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造像刊经碑
2014/9/8   热度:286
北齐造像刊经碑
北齐造像刊经碑大齐河清三年(564年)立。此埤几经迁徙,多次重立,原位于巨野县大义镇小徐营村西石佛寺。解放初期寺废,大量石刻造像俱残毁或散佚,唯刊经碑幸存。1989年文物复查时发现,1990年,暴风雨中被倒塌的窑场工房击倒,碑身断为两截,现藏于巨野县文物管理所。
此碑为高浮雕蟠螭额像碑,素面方座,座高26厘米,长135厘米、宽90厘米。碑身高290厘米、宽88厘米,侧宽17厘米。其中碑首高55厘米,浮雕4龙交缠盘绕于两面,龙首下垂,舞爪拱珠,设龛造像一铺三身。主尊为佛,高25厘米,跣足立于圆台上,双臂被毁,面部亦残。面相方圆,耳大垂肩,高肉髻,著袒右肩袈裟,衣纹呈阶梯形,稀疏清晰,排列有序。两侧为菩萨,高23厘米,体态婀那,面佛相向跣足立于圆台上。头戴宝冠,上着帔帛,腰系带,腹部饰一圆形物,下着衣裙。左侧者右手执莲蕾,左手抚于胸,头部残。右者面相丰满俊秀,左手执莲蕾,右臂残缺,仅存手部,持一物难以辩认。据碑文有“华严经”字样而断,这组造像当为华严三圣,即卢舍那佛与文殊、普贤二菩萨。碑额整体构图巧妙,布局得当,雕刻精致,技法娴熟。从形制的风格来看,显然与山东其他地区的像碑多圆首、圭首有所不同,而与河南地区的像碑相近似。巨野县近壤于豫,此碑应是受其像碑艺术影响的产物。
碑阳刊经文8行,共计201行,主要内容为佛说破斋者堕饿鬼地狱。书体为隶书,字径10—11厘米章法字距小于行距,宽结舒展,典雅端庄。结体严谨而不拘泥,个别点划有意出奇移位,以方整中求变化,以平稳中见灵动。其用笔多为圆笔,笔画浑厚丰满,敦朴遒劲,承其隶书法度,又露楷之端倪,横折笔出现楷化现象,显现出浓厚的时代艺术风格和特色。此外,此碑较多地使用了别体字和变体字,个别字沿袭了小篆的笔画结构。同时,还出现了4个简化字,是迄今已知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我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上推到南北朝时期。
碑阴亦蟠螭首,二龙拱珠设题额,额刊德主姓名,6行26字,字径5厘米,正书体。下刊发愿文及布施人150余人,碑左、右两侧均刊有诸题记,字迹多漫漶磨泐。右侧面为“大安元年三月十八日再 □立碑人本村徐忠等陈塘闫希记”、“弘治十年十月十七日重立住持道女大都维那贺芒女”“发心季□化主圆学”,“大齐河清三年太岁在甲申七月八日讫功”。碑左侧面刊小字一行44字,“时大元至正三年仲夏良日住持大明院沙门德渊同乡僚闫敦武等同竖石日再移石碑永为后志王世荣移刊”。
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气势恢宏、造像精美、刊经之辉煌、书法之雄浑为不多见。清代以来,碑学兴盛,《山左金石志》、《环宇访碑录》、《山左访碑录》、《山左汉魏六朝贞石目》等著作以及《巨野县志》均进行了著录和考证。此碑的再发现,丰富了山东地区北朝时期刊经碑的资料,对于研究与其周边的河南、河北等地造像刻经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研究我国汉字发展演变和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如果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事情都是迷惑颠倒,你这句佛号叫白念了,那不叫念佛,那个叫有口无心,正是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是念念中提醒自己要觉而不迷!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佛号虽然不念了,我们全神贯注,把事情做得很圆满,这也叫念佛。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一句佛号是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要觉而不迷。这一句佛号,声声都是唤醒我们自己的本觉心!所以要知道,念佛,念是今心,现前的心,佛是觉,我现在这个心觉而不迷,这才叫念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