美称,法师一生对我国佛教的巍巍功德,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的立身处世是后世佛子学习和效法的榜样。
注释:
(1).《高僧传·释道安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
(2).《大正藏·安般若注序》第55卷,第42页。
(3).《大正藏·大十二门经序》第55卷,第46页。
(4).《续藏经·名僧传抄.昙济传》第2编乙,第7套第1册,第9页。
(5).《大正藏》第33卷,第9页。
(6).《大正藏》第55卷,第43页。
(7).《大正藏·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55卷,第48页。
(8).《大正藏·道地经序》第55卷,第69册。
(9).《续藏经》第2编乙,第7套,第1册,第9页。
(10).《大正藏·合放光光赞略序》第55卷,第48页。
(11).《大正藏·道行经序》第55卷,第47页。
(12).《大正藏·合放光光赞略解序》第55卷,第48页。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去见五祖,没说上几句话,五祖就派他到槽房里面去做苦工。他的工作是舂米破柴,八个月跟五祖没有见过面,你想想看,五祖传了他什么?我们看好像没传给他什么,事实上,惠能大师是真正得受用!那是教他什么?教他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教他把一切知见统统放下,恢复到心地清净,一念不生。心清净,心不动,也就是《金刚经》末后所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就修这个。他每天破柴、每天舂米,身在劳动,心里面没有一个妄念,他在黄梅是用这种功夫,完全在那里修清净心。“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他用这个功夫。这个功夫成就了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后,智慧就开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