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古寺--禅窟 生活窟


2014/9/8    热度:339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泾川石窟长廊
  泾川县沿泾河 的312国道两侧分布着南石窟寺、王母宫、千佛寺、罗汉洞、太山寺、丈八寺吊吊塔等石窟群。具体存在多少石窟,前人未进行过系统的调查。2000年春,在张怀群、杜玉明、王秀成等人的策划及随后的实地逐一调查下,竟发现石窟总数达512个。经省文物部门核实后,全国颇有影响的新华网甘肃频道发布了《泾河两岸惊现百里石窟长廊》一文。随后《中国文化报》、《人民政协报》、《西部商报》、《兰州晚报》、《甘肃日报》、《兰州晨报》、《光明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竞相发表消息或摄影报道。在已查明并绘图的512个石窟中有400多个是禅窟和僧房窟,比敦煌北区243个同类窟多近一倍,新华社消息称:泾川“禅窟、生活窟的规模居全国之首”。其中的“支提窟”(塔庙)在证实着它是中国首批石窟,泾川是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整个石窟长廊可分为5个石窟群,它们虽相互联系、依托但不属同一时代。
  南石窟寺石窟群主窟(1号窟)位于泾川县县城东8公里的蒋家村泾河北岸。以1号窟为中心,东西沿泾河峡谷岸延续10公里内分布着200多个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石窟龛。1号中心窟开凿在距地4.2米的红砂岩壁上。据《南石窟寺之碑》明确记载,建于“大魏永平三年(510),岁在庚寅四月壬寅朔十四乙卯”,是“泾州刺使安武县开国男奚康生造”。窟深14米,高14.9米,宽17.94米,平面呈长方形。窟顶为覆斗形,窟门方形,门外两侧开有护法神龛,内分别雕有多闻天王和持天王像,并刻有对联:“洞府无言传妙义,刚直随在护慈心”,楣刻“锁住白云”。门顶部开有方形明窗。窟内正面石坛上雕有高7米7身佛像,应“七佛天中天,照明于世间”之义,每佛两侧各雕有高5米计14身胁侍菩萨,前壁门两侧,各雕一身高5米弥勒佛,均为立姿。佛像体态清俊,神情肃穆;菩萨体形修长,婀娜多姿;二者对比鲜明。窟顶东、西、北三坡浮雕“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宫中歌舞”、“拘尼树塔”、“夜半逾城”、“树下思维”等佛传故事;南坡浮雕“舍身饲虎”本生故事。4号窟高2米,宽1.5米,是护法神龛。龛内东侧雕增长天王,西为广目天王。5、6、7、8号四个窟龛内雕有四身护法天王。
  窟群中201号为酷似印度“支提”窟的窟龛,形制特殊。编为80号的窟竟开凿在距地面高20米的半山腰上,深1.8米,宽5米,顶部只雕出一戴有吉祥图案宝冠的高1米的佛首,此谜难解。1号中心窟向东延续还有50多个石窟,其中27号、28号窟是由栈道连通。28号窟内还有一竖井,窟东端有一椭圆形洞直通崖外。33号窟因人迹罕至,保存完好,窟内平顶,面积近30平方米,内有供对外观察、了望位置。此窟与34号至37号窟洞内相通;而通向34、35号窟则以8米多长的甬道相通。34号窟后另有一低于该窟的小型窟,似作贮藏室之用。这些窟洞通窟、窟套窟,且多开凿在悬崖峭壁上,令人感到神秘莫测。
  南石窟寺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设南石窟寺文物管理所专司管理。
  王母宫石窟群主窟位于泾川县城西1华里的回中山下,窟群范围则包括甘家沟经蒋家桥南至何家坪一带近百个石窟,主窟编号为499号,处于泾、两河交汇处的西畔。据专家认定,此窟开凿时间应在北魏太和年间,即公元477—499年。窟表存有清代三层木构凌空楼阁,窟内为方形,连同外洞平面则呈长方形。窟顶最高处距内窟地平面13.38米,宽12米,窟口至窟底深19.4米。窟内中心方形塔柱呈“回”字形,中部八棱形。塔柱南北两侧各有一高2米、宽0.9米、长由3.8米和2.5米“L”形甬道相通。塔柱四面和窟内南、北、西三壁均为三层,遍雕大小造像200余身,最高者4米为面向窟门为半跏趺于莲台上的释迦佛。最小者高为0.3米。中心柱上浮雕有“象技”、“斫树”、“占梦”、“捧食”等佛传故事。整体上宏大精微,造像大小相间,佛、菩萨、供养人、飞天、大象等各得其位,或褒衣博带,或裸体示力,或庄严端坐,肃穆静态,或禅裙微摆,展身欲舞,或显北魏格调,或呈盛唐风采。
  196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汉洞石窟群主窟位于泾川县罗汉洞乡罗汉洞村境内。窟群范围西至王家沟,东至韩家沟15里长的泾河南岸,计有大小窟龛160多个。主窟入口处遗存北魏立佛石像一尊,高6米。而原有千佛嘴岩面上的石窟及其雕像多毁,只残存北魏造像10多尊,风化严重。现存清霄洞300号主窟尚可反映此处石窟的特殊风韵,它是从唐宋至明清佛事活动中心的所在地。主窟为平顶四柱式方形窟,顶高4.5米,宽10.6米,深9.2米,面积97.5平方米。窟内有一边长各5.4米的方形石基坛,高1米,四角有高1.2米的方形石柱,柱顶浮雕斗拱,柱面饰以彩绘,显现出8条神形兼备的神龙。窟两壁有浮雕彩绘耶鹿苑说法壁画。主窟西侧原有“十六罗汉洞”,现仅存龛位,雕像已被破坏。
  2、云崖寺石窟群
  位于庄浪县韩店乡东南关山峡谷中,以主窟云崖寺(亦称主山白云洞)为中心,方圆5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大寺、红崖寺、竹林寺、西寺、乔阳寺、佛沟寺、金瓦寺以及殿湾、店峡、木匠爷崖和三教洞计12个石窟,构成较集中的石窟群。现已发现73孔石窟中有造像22尊、塑像128尊、壁画60余平方米,题记和发愿文石刻8方。据考古专家研究断定,石窟始凿于北魏,明代尤盛,清末式微。
  云崖寺窟据旧县志记载,云崖寺之名缘于宋代僧人法印在洞窟修行,“以洞朝夕多云,而云多白”,四时“洞中出云, 洞上盘云,洞前云驻,洞底云擎”,因此而得名。石窟开凿在西崖高约80米的峭壁上,分上、中、下3层,计有窟龛19处,现存石造像20尊(含残身),另有泥塑像72尊。第一层距河床约19米,呈约500平方米平台, 昔称贮香台。现有大佛殿和灵官楼各一座。平台下原有石庵。第二层平面长达60米,宽只有2—3米,崖壁凿石窟10座。1号窟为方形平顶,已残。后修木构二层楼,药王洞有小龛一座,内雕三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号窟亦是平顶,略呈方形,内凿马蹄形低坛,其上为马蹄形高台座。窟宽2.28米,进深1.65米,高1.65米。造像组合为三佛六胁侍菩萨,初凿雕于西魏至北周,后几经兴废。3号为方形浅窟,宽2.57米,进深0.57米,高2.7米。现存一残缺造像,初创于北周。4号为拱形敞口窟,宽3.82米,进深1.05米,高4米。龛内有一佛二菩萨造像,风化严重,为北魏早期开凿。10号为方形平顶窟,宽7米,进深8.5米,高5.65米。仅存造像桩孔和柱洞,残存壁画可辨火焰纹和云纹。靠门左、右壁碑刻为《主山云崖寺成碑记》和《云崖刊石撰书碑》,均刻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系明代开凿。由二层经悬梯达三层窟台,其长30米,宽2—3米,有两窟,编为6号、7号。6号为方形平顶大窟,宽7.2米,进深4.25米,高4.7米。内有马蹄形石坛,正壁为三佛二菩萨,主尊佛高1.55米,面相浑圆,袈裟下垂,右袒,衣纹华丽,风格浑朴。左、右侧佛高分别为1.42米和1.35米,造形相似,惟手势不同。三佛均为坐式,神情和服饰颇显艺术功力。二菩萨为立式,左高1.78米,右高1.84米。窟内左、右壁及主佛顶部皆凿有小龛,有残存造像。7号窟凿于距地面约60米岩壁上,为方形平顶窟,宽9.8米,进深6.1米,高4.05米。正壁凿有三龛,内有三佛,中、左二佛高分别为1.48米、1.44米,右佛1.32米,均为坐式。左壁一龛内佛高1.38米,右壁龛内佛高1.41米,各有菩萨二身。窟门左右均有长方形坛基,坛基上各有三菩萨。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红崖寺窟位于云崖寺东5公里,前临红崖寺沟。14处窟龛分布在长200米、宽50米的崖上,呈“一”字形排列。1号为方形平顶窟,宽5.1米,进深1.5米,高3.2米。仅存部分壁画,可显明代风格。2号亦方形平顶窟(俗称文王百子洞),宽4.5米,进深5.5米,高4米。正壁为坐式佛造像,佛背光为高浮雕,其下有长方形石坛。左壁浮塑菩萨像。右壁尚存19尊小型泥塑,分4层排列。窟顶绘八卦太极图。窟龛和造像应是明代遗存,泥塑等出于清代。3号为方形平顶窟,宽4.85米,进深9.5米,高4.8米,正面有马蹄形高坛,坛上凿低台座。东、北、西壁皆有0.2米肩台。正面壁上密布造像桩孔,造像已毁。左右壁原有造像俱毁,仅存背光和头光显痕。5号窟亦为方形平顶,宽5.1米,进深5.3米,高4.3米。造像已毁,仅存三尊造像背光和头光显痕,除窟门外三壁皆有肩台,曾有造像35尊,现尚存部分佛头光,原有崖阁建筑皆毁。开凿于明代。12号窟亦称千佛洞,方形平顶,宽5.5米,进深10.45米,高4.7米。正壁前有长方形坛基,宽2.1米,高0.45米,长3.2米。坛基上仅存1.5米须弥座。除窟门外三壁依岩体凿八层宽0.4米窄台,每层间距0.4米。依残迹推断,原有泥塑小佛像应为1210尊,此为全部窟群中最大的。
  大寺窟位于云崖寺窟东1公里的崖壁上。编有12号(孔),形制基本相同,均为方形平面窟,仅6号窟存一佛二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北周、隋唐风格明显,后世曾予装饰。
  乔阳寺窟位于云崖寺窟西北5公里张家嘴子村北。有窟龛三孔。1号窟系利用天然岩洞修凿,宽12.3米,深4.6米,高10米,顶为穹隆式。内正壁凿有三个方形台座,造像残损,壁上端存浮塑山形及城门等装饰,有明代风格。
  朱(竹)林寺窟位于云崖寺窟西北4公里云崖河与店峡河交汇处。窟龛分布在长100米、高80米的崖壁上,洞列5层,有编号窟龛5孔。现仅1号窟存造像4身,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右侧菩萨已失),均为石胎泥塑。为唐代中晚期开凿。有关专家确定此窟造像为元代。其余各窟造像皆失,3号窟为明代开凿。
  佛沟寺窟位于云崖寺窟西北佛沟门村东1公里处崖壁上。有窟龛五孔,原有栈道和造像均毁,其中第二层有大量桩孔遗迹。1号崖有摩崖三佛造像,高约3米,风格古朴、浑厚,属北魏晚期遗存。3号窟亦称响铃洞,因飞鸟出入发出响声悦耳得名。用望远镜可见窟内有造像一尊。
  木匠(爷)崖窟又名舍身崖,位于云崖寺窟南0.5公里距朱(竹)林寺河床高500米处,宽15米,进深5米,高约8—10米,窟下存零星桩孔,窟内存一泥塑像,呈现宋代风格。
  三教洞窟位于云崖寺东北约三公里距朱(竹)林寺河床高约500米处。宽2.85米,进深3.4米,高2.5米,为方形平顶窟,内存石造像六尊;浮雕三处九组,内容为佛本生故事及“礼佛”、“飞天”等图。正壁三造像中为释迦,左为孔子,右为老子。造像具元代风格;有明嘉靖二年(1523)发愿文。此窟原为三佛窟,后改造像为佛、释、道三教,改造年代当在宋元时期。
  陈家洞(又名龙眼山寺)石窟位于庄浪县通化乡陈堡村东北峡谷北岸。现存九窟分布在长百米、高60米的峭壁上,惟以窟前巨石摩崖造像为最。巨石高5.5米,宽5米、长5米,东侧平正面上,雕有三世佛。三佛均为立式,中间佛高5.1米,施无畏与愿印;右侧佛高4.9米,左侧佛高4.7米,均施无畏印,虽历经千年以上,仍保存完好。在三佛背光处雕有小佛13尊于莲台上呈跏趺坐。在大佛左侧石壁上刻有金代天德四年(1152)“梁石记志”题记。三佛造像具典型北魏晚期风格,断为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512—515)前后,具有较高历史和艺术价值。造像右侧有唐代风格残砖塔一座。
  葛家洞石窟位于庄浪县永宁乡韩家峡口村东北深谷中,与陈家洞石窟隔山相望。存石窟四座,摩崖石刻数处,有明天启四年(1624)、清顺治十一年(1654)重修题记。
  3、石拱寺石窟群
  石拱寺石窟群位于华亭县上关乡半川村,面临秀水河,背依半山石崖,与相距仅四五公里的陕西省陇县道教著名胜地龙门洞遥相辉映。窟群东西长约120米,距地面高约20米。现存14个窟龛,其中编为2号和6号窟,各自进深、高、宽皆为10米;内原有造像多已毁,仅存2号窟东侧菩萨造像和零星残迹。两窟内还有数十尊高不足1米的供养人浮雕以及金刚、力士造像尚幸存。其余各窟均属中、小型,内多雕有一佛二菩萨和二弟子。11号窟保存较完整,位于窟群中心位置。正面雕像精美,顶部雕有4组8尊飞天,南壁供养人造像亦灵动如生;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和二弟子。7、8两窟,内均雕释迦、多宝二佛对坐说法佛传故事。总体造像具有北魏晚期明显特色。而2号窟菩萨造像,其体态、面部及服装、璎珞显示出盛唐特色,断为唐中宗至武则天当政时遗存;12号窟有一北魏造像头部,施以一层泥塑,显现北宋时特点,其旁有金代天德二年(1150)的题记。1981年,经省文物部门审定开凿时代为北魏至宋,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山石窟·佛爷崖石窟红山石窟位于华亭县安口镇西北红山,现存17窟,内无雕像。专家断定开凿于唐代。
  佛爷崖石窟位于华亭县安口镇西今华亭第二中学背后山上,有石造像12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起念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叫一心执持名号。一起心动念的时候,你不要管它,善念也好、恶念也好、染念也好、净念也好,不理会,马上把它转变成阿弥陀佛。古人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是教我们妄念一起,要立刻转成“阿弥陀佛”;叫“阿弥陀佛”念念相续,不要中断。我们业障习气有第一念,第二念就变成阿弥陀佛了,这叫伏烦恼,这叫做功夫成片,三辈九品里面是下三品往生,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