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心理学为唯识学的增上缘


2014/9/8    热度:235   

论现代心理学为唯识学的增上缘
  台湾中华佛教研究所所长 李志夫
  内容提要: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胎生学、生理学虽大致相同;但由于科技昌明进步,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在胎生学、生理学上比较唯识学来得更为具体、精微。可以说是唯识学的增上缘。
  但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胎生学、生理学只是纯属对人之心理、生理所作的观察。而唯识学则以佛教之因缘作基础,依业力论说明胎生学、生理学之新必然。
  而且,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只就现实人而言,最多谈到遗传基因;而佛教唯识学可以言及数世因果。但二者也有相似处,即生物遗传中每个人都有唯一的DNA,与其他人完全不一样;而唯识学中每个人之阿赖耶识,也是唯一的,与别人完全不同。 ’
  关键词:心理学 生理学 唯识学 胎生学 《佛说胞胎经》。 一 前言
  本文根据佛教《佛说胞胎经》《瑜伽师地论》《楞严经》《舍利佛阿毗昙论》及《成唯识论》论人之受胎、成长、认知,到转世投胎之过程。与现代心理学从成胎到成长、认知过程作一比较研究。
  根据比较所得:了知佛教之胎生学虽与现代心理学、生理学有所同然;但佛教却是根据因缘法及业力说来贯穿整个人的生命过程;而现代心理学及生理学都只是根据事实之描述,无关因缘法与业力说。
  虽然现代心理学论从成胎到成长之认知有遗传关系亦算因缘法,但只是近因而已;而佛教则是因缘法业力贯通生命之全程而言。佛教偏向哲学、宗教伦理方面之阐述;而现代心理学则偏向科学事实之研究。但现代心理学并不违背佛教之理论;而且更能成为佛教学说之增上缘。
  二 唯识学的有关学说
  (一)不受胎之原因:根据《佛说胞胎经》“佛告难陀。何故母不受胎?于是父母起尘染心……来者至前母有所失精(母不能受精),或父有所失、母无所失……或母尔时藏(胎)所究竟(根本)即不受胎;或有成寒,灭其精;或有妇女病诸如……或合聚如……或无器胎呻…或有热多,或父母(主)贵(而)来神(人胎)卑贱。或来神贵父母卑贱……”此外, “来神(相)应父母而当为子;于时精神或怀二心所念各异,如是之事则不和合不得人胎。”
  根据《瑜伽师地论》有两种过患:
  1.种子过患:谓父出不净,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烂;或母(卵朽烂);或(父母精、卵)俱(朽烂)。
  2.宿业过患:谓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长感子之业;或从俱无;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长感父母之业;或彼父母作及增长或余子之业;或彼有情作及增长感余父母业;或感大宗业,或感非大宗业。
  (二)受胎原因:根据《佛说胞胎经》“无前诸杂错事、不和调事,等意同行,俱贵、俱贱。宿命因缘当应生子”—…·佛告阿难。云何得人处母胞胎,其薄福者则自生念:“有水冷风于今天雨,有大众来欲捶害我,我当走人大[廿/积]草下……—或人溪涧深谷,或登高峰……我当人屋上大讲堂,当在平阁升于床榻……神(识)人母胎所念若干各异不同。”
  所以受胎“不从父母构精,如成胞里(胎)不独(立)父母遗体,亦不因空因缘。有因缘合成,四大等合因缘等现,得佛胞里而为胚胎”。
  根据《瑜伽师地论》:
  1.受胎原因之一:“又种子体无始时来相续不绝,性虽无始有之,然由净不净业差别熏发,望数数取异熟果……又于胎中经三十八(个)七日。此之胎藏一切支分皆悉具足……复经四日方乃出生。”
  2.受胎之原因之二:若无种子与宿业过患,则“得人母胎,彼即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谓见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见自行已便起贪爱。”
  (三)神识人胎与父母之关系:“……其成胎者,因缘和合而受胞胎,以是故非是父母不离父母。..不从父母不净,不离父母不净。阿难,譬如小麦出虫,虫不出(自)小麦,亦不离小麦,因小麦为缘而得生虫,因是和合自然生虫。”
  又“神处于内缘,其罪福得成四大,地、水、火、风究竟摄持……譬如莲藕生于池中,成就地种,摄持水种,分别火种因号,风种而得长大。”
  (四)受胎性别之成因: “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是如是,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 。
  (五)胎藏中之八位差别: “若已结凝箭内仍稀,名羯罗蓝;若表里如酪,未至肉位名遏部昙;若已成肉仍极柔软,名闭尸;若已坚厚稍堪摩触名为键南;即此肉抟增长支分相现。名钵罗赊怯;从此以后,眼等根生名为根位;彼所依处分明显现,名为形位。”
  (六)业力与胎教关系:“于胎藏中。或由先业力,或由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随顺风故,令此胎藏或发或色,或皮及余支分变异而生……由其母多习灰盐等味若饮若食,令此胎藏发毛稀尠,由其母习近暖热……—令彼胎藏黑黯色生;由母习近极寒室等,令彼胎藏极白色生;由其母多啖热食,令彼胎藏极赤色生;由其母多习YIN欲,令彼胎藏或癣疥癞等恶皮而生,由其母多习驰走、跳踯……令彼胎藏诸根支分缺减而生。”
  (七)胎儿性别,胎位不同:“彼胎藏若当为女。于母左胁倚脊向腹而住。若当为男。于母右胁倚腹向脊而住。胎藏极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又此胎藏业报所发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裹而趣产门。”
  (八)受胎时已决定出生后之命运:“若薄福者。当生下贱家。彼于死时及人胎时。便闻种种纷乱之声。及自妄见人于丛林竹苇芦荻等中;若多福者,当生尊贵家,彼于尔时便自闻有寂静美妙可意音声,及自妄见升宫殿等可意相。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犹如熟乳凝结之时,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一切种子识功能力故,有余微细根及大种和合而生。此名为羯罗蓝位。”
  (九)胎儿之形成:胎儿期:共经三十八个七天,即266天,该位在每一七天胎儿之变化,均有极详细的说明,随选择一二举例:
  1.第四个七日:有肉团:“坚为地种,软湿为水种;煜蠕为火种,间关其内则为风种。”
  2.第五个七日:“五处应瑞:两膑、两肩一头。”
  3.第六个七日:“四处应瑞:两膝、两肘。”
  4.第七个七日:“四应瑞:两手曼、两臂曼。”
  5.第八个七日:“二十应处:十足指、十手指。”
  ,6.第九个七日:“两眼、两耳、两鼻、口及下(肛门、生殖)九孔。”
  7.第十一个七日:“憙申手脚。其胎转向。”
  8.第十四个七日:“其精(胎儿)体生九万筋(神经)。”
  9.第十五个七日:“合为八万脉,二万在胸腹、二万在背、二万在左、二万在右。”
  10.第十九个七日:“得眼、耳、鼻、舌四根(初在母腹即已获身、心、命三相)。”
  11.第二十个七日: “自然化风名?轨,吹小儿体在其左足令生骨节、四骨膝。二骨在膑、三骨在项、十八骨在背、十八骨在胁、十三骨在掌、各有二十骨在左右足。二骨在肩、十八骨在颈、三骨在轮耳、三十二骨在口齿、四骨在头。”
  12.第二十六个七日:“假使前世有恶罪行诸殃来现;假使有男即趣母右胁累趺坐。两手掌着面背外。面向其母;假使是女在母腹左胁累趺坐。手掌博面。” .
  13.第二十八个七:“在母腹中起八念:乘骑想、园观想、楼阁间想、游观想、床榻想、流河想、泉水想、及浴池想。”
  14.第二十九个七日:在其胞里于母腹藏……颜色固然随其宿行,宿作黑行色现为黑形体……宿作白色面貌正白……普体亦然……是世间人有是六色,随本所种自然获之。
  15.第三十八个七日:头下脚上,遭大苦恼,向于产门。
  三 佛教根识学
  (一)何谓六根
  何云眼根:眼人名眼根、眼界分摄四大所造净色,分摄四大所造过去未来现在净色,分摄已见色、今见色、当见、不定,分摄色光已来、今来、当来、不定,分摄已对色、今对、当对、不定,若眼无碍是眼、是眼人、是眼根、是眼界、是田、是物……是内人眼见色是名眼根。耳鼻舌身根亦如是。
  何云意根: “识阴名意根,心、意、识六识、七识界名意根,若识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卑胜、远近是名意根。”
  (二)何云六识身
  ((6艮识、耳、鼻、舌、身、意识身。缘眼、色、明、思惟以四缘识生已生、今生、当生、不定是名眼识身。
  何云耳鼻、舌、意识身?缘意、法、思惟以三缘识已生、今生、当生不定名意识身,是名六识身。”
  (三)五识相应与其自性
  1.何谓五识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相应地。”
  2。何云五识自性:
  (1)眼识自性:依眼了别色,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即阿赖耶识。
  (2)耳识自性:依耳了别声,俱有依谓耳,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3)鼻识自性:依鼻了别香,俱有依谓鼻,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4)舌识自性:依舌了别味,俱有依谓舌,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5)云何身识自性:依身了别触,俱有依谓身,等无间依谓意,种子依谓一切种子,即阿赖耶识。
  (四)六根如何形成
  1.眼根:“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粘湛发见,见精(眼识)映色,结色成根,根之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2.耳根:“由动静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耳识)映声,卷声成根,根之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3.鼻根:“由通塞二种相发,于妙圆中粘湛发嗅,嗅精(鼻识)映香,纳香成根,根之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4.舌根:“由恬变(苦?)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粘湛发尝,尝精(舌识)映味,绞味成根,根之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5.身根:“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粘湛发觉,觉精(身识)映触,搏触成根,根之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6.意根:“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粘湛发知,知精(意识)映法,览法成根,根之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五)六根间之关系
  “如是六根,由彼觉明(真如)有明明觉,失彼精(真如)了,粘妄发光(非粘精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物)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本)真(如),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根应拔圆(满解)脱,不由前尘(五根)所起知见……由是六根互用。”
  (六)佛教论心、意、识
  根据《瑜伽师地论》,阿赖耶识是众生轮回之主体,其轮回之动力则是因个人的业力,男的依母缘为主,女的依父缘为主而生,在阿赖耶识中即带有潜在的五根之用,出生后遇缘而次第发展,而后渐显第六识、第七、八识之作用。所谓八个识,即是将众生的心,分为八大作用,五识是知觉感官之知觉作用;第六识为综合前五识之作用;第七识累积第六识之经验,而形成习惯、知识进而把这些习惯、知识视为真实;第八识主收藏、保存第七识之习惯、知识,形成一强大的业力种子,转世投生。所以第八识,阿赖耶识又称为异熟识。
  阿赖耶识与其他七种识的关系是:从存在说,前七识是依附第八识而存在,投胎转世;从发生认识作用来说,第八识依赖第七识,第七识依靠第六识;第六识依赖前五识。从存在说,是种子生现行;从起作用说,是现行熏种子。
  西方及印度学者,往往只把佛学分为唯心与中观两大派,如《维摩结经》之“心净则佛土净”,《华严经》之“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界”,唯识之“万法唯识”等。
  唯心论的共同点是:“意识决定存在”,如社会之变迁,朝代之更变、科学之发明等都是权威人士之意识决定的;但如依经验主义论者来看,所谓“意识决定存在”,而决定意识者正是“存在决定意识”。如发明家之所以发明,朝代之所以改变,实有其一定之背景,依此而论,,瑜伽唯识才是“最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因为阿赖耶识是从无始以来熏习而成,是经验所得;就认识论而言,是在阿赖耶识中被熏习之“见分”形成能知,能识;被熏习成之“相分”形成所知,所识之记忆。吾人之所以能认知外境之事物,正是“能知之见分,行于相分”之关系,所以见分又称为“行相”。换句话说,见分透过相分为媒介,才认知外境之事物的。
  譬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亲友已不复认识,但一旦相见倾谈,儿时记忆犹新。昔时故友之凋零,景物全非都是因缘变化,‘称之为“尘”,而恢复之记忆即是相分,是“尘”的影子,故称作“似尘”。哲学的经验主义者,尚只是从对现实的认识而言;而唯识学者之见分、相分自无始以来都是得自经验,岂不更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么?
  我们虽然这么说,实际上唯识学者仍否定有离识之外的东西存在,所谓“万法不离识”,亦通称“万法唯识”,也合乎唯心论之“意识决定存在”说。反之,未尝不可说有同巴克莱“不被知觉的即不存在”。唯识学也算是经验主义者,就西方学者之观点看绝对唯心论与绝对经验论已难说得清楚,所以才有康德出来为纯理性与实践论作了一次界线之分际。因此,我们也不必说唯识是唯心或是经验主义来框住自己,基本上《成唯识论》是偏向认识论、知识论的一部著作,正因为它是一部偏向知识论的书,在科学知识普遍发展的今天,在有些方面可以弥补部分唯识学的不足处。例如佛教认为我们人世间是由六识、六根、六尘这十八界因缘和合所形成,现代物理学、心理学已有更进一步地说明,应可采用,至少具有参考的价值。佛陀说:在他以前的学说凡不违背佛法的称为“顺佛法”;依此类推,在他之后凡不违背佛法的应亦可称为“随顺佛法”。
  我们所见之有色世界之物质.,物理学家分析到最后,只是一种“能”,而物质所显现之颜色只是一种.波长,物质岂不就是“缘起性空”吗?例如论到五根,佛教就很少有进一步的分析,现代心理学家论到眼根已把眼睛的机能组织都说得很细致,之所以能够看到外物是经过视觉系统,光波牛角膜斗瞳压斗彩虹膜——水晶体——玻璃液——网膜。网膜竟可接受十二亿五千个光谱,但人类有能力分辨最多只有七百万种颜色,一般仅能辨认150—200种。
  四 现代心理学
  (一)产前的生长 。
  1.怀胎期一般在266天左右。
  (1)受胎两周:受精卵变成一个凹形的细胞团。
  (2)受胎六周:主要发育开始形成,称为胚胎期。
  (3)受胎十周:已有呼吸及吸吮之能力。
  (4)受胎十二周:胎儿性别能由专家加以鉴定。
  (5)’受胎十四周:胎儿已能张开眼睛。
  (6)受胎十八周:已发育健全,早产也可存活。
  (二)受孕与胎儿性别
  一般人都有23对染色体,每一对的一半是来自母亲,另一半则来自父亲,对于个体具有支配之作用。每一染色体所含基因超过一千。女性通常有两个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正常男人叫Y染色体,女性23对染色体通常以XX代表,男性以XY代表。
  遗传变态如女性有一个X染色体在算术、空间,形成知觉上有缺陷;如男性有XXY型染色体,其罩丸小,精子亦少,但其胸部不雅词不显示比一般男性发达,其中一半甚至智能不足。
  (三)五官
  1.视觉
  (1)光引起视觉之刺激:光是在电磁光谱中引起视觉的那一小部分。物理学家认为光乃是成束的能源;光本身以微波移动,以波长来加以测量,是心理学家了解色彩所必须。物体之形状都是不同之光线反射而成。
  (2)眼的构造:光线透过角膜和水晶体而集中在网膜上,网膜乃是视觉系统中感受光线的部位。由水晶体负责调节所能看到物体间的距离p当物体靠近眼睛,水晶体变成后凸,距我们远时水晶体变为薄扁,毛状肌的缩张导致水晶体的厚或扁,这样可以提供我们深度的视觉。
  虹膜位于角膜之后,其主要作用因其伸缩而使瞳孔可以放大、缩小。网膜位于眼球最内层,是由为数超过一亿的两种视觉受纳细胞所组成。:一为杆细胞,对于光能十分敏感,对于弱光,夜间视觉极为重要;一为锥细胞,估计高达700万,对于波长的光线能做不同的反应,具有彩色之视觉。其精细度较前者杆细胞为强。
  眼与脑之中介为视神经,由左右两眼之视守申经在Optic Chiasma交叉而传到大脑左右两半球的视觉区。
  2.听觉
  (1)声波引起听觉的刺激:空气中分子受到压力产生振动引起声波,向四面扩散,频率是指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又称之为赫兹(Hz),一般常可听到高达两万赫兹之频率。振幅是指声波之高度。波长与振动率成反比,波长愈长,振动率愈低。
  (2)耳的构造:人耳分外、中、内三部分,外耳将外在声音引入到中耳的鼓膜,产生振动时,引起中耳三块小骨相互打击,传人内耳,其波动即提高到20倍左右。中耳的镫骨与卵形窗相连,卵形窗也是一层薄膜,其下又有层薄膜,叫圆形窗,当镫骨打击卵形窗时,圆形窗具有平衡内耳压力的作用。
  由卵形窗受击而产生的振动,向内传到蜗壳管内的液体,它把液体所受的振动变成神经冲动。蜗壳管内有有基膜,其上有科提氏器官,此器官有许多毛状细胞所组成,声波由毛状细胞转变成神经冲动,而再由其他联络神经细胞传到脑部而引起听觉。
  3.嗅觉
  鼻腔内的嗅觉皮层是嗅觉受纳细胞的所在处。该细胞由于具有一种专门功能,能将外来嗅觉刺激直接传到脑部,此细胞到脑部主管嗅觉的部位只经过两道传递的过程,因此它是所有感觉系统中最为简单的;由于气味没有共同一致的名称可以代表,加上不同之气味是否由不同的大气分子所传导的难题,有关嗅觉的研究有限。嗅觉的敏感度随年龄增大而减低。女人嗅觉较男人敏感,也因经期而有变化。
  4.味觉
  味蕾内的细胞是味觉的受纳细胞,味蕾大都聚于舌尖及舌的两侧与舌根。成人味蕾约在一万,其数目随年龄而递减,味蕾约每七天新陈代谢一次。
  味觉主要有酸、甜、咸、苦四种,其他则由四种混合而来,动用味觉时,往往相伴嗅觉、视觉、肤觉等。舌尖对甜味、舌根对苦味、舌两侧对酸味最为敏感。
  5.皮肤觉
  亦称触觉,为压觉、温度觉和痛觉所组成。温度觉是由冷暖两种不同之受纳细胞所组成,但如同时受到刺激所感到的则是热。
  过去心理学家认为自主神经末梢是痛觉的主要受纳部位,但是,最近则主张痛觉的产生乃是任何细胞受到过度刺激所引起,并无专司受纳痛觉的细胞。但根据“门槛控制说”,痛觉类似一种门槛的功能,由于感觉细胞的活动程度不一,所以有时全开、半开,乃至关闭。若关闭了,痛觉就无法传到大脑,中医针灸止痛的道理,科学家尚难解释。
  6.动觉和平衡觉
  两者与前五种知觉均有相当之关系。所以称为身体的感觉,维持身体的平衡,动觉的受纳细胞通布身体各部位肌肉和筋腱关节,这些上面的受纳细胞为我们提供肌肉是伸或缩的重要信息,关节上的受纳细胞则告诉我们身体部位运动和位置。
  平衡觉与动觉相协调处理身体重心和整体运动问题,身体之活动定向由其控制,其受纳器官是内耳中的半规管和前庭,有三个半规管大致相互垂直。半规管内充满液体,当我们转动头部时,半规管内的液体也随之流动,并对毛状细胞产生压力而引起感觉。
  前庭所职司的身体静止,不运动时的平衡感觉,而半规管所控制的是当身体运动时的平衡感觉。当我们内耳职司平衡觉的部位一边受损时,我们会产生呕吐反应;如两边均受损却不会发生重大的平衡困难。
  7.知觉
  知觉者对于感官所受的外来刺激须加以主观的解释与组合,始能形成有意义的知觉。
  从另一角度看,知觉可以说是感觉经验做最合适合理的解释的一种历程。也是对所知觉到的、感觉到的信息所提供的一项假设与求证。吾人之错觉即导源于我们不正确的知觉假设。
  8.注意力与思考
  与知觉、感觉相关,通常引起注意力的诸如新奇事务,刺激强度的事件,主观显现的事件。
  注意力之后往往接着思考,一般来说思考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由许多不同之符号所组成,包括意象、概念和语言三元素。心理学者研究“思考”通常与推理、解决问题合并讨论。
  9.神经细胞
  按作用分有内导、外导及连接神经原三种。内导神经原收集、传导肢体内与肢体外的信息刺激到脊髓和大脑;外导神经原将脊髓和大脑的信息传递到肌肉或内分泌腺体;连接神经原多在脊髓和大脑内,在连接内输与外送的信息。
  10.神经系统
  (1)分支:体干神经系统,其作用在沟通感受细胞与体干肌肉间的信息;自主神经系统在看到内脏肌肉与内分泌腺的操作。其管制功能如消化、心跳大都是自主的。其又可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种。两者相互牵制。交感神经用于紧急应变下令肝脏开放更多血糖以备肌肉运动之用;副交感神经由脑干所控制用于平时,大部生理机能都受其控制。
  (2)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位于脊柱之内,上接脑部,外接周缘神经。有两功能:是周缘神经与脑神经之桥梁。
  但高等动物之脊髓功用多为脑部取代控制。
  脑部构造与功能:人脑由数百亿神经细胞所组成。分三大部分:
  ①后脑:又称延髓,控制呼吸与心跳,介于脊髓与其他脑部间神经传导所必经的要域;为一网状结构,主要作用在警觉和刺激脑部其他部位,小脑主要功能在协调横纹肌的运动,但指使横纹肌的运动则是大脑皮质的功能,如果此等功能未被适当执行,小脑再通知大脑另外发布命令。
  ②中脑:主在沟通前脑与后脑,也是视觉肌肉运动的主要控制者。由于人之前脑发达,其感觉功能多为前脑所代替。
  ③前脑:大脑皮质扩大是前脑扩大的主要原因,也异于其他动物,绝大多数的脑神经细胞都是用来组成大脑皮质,大脑分左右两半球,由胼胝体所连接。前脑包括下列三部分:
  视丘:统整五感官知觉信息转到大脑有关部门,对睡眠与清醒的控制具有重要的功能。
  下视丘:在视丘之下管制饮食、性行为、睡眠和体温,以及分泌腺的活动,并维持体内之均衡。
  枝状系统:散布于大脑左右两半球内缘中心部位,与下视丘关系密切,对于下视丘之工作有控制作用,也与记忆有关,如一但有损其新近记忆,则无法汇人长期的记忆里。
  11.大脑构造及其功能
  大脑对称地分为左、右两半球,右半球控制左半身之运动与感觉;左半球则相反并主思维,连接两半球者为胼胝体,其为神经纤维束所组成;并协调左、右两半球之活动。大脑皮质及分区功能:
  (1)运动中枢:位于大脑前叶,在人脑中控制嘴唇与手指活动的区域要比控制背部其他部位大一些。
  (2)感觉中枢:位于大脑顶叶,与运动中枢互相配合,不同之感觉在大脑皮质上有其特定的部位,而属同一感觉又因刺激不同,而有特定的神经细胞来反应。如视觉神经有的专司垂直线、有的专司横线反应、有的对两种皆能反应。
  (3)联合中枢:大脑皮质的非专定功能区,其功能专司组织、处理和储藏出入大脑的信息。也为主掌语言、学习、记忆和思考等复杂的大本营。其内有前后联合中心,前者主思考,后者主比较。
  12.内分泌系统
  神经系统执行统整功能,个人情绪亦受其影响。
  (1)甲状腺:位于喉头下端,主管新陈代谢,过多的甲状腺素则使人胃口大增,反应敏感、紧张;如不足使人精神迟钝,疲倦。
  (2)副甲状腺:有使血液与细胞内的钙质成分保持一定比例之功能。如分泌不足,会使人过度敏感,过多则反应迟钝。
  (3)胰腺:位于胃之下端,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成分,当胰岛素不足,则血糖大增,肾脏为了除去过量血糖而排出多量的水。由于水分减少,血液中含毒废物增加,而导致糖尿病。
  13.记忆过程与种类
  (1)过程:有三个主要过程:首在归档,即将外来信息资料转化为记忆系统,必须经过重复演练才能获得;然后保存,可以加速较长久记忆的形成,如不重复演练会很快消失;回溯的过程则是从保留于长期记忆中的资料中提取所需的信息。
  (2)种类:分感觉、短期及长期三种记忆,感觉记忆有似我们的接待室,是当下受外来刺激而得之记忆,往往不到一秒钟;短期记忆10至20秒即会消失;长期记忆是高度组织化的,不会消失,但会遗忘,可以换回记忆。遗忘就像现在网络拥塞,银行人多,暂时无法提存,但存款却仍在银行。
  14.记忆的生理基础——记忆的位置
  19世纪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记忆中心”在眼的正后方,如眼凸出的人记忆力较强;现代学者认为记忆保存在脑中部位可以为其他部位可以取代,也即是记忆经过不同之感官处理过后,记忆就存在这部位之中③。
  五 比较分析
  (一)胎生学
  其一,《佛说胞胎经》与《瑜伽师地论》之异同
  1.其异
  (1)不受胎原因,《佛说胞胎经》讲得特别详细,有以下几种原因:
  父母所失:无性能力。
  ,母有所失。
  根本不受孕。
  子宫过窄,精子不能存活。
  有妇女疾(合聚如垢)。
  无子宫。
  子宫过热,精子不能存活。
  父母之贵,人胎者之贱,反之亦然,不相应。
  父母与人胎者均贵贱相应;但二者各恒二心(目的、宗旨、理念)相逢之业力过患。
  《瑜伽师地论》未列不受孕之部分。
  (2)怀胎期:《瑜伽师地论》说明有三十八个七月;《佛说胞胎经》则未列怀孕时间。
  (3)胎儿性别之成因:《佛说胞胎经》以下无明文;《瑜伽师地论》:若当为女,彼即于父便会起贪;若当为男于母起贪亦尔,如是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
  (4)男女胎位分别:《瑜伽师地论》:若当为女,于母左胁倚脊向腹而住。若当为男,于母右胁倚腹向脊而住。胎藏极成满时,其母不堪持此重胎。又此胎藏业报所发生分风起,令头向下足便向上。胎衣缠裹而趣产门。
  (5)胎教业力之影响:《瑜伽师地论》:于胎藏中。或由先业力,或由其母不避不平等力所生随顺风故,令此胎藏或发或色或皮及余支分变异而生,由其母多饮食灰盐,令其胎藏发毛稀少,近暖热令其胎藏黑黯色生;近极寒室等,令其胎藏极白色生;多啖热食,令赤色生;多习YIN欲,令癣疥等恶皮生,由其母多习驰走、跳踯令彼胎藏诸根支分缺减而生。
  (6)胎儿在胎中成长分位:《瑜伽师地论》有八个阶段:一、父精母血相和仍稀,称羯罗蓝;二、精血如酪未形成肉体称遏部昙;三、已成肉体仍极柔软,称闭尸;四、肉体之坚厚可触称键南;五、肉抟成形称钵罗赊怯;六、五根根位确立;七、八、五根所依浮尘根显现称为形位。
  2.其同
  (1)受孕之原因
  《佛说胞胎经》:无前九种过患,父母与人胎之子女同等同行;俱贵、俱贱,宿命因缘当应生子。
  《瑜伽师地论》:人胎种子体无始以来相续不绝……由净不净业差别熏发,望数数取异熟果。若无种子与宿业过患,则得人母胎。
  (2)识神种子人胎时受识状态
  《佛说胞胎经》:福薄命浅者则自生念;今天下雨,有湿水、冷风;或自念有人来追赶加害于我。我当躲人草丛、溪涧、深谷。或有福德者,则念我当登高峰,人大讲堂,人母胎所念各异。
  《瑜伽师地论》: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见其父母为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
  (3)神识人胎与父母之关系
  《佛说胞胎经》:不从父母构精,不独立于父母之构精,有因缘合成,四大等合因缘等现而为胚胎。
  《瑜伽师地论》:其成胎者,因缘和合而受胞胎,以是故非是父母不离父母;如小麦出虫,虫不出自小麦,亦不离小麦,因小麦为缘而生虫。
  (4)胎儿之形成:前面的注解已述,此地不再赘述。
  其二,现代生理与佛教胎生学之异同
  1.人的怀胎期古今相同均为266天,虽然每一七天所描述之胎儿长成稍有不同,那只是重点式的说法不一,并没有大的差异,请与注14与注34之内文相比较即可。
  2.关于受孕与胎儿之性别决定: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视生命是得自父母各半的染色体,生命之健康与否,男女性别之决定于染色体,女性为X,男性为Y,正常女性、正常男性以XY代表,女性以XX代表;如男、女多于或少于此则会形成身体之缺陷。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基本上是讲遗传学。男精女卵原本亦是生命,胎儿是两生命之结合,其健康与否都得自父母之遗传,所谓健康当然包括身体与智能两者。
  而佛教除了现代生理学与心理学遗传外,还特别强调父母子女之共同业力,至于现代生命之染色体乃至DNA确是佛教文献所无;但就DNA是众生唯一无别与之相同而言,唯识学之阿赖耶识之“一生相续”确有同工之妙。
  虽然现代科学较之佛教所说更为具体,但就宗教科学、伦理科学来说,佛教之业力说之价值与贡献更为积极。
  (二)五官知觉
  佛教认为五官能够发生作用是根、尘、识三和合的关系;而现代心理学都认为是五根五官自身之构造发生认识外境。
  1.佛教《楞严经》论五根之构成都先肯定人必有识,因外在之明、暗之刺激结色成根,渐渐形成眼的内外构造;又因动、静刺激结声成根,渐渐形成耳的内外构造;由之鼻根是通、塞二相之刺激,舌根由恬变(苦?)相参,身根是由离合相摩而形成。现代心理学却只论五官之构成,比佛教说得更为详细,可是对于如何形成五根或五官则都未能提及,仅提到五官受外境刺激才发生作用。
  2.五根与五识之关系:佛教相互依存,第六识为五识所依,是不能间断的称之为等无间依,最后,依存阿赖耶识。现代心理学只提到五官连接多神经系统,乃至中枢神经。在这一方面现代心理学说得比佛学更为详细;可是就整体性来看,佛教掌握到了生命之全体大用,为以后之修行解脱预留伏笔。
  (三)佛教唯识学之心、意、识与心理学的神经系统
  唯识将心分为八大作用,除前五识外,第六识综合前五识认识外境,第七识形成知识,第八识为生命识,保持到投生转世,或在现世中修灭尽定时仅保留第八识,待出定后使前七识恢复作用。
  现代心理学对于大脑、中枢神经与记忆在实际应用上都比佛教学研究得更详细具体,可以补足佛教不足之处。但现代心理学之目的就是止于现实之应用;佛教研究心、意、识除了现实应用之夕卜,也是在为了现世之解脱,以出世为终极关怀,就应用来说,古今科技相差悬殊,但就哲学思想来说,今人未毕能胜古人,在心、意、识方面,现代心理学远不如佛学价值来得深远;可是在知识技术上对佛教也确有补充价值。
  六 结语
  (一)佛教的核心理论就世界观为因缘法,就众生观为业力说,所以佛教的胎生学认为,父母子女之业力由因缘关系所构成;现代心理学仅就技术与知识而论父母与子女之关系绝无生前之业力、因缘关系,只是偶然成胎,偶然成男成女,就偶然成胎、成男成女而言,其科学性又大于佛教。
  (二)佛教五根之形成学说;现代心理学只论五官之组成。佛教论五根之作用是依因缘法与尘识共同形成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是五官神经通过外物之反射传到中央神经系统而形成认知作用。佛教的最重要的“识”在现代心理学看来则隐藏在脑神经中心。
  总之,佛教之胎生学与现代心理学在怀胎之时间虽尽相同,每周胎儿生长状态亦相似,甚至连不孕症与产科医生所述亦无异;但为何胎儿会人胎,成男、成女,现代心理学与医学则只论生理部分;虽然有因缘关系只限于生理关系,不像佛教胎儿与父母有业力之因缘关系;但将父母之生理关系列为近因缘,业力列为远因缘。
  (三)就感官五根知觉言,佛教已经知其然;但现代心理学却能详细地把各感官神经之微细部分都指出来‘能指出五官起作用之所以然,然就生命整体看,佛教已指出其所以然,现代心理学却只能说到知其然。
  佛教是从心、意、识论到众生之行为,而现代心理学却从生理、行为来论人的心理活动,所谓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普遍心理学莫不皆然。因此可说佛教重归纳法;现代心理重演绎。
  (四)对于人之研究,佛教重视原理原则;现代心理重技术知识,佛教重视为何要解除人生之痛苦,而现代心理学则在如何解决人生理、心理之痛苦。
  (五)佛教心、意、识是从认识论到轮回解脱是哲学的又是宗教的;而现代心理学特别强调中枢神经系统,对于脑部生理之解析到人的意识现象与认识作用说得更有系统。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 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一定要有慈悲心,一定要有真诚心,这个很重要!所以在家里面做荤腥给家人吃,你自己最好吃肉边菜。最初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认为你吃素营养不够、没有体力,比不上他们,但过了几年之后,他们吃肉食常常生病,你素食比他们健康,慢慢地他们就会觉悟到素食殊胜。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