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的西藏壁画艺术
2014/9/8   热度:183
西藏壁画分布在寺庙、府第、宫殿、民宅、驿站、旅店等地方的墙壁上。而寺院则为壁画聚集之所。大寺院往往有数十个到数百个殿堂,各个殿堂及其周围走廊的墙壁、天花板等处均绘满了壁画,估计寺庙壁画在10万幅以上,如果把这些壁画一幅幅的排列起来,那确实是延绵不断、绚丽多姿、色彩缤纷的美丽画廊。要是置身其中,就如进入神奇美妙的天宫,或者阴森的地狱;要是孤身一人面对壁画站久了,看着画景,准会进入意想不到的绝妙奇观之中。
大昭寺建于公元七世纪文成公主进藏以后,至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历经兴衰重修,原来的壁画经过多次修缮着色,有些仍保留着原来的风韵,二楼各供奉堂的壁画有的保留了原有的残痕,一楼的壁画虽经反复修改涂抹,但仍不失原有的风韵。大昭寺壁画保存了文成公主进藏宣传盛唐文化的业绩,也保存了唐代的壁画艺术,不仅是历史和艺术的珍品,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实物纪念。
元代时,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在元朝皇帝的大力支持和授权下,萨迦王朝统一了西藏,大力修建萨迦寺等寺院,壁画复兴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水平。
明清时代,西藏社会获得平稳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跟祖国内地联系更加密切,在中央政府大量施赠银两的情况下,寺庙建筑更是拔地而起,壁画艺术更加繁荣。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为了绘制宫殿壁画,达赖除召集寺院画师外,又从各宗(县)调集了60多名画师,并从尼泊尔聘请了一批画师,康熙皇帝又派了100多名各族画师入藏支援绘制壁画。各族画师汇集一堂,寺院和民间画师齐动手,出现了壁画艺术的高潮,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显著成效是:壁画题材更加广泛,世俗题材出现在了壁画艺术中,壁画风格多样、流派纷呈,著名画师辈出,壁画艺术逐步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壁画融入社会,日益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藏民族的壁画源出洞穴壁画,又继承了苯教的浪漫主义,有深厚的传统基础。自松赞干布时期修建大昭寺以来,就形成了汉式和尼泊尔式画派,而历代画家们又互相学习,各取所长融合各派,形成了富有藏民族特色的画派。由于融合无间,彼此既有共同特点,又有若干差异,很难断然划分、画线辨认了。藏民族的壁画集中在寺庙,但就其内容和社会功能而言,却并非完全宗教化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世俗化的倾向。壁画在其发展中不断地世俗化、民族化,并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将藏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融合一起,具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的艺术流派。
西藏壁画中有的壁画采用连环画图式,所有壁画色彩都很鲜艳,色彩缤纷、片片锦绣,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多用作对群众进行宗教、历史、道德等教育的形象教材。但从本质上说,壁画仍然是社会性的审美艺术。
藏族艺术家们,根据其生存时代的需要,贡献出自身的智慧和才能,创作了极其丰富多彩的壁画,这些壁画极具浓郁的民族特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给我们讲世间的战争,叫刀兵劫。刀兵劫从哪里来的?就是从杀生来的。如果这世间人统统不杀生,就可以避免这一切战争的灾难。所以说战争的灾难是杀业的果报。我们决定不能够杀害一切众生。但是无意当中杀害的,这是过;你有意去杀它,那是罪。所以杀生这一条戒,我们一定要小心谨慎。世间凡夫,对待佛菩萨是供养;对待一般人,他只是布施。普贤菩萨对佛供养,对一般众生也供养,他的心是平等的,他的心是清净的。 普贤菩萨看一切众生跟看佛没两样,他对佛怎么礼敬,对蚊虫蚂蚁也那样礼敬。没有减一分,没有增一分,那是普贤大士之德。礼敬是我们自性当中性德的开显,我们能够修礼敬,那是性德的流露。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也可以这么说法;“一分诚敬得诸佛如来一分加持,十分诚敬就得诸佛如来十分的加持。”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