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2014/9/8    热度:340   

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在河南省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隋唐以后,习称龙门。龙门山河壮丽,风景幽美,故诗人白居易曾云:"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石窟密布于两岸的崖壁
  上,长达1公里。它和敦煌莫高 窟、大同云岗石窟,合称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国、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尢以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造达一百五十多年。据解放后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二千一百多个,佛塔四十余座,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多块,全山造像十万余躯。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像龛的群像雕造,气势雄伟,雕琢精湛,表现了古代艺术大师的卓绝技艺。魏碑精华“龙
  门二十品”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则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在迄今为至的一千四百多年里,龙站石窟曾遭受到自然风化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帝国主义分子和军阀、奸商相勾结,破坏和盗走了不少珍品,致使龙门蒙受重大损失。解放后,这一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一九六一年,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龙门文物保管所负责管理和整修维护。
  看 经 寺
  在洛阳市龙门石窟东山万佛沟北侧,为东山最大的洞窟。宽约11米,深约14米,高8米余。开凿于武周时期(公元684-704年)。今正面所存之砖瓦结构二层楼,门额刻“看经寺”三字,为清代所建。洞顶雕有莲花藻井,环绕四个飞天,体态丰润,衣带飘扬,凌空飞舞,形象优美。洞内四壁下部浮雕二十九尊罗汉像,身高在1.80米左右,均有残毁,相传是从摩河迦叶到菩提达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师”的形像,性格刻划入微,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生动有致,是龙门石雕罗汉群像中的佳作。
  奉 先 寺
  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始雕年代说法不一,或谓唐代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开始雕凿;至唐代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龛。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主尊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身披袈娑,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翘,显现出无限的智慧和慈祥;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丽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雄强威武。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据后补之有关造像碑记载,"皇后武氏"为雕造此大像龛曾“助脂粉钱二万贯”。
  乾 元 寺
  在洛阳龙门东山南端山麓,传为北魏龙门八寺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名《春日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宋文彦博亦有“山僧知我思归意,为我临伊创草堂”以及“窗间东望乾元刹”等诗句;今当地则有 “十寺八庵数乾元”的俗谣,据说寺址原在山颠,因距村遥远,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僧人道连予以迁建。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曾予重修。抗战时期,该寺被日军拆毁,今仅顾遗址。
  潜 溪 寺
  又名斋祓堂。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开凿于唐代初年。洞宽约10米,深约7米,高9米余。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主尊阿弥陀高约7.40米,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面容丰满,神态慈祥。二菩萨丰腴圆润,双目俯视,流畅,造型敦厚。护法天王身着甲胄,足踏鬼怪,表现了古代武将的神情风貌。
  伊 阙 佛 龛 之碑
  或名褚遂良碑。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宾阳中洞与南洞中间,通高约5.00米、宽1.90米。原应为开凿宾阳洞的造像碑。至唐代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重刻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开窟造像的发愿文。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丹。计一千六百余字。字体清秀端庄,刚建有力,是标准的初唐楷书。褚氏少学书虞世南,后师王 羲之,甚得羲之书体情趣。他同欧阳洵、薛稷、虞世南并称为"初唐四家”。关于该碑的记载,始见于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欧阳修之《集古录》及赵明诚之《金石录》。
  新 罗 造 像 龛
  在洛阳市龙门西山北部珍珠泉南半山崖。龛门东北向。龛高1.77、深1.83、1.80米。造像今已无存,视其空龛遗迹,原可能为七躯造像,龛额阴刻“新罗像”四大字,楷书。由龛之形制、造像布局、题记等推测,应系唐高 宗,武则天时期(650-704)新罗(当时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僧人所造,为龙门石窟中古代外国僧人造像的少数遗迹之一,对研究佛教文化交流,特别是唐代中、朝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颇有价值。
  吐 火 罗 僧 造像
  在洛阳市龙门东山看经寺上方偏北之山腰处。龛门面东北方向。高0.92、宽0.75、深0.23米。开凿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造像布局为一佛(释迦牟)、二菩萨、二力士,主佛通高0.70米,著通肩式袈裟,立于束腰仰覆莲圆台座上二菩萨祖上身,斜披络腋,下身著裙。龛下方刻供养人,左右两组,每组二人,皆跪状。由造像题记可知,此龛为“北天竺三藏弟子”吐火罗(西域大夏国)僧人宝隆所造,为古代外国僧人在龙门礼佛造像的少数遗迹之一,是研究唐代和士域关系的实物资料。
  大 万 伍 佛 洞
  在洛阳市龙门石窟东山万佛洞沟南侧擂鼓台上,与南北相毗连的二洞,合和乐擂鼓台三洞。约开凿于武则天时期。正壁雕弥勒佛和二菩萨。窟中央方台上置圆雕佛像三,戴宝冠、饰项圈、璎珞、宝钏等,系密宗所奉大日如来佛形象。壁面从上到中,满刻小型坐佛,排列整齐.洞内南、北、东三壁下层.高浮雕罗汉25个,身高约80厘米。着袈裟、穿云头鞋。身旁皆刻铭文,介绍其生平事迹。多采摘《付法藏因缘传》中文句。罗汉群像及其铭文,是研究禅宗及其传法世系的重要资料。
  万佛洞
  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中部。窟内南北两壁满刻一万五千余尊佛像,故名。完成于唐代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正壁阿弥陀佛,高约4米,端座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花座上,神情安祥肃穆。后壁雕刻五十四枝莲花,每枝莲花上各座一菩萨或供养人,形象别致。洞外南壁的观世音菩萨像,右手执尘尾,左手提净瓶,比例适度匀称,体态动静自然。惜头部有损伤。
  古阳洞
  原名石窟寺,又名老君洞。在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是开凿最早,也是当时北魏王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一个洞窟。进深约13.50米、宽约6.90米、高约11.00米。正面雕造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主佛高4.80米,身着双领下垂袈裟;二菩萨头戴宝冠,身着长裙。佛座下高台上有魏正始、永平、延昌、神龟、等造像龛。这里有龙门石窟中最完整的佛传故事浮雕画面,如乘象投胎、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立为太子、遣散仆马等场面。著名的“龙门二十品”之中,有十九品即在此洞内。
  宾阳洞
  在洛阳市龙门石窟古山北部,有南、中、北三洞。其中洞系宣帝元恪为孝文帝元宏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开凿于景明元年(公元 500年)。主佛释迦牟尼通高8.40米,二弟子、二菩萨侍立左右,面相皆清瘦略长,衣纹折叠较规整而稠密,为此魏造像风格.南北两壁为一佛、二菩萨,洞顶雕饰莲花宝盖,并雕有迎风飘逸的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十.洞口内壁两侧为大型浮雕,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图”“十神王像” 四层。其中“帝后礼佛图”大型浮雕已在1943年被帝国主义分子盗往国外。南洞、北洞始刻于北魏,迟至唐初才告完工。
  药方洞
  在洛阳市龙门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开凿于北魏晚期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正壁主佛身躯粗壮,造型敦实厚重。佛和菩萨衣服宽松,褶纹稀疏。其造像特征、衣饰、刀法都具有响堂山石窟像的基本特征,当为北齐作品。窟门两侧所刻之古代药方,共一百四十多个。治疗的病名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神经科等四十多个。制剂方法上有丸、散、膏、汤等。所涉及的药物达一百二十多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药方中还提到了治疗癌症的疗噎方、治疗传染病的疗方等。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唐代初年我国医疗学、药物学上的珍贵遗存。
  莲花洞
  又名伊阙洞,在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开凿于北魏晚期。主尊释迦牟尼圆雕立像,高5.10米,可能为释迦游说像;右侧迦叶手执锡杖(即禅杖)。惜头面部已被盗去。洞中琳琅满目的佛龛,龛额构图精美,有尖拱、楣拱、屋檐拱,有璎珞、帷幕、流苏,有云纹、卷草纹、几何纹以及莲花、宝相花等,精雕细刻,于变化。窟顶高浮雕一朵美丽的大莲花,其旁高浮雕6个大型飞天,迎风飞翔,婀娜多姿,生动传神。
  龙二门十品
  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br> 二十品之称始自清代,其篇目始见于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及方若《校碑随笔》。内容一般表达造像者祈福消灾。它的 书法艺术,是在汉隶和晋隶的基础上发展演化,从而形成了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兼隶书格调,又孕楷书因素的独特风格。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是“魏碑”体的代表。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很多人平常不持午,到了受戒的时候,“我要持午,我要像个老修行。”可结果他第三天实在忍不住,晚上偷偷地吃东西,这又何苦?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学的是什么?修的是什么?不要在乎这些形式,这些形式有助于道业的,我们要做。持戒的时候,我晚上一定要吃饱,夜晚拜佛才有力气,这个我们应当要做,绝不充面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