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虚大师志行讲到学法与住持正法
2014/9/8   热度:259
从太虚大师志行讲到学法与住持正法
一、太虚大师的志行
太虚大师很有德行,知识广博,佛学造诣很高,是我们近代僧伽领袖,是佛学的泰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志行高洁,非三言两语可以讲完,限于时间关系,只能简要地讲。
我是太虚大师的学生,亲自听他讲课,亲近他将近十年,还读了他的很多著作,因此很了解他。关于大师的志行,在这里,我简单介绍几点。
(一)太虚大师的思想是适应时代的
太虚大师在普陀闭关时,读《大般若经》开悟,接着又读《法华》、《华严》、《涅槃》诸经,其中还泛览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及中外名著。后提出改革佛教的志愿.所以,一般人称他为新僧。实际上,他的思想,他的所修所做,都是根据佛陀的言教,身体力行,结合时代,发扬出来的。学习他的思想,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一点。
(二)太虚大师的思想是根据“信解行证”而来的
太虚大师整个思想是根据“信解行证”四个字而来的。
信就是要信仰佛的功德、信仰三宝、信仰因果。这种信就是真正能够从自己内心生出,由了解佛的功德,而发起的正信。从内心深处来发心,发菩提心。信就是因,菩提就是果,“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生信之后,向往菩提,发菩提心。祖师讲:“一经发心,即成正觉”。在心的正念中,就包括佛的功德,功德要贯通于这个信,这是因,因果相应,必然有果。
信以后,就是解。了解以后,要有实际行动,不要空谈,从行持中才会得到受用,才有果。所以太虚大师的思想,他对佛教的信仰,他所发之广大菩提心弘法利生的志愿,自始至终坚固不移。赵朴老曾提出五个建设,第一个就是信仰建设,教导我们学佛,不管出家在家,若信心没有,或者信心不坚定,那么就谈不上是真正信佛,那就只有退堕,信为第一!在太虚大师的论述中,处处都贯穿这一思想。
(三)反对大乘非佛说
太虚大师读《般若》参悟后,能够耳根圆通,二谛圆融,善于用慧眼观察一切,了解世间、出世间法的真谛。
他谈到:“佛说的法,大乘法门,包括《般若经》、《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等,这都是佛的自证境界。比如说《华严经》,内容讲的是:一真法界、法界观、华藏世界、四十二位法身大士等,那个境界是佛菩萨的境界,也是佛的自证境界!因此,对于佛法,不能以世间上的观点,特别是进化论的观点、考证学的观点来对待。佛法、佛的自证境界超越时空,不是世间上的那种思维可以语言、可以表达出来和了解的!”
太虚大师当时说这个话,是有历史背景的。民国以后,我们国家有些人、有些学者,学习当时日本人研究佛法的观点,就是根据考证、进化论的观点,攻击大乘非佛说。他们认为:大乘不是佛说的,大乘经典不是佛说的,特别是《楞严经》不是佛说的,《起信论》也不是马鸣菩萨造的!太虚大师当时就站出来,提出:要相信佛菩萨的境界、大乘经典是佛说的!要相信《华严经》讲的宇宙观有圣者世界、器世界、众生世界!这样才能保持正信正见!大师在当时坚持了正义,维护了正法。
(四)尊重中国传统,倡导“八宗平等”
当时有一部分人诋毁中国佛教,鄙视中国历代祖师,认为学习佛教应该直接学习印度,像龙树、无著、世亲等学派,这样无形中否定了中国佛教的传统。太虚大师在这种情况之下,针锋相对地提出:要尊重中国的传统,中国佛教的传统并不是与印度割开的,并不是非佛说的。因此纠正了那部分人的错误观点。
中国佛教,不管小乘或是大乘都源自于印度,源自于佛陀的本怀。中国的历代祖师,从东汉以后,历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建立了八个大乘宗派、两个小乘宗派。这些宗派的建立,显出了中国佛教的特色,并不是与佛的本怀相违背、与印度佛教割断了。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个祖庭,我们应该从中国大乘佛学、各个宗派里面,学习佛法的真理。各位祖师建立宗派都是在学习佛说的某部经典后,根据他自己的心得,并结合中国的国情而发扬出来的。八个大乘宗派:三论宗、慈恩宗、贤首宗、天台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都是这样而建立的,具有中国佛教的特色。这是我们中国佛教优良的传统,不能反对。两千年来,中国佛法,就以这个为中心。
太虚大师因此提出“八宗平等”的思想,指出八宗各有各的习惯,适用于各个地区,不能混淆。汉语系尊重汉文的系统,藏区要尊重藏语的系统,云南边境要尊重巴利语的系统。中国汉地的大乘佛教既不是藏语系统,也不是巴利语系统,更不是日本人那个系统。因为日本的佛教已经变质了,更不能学。中国的佛教、汉语系佛教,就要继承和发扬这个系统,八宗平等,相依相存,不能脱离实际。
(五)整理僧伽制度
佛教的弘扬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发扬佛教教义,还要对众生进行方便接引,太虚大师讲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机制宜,提出三个“因”。就是说由于时间、地点、人的根性不同,而施以适当的方法加以方便摄受,就像释迦牟尼佛现千百亿化身、观音菩萨现三十二应身一样。所以,佛教的传统要保持,佛教的特点要宣扬、发扬,而佛教能够适应众生必须要与时俱进。作为佛教徒、作为一个菩萨,不能脱离群众,在群众中摄化群众,这是走菩提道的一个大方向,菩提不离众生啊!
但是从僧伽本身来讲,必须要整顿僧伽制度,因为旧的僧伽制度已经名不符实,内部腐朽,只是一种受人崇拜、受人恭敬的外表形式,不能真正地发扬佛教,因此必须要整顿。大师前后写了针对僧伽制度的《僧制今论》、《建僧大纲》、《菩萨学处》。
在《建僧大纲》里,他把寺庙的僧人分为三级制:一是学僧,二是职僧,三是德僧。学僧就是要学法,律仪班两年,普通教理班四年,高级班、研究班三年。在这九年学完以后,接着还有个观行班三年,观行就是修观、修禅,前后总共十二年。这种僧人锻炼出来就可以住持正法。
职僧就是在寺庙做各项工作,维持寺庙的寺务,举办各种活动。同时职僧还要办文化、办教育、办慈善,所以职僧又叫菩萨僧。
德僧就是长老,修行好,专门念佛、坐禅、领众。这是三级僧制。
除此以外,老弱病残的僧人,用一部分财产供养起来,建立“净苑”。另外还有一部分没得信仰的、不守纪律的,就劝他还俗;无家可归的,就安置他参加佛教办的农场、工厂。这些就是《建僧大纲》的内容。大师思想在那个时候是很先进的。
(六)建立人生佛教
大师还认为,人生完成道德,提高人格,自利利他,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与大乘菩萨行相应,因此建立人生佛教。大师有一首诗:
仰止唯佛陀,
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这是他基于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写的。佛法不离人间,度众生首先以人为主,这个人是什么人呢?就是要有道德,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止恶扬善。以后赵朴老提出的“人间佛教”,就是在“人生佛教”的基础上发扬出来的,是一脉相承的。
有个别的人不理解,片面认为只讲人生佛教或者人间佛教,其他的佛教教义都不讲了。殊不知大师所讲的人生佛教有四个内容:人生改善、后世增生、生死解脱、法界圆明。
第一、人生改善。就是把丑恶的、腐朽的、龌龊的这种人改为善良的、光明正大的、有道德的,以此净化人生,叫人生改善。
第二、后世增生。何谓后世增生?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讲“人是增上生”,就是说这一世作为一个人,能够奉行五戒十善,那么下世你就是不生极乐国、不生净土,也仍然是人,保持人身不堕恶道可以上进,未解脱成佛的人,也仍然是人,这叫后世增胜。
第三、生死解脱。在这个基础上,就要讲生死解脱,清净三业,达到消除三障:业障、烦恼障、异熟障,你就可以解脱。
第四、法界圆明。法界圆明就是佛的境界,你经过以上阶段以后,超出三界,功德圆满,最后达到法界圆明。法界圆明是一真法界,恢复真心,福慧圆满,圆满而光明叫法界圆明。
人生佛教的内容很多,但其中心就包括这四项内容。佛法是这样子的,大师的心怀也是这样子的。
(七)对学生进行“淡宁明敏”的教育
大师在治学方面很认真,采取各种方法,让学生认真学习。学生在听课时,他还时常在旁边看。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写笔记,他就悄悄站在我身边很认真地看,我一抬头发现是大师,惊我一跳。我还去过他的精舍二三次,接受大师单独教育。大师对学生的关怀是无微不致的,对我的教育更是令我终生受益,永远不会忘怀。
总的说来,他对学生的教育有四个字:“淡宁明敏”,这四个字同时也是汉藏教理院的院训。淡是什么呢?淡就是淡泊,要人们不为外境所转,淡于物质,学佛的人不能淡泊就不能守戒,这个淡字就是用来守戒的。首先要淡于物质,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要为金钱等五欲所动。
第二个字是宁,宁就是宁静,要有定力,保持身心的宁静,宁静下来才能够消灭妄想,消除烦恼,达到明心见性。我在汉藏教理学院读书的时候,早上念《弥勒上生经》,念弥勒菩萨,晚上《蒙山施食》。除此以外,还要坐香,有时候坐半支香,有时候坐一支香,坐香完了才回寮房,这是我当学生时的生活。大师说,如果不这样,身心就浮燥、散漫,听课也不专心,身心不宁静就无法了解佛法的深义。关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不管出家人、在家人,身心一定要宁、要静,每天拿一部分时间坐禅,你的身心就不同,身体也好。
第三就是明,明就是明因识果,分别善恶、邪正、是非,不迷于主观、客观,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才具有智慧,这叫明。
什么叫敏呢?敏就是行动灵敏通达,能审时度势,如理行事,对具体情况要灵活运用,达到摄受众生的目的。
他对学生还有三句话:勤学明理以传教,舍己济众以成行,真修实证以成果。要弘扬教理,就要勤学,真正达到明理。你说真空,什么叫真空?你了解吗?你说妙有,什么是妙有?你了解吗?一定要勤学明理,才能阐教,才能弘法啊!否则的话,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那是不行的啊!当时在汉藏教理学院就提倡写笔记,每个学生都必须写,写好以后交给讲师,加以修正。另外,还要写论文,也要交给讲师修正,每个月要交两份。
“舍己济众以成行”,在行动方面自己要把贪心断掉,处处要想到众生,救济众生,学菩萨行。大师他自称太虚菩萨,提倡今菩萨行,建立菩萨学处。
“真修实证以成果”,真修就不是假修,要真正地修持,踏踏实实地做到。守戒要认真守,修定要认真修,平常早晚功课要认真做,这就是真修。是否实证,就看你自己是否受用了。贪心大的人,认真修了以后,贪心和欲望少了,这说明受用了;嗔恨心大的人,认真修了以后,内心变平和了、慈悲了,这说明受用了。这就是实证的例子。真修实证以后,就会有结果,可以成就佛果。
这三句话是大师当时对我们学生的教导,在过去,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在今天来说,仍然有教育意义。希望大家好好体会。
(七)简朴的生活
大师的生活,极其简单朴素。他的生活淡泊,是你们无法想像的。他终年穿一件灰布大褂,脚上的僧袜僧鞋,也是灰色的,跟普通僧完全一样。吃的方面也很简单,在重庆长安寺、罗汉寺,我陪他一起吃了好几顿饭,早晨是稀饭、馒头、咸菜,桌上没有看到豆浆、牛奶,只是稀饭咸菜。中午是二菜一汤,最多是居士供养的四个菜。他在缙云山的时候,住在精舍里面,我看得清清楚楚的,仍然是二菜一汤,加个咸菜。他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没有方丈的大派头。外出也没有车子,有时弟子开车来接他。一次车子来迟了,他就步行下山。
我们在缙云山读书时,从缙云寺山门一直到山下温泉寺的这条公路,是我们下午抽时间修的。当时是由太虚大师提倡,法尊法师亲自领导,每个学生必须尽力而行。大师只要是在山上,每次都会亲自参加,拿起锄头挖路,担起畚箕挑土,同学生们一道劳动。这个你们想不到吧?
当时大师很忙,既要讲学,又要到处讲法,还到西方欧美一些国家去讲法。在重庆,除了汉藏教理学院之外,还要到中学、大学,研究生院去讲课,有些民间团体也请他去作讲演。他讲学弘法,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以身作则,抽时间跟我们一起劳动,不耍特殊,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是祖师的遗风啊!
大师的伟大志行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学生。我有幸亲近大师十年,对他的一言一行感触尤深,受到的教育很大,以至于影响了我的一生。大师对我的恩情,我是没齿难忘,在我六十多年的弘法生涯中,我一直按照大师的教导在努力,践行人生、人间佛教,力图实现大师未竟的志愿。
关于大师的伟大志行,还有许多,在这里只是简要地提纲挈领地讲一下。
二、学法
太虚大师的志行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今,宗教政策得到了落实,全国各个寺庙都在加强人才建设,以培养人才、提高僧才的素质。那么,应如何提高?如何学习?如何求法?
(一)学法之目的
1、为知恩报恩而学法
我们学习不是普通人的那种学习,普通人学习是为了名利、为了家庭,我们是为了知恩报恩而学法。知恩就是要知三宝恩、父母恩、师长恩、国家恩、众生恩,知恩后就要报恩,因报恩而要学法,不学法、不说法就无法报恩。
2、为了解脱而学法
要求解脱生死,就必须消除三障:业障、烦恼障、异熟障。人有三障,永远不得解脱,永远不自在,这是根本。
3、为愿证菩提而学法
我们最高的目标,要愿证菩提。愿证菩提,就要学修菩萨,要学修菩萨,就必须融通二谛,要有广阔的知识。所以学法的观点要正确,不是学了法以后有工作了,可以得好多钱,可以当家、当会长,地位就高了,那样发心就错了,那样子你学不好。
佛法是正法,要做一个真正佛陀的弟子,就必须把佛法学好,弘扬佛法。这才是学法的目标,而不是为了金钱、名利、地位来学,这是必须要搞清楚的。
(二)学法之方法
如何学法呢?佛教里面讲,由“三慧”到“三学”,三慧就是闻、思、修,三学就是戒、定、慧。要听闻经典,要善于思惟,要实际修持,然后结合戒定慧。由“三慧”到“三学”,就是实际认真、踏实地学法,必须要这样子学。
(三)学法之内容
学什么法?这个内容很多,太虚大师综合成三项: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
五乘共法就是五乘所共修,即是缘生法,要相信因果、相信业报、相信缘起。哪五乘呢?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三乘共法就是三乘所共修,即四谛、三法印。四谛就是苦、集、灭、道,为《阿含经》讲的根本教理。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要验定佛法、经典的真伪,就用此三法印来辨别。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大乘不共法,即般若、法相唯识,大师把大乘八宗归纳为三宗,第一是法性空慧宗,第二是法相唯识宗,第三是法界圆觉宗,八宗通过这三宗来判摄。
法性空慧宗讲般若;法相唯识宗讲唯识法相;法界圆觉宗讲一真法界,讲真心,如《楞严经》、《圆觉经》、《楞伽经》、《起信论》等都归纳到法界圆觉宗。
学法,就要学这些,这是佛法、出世间法,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世间法。我们在汉藏教理学院读书的时候,百分之七十的课程是佛学,百分之三十的课程是语文、历史、科学、数学、经济学等等。真俗二谛要融通,才有正见不盲从迷信。
三、住持正法
住持正法,必须以僧人为主,以居士为辅。在僧团建立僧伽制度,建立现代僧团,成立菩萨学处,由僧人和居士组成。僧人主办文化、教务、教育、医务,居士从事商业、工业、农业、经济等。
居士分正信三皈和结缘三皈。正信三皈就是皈依了的,受了五戒或者菩萨戒的,普及于社会的工农商学兵各种人士,这样就把佛教普及化,达到净化人间之目的。在社会上,只要是对佛教有信仰的人,都属于结缘三皈。这样就把佛教信仰普及到全社会,显示出佛教是面向大众、面向群众的,不是隐居山林、与世隔绝、孤立化、隐遁化的。
佛教尽管面向大众,普及于社会,但也不是世俗化的。何谓世俗化?世俗,指不能保持佛教优良传统,不能突出佛教的特点——学风与道风,关于这一点大师特别强调。佛教要以相教、身教、言教来自觉觉他。相教是啥?殿堂庄严清净,佛菩萨的形象慈悲、智慧、和平,世人见了以后受到感化。身教,就是形象注重四威仪,严持戒律,自然能够感化人,受到别人的崇拜。言教,例如念经、说法可以彻入人的心间,提高人的智慧。
佛教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寺院就是精神文明的基地,僧人就是道德的模范。居士作为在家护法,护持正法,僧人不能做的事情居士去做,出钱出力,这样做也就是弘法,护法即弘法。例如,赵朴老就是在家菩萨的榜样。
四、总结
今天晚上,应可祥法师之邀,给大家谈了谈《从太虚大师的志行讲到学法与住持正法》这个题目,在当今来讲很有现实意义。落实宗教政策是佛教复兴的大好机会,作为三宝弟子,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但是必须在大师的遗教中,找到今天佛教的道路。
如何学法?如何住持正法?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五十多年以前,大师就给我们指出来了。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后来赵朴老阐扬的“人间佛教”,现在已经是中国佛学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佛教各团体、各佛学院的指导思想。大师谱写的、我们当年在缙云山学唱的《三宝歌》也得到了普及,成为佛教的教歌。这说明大师的遗教永远都有价值,永远对众生有利益,永远为后世佛教徒信受奉行!
遵守大师遗教,佛法就能够弘扬,就能住持正法,就能维持国家安定,维护世界和平,解救众生于苦难!我们要切实走这条道路,这是我们大家应该负的责任!所以我希望佛教界团结起来,向这个目标奋斗!
(隆声整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世间人常讲“牵肠挂肚”,你牵挂的就是你心里头念的,你想想看,哪一桩事情是你这一生当中最牵挂的?那就叫“念”,就叫“一心称念”。我们凡夫可怜,一心称念的,一生当中最牵挂的,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恨。爱的,你一生牵挂,你没有办法舍掉;恨的,是冤家,那个恨得深,一生都记在那里,仇没有报,死都不瞑目。一定要明白:你最爱的,牵引你堕饿鬼道;你最恨的,牵引你到地狱道,那个结果是往三恶道去。为什么不把这个念头转过来,去念阿弥陀佛?转过来,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不但永脱轮回,而且永脱十法界。要知道,能够把“爱与恨”换成“阿弥陀佛”,我们就成功了。世出世间的好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我们要认识清楚,不要把这一生大好的机会错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