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古代寺、塔及其他建筑
2014/9/8   热度:281
杭州古代寺、塔及其他建筑
一、灵隐禅寺
又名云林禅寺。在西湖西北灵隐山麓法云弄,面对飞来峰,背倚北高峰,建于东晋咸和三年(328年),一说咸和元年。相传印度僧人慧理到此,认为是“仙灵所隐”之处,于是创建寺宇。唐大历六年(771年)整修。会昌年间寺毁。五代吴越国时,曾二次扩建,当时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三百余间,僧众三千。南宋时定为禅宗五山之一,称东南第一山。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毁。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建觉皇殿,宣德五年(1430年)毁,九年重建,隆庆三年(1569年)毁,万历十一年(1583年)重修。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建。光绪年间大修。民国22年(1933年)改建天王殿。
灵隐寺原为杭州最古老的建筑群,由于天灾人祸,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未能保存下来。抗日战争时期,遭到严重破坏。1951年大雄宝殿梁塌。1953年进行全面整修,大雄宝殿改为钢筋水泥建筑。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险遭破坏,当时部分学生、工人及当地农民自发组成保护队伍,才得幸存。1975年,又进行全面整修,殿内佛像重新贴金和彩绘。
现今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东西厢房、联灯阁、大悲阁、客堂、斋堂等。天王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有弥勒佛坐像,木雕韦驮像和四大天王坐像。韦驮像相传为南宋雕造。大雄宝殿高33.6米,单层三檐歇山顶。殿正中有木雕金装释迦牟尼坐像,高19.6米,东西两旁为二十诸天。大殿后壁,塑“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故事群塑,上有大小佛像一百多尊,神情并茂。大雄宝殿前两座八角九层石塔,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为五代吴越国末期遗物。塔高11米余,是仿照木构楼阁式实心塔。两塔对称,间距42米,层层收分,每层均雕出乎座(即回廊)、檐子、柱子、阑额和斗拱等。檐子上刻出飞椽、筒瓦、滴水瓦当、戗脊等。塔身四面雕壶门和佛像,底层刻经文。雕造精细,仿造木构建筑逼真。天王殿前东西两侧经幢,为八面形多层石幢,下部须弥座为基础,左幢刻《大佛顶陀罗尼经》,右幢刻《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幢身之上为宝盖、宝珠、仰莲、短柱、伞盖、流云、覆莲和磐石等。西幢在建幢愿文后署:“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己已岁闰五月口日”。此幢原建于钱王家庙奉先寺内,后吴越国纳土于宋,奉先寺遂废。灵隐寺住持延珊于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迁建至今址,并刻有迁幢题记。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灵隐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凤凰寺
在羊坝头,位于中山中路西侧。原名真教寺、礼拜寺,因原建筑群形似凤凰,清代改称凤凰寺。据清康熙九年《真教寺碑记》载,寺始建于唐,毁于宋,元至正元年(1341年)西域人阿老丁重建。民国18年(1929年)因改建马路,将部分建筑拆除。1953、1964和1981年进行整修。寺坐西朝东,面积约2600平方米。进正门,过门厅,即为1953年兴建之礼堂;穿过短廊直通主要建筑礼拜殿。殿为砖构,不用梁架,以拱券分成三大间,每间覆以半球形的穹窿顶。两山及前檐设有券窗,屋面建三座攒尖顶,中为八角重檐,两侧六角单檐,筒板瓦垄,翼角高翘。殿内后墙有青石制“经台”,作须弥座式,枭混线脚,朴素无华,束腰雕饰竹节纹和花草。明间“经台”上为木制“经函”,雕刻阿拉伯经文,并以海石榴花、方胜合罗和回纹万字等图案装饰,配以红底贴金,工艺精细,是中国古代伊斯兰教艺术珍品。“经函”正中下方为“米哈拉布”(表示礼拜朝向的凹壁)。
礼拜殿北面,建有二层楼房一座,分别为阿訇住房与接待室。南面建有平房数间,为水房、澡房等。寺内北墙建有碑廊,共有镌刻汉文、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等碑石和墓志19方,尚有部分碑石存放于碑廊之后;礼堂内保存着印有“宋杭州定造京砖”戳记,上有阿拉伯文《古兰经》经文的方砖。
凤凰寺是杭州市仅有的一座伊斯兰教古寺院,具有浓郁的阿拉伯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的风格,反映了元代中阿两地的文化交流。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凤凰寺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白塔
在江干区闸口白塔岭。五代吴越国晚期遗物。塔旁原有白塔寺,现已不存。
白塔为白色石质仿木构雕造的楼阁式实心塔,八面九层,通高16米。基座刻有流动的海浪与山峰,寓意“九山八海”。其上为须弥座,束腰部分刻佛经。塔每层由平座、塔身和檐子三部分组成。塔身各层转角处雕出圆形倚柱,收分明显,柱头卷杀,中间设木兼柱、阑额,故每面辟成三间。其中四面的明间辟壶门,并雕出实塌大门、门钉与金环铺首,次间各雕菩萨像一尊。另四面雕佛、菩萨,或七尊、五尊、三尊,或为经变故事。佛像雕造精细,比例有度,形象生动优美,安祥慈善。塔檐深远。铺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隔跳偷心造。遮椽板、椽子、飞子、筒瓦板垄、滴水、勾头、脊兽一应具备。翼角有老角梁、仔角梁和脊饰。平座原有栏杆,现已不存,但柱洞依旧存在。平座铺作为四铺作,单杪计心造。
白塔挺拔优美,仿照木构建筑真实,雕刻精美细腻,是建筑艺术与雕刻艺术完美结合的代表作,保存至今,成为吴越古都宝贵的文化遗存。这座古塔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白塔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功臣塔
位于临安县锦城镇南面功臣山上,五代吴越国王钱鏐建。功臣山南麓钱坞垄为钱鏐 出生之地,此山原名大官山,唐昭宗以钱鏐有大功,下诏改名为功臣山。梁贞明元年(915年),钱鏐舍功臣堂建功臣寺,同时建功臣塔。
功臣塔为砖木结构,塔身砖砌筒形楼阁式,平面方形,轮廓比较缓和,继承唐塔遗制。通高2530厘米,分为五层。第一层高500厘米。塔身的每层每面都隐出倚柱、平柱和木+兼柱。平柱梭形。木+兼柱间辟有长方形门洞。通道之深度即塔壁之度。通道顶部用叠涩手法砌成穹窿顶,其中一、二两层为八角形,三、四、五层为方形。塔檐和平座都采用乎砖叠涩,出檐很浅。腰檐铺作和平座铺作的扶壁拱均为砖制;出跳构件应该是木刻,均毁,但留有残洞遗迹。各层平柱上均有柱头铺作,底层并用补间铺作一朵,其扶壁拱为重拱造,从残洞遗迹判断应是五铺作。现存塔檐很浅,而檐下却用五铺作,出跳之远,大大超过现存的叠涩檐,且现存扶壁拱与叠涩檐之间存在一定高度的距离,由此判断原来的形制,很可能在外跳会拱上架设撩檐枋,在叠涩砖的上部排列椽子,其上铺瓦。平座铺作每边三朵,从残洞遗迹判断,应是四铺作单拱造,令拱上置撩檐枋,相当三材两栔,其高度正好与平座叠涩砖的上部齐平,其上铺板,或加面砖。如果塔檐和平座的原来形制确如上述判断的话,功臣塔是现存由叠涩砖出檐的砖塔,过渡到砖木混合结构并使用木构塔檐和平座的最早实例。塔顶有覆钵和宝瓶,安装在刹杵木上。刹杵木用大梁支托,并用斜撑固定。
1963年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功臣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9月,省、县拨款重修,1984年5月竣工。
五、普庆寺石塔
位于临安县横畈镇湖山村径山南麓。石塔原建寺内,后寺毁塔存。现石塔屹立在田边。
石塔刻有题记:“大元至治二年四明吴福元刻。”六面七层,用石块仿木构建筑砌叠而成,飞檐翘角。塔高700厘米。塔基为须弥座,束腰有花草浮雕。采用老戗和嫩戗,翼角起翘较高。柱子、阑额、斗拱全部省去,平座也很浅。塔身每层各面均有壶门式壁龛,一层至三层三面为阴刻佛名,其它三面为佛、菩萨像,其中二层为释迦牟尼、普贤、文殊,三层为观音等菩萨,第四至第六层均为造像,第七层为阴刻文字,中为“皇帝万岁”,东南面为“风调雨顺”,西南面为“国泰民安”。塔顶为七级石刻相轮。普庆寺石塔是浙江楼阁式塔由盛转衰这一过渡时期的典型作品。
1963年10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普庆寺石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梵天寺经幢
位于江干凤凰山麓、梵天寺路梵天寺遗址前。共两座,幢高15.76米。是吴越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结合的瑰宝。梵天寺为五代吴越国名刹。据《吴越备史》载,梁贞明二年(916年),钱鏐迎鄮县(今鄞县)阿育王寺释迦舍利塔到杭州,建城南塔珍藏。后城南塔毁于火。乾德三年(965年),吴越国王钱弘俶重建,后改名梵天寺。
梵天寺经幢,八边形,由基座、幢身、华盖、腰檐、山花蕉叶、宝珠、仰莲、方柱、覆莲等构件层层迭建。幢顶为日月宝珠,雕刻精致,纹饰各异。基座为须弥座,共三层,底层浮雕“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龙,生动威武;上层短柱四周凿成小龛,龛内雕佛像。幢身刻佛经,左幢刻《大佛顶陀罗尼经》,右幢刻《大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两幢身均刻有建幢记,文字相同。经文为正书,建幢记行书,文末署“乾德三年乙丑岁六月庚子朔十五日甲寅日立,天下大元帅吴越国王钱俶建”。幢身之上为华盖,上端饰如意云纹,下部雕伽陵宾伽, 似有云际飞出之感;腰檐仿照木构檐子雕造,用斗拱挑出,承托檐子。斗拱每面铺间一朵,六铺作双杪单下昂偷心造,檐子雕出瓦、椽、脊、戗兽、滴水瓦当等。经幢每层短柱上刻设佛龛,龛内雕造佛和菩萨像,有一尊、三尊或七尊,形象端庄,比例匀称,各像之间配置得当。梵天寺经幢,统体由太湖石构筑,体量高大雄伟,挺立于山坡之上,历经风霜岁月,是吴越建筑可贵的实物遗存。
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梵天寺经幢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文澜阁
在西湖孤山南麓,今浙江博物馆内。
文澜阁,是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此处原为清康熙帝南巡时,在孤山兴建的行宫,雍正五年(1727年)改为圣因寺,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建文澜阁。五十二年夏起,陆续将誊抄完成的《四库全书》运抵杭,交藏文澜阁。
《四库全书》是继《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之后编纂的一大丛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纂修,历时十年始成。全书共36,300册,79,337卷,共收书3503种,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内容极为广泛,集我国三千多年来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算、舆地、科技、医学等方面著作,虽在编纂过程中,篡改、抽毁、禁毁不少不利于清朝统治的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存和整理文献的作用。全书共缮写七部,其中四部分藏内廷四阁,即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另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之文澜阁。文汇、文宗二阁毁于战火,而文澜阁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九月下旬,太平军攻人杭城时,因无人管理,图书大量散失。其时杭州乡贤丁申、丁丙兄弟合力抢救,收集散失之图书,绕道运至上海保存。同治年间运回杭州,继续出资收购散失之残书,同时多方筹集资金进行补抄。先后七年,雇员百余人,耗资五万余元,方至3396种,34,769册。辛亥革命后,浙江图书馆馆长钱恂和张宗祥又发起补抄,终于基本上恢复原貌。《四库全书》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迁至浙江图书馆收藏。
文澜阁南临西湖,背倚孤山,西接中山公园。阁座北朝南,第一进原为垂花门。二进门厅,入内即是一座玲珑剔透的假山,其旁一泓清流沿山而过。山顶东、西各建小亭一座,山后为平厅,西侧有回廊,直达三进文澜阁。平厅与文澜阁之间有一方池,以假山围砌,花木点缀,池中独树一峰,名曰仙人峰,又称美女峰。池东有御碑亭,御碑为乾隆兴建江浙三阁之诏谕。亭后,文澜阁东又一御碑亭,亭内为光绪帝题“文澜阁”三字御碑一通。文澜阁面阔六间,重檐歇山式,共二层,中间又有一夹层,实为三层楼房,建于高56厘米的台基上。楼正中悬挂光绪御书“文澜阁”匾额。阁东为太乙分清室,文澜阁于1974年8月13日被烧毁,1981~1983年重建。
1981年4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文澜阁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严子陵钓台
位于桐庐县城西南约15公里的富春江西岸富春山腰,坐西朝东,景色奇佳。
严子陵,名光,浙江余姚人,东汉初年隐士。少时博学多才,刘秀即位后,再三邀严人京授仕,严子陵坚辞不受,并隐姓埋名,在富春江躬耕垂钓,老死于家。
登钓台码头,沿山间台阶而上,即可到钓台。钓台分东西两台,为二块大磐石。相距50余米,巍峨对峙,高近百米。其中东台长16.7米,宽7.40米至11.42米,台上有亭,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屡建屡毁。现亭系1980年重建,为六柱长方形庑殿顶石亭,面阔13.6米,进深4.20米,高3.22米,亭左右三柱间有高56厘米的石条作为座栏,柱头上有元宝式雀替。亭前的“登钓台而望,神怡心旷,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柱联和“七里滩光”亭额均为书法家沙孟海所书。亭右侧稍低处有一长11米、宽5.90~10.3米石坪,坪前有瘦石,相传此石坪即为严子陵垂钓处。西台因南宋爱国志士谢翱曾登台哭祭文天祥,故又称为谢翱台,台长5.27~21.5米、宽9米,台上的石亭亦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现亭系民国初年重建,为六柱长方形庑殿顶石亭,面阔3.35米,进深3.86米,高3.55米。亭左、右、后三面围以高42厘米的石座栏。亭柱上有“君思故人重,帝座客星明”一联。亭前和亭中原有石碑一块,现无存,仅留碑座。在东西台之间山腰的三岔口上有石亭一座,名双清亭,民国14年(1925年)陈焕之建,亭面阔3.73米,进深3.6米,高4.4米,为四柱歇山顶,翼角起翘,亭后靠山壁处有高40厘米、宽26厘米的石条作座栏。亭脊有火焰状饰物和吻兽,檐下透雕花卉等图案。亭柱上有楹联“远道息尘劳,向此间坐石看云,放眼宇宙;高台瞻胜迹,羡当日耕山钓水,俯视王侯。”山下近江处又有一座石牌坊和“严先生祠”,牌坊正面透雕双狮戏球,背面浮雕鸟兽图案。坊左之祠,始建于北宋景祐年间,元末毁于火,明清几度重建,后因建水电站淹于水,现祠为新建,保留部分清代构件。祠内现藏七块碑,分别为: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刻的张浚《过严子陵钓台》题碑;明正统二年(1437年)刻的《重建严先生祠堂记》碑;明代重刻的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碑;嘉靖四十年(1561年)刻的都御史滁上胡松《过严祠书留台壁》碑;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刻的《桐邑张氏输田碑记》和《钓台四首》碑;民国35年(1946年)刻的《客星楼记》碑。
严子陵钓台是富春江沿岸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1961年4月,被公布为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重新公布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不见他人过?因为他只戒自己不戒别人。自己要守戒,不要求别人守戒,别人守戒也好,犯戒也好,与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每个人自己都守戒,这就「戒和同修」,佛法是这样要求人的。『身和同住』,大家共住在一起。『口和无诤』,没有争论。『意和同悦』,每个人都欢欢喜喜,法喜充满。『利和同均』,衣食住行,大家是平等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