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宗历史源流
2014/9/8   热度:166
慈宗历史源流
当年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弥勒授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于未来世继登大雄,作贤劫第五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对从说法,度无量众生。”且于众中当众宣说:“是弥勒菩萨于未来世,当为众生作大归依处。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弥勒菩萨成正觉时,如此行人见佛光明,即得授记。”并告诸大众:“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当作是观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愿生弥勒前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若见一天人、见一莲花。若一念顷称弥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闻弥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敬礼弥勒者,除却百亿劫生死之罪;设不生天,未来世中龙花菩提树下,亦得值遇,发无上心。”是时无量大众即从坐起,顶礼佛足、礼弥勒足,遶佛及弥勒菩萨百千匝。未得道者各发誓愿:“我等天人八部,今于佛前,发诚实誓愿,于未来世值遇弥勒,舍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以此缘故,后来有许多贤圣皆精进修行,命终上生兜率陀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或于世缘未了,而于定中至内院亲听弥勒说法者,亦不乏其人。在印度古代,兜率往生之信仰颇为盛行,故高僧大德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并蒙弥勒菩萨化度之记载极多。据巴利文《大史》所载,公元前二世纪顷统治锡兰之木杈伽摩尼王,于临命终时,自某长老闻说弥勒菩萨及其居处之事。未久,王即蒙弥勒自兜率天乘车来迎,生彼天中。另据《出三藏记集》卷十记载,婆须蜜、弥妒路刀利、僧伽罗刹皆升于兜率天。其中婆须蜜继弥勒之后作佛,号师子如来,弥妒路刀利号光炎如来,僧伽罗刹号柔仁佛。又据《婆薮槃豆法师传》、《大唐西域记》卷五等所载,无着、世亲、师子觉等亦获往生或发愿往生兜率净土,其中无着即于内院闻法,返回娑婆后,述弥勒所说《瑜伽师地论》。此外,其它类似之记载不胜枚举。日本方面,最早有关弥勒信仰之记载为钦明天皇十三年(551),自百济请得一尊弥勒石像,并营建佛殿以供奉礼拜,其后兜率信仰渐盛,发愿往生者极多,如高僧空海(774~835)即其中著名之例。
于我国,自东晋以来即盛行兜率往生之信仰。据《梁高僧传》卷五及《名僧传抄》之《道安传》、《僧辅传》、《昙戒传》、《道汪传》、《僧印传》、《法盛传》等所载,道安及其弟子法遇等八人于生前立誓往生兜率,后果感得宾头卢教习浴供之法,后得兜率天之伎乐现身来迎。其后,僧辅、昙戒、道汪、僧印、法盛等诸师,亦皆效法道安往生兜率之事,先后发愿往生彼天。于是,弥勒兜率信仰盛行。整个南北朝时代,是弥勒净土信仰的黄金时代,高僧辈出。在《名僧传》中记载有智严、法盛、惠绍、惠榄、道法、道矫、昙副、昙斌、昙济等许多高僧,皆习弥勒净业。灵味宝亮盛讲《法华》、《成佛》、《十地》诸经论均十遍以上。光统律师、大统法上、净影慧远以及净影善胄四代修习弥勒业。另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法苑珠林卷十六·赞叹部》,及《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宋高僧传卷十四·道宣传》等载,玄奘及弟子窥基、四分律宗之祖道宣等高僧,皆以往生兜率为临终大愿。玄奘且作《赞弥勒四礼文》,窥基撰《弥勒上生经疏》等,以倡导兜率往生之信仰。此外,《续高僧传》卷八、卷十二、《法苑珠林》卷十六等,亦皆详举有关僧俗发愿往生兜率之记载。唐朝白居易等百四十人亦于洛阳长寿寺结上生社,发愿命终生兜率内院。五代时期,弥勒信仰仍然是净土信仰主流。五代之后,有辽代非浊、宋代守千、元代志德、明代如惺、清代弘赞等皆誓愿上生弥勒净土。于近代,如太虚大师、灵涛上人、慈航菩萨、虚云和尚、优昙法师、演培法师、法因法师、明玉法师、茗山长老乃至刚刚上生的幻生长老等一代高僧,皆发愿往生弥勒净土之内院。现在,海峡两岸,相继恢复成立了台湾、湖南、上海、江苏等许多“慈宗学会”,意在弘扬弥勒净土,绍隆佛种,开升天路,趋菩提果。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父母不信佛,这一生不能得度不要怕,自己要往生。自己往生了之后,你的父母不管在哪一道,你看得到;他什么时候能够接受,你马上化身来度,这叫真正孝顺。你现在为了度你父母,一天到晚心里烦得不得了,好了,父母没去得了,自己也去不了,这个可惜!只要自己成了佛,你的家亲眷属可以说早晚的事情,没有不成佛的。因为他过去跟你有这个缘分,缘分很深,“佛不度无缘之人”,到他回心转意的时候,智慧现前,业障少一点的时候,你一说他就会听、就会接受。念佛往生也不完全是这一生的事情,来生来世还可以,问题就是我们家人要有一个人真的往生。只要这辈子有一个人往生,我们都有救,早晚都有救;如果我们都堕在到六道里头,谁来度我们?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