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现状及建议


2014/9/8    热度:3606   


  佛教及其佛教文化,是人类二千多年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作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社会现象,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正确对待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考察我县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目前存在的现状入手,就如何积极引导佛教文化的繁荣,推动全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形成了一些粗浅的建议。仅供参考。
  一、太湖县佛教文化的历史渊源
  我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占据极
  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晋朝时期佛教开始在我县流传。据史料记载,东晋时天竺高僧佛图澄到中国宣扬佛法,于大兴二年(公元319),路经太湖寺前时,见山势突兀耸拔,一石奇峰异起,大有佛家胜地之相,于是在此修建寺庙,定名为佛图寺。这是我县有文字记载的首座寺庙。佛图澄(232-348),晋时高僧,是天竺 宾小王的长子。西晋怀帝永嘉四年(311)东来洛阳,讲经说法,深得君王信赖,被朝廷尊为“大和尚”,“事必先咨而后行”。据有关资料证实,他是汉族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准许向民间传教的外籍僧人,且有广收徒众,让汉人出家为僧的特权。因此,可以说佛图澄是西域高僧到达中国传教的第一人,在中国佛教史上是开天辟地的人物。佛图澄在中国行化达36年,所经之处建寺弘法,全国所建寺庙达八百九十三所,充分说明佛图澄在传播佛教,推进佛教民族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县佛图寺以佛图澄而得名,一千六百多年来,从未易名至今,现在全国所存佛图澄所建寺庙为数不多,但以佛图澄命名的寺庙,太湖佛图寺独一无二。由此可见,我县佛图寺在中国佛教文化中的历史地位相当突出。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在游览佛图寺时,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这些诗词歌赋被能工巧匠雕刻其间,进一步丰富了佛图寺的佛教文化内涵。最著名的有:宋人有联:“悬岩撑古塔;峭壁砌山门”、明人陈时范有云:“锦石巧留天柱塔;青山应做状元峰”、清初诗人马人龙有《游佛图寺》诗:“群山高拱佛图孤,却望群山万佛图。白白水田低远树,苍苍秋色下平芜。石门不掩月来寺,竹叶有声泉到厨,仙塔旧传出仙手,至今欹侧玉云扶。”这些诗词歌赋,为我们后人研究佛图寺留下了一份难得的佛教文化遗产。
  我县是佛教禅宗文化的发祥地。北周时,立雪断臂的慧可大师,在嵩山少林寺继承达摩衣钵后,会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事件,于公元561年避难南来太湖县狮子山建二祖道场,在葫芦石内参禅打坐,修道说法,弘扬佛禅,从而造就了太湖为佛教禅宗文化发禅地的历史地位。
  慧可大师断臂求法的故事在太湖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传说北周时期,有一位洛阳少年姬光,博览经籍,尤其善谈老庄。但他认为孔子及老子学说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不时感叹地说:“孔子、老子的教化,只是建立人文礼教与世风学术的规范,《庄子》、《易经》的书,虽然高推玄奥,但仍然未能极尽宇宙人生的妙理。”于是便放弃世间的学问,出家为僧,更名神光,遍学大小乘的佛学教义,到了三十二岁时,回转香山,终日静坐。八年后,慕名求道,到少林寺去见达摩祖师。可是祖师时常面壁端坐,并不加以教诲。神光暗自心想:古
  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投崖饲虎,在人心纯朴的上古时代,尚且如此,我又是何人?能不舍身?于是便在寒冬大雪之际,彻夜立侍
  在达摩祖师身旁,直到天明,地下积雪已经过膝,可是他侍立愈加恭敬。达摩祖师见此乃问:“你彻夜立在雪中,为求什么?”神光痛哭流涕地说:“惟愿大师慈悲,开示像甘露一样的法门,藉以广度众生。”达摩祖师听了开导他说:“诸佛无上的妙道,要经历无数劫的精勤修持,经过许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德行的锻炼,那里就凭你这样的小德行、小智慧,以轻忽娇慢的心情,便欲求得真正的道果,恐怕你白用心思啦!”神光听了达摩的教诲后,求法意念更为坚定,为了表示决心,当下取出利刀,砍断了自己左臂,送到达摩祖师的面前。达摩祖师明白了这个立雪断臂的僧人确是一位具备了传承佛法的法器,遂为他更名为慧可(法名),传衣钵于他。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慧可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勇于进取,高度觉悟,敢于为接受外来宗教思想,不惜舍身求法的佛教大师。慧可的这种坚定不移的信仰精神,勇于开拓的革新精神,舍身求法的牺牲精神,艰苦弘扬佛法的创业精神,爱国爱教的民族精神,为世人广为传颂。也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精神,才使中国佛教文化发扬光大,绵延至今。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就是禅。赵朴初先生说过,慧可是中国人,没有慧可便没有中国禅宗,慧可是中国禅宗始祖。基于此,我县二祖道场便成了中国禅宗的发禅地了。慧可大师将印度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中国人的佛教禅宗文化,这不仅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影响了世界佛教文化的发展。
  唐宋时期,我县佛教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确立。由于皇家推崇佛教,使中国佛教文化得到空前发展。二祖在太湖狮子山建道场弘法,并传法与三祖僧璨,又依次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接着又
  演化出五家七宗,使佛教禅宗大兴中国,形成了中国的佛教特色。
  由于慧可的高深学行和他在佛教史上乃至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影响所及,唐宋时期吸引了许多高僧大德,纷至沓来,进一步促进了我县佛教文化的发展。禅寺也因之在我县星罗棋布,梵声相闻。据县志记载,当时呈现“村村有寺庙,家家闻佛声”的空前景象。全县有十八所有据可查的唐代寺院群体。其中还形成了几所规模空前、影响全国的寺庙:一是本净禅师住持司空山的无相寺。天宝三年正月,奉诏到长安赴内道场阐扬佛理,因“词辨倾注”,得到玄宗及四众赞赏,赐金还山,荣耀故里;二是法智禅师住持的四面寺,后大中十三年奉旨改建为大中寺。《续景德传灯录》载有:“大中寺,唐天下一新崇陵万寿寺”,可见此寺的地位;三是栲栳禅师在太湖老城修建真乘寺。内有高达十丈的万佛塔,其声名远播荆楚;四是白云守端住持的海会寺。有“钟鼓振十里,骑马关山门”之说,可见当时寺的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时期,我县还出了一个皇帝和尚。这就是唐宣宗皇帝。宣宗名忱,始封光王,因其目睹宦官专权,便使韬晦之计,以保全自己,因受其父皇信仰佛教的影响,故虔心敬佛,到处交游拜佛,他怀着敬慕二祖之情,来太湖县拜佛朝圣,在太湖县龙山
  宫四面寺出家。县志记曰:“大中帝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祝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他曾在四面寺作咏瀑布诗:“穿山渡石不辞劳,到底还它步步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由此可见他的鸿鹄之志。后改名李忱,立号唐宣宗,改元大中,并
  于大中十三年亲自为四面寺题字写碑文,改四面寺为大中寺,大中寺的建立,使太湖佛教文化在历史上达到鼎峰。
  元代,我县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元代统治者对禅宗文化持消极抵制态度,另一方,也是因为自六祖慧能以后,中国禅宗便失去了传承的功能,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太湖也因此失去了大德高僧们追根溯源的地位。据县志记载,天顺元年(1328),有县僧会祖隆禅师重修四面山大中仁皇寺,铁铸大中宝塔顶,这是我县元朝时期唯一一次有记载的比较大的佛事活动。
  明代,太湖县历任知县几乎都是进士出身,尤其是著名的戏曲作家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任太湖知县时,几乎游历了太湖县境内所有的佛教寺庙,为二祖山禅堂、佛图寺、海会寺等二十几座寺院、山石题字摩崖、吟诗赞美,刊碑勒石,为进一步繁荣我县佛教文化做出了贡献。明代知县还几次编撰太湖县志,把晋、南北朝、隋、唐、宋寺院和名人游寺诗作和高僧、隐逸、名胜古迹都载入县志之中,为后人研究太湖县佛教文化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清朝时期,我县佛教寺庙进一步衰落。清朝嘉、道年间,太湖县因文士赵文楷、李振钧大魁天下,状元及第而闻名全国。“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形象地反映了太湖这块热土丰厚的文化底蕴。全县老寺、旧庙、庵堂也因此又有一次大修缮。最著名的是海会寺由住持最安大和尚重修一新,慈禧太后为此敕赠了“真如自在”匾额,为太湖佛教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但仅此也不过昙花一现,由于国力衰微、战争的毁坏,全县许多大的寺庙被焚毁,尤其是佛教禅宗一脉所剩无几,乡间庙庵的僧尼大多是一些没有文化的穷人皈依佛门,只能接受简单的净土宗了,太湖佛教大伤元气。
  佛教在我县繁衍兴衰一千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积淀而成的佛教文化深深植根于太湖这片肥沃的大地,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县乡镇、村的许多地名都与佛教有关。如寺前(寺庙的前边)、弥陀(阿弥陀佛)、佛图(佛图澄)、马庙(马王爷的庙)、龙庵(龙王庵)等等,都是佛教文化的直观反映;民俗风气也与佛教紧紧相联。我县农历四月八日老百姓过浴佛节,意为大佛圣诞日,要采聚楝叶与大米一起下锅,把米饭染成乌色,全家共食,以之庆贺;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佛欢喜日,我县乡风祀祖弥又浮图,为盂兰会;老百姓出外要祈求神灵保佑,在家恭奉财神,下湖捕鱼,要举行护祜平安的仪式,可以说,佛教文化已深深地融入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此外,我县许多普通群众信佛、敬佛。有关资料反映,全县有居士2万余人,他们过着半僧半俗的生活,一年中,一部分时间在寺庙为僧,另一部分时间在家为民。他们在传佛、信佛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太湖,这块风水宝地,钟灵毓秀,在佛教文化的薰陶下,孕育出了许多不世出的精英和僧才。1990年,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出现了第一位肉身菩萨大兴法师,他就是太湖二祖禅堂附近的牛镇镇大明村人。2000年秋,太湖又出现了一位青年僧人般若法师,他在悉尼
  奥运村里用流利的英语为运动员作开示,净化运动员的心灵,克服他们在赛前的恐惧与不安,他就是太湖弥陀镇人。般若在悉尼大学已获得博士学位,今年才30岁,他正在无边的佛海里,苦修苦学,精进不已。被人们誉为诗仙、书圣、活佛、国宝的赵朴初先生也出生在太湖。这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博雅慈祥,誉满中外,嘉惠千秋,为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太湖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也正逐渐为世人所认识。近些年来,日本佛教学者团体,曾两次到太湖佛图寺、二祖禅堂、海会寺、观音寺研究考察;2000年秋,欧洲九个国家组成的佛教朝圣团,也到太湖寻根问祖。这些都充分说明太湖佛教文化,对世界影响的广泛和深远。周磊先生在步朴老遗嘱诗韵中有云:“花落还开,香飘佛国三千界;水流不断,泽润阎浮亿万春。”正是我县佛教文化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二、赵朴初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太湖佛教文化的影响
  赵朴初是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佛教徒和信教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佛学造诣很深,把佛教的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尊严,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之中”(《赵朴初同志生平》)。他极力倡导并躬身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使佛教首次得以把自身的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责任,解决了佛教与历史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的问题,他赋予了佛教建设祖国、捍卫祖国、促进和平的崭新内容,使佛教成了利国利民的宗教,成了新时代和平使者的化身。
  赵朴初先生不仅是新中国一代宗教领袖,也是当代佛学理论家、践行者。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中国佛教会工作。结识到太虚等佛教大师,并成为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1947年,太虚大师在圆寂前十天,特地于玉佛寺召见赵朴初,以所著《人间佛教》赠给赵朴初,勉励他努力护法。从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到1966年被迫停止工作,赵朴初实际上都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主持者。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佛教被当作封建迷信糟粕,经受了浩劫磨难。直到1979年,现代化建设重新起步,中国佛教才重新兴起,赵朴初先生功不可没。作为中国佛教的领导人,他着力提倡人间佛教思想。亲自撰写了一本普及佛教知识的书,最后一章就是《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1983年,赵朴初在中国佛教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获得通过,在这份报告中他把提倡“人间佛教”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获得广大佛教徒的拥护。赵朴初在继承太虚大师思想上,将“人间佛教”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主要内容包括:一、提倡修菩萨行。修菩萨行总的来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救度众生为自己的责任,其思想基础就是佛教无常的世界观和修菩萨行的人生观。二、学佛要从五戒十善做起(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一两舌,不恶口伤人,不无益绮语,不贪,不嗔,不愚痴),以四摄六度扩充(四摄就是使大众团结所具备的四种条件,也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一是布施;二是爱语,慈爱的语言和态度;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六度是六个到达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包括献出自己的财产,保护别人的安全,向别人传授知识等都属于布施;第二是持戒。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为了利益别人;第三是忍让。为了救度众生,可以忍受一切;第四是精进。就是不懈怠地努力从事自己的事业;第五是禅定。就是修习禅学;第六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进而得到大解脱、大自在,达到永远常乐的境界。
  赵朴初“人间佛教”意义在于:果真人人都能行菩萨行,修菩萨道,且不说今后成不成佛,就是在当前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建立起高尚的道德品行,积极地建设起助人为乐的精神文明,也是有益于国家与社会的,即达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目的。因此,赵朴初先生在中国佛教史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把“人间佛教”放在了中国佛教的指导地位,开创了中国佛教事业的新局面。他把“人间佛教”思想注入到各个传统佛教宗派中,给各宗派带来了极大活力,推动了各宗派与时俱进。他把佛教的观念偏于出世转向偏于入世,并辅以想应的制度保证,使佛教为更多的人所能接受,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也是“人间佛教”的成功。正是由于赵朴初推行的这种“人间佛教”思想,中国佛教事业才发展到一个少有的辉煌时期,从而也确定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佛教领袖的地位。
  赵朴初是太湖人民的儿子。“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是朴老对家乡的心愿。多少年来,他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解囊济民、募捐赈灾。故乡人民深受了无尽的恩泽。在他无私的润泽下,近几年来,太湖的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如花亭湖一样美丽多姿,光彩照人。
  作为当代佛教的宗师,赵朴初先生也为故乡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瑰宝,是我们又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1990年秋,先生回故乡太湖亲自实地考察了狮子山二祖禅堂,指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回京后,他发起修复二祖道场缘起,成立二祖道场修复委员会,并任名誉主任,为太湖县二祖道场的恢复、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太湖的各大寺庙题字留墨,提出具体的发展规划。为我县佛教文化进一步繁荣光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县与推动中国佛教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两大人物——慧可、赵朴初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在历史上有着保存禅宗一脉的功绩和孕育一代宗师的丰功,因而太湖县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禅宗的发祥地,现代佛教宗师的摇篮”。由于中国佛教发展史的两个第一
  都与太湖关联密切,因此,太湖必将成为禅宗各派寻根礼祖、现代佛学追根溯源的首选地。正因为这样,合理、科学地整理、发掘禅文化,就不仅仅是太湖县富民强县应选重要策略,也是太湖县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应尽之责。
  三、太湖县佛教现状
  (一)基本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贯彻落实,我县佛教经历了一个恢复、发展、繁荣的阶段。1993年成立了太湖佛教协会,政府下设宗教局,指导管理全县的佛教文化发展活动。目前,全县有二祖禅堂、海会寺、真乘寺、西风禅寺、观音寺、千佛寺、龙门寺、杨泗寺、太平庵、普照寺、法华寺、白衣庵等36所寺庙庵堂。海会寺被列为省级重点寺庙。九十年代后,敬爱的朴老六十四年归故里,十分关心故乡佛教文化建设,考察了二祖禅堂狮子山,为几所重点寺庙题写了匾额,进一步推动了全县佛教寺庙的发展。全县现有僧尼百余人,居士二万余人。广大僧尼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始终奉行“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宗旨,积极践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佛法,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几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家乡广大僧尼怀着对朴老深厚的感情,开展了一系列隆重的纪念活动,进一步弘扬了太湖的佛教文化。目前,一座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的朴初公园在寺前河已初具规模,吸引了大批海内外高僧到太湖瞻仰、参观。2001年3月,中、日、韩三国佛教界的高僧大德,不远万里,来到朴初公园开展纪念植树活动。我县每年都隆重举行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周年活动。在一周年之际,全国佛教协会常务副公长圣辉法师及全国各大门派的得道高僧都亲临法会。他们为繁荣太湖佛教文化献计献策,进一步扩大了太湖佛教文化影响。
  (二)寺庙简介(附后)
  四、繁荣我县佛教文化,打“佛”字牌的条件及情况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认为,一个地方能否通过打“佛”字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具有经得起考证的佛学大师的圣迹,且这些圣迹应与大师的思想形成、成果产生、弘法效果有密切或较大关联。这正是我县的优势所在:第一,是太湖的丛山峻岭和淳朴的百姓保护和供养了禅宗二祖慧可,使禅宗一脉得以绵延;第二,太湖是二祖修行参禅弘法的道场、禅堂所在,是二祖传衣授徒之地,是三祖僧灿前期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六祖慧能弘法的重要地方;第三,她是人间佛教思想创建者赵朴初故乡。
  2、有历史名寺、故址存在。这方面我县具备条件但没有明显优势,虽然现存有海会寺、西风禅寺、二祖禅堂和佛图寺的故址,且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现在庙宇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品牌”庙宇。
  3、有高僧大德任住持。如黄梅县成功打出佛字牌,就与五祖寺本焕大和尚、东山寺昌明大和尚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县僧尼的整体状况是: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无力开展研佛弘法工作;少数寺庙由居士把持,某些僧尼、居士不是在那里履行人间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职责,而是在那里避世或敛财;僧尼队伍散、杂、低,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对外,不能有效地开展佛事活动进行弘法与交流,对内,没有一呼百喏的聚集力。这些客观情况制约了我县佛教文化的进一步繁荣。
  4、有自然、人文景观作依托,有特色且与佛教关联密切的历史文化存在。大凡名寺,不是与胜景相连,就是与历史文化相依。如嵩山少林寺是佛学与武术相辅相存,九华山因地藏菩萨及其“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走向世界,敦煌莫高窟因佛教壁画而举世闻名。究其原因,因为现实生活中,真正为礼佛而游的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还是为了忘情于山水,陶情冶性。从这一点上考察:我县还仅具备了基本能力。因为:第一,虽然我们拥有花凉亭国家风景名胜,但形成的历史短,知名度还小,还处于开发的起步阶段,没有发展成熟;第二,目前仅有在建的赵朴初公园与佛教文化有关联,灵骨回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5、有一定数量的信众。信众既是寺院生存发展的主要财源,也是宗教流传发展的主要基石。据统计,全国现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共有佛教信徒1亿余人。从世界范围看,现在欧美的佛教禅宗很盛行,相信禅宗的人很多;亚洲的日本、韩国、泰国、越南、柬埔寨的人民非常信仰佛教,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等都有不少佛教徒,泰国95%的人口是佛教徒。这些地方的佛教旅游都很发达。我县现有寺庙36座,僧尼100余人,佛教信徒2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4%。这为我县进一步繁荣佛教文化,促进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五、繁荣我县佛教文化,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尊重和保护我县佛教文化,是县委、政府按照党的宗教政策所采取的一贯立场,同时,积极引导佛教文化的发展与全县社会各项事业相适应,也是县委、政府重要的共识。就我县而言,做佛教文章,兴社会事业,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基本条件。关键是必须上下一心,认识一致,扎实做几件事情,把繁荣佛教文化,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
  1、要定位好朴老牌
  赵朴初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他光辉的一生,留给了后人一笔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就我县而言,当前,最重要、最必须的就是要研究朴老与“佛”的关系。要把朴老当作现代伟大的“佛”来研究、来宣传,要研究朴老佛心思想,神化朴老佛的化身,编造朴老生前生后佛的故事,营造家乡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建议:①加强朴初公园建设,丰富公园文化内涵。重要的是,什么工作都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切不可以“功德碑”之类庸俗东西放入公园内。②要尽快拆迁朴初公园周边与之不相称的建筑,构建庄严和谐环境。周围100米内不许有其
  它建筑物,要抓紧选种四季常青的乔木树种和好松良竹,适当种植
  花草,逐年更换现在周边的土松杂木,造就朴初公园独立存在的整体感。③要加大多方努力的力度,争取早日迎回“灵骨”。“灵骨”能否迎回,是太湖县能否真正打朴老牌的关键。因为“灵骨”的唯一性,决定了太湖县佛教文章的合法性!应看到迎回了“灵骨”,就等于太湖搬来了黄山!黄山是世界唯一的,赵朴初的“灵骨”也是世界唯一的,其影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2、要着力做强佛教文化旅游带
  旅游兴县已成为我县上上下下的共识。发展旅游的切入点是进一步繁荣我县的佛教文化,因为佛教与旅游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游方问道是佛教界追求真理的典型方式,一部如梦如幻的《西游记》,就生动地描述了佛教传播与旅游活动之间的紧密关系。佛教兴,旅游盛,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划等号的。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性,
  大都喜欢瞻礼佛寺,文人墨客,尤喜与名德高僧结交为友,寺院也因历代文人显士的流连过访,题咏诗文,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艺术杰作。在今天,国内外游人无不以游历名山古寺为快,在万木掩映之中饱览布局井然、古色古香的梵宫宝殿和端庄慈祥、栩栩如生的佛菩塑像,领略“佛国净土”的清净庄严、超尘脱俗的意境。因此,佛教寺庙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为此,我县的佛教文化要进一步明确中心,形成气势。要以寺前朴初公园为中心,以西风禅寺、佛图寺等为羽翼,进一步打造佛教旅游文化带,要建立1-2座规模宏伟的寺庙,形成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要引进1-2位德道高僧主持大的寺庙,形成有影响力寺院,要借助赵朴初先生在世界宗教界,特别是佛教界的崇高威望,把我县建设成为佛教徒深深向往的一块圣地。
  可以预见,这一以佛教文化为主,自然景观相辅的旅游带的建成,将给许多行业带来巨大商机。为太湖的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3、强化宣传,着力推介太湖县佛教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①要在宣传赵朴初佛学思想理论上下功夫。创办“赵朴初研究”刊物,加大对朴初遗墨的收集整理工作,要出版发行“朴初佛像”、“朴初年谱”、“禅宗一脉与太湖”等研究资料;每年召开一次赵朴初研究成果发布会,深入探讨佛教与太湖的历史关系;举行“五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的朴初纪念活动,广泛邀请地方的、国家的、世界的社会达贤、知名人士、高僧大德来太湖座谈朴初功德,研究朴初文化及思想。通过积极宣传,使太湖最终以“赵朴初及中国禅”的研讨中心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②要在宣传太湖县悠久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上下功夫。要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根据佛教在太湖的有关踪迹、传说,聘请和组织力量编写戏曲、传奇,拍摄“慧可传奇”、“和尚皇帝”等电视剧,进一步推介太湖佛教文化。
  ③要在加强与岳西、潜山两县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组建“皖西南山水佛旅游圈”问题上下功夫。这一设想是朴老生前提出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要认真整合皖西南旅游资源,连线捆绑,推出太岳潜“三日游”、“五日游”、“七日游”、“特色游”等项目。太岳潜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实现资源最佳组合,实现三边共赢,而且明显地提高了这一地区旅游发展与名山大川的抗衡力,符合三县利益。
  4、切实加强对寺庙和僧尼队伍的管理,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佛学人才寺庙管理混乱,僧尼素质普遍不高,不思进取,是我县佛学事业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实施打佛教牌战略的重要因素,必须切实加强对寺庙管理和僧尼队伍的整顿。①确定几个大寺庙为重点管理寺庙(如海会寺、西风禅寺、杨泗庙、城隍庙、佛图寺、二祖禅堂)。进行宗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使广大僧尼了解党的政策、了解民主、法制知识,增强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同时,帮助这些寺庙建立和健全起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寺庙管理按章办事,民主管理,选贤任能,谋求发展。根据相关法律、文件规定,对非法从教人员或鸠占雀巢现象,进行坚决打击和全面清理,为佛教徒管理佛教场所提供必要支持。
  ②相关部门要协助寺庙出台“寺庙资金投资管理办法”。要倡导佛教徒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新观念。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寺庙自身的建设,使我县寺庙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另一方面,要教育广大僧侣努力实践“庄严国土,利乐友情”的宗旨,积极投身于我县社会各项公益事业,帮助社会修桥补路、建学校,让普通老百姓体会佛的博大、无私,提高佛教文化的影响力。③要建立评比表彰制度。对优秀的寺庙实行奖彰,提高寺庙的相互竞争力,推动我县佛教事业健全发展。④全面建立僧尼队伍个人档案。要对我县僧尼,尤其是中青年僧尼进行政治、文化、佛学的培训,鼓励有文化和佛学基础较好的爱国爱教中青年僧尼,离寺进佛学院学习深造。力争3-5年内,培养出一批太湖县本土佛学人才,使之成为发掘我县禅文化,提高同国内外佛教界交流与联谊的水平的有生力量。
  重点寺庙介绍
  1、佛图寺:佛图寺位于县西北寺前镇的大尖山中,俗称寺前河佛图寺,为我县太湖山水景观之最。
  太湖县志•舆地志•山川篇记载:大尖山县北四十里,一名嵯峨寨、突兀耸拔,晋佛图澄建寺其下。寺前有天就门,左为飞来泉,后有生白洞甚幽邃;洞上石塔五层,危倚峭壁,峥嵘若鬼,中漏一线天光,名一线天,为邑北奇胜。由此可见,佛图寺为西晋时期印度高僧佛图澄于永嘉四年(公元311)后来太湖所建。
  佛图寺于国民党统治时基本毁坏,所剩几间僧宅在文革中也被拆毁。目前只有层层石阶通向佛图寺尚剩的三重大殿基,佛殿石条基础保存完好,四周有大量磨岩石刻,诗词仍清晰可见。县志艺文志中有吉允治诗曰:“怪石嶙峋伴落霞,高低楼阁望中奢;泉飞绝壁山如洗,树杂修篁径转斜。清磬声传三界静,白云影过乱风遮,我来闲坐香台畔,销尽尘襟译法华。”从这首诗中,仿佛再现佛图寺当年情景。
  2、二祖禅堂:二祖禅堂位于太湖县西北牛镇镇薛义河村狮子山上,因其在保护佛教禅宗的特殊作用而声名显赫。
  北周武帝二年(公园561),宇文邕扫灭佛道二教。佛教禅宗二祖慧可率其弟子逃难,几经辗转来到偏僻的大别山南麓安徽省太湖县西北乡山区,投锡于薛义河边的狮子山上,在狮子山上大葫芦石洞内面壁参禅,香囊石上建造禅堂,拜佛诵经,收徒传道,使佛教禅宗逃脱了周武劫难,在太湖县山区得以保存。后慧可弟子僧灿在附近的潜山县皖公山下建立三祖道场、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离太湖县百余里的湖北黄梅县开创东山法门,使佛教禅宗在皖西荆楚一带广为弘扬。
  狮子山一直被人们尊称为二祖仙山。“跃过三湖四泽中,一肩担月上九龙;龛得葫芦可禅定,榻衣岩石悟能空。禅衣破处裁云补,冷腹饥时饮露充;物与民胞共寒暑,调和风雨万帮同。”这首二祖慧可上狮子山后的吟唱,被石刻在狮子山上,虽然文革中被毁坏,但是人们还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一九八三年,二祖禅堂在党的宗教政策的沐浴下,由佛门弟子募化恢复起来。群众把文革浩劫中冒险保存的二祖雕像、石刻、木刻楹联、匾额、二祖庙一百支铜签、“二祖仙山灵签”签板、碑文、古石香炉等主动献给庙堂;二祖山上的葫芦石、二祖禅榻、二祖石锅、对奕石、二祖洞、不涸泉、濯锡潭等自然山石景观依然如旧。如今,二祖禅堂内香烟燎绕,圣泽长明,佛殿千年永镇,仙山万古长春。
  一九八九年五月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题写:“二祖禅堂”匾额,使这座古刹宝镜重光。
  3、西风禅寺:西风禅寺,旧名狮子庵、狮子禅庵,俗名西风洞,是我县目前大的佛事活动主要场所之一。
  该寺位于晋熙镇黄岭村凤凰峰下。神寺依山而建,座东朝西,背靠凤凰峰,面临花凉亭水库,一进三重佛殿,上殿祀观音大士,中为大雄宝殿,下为山门。中佛殿南侧有大石如屋,洞内曲窄可通龙宫,有西风直入洞内,冬暖夏凉,洞上有石刻“唐朝敕建西风古洞”,凤凰石西侧石洞内立有开山祖师法智禅师石刻牌位,据此推测,该洞为唐法智禅师奉旨所建。
  寺三面环山,山上有双凤石、仙人洞、仙人桥、玲珑塔、试心石、一线天、飞来石、五祖脚印、犀牛望湖、锡杖峰等十数处天然景观。登高望远,湖光山色,新老县城,长河银波尽收眼底,美不胜收。寺周围有摩岩石刻数十处,以仙人洞的“别一壶天”和飞泉石上的“高
  山流水”阴文大石刻为最,楷书工整,发人深思。
  一九八六年,西风禅寺被省民政宗教事务处定为省级佛教活动场所。一九八七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该寺题写了“西风禅寺”匾额,二*0*0三年四月,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为该寺题字:“西风浩荡,佛法无边”。使这座古寺更为壮观,成为花凉亭水库旅游第一风景。
  4、海会寺:海会寺座落在太湖县刘羊乡李冲村风景秀丽的白云山麓。相传唐代高僧海会曾在此讲法修行,最后坐化于一棵梅树之下,后人为纪念他,取名为“海会寺”。
  寺内珍藏有古石刻《永远长明香灯碑记》,历代修寺碑记和大量佛教经典史料,是我县佛经珍藏最多的寺庙,还保存有宋代淮西佥事王纶题额——淮西第三禅刹,有慈西太后敕给“真如自在”匾额。庙内还有一株千年以上罗汉松,苍劲古朴,盘根错节,相传由印度佛图澄法师从印度带来树苗,亲手植于此。
  海会寺背倚白云山,山耸然而高,峰峦环合,犹如十八罗汉朝佛祖,为佛教建寺的理想场所。山上白云掩映如素练飘舞,山下河水环流似玉带缠腰,山半飞泉,瀑于两崖之间,下注成涧,飞珠漱玉,悦耳清心。旧有十大景观拱白云的传说,每当宿雨初晴,夕阳返照,山光岚气,惹袖粘襟。引得游人流涟忘返,吟诗赞叹,如唐代诗人杜甫留有“荡鹏生层云”的佳句,王维有“白云无尽时,可为斯山持”的诗句。明代太湖知县罗汝芳《游海会寺》诗曰:“山人放鹤去,鹤得山人心;为觅蓬壶底,来年水浅深”。这些诗篇都载入太湖县志艺文志篇目中。
  海会寺自唐宋至光绪年间,三重佛殿百次修葺,神灵赫濯,殿宇轩昂。有上、中、下三殿,寺内供有三尊大佛、十八罗汉、护法天神。全盛时期,有僧众3000余人,庙门在距佛殿五里之外,旧有“钟鼓振十里,骑马关山门”之说,可见当时寺的规模之大。
  一九八三年海会寺被列为省级重点寺庙。近年来,通过各方资助,海会寺上、中、下佛殿重新修葺一新,香客络绎不绝,海内外游客时有光临。一九八四年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为“海会寺”题字,使这座千年古刹更加雄伟庄严。
  5、扬泗寺:杨泗寺位于太湖县徐桥镇,背有狮子山,开门见泊湖,水陆交通方便。为我县唯一一座道、佛二教合一的寺庙。在太、宿、望三县交界之地香火旺盛。
  该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62),由徐桥镇商董、船帮捐建,有上、中、下三重大殿,亭台、戏楼、花院等设施,配套完善,规模宏大。
  该庙祀水神杨泗将军,正殿供奉三世佛、偏殿供奉观世音、药王、财神菩萨像。目前,由佛教弟子住持。它是徐桥镇商贾、船夫出外贸易,下湖捕鱼、祈求财源茂盛,护佑平安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正月十五、五月端阳、七月十五,寺庙举行做庙会、打平安、划龙船、放河灯等一系列带有浓郁民间娱乐的佛事活动。此外,还在庙内万年台(即戏台)演出徽剧、黄梅戏,由庙会集资,修桥补路,议办公益事业。与其他寺庙相比,别具一番特色。
  一九八六年,该寺被列为省级宗教活动场所。
  6、大中寺:又名四面寺,位于太湖县晋熙镇四面山上,北有西风洞和西风禅寺,是我县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南临太湖县城,合九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交通极其便利。相传大中寺为唐朝著名和尚法智禅师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奉旨而建。因该寺此前,为唐大中皇帝李忱幼时出家之地,故在唐大中十二年,敕“天储寺修治诸祖寺塔”时,太湖即尊旨大兴土木,于大中十三年在四面山上修建此寺。据史料记载:宣宗为表达他对四面山的铭记和对佛禅的尊崇,在修造大中寺时,朝廷运来了十二根高达10米的镌刻精细的汉白玉石柱,石柱巍然耸立于大青山上,加之建成高达20米的佛塔,使大中寺成为当时寺中之首,尽显巍峨,极具皇家气派。大中寺落成5年,唐懿宗为了表达他对父皇的曲尽孝道,对大中寺进行了扩建维修,使大中寺更加辉煌。《续景德传灯录》载有:“四面山大中寺,属天下一新崇陵万寿寺。”充分说明了大中寺在当时的地位。
  大中寺历史上有几次大的维修,也经历了两次大的破坏。一次是咸丰五年,毁于太平军之役,一次毁于文化大革命,白玉柱被破坏十一根,现仅存一根孤立于大中寺的虚墟上,佛塔也被折毁,只有的一座重达五百余斤的塔顶,铭刻了大中寺宝塔的星霜历程,现由太湖县文管所珍藏。
  7、龙山宫:龙山宫地处太湖县城北郊。古刹倚山面潭而建,寺侧合九铁路大桥跨潭而架,势若长虹,寺后旅游公路蜿蜒而过,直达花亭湖景区。千年古刹与现代交通枢纽融为一体,动静相宜,蔚为壮观。
  《县志》称龙山为本县之主山,素为“邑之名胜”、“邑之巨观”。山上奇松怪石,幽洞流泉,宛如龙头、龙口、龙鼻、龙诞等自然景观点辍其间。唐宋以来,龙山多寺庙亭台,留下了大量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为玄庙观和法华寺。相传玄庙观为汉未方士左慈所建,左慈善炼丹补导之异术,庙前有千年古松,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松影映地,有如虬龙蜷卧,为太湖四大奇景之一。宋人有联:“玄庙观中施法术;古松影里悟神仙。”法华寺相传为唐玄奘的弟子所建。唐僧自西天取经,带回天竺方竹,其弟子爱龙山之胜境,建寺弘法,并栽方竹。方竹得龙山夜雨之滋润、马路西风之吹指拂,茁壮成林,为太湖一绝。“法华方竹”遂与“龙山夜雨”、“马路西风”、“玄庙古松”同为太
  湖四大奇景。
  赵文楷在东渡琉球之后,回家省亲,曾为龙山宫题联:“十八年前此读书,方竹有情,夜雨西风龙马逸;三千里外为游宦,佛门无恙故乡北国海天同。”目前,龙山宫香火旺盛,游客不断,为我县比较著名的寺庙之一。
  8、观音寺:观音寺位于太湖县城东郊,背倚风形山,沪蓉高速公路傍寺而过。乾隆二十六年《太湖县志》记载:“观音寺,二祖禅师建。”说明了观音寺在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日本国朝圣访问团曾先后三次参拜该寺,寻根问祖。目前,观音寺是我县有名的座女尼主持寺庙,香火旺盛,也是全县著名的寺庙之一。
  9、弥陀寺:位于县西北的弥陀镇。弥陀镇因此庙而定地名。据《太湖县志》记载: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由金、张二法师建。后因历朝战乱,几经兴废。1942年12月18日,因日军飞机坠毁于弥陀、田家滩、筋竹冲,弥陀人民因此惨遭劫难,弥陀寺规模宏伟的三重殿于12月25日被日军付之一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弥陀寺被批准恢复。对此,赵朴初先生非常高兴,十分关注,且赋诗一首:“太湖三万六千顷八功德水绕灵弥陀寺百福庄严相无量光明照世间”。亲自题写“弥陀寺”寺名,而且他个人助资2万元,中国佛教协会助资3万元。弥陀寺在各级各界的关怀和资助下,现已恢复了三圣殿,使朝圣者络绎不绝。
  弥陀寺处于湖北、安徽两省及五县(蕲春、英山、宿松、岳西、太湖)交界的边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井繁华;弥陀寺又是著名的净土宗道场,享誉海内外,吸引了众多的香客、商畈、游人、文人;寺庙香火旺盛,店铺生意兴隆,文化底蕴丰厚。
  10、真乘寺:位于太湖县老城,是我县目前主要佛事活动场所之一。乾隆二十六年《太湖县志》记载:唐栲栳禅师初建古塔(文革中被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并不断扩建殿堂多处;成化丁亥(公元1467)僧祖正输粟赈济,朝延表其门曰“尚义禅门”。壬年(公元1648)冬毁于张献忠之役;康熙丁巳(公元1677)募化重修正殿;同治《太湖县志》记:咸丰五年毁于太平军之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批准恢复真乘寺;并且,原安徽省政协常委、省佛协会长仁德大和尚为该寺题写寺名。真乘寺现已恢复了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等,每日香客如云,香火旺盛,晨钟幕鼓,梵声不断,满足了信教群众的需要,成为老城一道佛教文化的风景线。
  11、龙门寺:位于城西乡方州村,系唐代古刹。乾隆二十六年《太湖县志》记载:“宋佛眼禅师扩建”。佛眼禅师乃白云守端的再传弟子。守端禅师常到龙门寺说法。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入皇觉寺(安徽凤阳)为僧。即帝位后,其师到龙门寺任住持。朱元璋因而书“第一方丈”匾额赐悬此寺。龙门寺在“文革”中毁坏,90年代被批准恢复,现有佛殿2间,比丘尼3人,因地处偏僻,香客稀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它的意思是“皈依无量觉”。皈是回来,从迷那里回来,回来要依靠什么?依靠无量觉,我样样都要觉,样样都不迷。在一切境界里面,样样都如如不动、清清楚楚,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是觉性,这里面具足圆满的智慧,具足圆满的德能。这一句名号,声声把自己圆常大觉唤醒,恢复过来。这个佛号与自性相应,佛号就是自性。一句佛号念到底,这句佛号是无量觉。觉心是如如不动的,觉相是清净无染的;起心动念,着相着迷了,那都不是真心,那是迷心、是妄心。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能够在起心动念之处,提起佛号,把念头化解掉,这叫功夫得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