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代佛教造像艺术特点
2014/9/8   热度:293
中国古代的佛教造像是中国古代
雕塑艺术中的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我国的秦汉时期,就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大放光彩的阶段。汉代以后至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布,盛行在山崖陡壁上开凿洞窟形的佛寺,同时在石窟年诶营造大量佛像。从此佛教造像在中国大地上开始盛行。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不论是石 窟艺术,还是一般寺庙里的佛,菩 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中国佛教的 演化而发展、变化,尽管同样是表 现佛、菩萨等宗教形象,但人文内 容却并不相同。不但题材、主题不 同,而且面貌、风度也有所差异。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既是宗教的宣传品,也是帝王权贵的意念所在。虽然这些造像的宗教气氛非常浓郁,但其造型的基础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现实的人,写实的因素毕竟处于主导地位。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流行的北魏和整个南北朝时期,是个战乱频繁,现实中充满了悲苦和灾难的时期,生活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中的广大人民,一时找不到出路,死后即可进入天堂的佛教,对于处在水深火热悲惨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因此,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所 显示的宁静、洒脱、飘逸和充满智 慧的神态,实际上是集中地寄托了 当时人们的美好希望和理想。当时 的其他大量佛像雕塑,则更是当时 士大夫贵族的审美理想的体现。这 主要表现在佛像的造型上。例如: 有的造像表现了某种病态的瘦削的 身躯,有的造像体现出不可言说的 深意微笑,有的造像则暗示着某种 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有的造像则 表现出摆脱世俗的潇洒风度……这 些都正是魏晋以来这个阶级所追求 和向往的美的最高标准。尤其突出 地表现在智慧内心和脱俗的风度着 两点。
由此可见,随着佛教的传播, 特别是在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 形态之后。统治阶级更集注佛教造 像,把他们醒目中的理想人格表现 出来了。佛教造像,在中国很快被 民族化了。 云冈石刻大佛
唐代是我国封建盛世,佛像的造型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北魏佛像的秀骨清朗,婉雅俊秀的风格,在唐代佛像中明显消退,代之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它比之超凡绝尘、充满不可言说的智慧和精神的北魏佛像,具有更多的人情味和亲和力。他们身躯高大而且面容庄严典雅,表情温和亲切动人,似乎极愿意接近人间,帮助人们,他不再是超然自得,高不可攀的神灵,而是作为管辖世事可向他请求帮助的权威主宰。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在唐代的佛教艺术中已经日益明显。奉先寺庐舍那大佛
到了宋代,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在社会上,中上层任务广泛追求豪华、欢乐、奢侈和享受,对世俗生活的兴趣日益浓厚。受宗教艺术日益世俗化的影响,以致最后完全被世俗艺术所取代。这时的佛像,已经完全人间化和世俗化了。它比唐代具有实数化倾向的佛像更写实,更逼真,更具有人情味。女供养人像(麦积山泥塑) 宋
元代的佛教造像有其特定的仪轨,这个时期的佛教造像虽然同其他时代造像有共同点,但也明显的显现着不同之处。从外表形象到,内在的精神状态,从面型、体型、姿态、服饰,执物、到背光、莲座乃至龛形无一处不显露着不同的样式与特点,从而显示着自己所独有的风格。弥勒像 杭州飞来峰石刻 元
到了明代,中国佛教造像就越来越世俗化了,不仅注意到佛像造型的生动,而且注意个性的刻画,成功的表现了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心活动。山西双林寺 十八罗汉之哑头陀
作为佛教造像艺术品,他凝聚着他所处的哪个历史时期所特定的内涵,其内涵包括当时人们的审美观点,艺术水平,经济发展等状况,以及人们文化教育素质的高度。只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才会产生那时代所特有的艺术品。至于从宗教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度艺术技巧,那就更是一种宝贵的艺术财富,是人类艺术时间的宝贵积累。佛教造像艺术和其他艺术样式一样,是生活的再现,是精神交流的手段,是教育的工具。可无论如何,他是雕塑艺术,而不是绘画,连环画,宣传画,更不是戏剧小说。他有特殊的词汇和语言结构,特殊的艺术表现力。所以,我们要从他的特殊的艺术魅力中体会他的美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心里,没有起心动念。现前不起心动念,就事事无碍。念头一起,立刻提起正念;我们修净土宗的,这一念阿弥陀佛就是正念。念念不离开阿弥陀佛,念念依靠阿弥陀佛,一心想见阿弥陀佛,想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正念。佛的名号就是修行,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都要觉而不迷。一切时、一切处,心里一起念头就是阿弥陀佛,念佛功夫就会得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诸佛如来劝我们想佛、忆佛、念佛,把其他的思想全部放下。一切法从心想生;常常想佛,就成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