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艺术中慈悲的表现形式
2014/9/8   热度:378
佛教艺术中慈悲的表现形式
-佛教里面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但我们知道‘信解行证’是学佛的这么一个过程,因此佛教是讲求修证的。但是现在修行的少,研究的多。可以看出近来佛学研究是很繁荣的,像胡适与铃木大拙的禅学辩论、吕澂考究出一些伪经,现代国学兴盛也带动了诸如佛教哲学、宗教哲学的发展。从论文的数量上来看是起了很大变化。我对艺术知之甚少,但为紧扣课程,姑且大胆写一些。
佛教艺术作为佛学的一个部分,确实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宗教内涵,有些甚至超越了语言文字。那么什么是宗教内涵,简单的说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为何我又偏偏选出慈悲二字?因为慈悲是诸佛菩萨自始至终行为的根源,因为慈悲是最容易传递的东西。我们看到别人聪明,自己也想聪明不容易,但若看到别人仁爱,自己心生敬爱,也照着那么做了,就和别人一样了。所以要提倡慈悲,人们知道报恩,知道去关心别人,推而广之,那么世界就与天堂无别了。
在禅宗公案里头有很多当头棒喝的例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给学僧一中震撼,以便除却言语分别,在佛教艺术作品中,很多以一种非言语行动的形式给人以震撼。而这种震撼与欣赏者又有关系。比方窥基闻钟声即可醒悟,而不少弟子在晨钟暮鼓,诵客念经的熏陶下也没能有改变。
震撼可以有形体的巨大。我们在大像底下立即感到自己渺小,这些造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佛菩萨的无畏,他们慈悲,就把无畏布施给众生;同时还可以体现他们心量广大,量周沙界,以无分别心,让无边众生光得利益。所谓“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无边众生誓愿度”,“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等等。
震撼可以是一种庄严。我们看大雄宝殿庄严肃穆,一旦踏入其中,顿生敬畏。音乐也有此等效用,有人听经忏会流泪、会真心忏悔,甚至出家。那么这种庄严是如何表现呢?看得他清楚了就会失去最初的感觉。“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震撼还可以是恐怖。恐怖可以给人带来持久的记忆,如同严厉的处罚可以有效防止再犯一样。恐怖的艺术造型在西藏密宗很普遍。如明王明妃拥抱显忿怒相。从某些角度讲与慈悲背离,但我认为还是与欣赏者心理有关。韩小蕙提到她看到欢喜天王时欢喜落泪,印顺法师则认为密宗是神教修炼法,而他提倡人间佛教。作为慈悲载体的佛教,即便是恐怖,也是可以看出慈悲的。如同剑一样,剑可以用来杀人,文殊则用他来斩断无明。
有些时候教育人不必要那么强大的震撼,用引导就可以了,因此我们更能看到宁静,如夏日莲花,在烦躁中给我们送来清凉。
宁静可以是与山水的结合。在南京将军山观音台,我们看到一位观音自在而坐,眉目低垂,目视远方,眼神里充满慈悲。宁静祥和与大山融为一体。前面一池莲叶,石碑上书“度一切苦难”,于山水结合,慈悲显得极其自然。
宁静可以是神情与线条的融合。石窟中没有山水,艺术家们则把山的稳重与水的流动巧妙的刻画在造像的身上,那些菩萨在我们看来庄重但如活动一样的神情就是这个道理。他们像要带我们去另一个世界,那里平等、自由、安宁、祥和……
宁静可以是俯视。那不是看一个罪人伏法,也不是看一个渺小的人,而是像父母看自己的小儿女一样,充满无限怜爱。这种俯视也是一种布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于布施”因为他们不住法、不住相,所以一举一动都充满慈悲。如同佛光普照一样,不是光照不到我们,而是我们感觉不到。八万四千法门只是方便,艺术大效用亦是如此。
我们知道观音名为观自在,给人以洒脱豪放的感觉,艺术作品亦十分注重豪放。如吴道子的画一样,豪放而无比亲切。如一位老人,德高望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
豪放可以是简约。有些大师作画,寥寥几笔,神形俱佳,看了觉得妙不可言。一块顽石,几刀下去就活了,我们能玩味出艺术家们的高妙,同时也激发了我们自身潜在的善。因为这些艺术品本身不完善,是在我们意识的补充下才形成的美。好比断臂的普罗米修斯,因为每个人心中有一件最美的作品。
当然表现形式无边无尽,然其根本是反映宗教内涵。慈悲是有情本能,故最易感应,关键在于发心。佛教以诸多方便来普渡众生,故我们看艺术作品,要看他要表达什么,想让我们做什么。若观后和没看没有分别,就丧失了作品向传递我们的东西,所以不是菩萨没给我们,而是我们不愿领受。
震撼者,气势磅礴,无非止非防恶,让人畏果向善,似天地。
宁静者,流水行云,无非引人向善,让人自在清净,如父母。
豪放者,抱朴守拙,无非启发真性,让人返璞归真,像老人。
2007.11.24晚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世尊当年在世,生活的方式是托钵,托钵总得要给人家添麻烦。实在说,世尊一生都不愿意给别人添一丝毫的麻烦,托钵时,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人家给肉就吃肉,但不是提倡肉食,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叫人家单独给出家人做素食,添一层麻烦,是这么个道理。佛在《楞伽经》里劝人素食,中国梁武帝读到这个经文深受感动,他自己就吃长斋,吃长素了。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又是帝王之尊,他这一提倡,我们佛门里头就响应,所以中国佛教素食是这么来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