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佛教造像中的庄严美


2014/9/8    热度:309   

  谈中国佛教造像中的庄严美
  董梦梅

  在中国佛像造像中的“庄严美”,与西方的“实写美”是相对的两种对“美”的追求方式。“庄严美”是属于中国造像中之“心相美”,在西方“写实美”中实无法理解其中奥义,石雕造像的源头是始于西方的,因此我们就先从西方造像艺术谈起。
  希腊是西方文明古国之一,依据他们的神话故事与诗史,主宰他们的伟大神明是宙斯神。为崇拜宙斯神,便为他雕像并建立神殿,并于每四年一次的祭典中,除唱颂祝词外并举行各种竞技活动以助兴,初时比赛项目,仅有摔角、赛跑、跳远、铁饼、标枪等五项。为了各族群的荣誉,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将获胜者当英雄崇拜,并为胜利者雕像立于公共场所供人瞻仰,以夸大其胜利的余威。当时参与比赛者全是男性,而且是全裸出场,因此当时留下来的石雕造像全是裸男。
  日后因罗马势力强大,吞并了希腊,因此在奥林匹克宙斯圣殿前,所举办的运动比赛,停止了一段时期。后来再度恢复各项比赛,并逐渐增加了其他项目,甚至引来了其他国家的参与,而形成了今日的世界运动会。
  罗马统治希腊后,虽仍然有石雕造像活动,但希腊地区的造像与罗马地区的造像,在风格上有显著的不同,那就是希腊造像中,头发是波浪式的,弯曲而且成下披式样,脸长鼻挺,这是最明显的特征。罗马造像脸型方、鼻子有凹且不挺直,头发成螺旋型之短发。
  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混合后,形成一种以希腊式样为主的新型式,被名之为希里尼文化(注一)。公元前三世纪,西方强人亚历山大,率大军东征时,将这种文化﹝指造像﹞传到印度去,并在犍陀罗地方(注二)建立了国家,后来被来自中国的大月氏族所攻占,大月氏强大后在印度建立了贵霜王朝,当时国王是虔诚的佛教徒,派佛弟子四处弘法,印度佛教就是这样传到中国来的,论时间已经是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其实传来中国的佛像造像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因亚历山大东征而形成的犍陀螺式样;一种是由印度本土文化中产生的笈多王朝式样,同时传入中国。这两种式样有何不同呢? 兹分述于下:
  犍陀罗式样,是接受了西方希腊与罗马文化混合后的西里尼文化的影响,他更受到了印度的影响,这三股文化在犍陀罗这地方,汇聚成一种新文化后,才于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传到中国来,又因为他是三种文化汇合后的结晶,所以他的佛教艺术特别出色,这种文化在佛教艺术中的表现非常优异,其特色是佛著通肩圆领大衫,衣纹多褶,立姿,将大衫披挂在身上。头上有发髻代替肉髻,留胡子、手提净瓶、作行进状。当时传到中国来的造像是小型的金铜佛。
  笈多王朝风格是印度的笈多族,强大后建立政权统治了中南印度。印度中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衣著甚少,只著单薄的衣服,故有“薄纱透体”(注三)之名称,在中国人看起来应该是“曹衣出水”(注四)才是。但印度人是不会有这些概念的。因衣薄而贴身,因贴身而衣纹密集而平行多褶,这就是他们造像中笈多式样形成的原因。
  犍陀罗式样
  笈多式样
  以上所述这两种佛教造像风格,于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同时传到中国来。因当时罽宾国的鸠摩炎之子鸠摩罗什来龟兹国弘法,声名远播,引起前秦符坚派大将吕光率军前去迎接,归至张掖(注五)符坚为其部下姚苌所灭,自立为后秦,吕光闻之亦在张掖建国为后凉,十六年后为姚兴所灭,在此后凉建国之十六年中,鸠摩罗什因时因地,而弘扬弥勒思想,译出弥勒下生经加以宣扬。其经义是谈弥勒下生后的世界里;人的寿命可活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仍是小姐。五谷一种七收。为此生命有保障,衣食不虞匮乏,使当地民众普遍信奉,因此在后凉地区开始敬造弥勒佛像,这时期造的弥勒佛像,在敦煌洞中仍然看到。造型简单,都是交脚弥勒像,其不同处在于手之合掌有别,其造像风格,相当单调而简陋,所采用的风格式样多取自犍陀罗与笈多式样。那些造像全是泥塑(注六)。
  中国佛教造像中,以三种教义为主,一是后凉弘扬的弥勒思想,二是弥陀经的西方净土思想,三是法华经的普门思想,当佛教在中国隆盛时期,在中原地区真可说是“家家观音,户户弥陀”。在佛教艺术表现方面,也有三大主流,那就是北魏石雕,敦煌壁画与盛唐的彩塑。分述于下:
  北魏云冈石雕;北魏造像先从山西大同的云冈开始,时在兴安二年﹝公元四五三年﹞魏书释老志“昙曜以复兴佛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造佛像,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其中以二十窟大佛,最具特色。
  云冈石窟以昙曜五窟为主,此五窟各有一尊五丈多高的大石佛,据说是文成帝为了纪念前五代皇帝而开凿的,魏书释老志“高宗﹝即文成帝﹞继位,诏有司为石像,在兴光元年秋,于五大寺内,为太祖以下五帝镌释迦立像五尊,各长一丈六尺,皆用赤金二万五千斤。”由此可证,当时是政治利用了佛教,佛教也利用政治。
  北魏龙门造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又再洛阳以南二十五里处的伊关,开始开窟造像,该处伊水北流,两山夹岸对峙,龙门石窟群,就凿在两岸,魏洞全在西岸、唐洞多在东岸。北魏所开的洞窟是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魏字洞、石窟寺等洞。
  唐代龙门造像,以奉先寺为代表,规模大水准高,创建于咸亨三年,完工于上元二年,历时三年九个月,从奉先寺的设计与凿造的精巧程度来看,都显示了唐代匠师们的巧艺精湛,有“大卢舍那像龛记”可供参考。
  中国彩塑是世界造像的一大特色,最初开始于后凉地区,继之是北魏在甘肃的炳灵寺与天水的麦积山两处,塑出了颇具水准的彩塑,而后盛唐时期,在敦煌塑出了超水准的彩塑,一直是后代望尘莫及的。宋代急起直追,也留下了山西晋祠圣母殿的名塑。元代因不信奉汉传佛教,交了白卷。今日看来,在山西地区,至晚唐五代以至宋明,有系统的发展了中国佛教彩塑艺术。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彩塑都完好的保存在各地寺院中,所以能有以此完整的保存下来,有人认为是因为山西交通不佳,战争打不到山西去,其次就是地方人士的加以保护。
  本讲题主旨是谈造像佛中的“庄严美”,谈到此可以先下个定义“中国石雕佛教艺术表现的是“雄伟”的“庄严美”,彩塑中所表现的是“温柔”的“庄严美”,所以有这两种“刚性”与“柔性”的不同表现,那是因为材质的关系,因石质坚硬要敲打,泥质软柔便于塑造,并且可随心所欲,再经名工巧匠出神入化的表达能力,巧手运用慧心,那有不精妙之理。
  且看山西彩塑群,自山西的平遥,北至山西的大同,沿途寺庙处处。就朝代而论,唐代建有南禅寺、佛光寺,北汉有镇国寺,宋代的青莲寺,辽代有下华严寺、金代有善化寺、明代有崇善寺、广胜上寺、上华严寺、双林寺、小西天等诸寺院殿堂中之精彩彩塑,将以幻灯片,选其精要者介绍。
  在山西塑群中,发现了辽金的造像,在中原艺术中,很少提到辽金两代的作品,今日看到辽金之风凡,令人兴奋而感叹。他们所塑造出的“庄严之美”更宏伟端庄,气宇不凡,充分呈现出泱泱大国之风范。同时发现辽的佛教思想,异于中原。他们信奉的是“薄伽梵教” (注七),他们在大殿上的匾额是“薄伽教藏”。后来依据其造像,深知其造像内容是原始佛教。大殿共分三堂,第一堂表达了燃灯佛“授记”,证明释迦牟尼佛将来一定成佛,第二堂表达了释迦成佛后将来由弥勒佛来接替。第三堂表达弥勒佛成佛了。这种原始佛教思想之由来,在中原汉传佛教思想中很少提及。
  菩萨像 北汉 彩塑 镇国寺
  菩萨像 辽代 彩塑 华严寺
  在山西境内塑造佛像最多是明代,就大寺院的数量来看,明代造像超过全山西省境内造像的半数。其造像水准亦相当优异。若没有明代彩塑造像,使我对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张僧繇,以及唐代画圣吴道子与塑圣杨惠之的高超艺术成就,便一无所知了,在山西彩塑中,并没有直接出现证明其有吴道子、杨惠之甚至张僧繇有此关联的塑造,但是我们只要细心探讨,有关连是必然的事实。以吴道子与杨惠之二圣来说,他们两人都是隔代师从张僧繇的,史有记载可证。于山西彩塑中之天王力士,唐代之唐三彩,以及北宋武宗之“朝元仙仗”中之四天王看来,在在都具有张僧繇的影子,否则这种典型武匠的英武神勇之美,会来自何处呢?在唐代只有吴道子与杨惠之才有如此能耐,因为他俩都学过张僧繇。
  山西境内塑造佛像最多是明代,其造像水准亦相当优异。
  以上概略的介绍了佛教造像美,现在再从佛教造像美的“庄严美”去探讨,佛教造像有一定仪轨,不可错乱。清代因藏传佛教大盛,朝臣中有人翻译了一部《造像量度经》,内容中有严格的法则,但大乘显教造像与此经无关。
  佛教教行中,本身先规定,佛弟子都要具备“四威仪”德像,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要求“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松是直立的,风是超然高举的、钟是不动而且稳如泰山的。弓形而卧是最适合人身自然规律的,这四大威仪,就是出家人的庄严德相,“庄严美”也就从这里谈起。再佛教教义中,又将三十二相、八十种妙好通通加在佛祖身上。当初所以将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妙好,通通加在佛陀身上的立意,是集“众善之善”与“众美之美”于佛一人之身。以区别佛与世人在形象上是绝然不同的,这样在教义中才能突显佛的崇高与伟大。因此在造像中形成了造像的仪轨。三十二相本是印度古代的贵族相、帝王相,伟大人物相,再加“意相”的“殊相”(注八)。形成了种种特殊的造型。如三十二相中顶上肉髻可能吗?手足缦网可能吗?如八十种妙好中,鼻高不见孔、骨际如钩锁(锁子骨)这可能吗?这些不可能的身体形相全是法相,正因其不可能而佛却具备,才更能够突显佛陀神格的崇高伟大。
  在佛教造像中,匠师们都无法依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仪轨去从事,只取其最显著的螺发、肉髻、白毫,其余都是各代匠师,依据世间帝王相、圣贤相与一般被认为是富贵相的种种切切,去自由安排。历代相传,久之形成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庄严美”,也就是“典型之美”。
  “庄严美”中的“典型美”是面相与五官与四肢。现在即将这些典型美,一一举列出来:
  眉如新月─眉要平行而细,其弯度接近平直,不可太弯曲。因为眉是表现心性平静的象征。
  眼似丹凤─眼要细长、眼角微翘、眼要正视,而且要半睁半闭,不可睁著大眼睛看人,眼要下视或俯视,切不可昂视或斜视。
  鼻似悬胆─鼻子平直下垂,鼻头要圆而富厚饱满。
  唇似莲瓣─上下双唇,无论上唇压下唇,或是下唇兜上唇,双唇都要画成莲瓣形,切不用点朱唇之法,如画仕女美人般的画法。
  耳如云朵─又似灵芝,也像如意的“回首”(注九)。除以形美取势外并无他法。
  手与足─都要饱满丰厚,状如一两岁婴儿之手脚。
  手相─佛教结“手印”,菩萨用兰花指法、罗汉用伸掌、力士握拳。
  以上这些形相,都是“庄严美”的由来,因此“庄严美”便形成了“典型美”。为什么会变成“典型美”的呢?因为佛菩萨像全是供像,如果佛经变图中有佛菩萨,仍要具有“庄严美”。总之“庄严美”是指的端庄的形象,非严肃的神态,我们供养的佛菩萨仍要慈眉善目、内心愉悦,法喜充满。佛菩萨内心所充满的喜悦,要使世人感觉得到,才是正确的“庄严美”,因为菩萨是行化的佛,佛是说法的菩萨,两者只有“行”与“化”的差别,在造像呈现“静”与“动”的不同而已,在佛与菩萨的内心世界里,并无差别。
  佛陀八十岁入涅槃,但我们在造像画像中,都要表现出他的“智慧像”与“年轻俊美像”。看起来造像中的佛,大多是青年或中年(不会超过三十岁)。在南北朝造像中,甚至出现十五六岁的童子脸,这些都是被认同的。因为东西方造像艺术之差异,在于西方是“眼相”、“物相”,其表达的美是“写实美”、“自然美”。我们东方人所表现的是“心相”、“意相”,是“典型美”与“庄严美”。
  现在回想一下,我前面所提到的,希腊早期的运动员雕像是何等的写实,再看看我们中国历代造像,又是何等的“抽象”。再进一步略谈东方西方,所表现的“写实”与“抽象”的不同;在西方艺术中,凡是人像一定要以真实的人体才能表达,不可能去“想像”,因此西方古代真实的伟人与圣君贤相都没有像留下来。只有少数神话中的造像,他们是用“想象”法以假当真,仍是以假象的真人做模特儿,如米开朗基罗画西斯汀教堂壁画(注十),才能完成。在中国艺术中,凡是古人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者,中国艺术家都可以凭他的想像表达出来,而且能得到普遍的认同,例如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物,当时还没有摄影机,后人怎能知是他的圣容,这就用到我们东方文化中的“抽象”、“意相”与“特殊典型”了,再凭艺术家的观想,就可活生生的将孔圣的形像表达出来,在西方文明文化中绝无此种智能。在中国文化中,塑造古代历史人物并非难事。只凭历史文献中的描述,以及前贤本身的事迹功业以及体型特征,就这些资料,已足够艺术家们巧手慧心取舍运用的。
  再看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他们将西方“写实美”提升到“自然美”的最高峰。以米开朗基罗的石雕人像,连肌肉血管脉络通通表现出来,简直比我们眼睛能看到的人体更写实、更美好。这种作品所以能够如此栩栩如生,都是以模特儿作为表达的对象,他们无法凭空捏造。
  中国领域中,人物面像既由“庄严美”转化成“典型美”,外国人又有话可说了。记得幽默大师林语堂前贤,曾于他的文章中提到“外国人评中国人物画是千人一面,身如蕃薯”。这句话压在我心中很久了,当时我曾想到我们的人物面相确是如此。但这并不是我们文化艺术中的缺点,当时我直觉到,外国人太无知,太不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内涵,我想当年那些外国狂人,读了我今天的讲稿,他们应该闭门思过、知所反省才是。最后送他们四个字“井底之蛙”,以结束本演讲稿。疏漏之处,敬请多多指教,非常感谢鹿野苑艺文之友会和历史博物馆邀我来演讲。更感谢各位善知识与画界朋友,在新春佳节中来听讲。﹝九十二年二月八日下午于遵彭厅﹞
  注一:希里尼文化,是以希腊式样为主的风格,当时也称之为希腊主义,即希腊式样。
  注二:犍陀罗是地方名词,在现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之间,也就是在现在的白夏瓦地方。
  注三:“薄纱透体”,指印度人衣料太薄,虽然身有著衣,但身体曲线清晰可见。
  注四:“曹衣出水”,这是印度笈多朝式样的造像,衣著单薄、依褶密积。当时不知作者是谁,经考证是北齐时代的曹仲达。
  注五:张掖,即汉代所建河西四郡之一,现在仍叫张掖,在甘肃西端。
  注六:因后凉地区造像之初,既无山石亦无大树木,只有用泥造像。
  注七:佛教中称“薄伽梵”是佛的十佛号之一,耆那教成道后的大德也叫薄伽梵,意都是指佛。故薄伽教就是佛教,辽之所崇拜者,是原始佛教教义。
  注八:依据佛教教义各尊佛菩萨的特征。
  注九:“回首”,是指耳形,像如意上翘回弯的头。
  注十:米开朗基罗画西斯汀教堂的人物稿本,都是在咖啡店饮咖啡时,一面饮著咖啡,一面速写周围的群众,这些速写人物都上了西斯汀教堂的壁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要落实在十善业道。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说,这个十善是人天、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无上菩提的根本,无上菩提是究竟佛果,都是从这个地方修成的。你没有十善业道,换句话说,你来生得人身都得不到。没有十善业道,你来生受业力支配,自己做不了主,你还是要搞六道轮回。我们学佛,从得人身到成就无上菩提的根是十善业;十善业要是没有,就没有佛法,那搞的是佛学。搞的最有名,也不过是佛学家而已。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学佛的人,一定要落实《十善业道》,才是真正佛弟子。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