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佛教略史(一)
2014/9/8   热度:375
湘西黔阳佛教,始于汉朝。有无名僧在镡城县(即黔阳)古佛山修真,掘地发现范铜古佛一尊,遂建立梵刹于斯。是为湘西怀化佛教之始。
東漢建安十八年(213)癸巳,无名棲止鐔城鄜梁山,掘地得範銅古佛,金身曆劫不壞,有光出肉髻中。異之,乃建寺於山頂,名曰“古佛寺”。
東漢建安廿三年(218)戊戍,无名得《道行般若經》十卷,因棄黃老而習浮屠。
五代时期,湘西各地纷纷建立寺院,如麻阳锦和的同天寺、黔阳安江的广福寺等,均是湘西佛教重镇。
後周廣順元年(951)辛亥,黔陽安江廣福山勝覺禪寺始建,佛教禪宗開始傳入黔陽安江一带。
宋朝以后,湘西佛教重镇移到了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除了在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弘扬禅宗的仁绘禅师以外,还出了一个在禅宗历史上承先启后的高僧,这就是临济宗杨歧派断桥系的方山文宝禅师。
宋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开山月蓬禅师(1017—1083),巫州何氏子。少年出俗。圆具后,行脚江湖。状貌古怪。善绘佛像,得古人体韵。《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二有载。参杨歧方会法嗣石霜守孙得法,为临济宗第十一世,杨歧派第三世,杨歧方会法孙。
宋熙宁四年(1041),月蓬禅师游化黔阳,见龙标山堪为兰若,遂开山结茅,创建普明禅寺,是为黔阳县城佛寺之始。
宋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仁绘禅师,青原下第十世,云门宗雪窦显禅师法嗣。始住鼎州德山,后来移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大扬云门宗风,一时僧侣云集。
有僧问:“如何是不动尊?”师曰:“来千去万。”
僧又曰:“恁么则脚跟不点地也。”师曰:“却是汝会。”
上堂:“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山僧即不然,至道最难,须是拣择。若无憎爱,争见明白?”
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丙戌,黔陽龍標山普明寺重修,魏了翁撰《重修普明寺碑記》。
瑞岩方山净土禅寺文宝禅师(1255—1335),宋潭阳(今湖南湘西黔城、芷江一带)人,姓葛氏。
少时随父亲宦游。一日于杭州净慈寺饭僧,偶阅《坛经》,见永嘉玄觉到曹溪。绕六祖慧能三匝,振锡一下,卓然而立。
六祖慧能说:“大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来,生大我慢?”
永嘉玄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慧能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永嘉玄觉答:“体取无生,了本无速”。六祖慧能说:“如是,如见”。
永嘉玄觉方具威仪礼拜。然后告辞。六祖慧能说:“返太速乎?”永嘉玄觉答:“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六祖慧能说:“幡知非动”。永嘉玄觉答:“仁者自生分别”。六祖慧能说:“汝甚处得无生之意?”永嘉玄觉答:“无生岂有意耶?”六祖慧能说:“无意谁当分别?”
方山文宝于此通身庆快,如获旧物,不胜踊跃。遂举黄梅衣钵因缘,问净慈寺石林行鞏禅师说:“既不会佛法,为甚又绍祖位?”
石林行鞏说:“不但祖师,大有人不会佛法,亦绍祖位”。
方山文宝当日乍入禅道,石林行鞏入泥入水,来引导方山文宝,可谓血心片片。方山文宝不识好恶,当面错过。
方山文宝又问石林行鞏说:“和尚还绍祖位否?”
石林行鞏说:“若绍祖位,即会佛法”。
此时,虽然不会石林行鞏意思,幸具信力,大起疑情,必要讨个明白,即求薙染。
后与天界日禅师结伴,参见数员知识。虽然没有什么利益,实赖东敲西击之力。
曾经在四明阿育王寺,看见有僧持佛鉴无准师范禅师《上堂语》至,一见知为本色道流,心心念念想去见他。
一日,忽闻朝廷旨下,诏住径山。其心喜之。不数月,杖锡果驻径山。时与天界日禅师相见,相依极久,凡佛祖公案,一一会尽。惟不会“四方八面来的因缘”。请益至再,终不为说,教令返观自看。
不期佛鉴无准师范禅师示疾,方山文宝同众请鉴遗偈。鉴乃执笔,顾山僧而书偈曰:“来时空索索,去也赤条条。更要问端的,天台有石桥”。
方山文宝禀命往觐断桥妙伦,于阙情每每入室,应机了无留碍,断桥妙伦笑而不语。方山文宝发急不已,凡入室请益,每蒙赐棒。
一日,甚是迷闷,危坐寮中。忽然看见一个同居一寮的禅僧,拿纸烛将进门来。面前豁然。平生宝惜,一时没有了。顿觉身心如琉璃一般。山河大地,亦如琉璃相似。内外明彻,无纤毫隔碍。始知断桥妙伦垂手处、脚跟下,好与二十拄杖。
次早,入方丈室,向断桥妙伦通抱昨天所得。断桥妙伦一气举了数则公案,勘验方山文宝。方山文宝一一回答,了无滞碍。
断桥妙伦又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语,方山文宝仍然从容答复。断桥妙伦只是不肯定方山文宝的证悟。
断桥妙伦又招方山文宝近前,以手作砍势,说:“侍者,你到底欠这一刀在!”方山文宝愤然走出,大声叫屈。断桥妙伦只是不肯。
斋毕,普请。在择菜的时候,断桥妙伦少刻来到。看见方山文宝手也懒动,遂问:“择菜择得干净么?”方山文宝回答:“干净极了”。断桥妙伦伸手向菜篮内拾起一茎苋菜根,掷在他面前,说:“这是什么?”方山文宝于此脱然无碍。
断桥妙伦挝鼓升堂,对大众说:“宝侍者彻悟也,移单入首座寮”。方山文宝如此也不疑佛,也不疑祖。五家宗旨,千七百则公案,也不疑了。到这般田地,才成得个无事人,优游天地间。真是逍遥,快乐。世出世间,无有一物可比。
后出住台州瑞岩方山净土禅寺。据室:“升夫子之堂者,闻其道;升老君之堂者,观其好;入山僧之室者,觅甚椀?”以拄杖连卓三下。
上堂,震声一喝,曰:“此第一义谛,一弹指顷,顿空尘劫;不涉津梁,直入宝所。为甚落在古田和尚椎下?众中有辩得出者么?”
全真道士请上堂:“千斤石辊水上浮,四两葫芦沉到底。火烧狗尾猪头焦,南辰鼠入北斗里。汝等诸人这里具得一双眼。不但本命元辰有个落处,四威仪中着着有出身之路。”
上堂:“碧桃爱春风,黄菊喜秋雨。”蓦然拈拄杖云:“这个,不涉春秋,活如龙,雄如虎。”卓一卓,云:“这里,也有权,也有实;也有照,也有用。诸仁者,作么生?”正在商量时,有僧出来,便喝。方山文宝便打,云:“你也不怕旁观者晒笑?”僧拟议,方山文宝又打。
一日,方山文宝为众挂牌,入室垂语,说:“南泉斩却猫儿时如何?”众人对语,皆不契合。适有一仆人在旁边,忍不住说道:“老鼠做大”。方山文宝大笑,说:“好一转语!只是不合适从你口中说出来”。
凤山一源真灵前来参师。方山文宝举“赵州勘婆子”话诘之。一源真灵对曰:“尽大地人,不奈赵州何。”方山文宝曰:“我则不然。”一源真灵问曰:“和尚作么生?”方山文宝曰:“尽大地人,不奈婆子何。”一源真灵于言下有省。
天台无见先覩问:“如何是佛法大义?”方山文宝张口吐舌以示之,无见先覩罔措。方山文宝拈拄杖将无见先覩赶出。无见先覩即去参珍公于天封。理前话未竟,珍公亦将无见先覩打出。无见先覩复返西庵途中,把滑有省。及见方山文宝,方山文宝曰:“汝返何速?”无见先覩答:“和尚此时打某甲不得。”方山文宝问:“天封与你道什么?”无见先覩即述途中因缘,方山文宝又打。无见先覩虽然有所契悟,终不自肯,遂筑室华顶,精苦自励。一日作务次,涣然顿释所疑。走瑞岩方山,呈己所解。方山文宝以偈证曰:
道人得得出山来,尽把襟怀对我开。坦坦平平如镜面,澄澄湛湛绝纤埃。
忽然得个转身句,衲卷寒云便归去。万八千丈华顶峰,一笑裂开铁面具。
家山到后绝思维,拗折鸟藤拄竹扉。粪火堆中消息好,芋香便是道香时。
方山文宝即以源流并法衣付无见先覩。付法偈曰:“此心极广大,虚空比不得。此道只如是,受持休外觅”。
天台无尽祖灯来参。方山文宝竖拂子曰:“是什么?”无尽祖灯亦曰:“是什么?”方山文宝曰:“与我除却四大,别道一句。”无尽祖灯从东过西,方山文宝垂左足。无尽祖灯从西过东,方山文宝垂右足。无尽祖灯近前,叉手而立,方山文宝拈拂便打。无尽祖灯便礼拜。又一日,无尽祖灯问方山文宝:“达摩西来,未审传个什么?”方山文宝曰:“你道东土人,曾少什么?”无尽祖灯曰:“既不少,神光为甚立雪断臂?”方山文宝曰:“只图破家荡产。”无尽祖灯于言下大悟。
方山文宝尝设三问,以勘验学者。曰:“真正出格高流,如良马见鞭影。而行中下之士,何堪希冀?凡云水高人,下语恰当者,破院子两手分付。”
初问曰:“撑铁船,过海底人,为什么要向针孔里叫屈?”
复问曰:“既是临济大师,为甚还入拔舌犁耕(地狱)?”
再问曰:“那边不立,这边不行,截断中间,为甚不住?”
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正月初七日,书偈毕,掷笔而逝。有《瑞岩方山宝禅师语录》一卷行世。为禅宗南岳下二十二世孙,临济宗下十八世孙,杨歧派下十世孙。传法天台无见先覩、天台无尽祖灯、松源秋江元湛、凤山一源真灵、天宁镜堂真古及丁生居士。天台无见先覩传法福林无闻智度;天宁镜堂真古传法则中机度。
元順帝至元四年(1338)戊寅,陳友諒游古佛山,並題聯:一帶乾坤身外小,兩輪日月眼中低。明宣德間刻於山門。
元順帝至正五年(1345)乙酉,黔陽安江勝覺寺複修。
元順帝至正七年(1347)丁亥,蒙古人朵爾赤雲甫監修《黔陽縣誌》等湖南最早的地方縣誌。中峰明本法嗣崇照,途經黔陽,乃建蟠龍寺。
到了明朝,湘西佛教重镇又移到了黔阳。这里有龙标山普明禅寺突空智板禅师、碧天清空禅师、仁绘德禅禅师以及弘扬华严宗的黔阳荷叶庵桑正等。
明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突空智板禅师(1381—1449),不知何许人,姓氏未详。系临济宗第二十五世杨歧派断桥系方山下碧峰性金禅师第七世孙,无际明悟禅师三传弟子,月澄耀澄禅师再传弟子,千峰镜秀禅师法嗣。
正统元年(1436)游黔阳,见龙标山普明古寺残败,遂重新之。
正统十四年(1449),苗民起事,突空智板禅师寂,禅寺遂毁。
明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碧天清空禅师(1439—1510),临济宗第二十七世,突空智板禅师法孙,无尽慧海禅师法嗣。
明成化八年(1472),游黔阳,遵师命重兴祖庭龙标山普明禅寺。邑令应天坚远陈公钢於普明禅寺,亦多有眷顾。 成化二十三年(1487),铸大钟於钟楼。王守仁贬贵州龙场驿,曾与碧天清空有交往。
清末民初黔阳诗人谢祖乾所撰《荷叶庵记》载云:“荷叶庵,镡城东北七里,诸山环绕,圞团僻幽。中有塘,广约二亩许。屡蓄荷。钱叶溢水面,清香扑鼻,碧圞可爱”。此文记载,此庵由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株山高逸谢上贤开创。錾“荷沼”、筑“琴阁”、植梅树、崇祯年间(1628—1644),谢上贤坚志诚意鸠工修塑佛像,以家产供香火。1612年后易家手闢为庵,修真事佛,以终余年。因爱荷叶生香,遂命池为“荷叶塘”、名庵为“荷叶庵”。后人私謚谢上贤为“桑正公”。
桑正公,明代僧人,俗姓谢,讳上贤,黔阳株山人。公性喜浪游,素有异志。崇尚佛学。隐姓埋名,与方外交,受异人修真术。与堂弟上拔公宦迹江南宁国府知府,曾依雪浪洪恩习学贤首教。后依麻城东山香岩碧空性湛学《华严》,并从之披剃。后返黔阳。尝从蜀江长龙山昙华寺沙门东沧性福律师受具足戒。师常芒鞋破衲,终年不易。行脚、居庵,皆如此。
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李定国攻沅州、克靖州,声势浩大,战乱频仍。当地匪贼亦乘机掠抢。当群贼逼至荷叶庵,欲掠寺产时,师端坐庵前长椅,挥足尖芒鞋,飞上树梢,言有人能取鞋下,庵物全送。群贼茫然。师挥足尖招之,鞋复穿如故。群贼愕然。复欲进庵掠抢,师移椅于庵门,仰卧其上,令群贼挪移长椅,若动,则庵物全弃。群贼齐上,额汗如注,而长椅位动分毫。群贼大骇,遂俯首礼拜而退。
永历十六年(1662),正月十五日元宵,师沐浴更衣,跏趺坐化。世寿一百有二岁,僧腊三十四夏。
清初,前南明四川巡抚钱开少削发为僧,法名大错禅师者,遍游湘山楚水。尝至黔阳株山,来荷叶庵礼桑正公真容道影。
道光五年,山东诸城庶吉士、黔阳太史王金策常屏驻从,过访假馆此庵育人之邑绅谢光篪,吟诗、品茗、围棋、酬对之余,亦瞻礼桑正公遗容,并赋诗以记。
桑正公收徒极严,仅剃度一人,系族侄谢国雄,即与峰上智,亦黔阳株山人。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乙丑三月。幼不食荤腥。年十六,礼荷叶庵桑正公披剃。圆具后,外出参学,行脚至沩山,参慧山超海禅师,领其旨。出住潭州浮山崇福寺,迁荆州果愿寺。又历住朗州西禅寺、邵州龙山寺、大梅明熙寺等。有《语录》十卷。《五灯全书》卷百三、《谢氏族谱》皆有传。
明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仁绘德禅禅师(1581-1646),临济宗第三十世,突空下第六世,碧天清空三传弟子,古智净海法孙,宗湛道澄法嗣。
黔阳谢氏子。幼出家龙标山普明寺,依古智净海披剃。古智净海寂后,遵遗命随宗湛道澄参究。后依宗湛圆具,并嗣其法,继普明禅寺法席。明崇祯四年(1631),新修普明禅寺,增建殿堂楼阁。后为入定所。杨正苾为撰新修寺记碑。
临济宗十八世方山文宝—碧峰性金—白云空度—古拙原俊—无际朗悟—月溪耀澄—千峰镜秀—突空智板—无尽慧海—碧天清空—古智净海—宗湛道澄—仁绘德禅—蟠龙圆明—万寿明心
黔阳佛教另一重镇金鳌山,也是人才辈出。
明宣德年间(1426—1435),黔阳邑人王氏、陈氏捐建黔城水口山鳌山寺。
明弘治十三年(1500),四川僧常鉴宝明禅师(1451年—1520),出三峡遍游鄂、湘两省,尝至水口山鳌山寺。正德年间(1506年—1521)常鉴宝明方离开。
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修,有邑进士四川按察副使王有为记《重修水口鳌山庵碑记》,碑今无存,事载同治十三年《黔阳县志》之《古迹考·金石》第三页。
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同治十一年《重修碑记》还在。
崇祯三年(1630),江苏泰和僧人念纯智一(1587—1659)前来黔阳,复修鳌山庵、青莲庵、旃檀林等。并著有《官箴青螺集》、《禅净双修集》、《净土诗》等。
入清以后,黔阳佛教以龙标山、蟠龙山、金鳌山、广福山为重镇,有诸多禅师在此弘扬禅宗。此外,还有潭州大沩山弘扬禅宗的易庵明应禅师。
清潭州大沩山易庵明应(1628--1685),龙标(黔城)蒋氏人。将诞之夕,母梦白象到门,惊寤而娩,紫胞裹体。父异之,因名象带。时在明毅宗崇祯元年戊辰。虽在髫齿,颇甘素茹。既终亲养,决志出家。
明永明王永历三年(时为清顺治六年)己丑,投武攸(武冈)莲花庵祝发。后诘大沩山同庆寺慧山超海圆具,执持左右,参“三不是”话有省,乃行脚吴越,遍诘尊宿。久之,觉真淳之气,终以沩阜为优,遂还本山不出。间检《传灯》,至云门章次,顿举平昔疑滞,涣释无余。从此精修孳孳,昕夕苒苒,寒暑十有五载。服勤既久,因受记莂,首众代讲。初开法朗州(常德)西禅寺,风行沅水、澧水流域。
清康熙庚戌(1670年),上湘乡白云山,古貌岩冷,略进枯株,提倡死心叟之为人,昭示来学,矩范一肃。
康熙甲寅(1674)年,更主龙山,别立堂奥,诸方颂之。
康熙丁巳(1677)岁,大沩虚席,寺众敦请,五让乃就。既至,百废俱举,宗风大振,声施愈远。已而白云性宗上人再请莅席。晚节卓然,策励门子,不少弛假道,誉益崇感。其邑宰及诸檀护,敬礼有加。殿宇楼廊,一革其故,号为“中兴”。
康熙乙丑孟夏十六日,方及落成,遽示微疾。封龛举火,俱自留偈。年五十有八,腊三十有七。著有《大沩山易庵禅师语录》十二卷行世。
初至白云,山鸣七日,卒符其兆。塔于白云山下。西宁陶太史之典为之铭焉。嗣法弟子曰要旨实辉、敬元实足、浮雪实正、天枢实铉、远目实敬,皆能瓒绍,不愧师承。(见《新续高僧传·第五十七卷》载)
清黔阳广福山密印真传禅师(1625—1686),號密印,姓李氏。原籍四川敘州府,寓於貴州之安順。天啟乙丑歲六月二十八日誕,晴霄正晝,白氣舒騰。時,母忽倦,就榻而寢。正寐之間,見得滿屋無障,四壁俱空,熟桃滿株,從東撲向,覺而誕之。
師垂髫之時,弗從他教,自不茹飲,省知世間俱從幻化。嘗誦《法華經》,至“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之句,掩卷不覺潸然,因此遂有出塵之念,家園世業渾不著己。
明唐王隆武元年(1645)乙酉,事其二親謝世,詣觀音洞薙髪。除務之暇,嘗閱教典,並覽宗猷。雖未深諳道義,然心中有契焉。遇一老僧謂曰:“陳年茶飯,不必苦啜。須知有教外別傳”。師曰:“何為教外別傳?” 老僧曰:“放下自有端的”。師從此後少以執卷,默而靜坐,身心渾忘,如此半載。偶而一宵月地經行,聞鍾豁悟,覺得以往所看教中從聞思修之旨,炳然不疑,胸中礙膺當下冰釋。
明桂王永曆四年(1650)庚寅冬,師聞得語嵩傳裔住貴州之牟尼寺,次受三潮水禪院之請,整理參見,四方雲集者眾。臨冬結制,具圜戒法。明桂王永曆五年(1651)辛卯春,因病,辭歸調理。後寄書以問之。師覽,修復,兼呈偈曰:“鼓浪長鯨出海遊,風雲相聚要吞舟。誰知泳入三潮水,是病浸成永不休。”又:“固病不離生死因,離時誰共我相親。純清絕點難留住,應用權將作故人。”又:“袖未藏鋒一著先,然無月色過前川。今時不肯將心負,任運分輝顯洞天。”自複書之後,病未脫體。
明桂王永曆十年(1656)丙申,靈隱印文出住貴州安順靜樂寺。雲遊楚南,過訪黔陽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真傳迎入禮拜畢,舉問靈隱:“趙州指柏樹,南泉指牡丹,未審和尚將什麼為人?”文便喝,密印倒地而臥。文喚沙彌扶起。沙彌至,密印便起。繞文一匝而出。文為印證,付其曹溪源流。後有人拈此因緣,曰:“無根樹子得活也。”一僧曰:“即是家裏人,便話家裏事。”師徒相契共住廣福山勝覺寺。共住一載未周,偶值世亂,因眾檀信欲同接上滇中,遂將曹溪來源,而謂曰:“佛祖位中,有個了不了事,要汝承當”。師曰:“如此病質,不能擔代。”複辭不允,勉而受之。
明永曆十二年(1658)戊戍,靈隱印文受請住安順紫竹禪院。密印真傳掛錫楚新州白雲山。旋住黔陽安江東城觀音寺。密印真傳來,煥然一新。靈隱印文寄拄杖與密印真傳。並賦詩雲:“白棒一條隨縱橫,諸方聞著膽寒驚。師王授受金錐客,臨濟門庭重復興。”
明永曆十三年(1659)己亥春,率眾臨楚,錫掛新州白雲山、黔陽東城觀音寺。次受靖州綏寧波羅山雲棲寺請以辟建。然後結制於會同洪江回龍禪院,砌修前樓七棟。複遷黔陽廣福山勝覺寺預成,棘林艸地,朽礎敗甓。今之殿堂旋廡,百廢俱興。
明永曆十五年(1661)辛丑十一月十五日,靈隱印文受請住貴州竇官堡觀音院。密印真傳應闊然請,住靖州綏寧波羅山雲棲寺。受众請,住會同洪江回龍禪院,建前樓七棟。
明永曆十六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靈隱印文受請住會同洪江回龍禪院。
清聖祖康熙二年(1663)癸卯,密印真傳重修黔陽廣福山勝覺寺,並撰寫《重修廣福山勝覺寺疏引》:
能仁出現,懸慧日以當空;應化無方,駕慈航於欲海。古以人誠感格,聖跡昭然。而況水繞山旋,林鬱境秀。
按碑記,寺始建於後周廣順元年(951)。宋祥符中(1008-1016)重建。元季有將軍遁跡寺中,今“養馬園”猶在。遞代重修屢次迄今。
十載餘前,兵戈攘攘,僧將半百,逃竄四方。香煙絕侍,瓦片零落,牆壁頹毀,佛身曝露。予以觀之,實乃感傷。何得仙境,煥然一新。故集有志緇流,募修古寺,堪為選佛之場。然非獨手而可為之。
既謂選佛之場,所為何事欲會?達摩不向東來,釋迦未曾出世。向上一著,超出有漏之因,頓入無生之旨。心包法界,體合真空。離四相、越三乘,雖度眾生無生可度;斷翳眼、滅空花,俱成佛道無佛可成。
闢未闢之昏衢,了未了之公案。以此先覺而後覺他,名曰“勝覺”。選佛之場也,功莫大矣,平安有涯量哉。凡仗宰輔、高賢、貴客、達士,深察古往今來,莫負靈山之囑。須知三寶,住世福田,一種一收,定無虛也。
作如是因,獲如是果。果因滿足,人中尊勝。咸荷匡扶法社,無以朽之雲爾。
康熙癸卯孟冬上旬 密印真傳
述於黔陽安江廣福山中勝覺禪寺
癸卯秋,密印真傳複住洪江回龍禪院。
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甲辰秋,密印真傳随师靈隱印文回四川梁山雙桂堂,省覲破山海明,遇蓮月印正。
清圣祖康熙四年(1665)乙巳,靈隱印文離開破山海明,與蓮月印正途中話別,有詩《別懷蓮月和尚有小序》相贈。密印真傳建修黔陽廣福山勝覺寺。
清圣祖康熙五年(1666)丙午正月二十二日,密印真傳受請,進住黔陽勝覺寺。嘯峰如暐前來披剃。
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丁未二月二十二日,靈隱印文寂於貴築(貴州)貴陽大興禪寺。密印真傳受會同縣若水鄉魯沖眾庵請,住魯沖旗山永興禪院。
清圣祖康熙七年(1668)戊申,密印真傳遣徒照俸赴貴州大興禪寺,迎取靈隱印文舍利回楚,塔建靖州會同縣若水鄉魯沖旗山永興禪院西麓。清明,为本师灵隐老人入塔,上堂。僧问:“未应迹时,何处安身?”师云:“黄金国里。”进云:“已应迹后,何处立命?”师云:“白牛车上。”进云:“不挂丝毫无一物,弘开道眼仗何缘?”师云:“巴山与楚水,黔石并滇池。”进云:“事毕临行,又向甚麽处去?”师云:“东家驴腹里,西舍马胎中。”进云:“假使层层无缝罅,里面亦无门,入得舍利,是甚麽人?”师云:“杀人不眨眼汉。”进云:“且道此人有甚利便处?”师云:“觌面破情关,当门抽识锁。”进云:“既有,何不先与学人道破?”师云:“转见不堪。”乃云:“宝塔巍巍,人人相对;常规荡荡,缝缝不瞒。所以道:‘是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故我本事和尚,如龙得水,道逗群机。寻常揭示一宝,价重泰城;末后平拈四句,光施楚地。不忆金乌出队,啄破琉璃;泥牛入海,触破屿际。而今安向其中,六合光生如在。时烦四顾而来,未审全情何尽?”喝一喝,云:“三眼摩醯窥不透,半函舍利远流芳。”下座
密印撰《靈隱老人塔銘碑記》:“師號靈隱,諱印文,四川夔州府梁山縣王氏子。髫,從本邑蘭木寺披剃。參越二十載,正續臨濟三十二世,乃破山明翁之法子,天童悟祖之嫡孫。扇真風於滇黔,印心法於蜀楚。至丁未春,世緣已畢,坐脫於貴築之大興寺。予十載前,緣化楚地,遠未知終。偶聞訃音,不憚時炎,遂而至,突見不遑。次年,複令弟子照俸迎歸師之舍利,幸以檀信樂從,而窀穸得所矣。便捐衣缽之用,建舍利塔於湖廣靖州會同縣若水鄉魯沖旗山永興禪院之西麓。憶師存日,心光透脫,迥出根塵。末後到來,轉身物外,平步青霄,始終全提今之是也。遺作指顧,述其銘曰:旗嶺之下,秀峰之前。瓶其崒堵,卓而巍焉。玅象超格,奇標入玄。層層峭拔,縫縫聯綿。不落偏際,所因正傳。三重遞接,六合相連。巨壑流水,長松舞煙。青獅踞地,翠筍插天。一嶂雲盡,千山月圜。常光貫世,道範如然。康熙七年歲次戊申黃鍾月。嗣法門人真傳拜撰。蓂凋十莢,勒石建立。”因眾眷之虔,塔就旗山之西麓。
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己酉,密印真傳建修會同縣若水鄉魯沖旗山永興禪院之祖師塔院,新建大殿,高楹三丈,廊接四周。仲秋月,密印真傳撰《重修永興禪院疏引》:“苦海沉淪永不休,故勞諸佛重興世。遂離兜率舍皇宮,六載雪山曾悟契。覩明星,觀大地,情與無情同一器。因病多端使藥方,執方成病複難治。末後來,拈花示,迦葉露顏得此意。正眼流通永不絕,始傳四七西天記。初祖來,光兩地,一花五葉相承嗣。炳然杲日正當空,幽壑林中說未備。見不平,何以利,須建叢林立佛寺。見聞瞻禮及稱名,一念了然非漸次。慕檀越,最勝志,體佛心而行佛事。身居塵世亦非塵,超出世間非越世。能令法界未聞聞,共願同圜一切智。”
清圣祖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造密印和尚塔于黔陽安江廣福山勝覺寺前隴。于元宵日,楚南金城七十叟劉禹甸撰《密印和尚塔銘碑記》。
《密印和尚塔銘碑記》
楚南金城七十叟劉禹甸焚香拜撰
黔陽安江法弟子劉湯懋沐手敬書
原夫乾肅象正瑞靄,坤靈沖虛結萃,賢者出焉。自西天東土歷代祖師乘悲願以出者,莫不示其由也。蓋白業境界,詎常能所測之。逮以圜機應世,雲水馳名。王公欽羨,神鬼遵崇。猶恪然者,而生衛法之心也。予以履師捷徑,箴芥相投。體契紫雲,用明師典。無以自効,輒贊其源,故永貽於後耳。
師諱真傳,號密印,姓李氏。原籍四川敘州府,寓於貴州之安順。天啟乙丑歲誕日,晴霄正晝,白氣舒騰。時,母忽倦,就榻而寢。正寐之間,見得滿屋無障,四壁俱空,熟桃滿株,從東撲向,覺而誕之。其年六月二十八日也。
師垂髫之時,弗從他教,自不茹飲,省知世間俱從幻化。嘗誦《法華經》,至“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之句,掩卷不覺潸然,因此遂有出塵之念,家園世業渾不著己。
事其二親謝世,詣觀音洞薙髪。除務之暇,嘗閱教典,並覽宗猷。雖未深諳道義,然心中有契焉。遇一老僧謂曰:“陳年茶飯,不必苦啜。須知有教外別傳”。師曰:“何為教外別傳?” 老僧曰:“放下自有端的”。師從此後少以執卷,默而靜坐,身心渾忘,如此半載。偶而一宵月地經行,聞鍾豁悟,覺得以往所看教中從聞思修之旨,炳然不疑,胸中礙膺當下冰釋。
師聞得語嵩傳裔住貴州之牟尼寺,次受三潮水禪院之請,整理參見,四方雲集者眾。臨冬結制,具圜戒法。不憶次年有病,辭歸調理。後寄書以問之。師覽,修復,兼呈偈曰:“鼓浪長鯨出海遊,風雲相聚要吞舟。誰知泳入三潮水,是病浸成永不休。”又:“固病不離生死因,離時誰共我相親。純清絕點難留住,應用權將作故人。”又:“袖未藏鋒一著先,然無月色過前川。今時不肯將心負,任運分輝顯洞天。”自複書之後,病未脫體。
未幾,複遇靈隱和尚從蜀而至,駐錫師庵,共住一載未周,偶值世亂,因眾檀信欲同接上滇中,遂將曹溪來源,而謂曰:“佛祖位中,有個了不了事,要汝承當”。師曰:“如此病質,不能擔代。”複辭不允,勉而受之。
己亥春,率眾臨楚,錫掛新州白雲山、黔陽東城觀音寺。次受靖州綏寧波羅山雲棲寺請以辟建。然後結制於會同洪江回龍禪院,砌修前樓七棟。複遷黔陽廣福山勝覺寺預成,棘林艸地,朽礎敗甓。今之殿堂旋廡,百廢俱興。
不幸靈老和尚以向貴省圜寂,師不憚勞以往。次迎舍利而歸。眾眷之虔,塔就。緣以故瓶旗山,連修祖院,廣其砌,而拆堊更新,殿立恢宏,高楹三丈,廊接四周。六坐道場,共有《語錄》十二卷鋟行於世。
蓋近以來,甚有稗販徒衒聲名,承虛接響,誤賺後昆。以至法門漸漸寥薄,殆將古人宗風,每每移易多矣。師屢因勞苦,以禦下。燕處息心,不甚酬酢。間有久依弟子、長親居士,誠捐確意,建塔於湖廣辰州府黔陽縣安江廣福山勝覺寺之前隴,故請銘予也。
夫唯師之道,而心意識尚以莫測,詎銘之所能歟?但以行實家風,微以述之。詳師髫而厭世,越出常流。冠以嚴持梵行清白。滿千武士,瞻德容而息惡從善;成百異道,觀行徑而歸正卻邪。鄉友稱其應化之賢,宰輔讚其再來之聖。
居法位後,猶前悟徹淵深;工夫急切,原以性根猛利。發機甚疾,當鋒者少。利物如鵬擘海,接人似劍出匣。具煉佛祖之用,足煆凡聖之能。門徒晚輩及度後人,承爐鞲以未授祖意,複別出而各擅家聲。唯師道眼精明,吹之數省;德海澄清,溢之四外。故摭其由爰系之爾。銘曰:
臨濟真宗,天童獨盛。法傳破山,林茂根正。
靈隱相繼,紹於密公。全提祖印,正脈弘通。
手垂格外,劍按當門。雲水相望,迎鋒已奔。
觀今甚爛,做古行持。掃盡狐族,覓獅子兒。
育德耆舊,久依不孤。孝當竭力,建此浮圖。
江山作供,日月為燈。地久禪穀,天長壽陵。
迷有生滅,悟無涅槃。常光更古,慧眼能觀。
予言石載,師行冰清。誠以稽往,故為是銘。
康熙十四年歲次乙卯孟春月中旬上元日
闔山耆舊同四眾人等 是日勒石建立
清圣祖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密印真傳於勝覺寺舉辦彌勒佛七,感得天空現瑞相。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密印真傳於勝覺寺舉辦禪七,四眾鹹集。冬,密印真傳于會同旗山結制,將黔陽勝覺寺付與法嗣嘯峰如暐。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戍九月,《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禪師語錄》十二卷刊行,板存浙江嘉興楞嚴寺,隨《嘉興大藏經》流通。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三月,密印真傳於黔陽勝覺寺示微疾,勤誦彌勒佛名。四月八日辰時,跏趺坐化。時聞天樂鳴空,天香漫院。世寿六十二,僧腊四十二。六坐道場,共有《密印禪師語錄》十二卷鋟行於世。
黔陽勝覺寺密印真傳演派
真如廓際悟心宗,繼祖聯芳道裔隆。
正照靈明開慧鑒,一光普映達圓通。
密印真傳法嗣
樵山如奐、雲嶸如皖、月庵如朎、德嶠如奕、雪磵如暟
嘯峰如暐、明慧如惺、雲嵚如旵、勝甫如度等及眾居士
法嗣黔阳蟠龙山宗信(1638—1707),黔阳石一里(今湖南洪江市湾溪一带)人,俗姓黄,家巨富。让财产与兄弟,登大云山祝发为僧。后参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得嗣其法,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海明禅师下四世。
尝夜梦神授《弥勒上生经》,并与木鱼。醒来,果得经书、木鱼于床头。遂毕生师事事弥勒,诵经、持名、礼忏不辍。发愿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
康熙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示寂,荼毗时,刚见火起,即有虚空诵经声,云霞上绕,缥缈而去。时寺众共见,以为奇瑞。(见同治十一年《黔阳县志·释道传》)
黔陽县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真传禅师法派源流表
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宝应慧顒—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
杨歧方会—白云首瑞—五祖法演—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
破庵祖先—无准师范—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千岩元长—万峰时蔚—
宝藏普持—虚白慧旵—海舟普慈—天奇本瑞—无闻自聪—月星德宝—幼有正传—
密云圆悟—破山海明—灵隐印文—第三十三代密印真传—廣福山勝覺寺嘯峰如暐
黔陽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真傳演派二十八字
真如廓際悟心宗,繼祖聯芳道裔隆。
正照靈明開慧鑑,一光普映達圓通。
黔陽廣福山勝覺寺密印真傳法嗣
樵山如奐、雲嶸如皖、月庵如朎、德嶠如奕、雪磵如暟、嘯峰如暐
明慧如惺、雪舫如航、雲嵚如旵、勝甫如度及李尔美、陈超凡等眾
清黔阳蟠龙山宗信(1638—1707),黔阳石一里(今湖南洪江市湾溪一带)人,俗姓名黄,家巨富。让财产与兄弟,登大云山祝发为僧。后参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安江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得嗣其法,为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海明禅师下四世。
尝夜梦神授《弥勒上生经》,并与木鱼。醒来,果得经书、木鱼于床头。遂毕生师事弥勒,诵经、持名、礼忏不辍。发愿上生兜率天,亲近弥勒。
康熙四十六年八月十五日示寂,荼毗时,刚见火起,即有虚空诵经声,云霞上绕,缥缈而去。时寺众共见,以为奇瑞(见同治十一年《黔阳县志·释道传》)。
清黔阳蟠龙山心闻合达禅师(1618—1683),蜀人。初参燕居德申於黔之福泉,后往武冈云山,再谒燕居德申,机缘相契,得印证。付法偈云:“蜀水直来楚水弯,唯有黔阳巨石尖。行到蟠龙筑破指,拖声欸气叫苍天。”开法黔阳蟠龙山。山麓有留云寺,紫霞禅师住持;山腰有长嵌寺,苍壁明睿禅师住持;山顶为蟠龙山寺,心闻合达禅师住持。开山为唐朝寒山、拾得二大士。王昌龄被贬龙标县尉时,曾在此有诗作歌咏。
长明性炅禅师( —1670),号长明,蜀东石氏人。幼年礼极初老宿剃落。复从渤水法师学习大乘经论。昔年曾遇象牙和尚,知有教外别传事,虽看教中语言,知非极则。廻上黔中思南东山,参礼颖秀真悟和尚,直叩临济宗旨。尝立愿不睡。夜静坐间,忽然如人拍一掌相似,不觉通身汗下。一日,颖秀真悟上堂,出而问曰:“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是何人境界?请和尚道破。”颖秀真悟云:“高高处观之,不是低低处,平之有余。”长明性炅又问:“千差万别,不出这里。”颖秀真悟云:“切莫错认。”长明性炅便喝。颖秀真悟云:“这一喝,落在什么处?”长明性炅云:“当阳突出已相呈”。颖秀真悟云:“却是阇黎道破。”颖秀真悟行道楚之辰州酉阳,长明性炅随师同住辰州龙山,任维那事。纪纲龙象,日夕激扬,声名大振。以帅众多年,志欲居山。颖秀真悟付曹溪正脉源流。初住澧州慈利七星山。
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长明性炅应众请,出住沅州明山太和禅院。康熙四年,长明性炅莅临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作《龙标山晚眺》:“闲步清江上,游鱼自往来。青山烟外赏,白眼世间开。喝石连云走,拈花带露回。蓬门应未掩,待月且擎杯”。后又游对岸蟠龙山,访破山海明法孙,燕居德申法嗣心闻合达禅师,作《过蟠龙山》:“秋江浅使碧沙明,引入渊源一派清。转盼老龙蟠杖底,风云相送浪头平”。
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归辰州龙山,扫颖秀真悟塔。复上沅江。过浦市,被众请住浦峰寺,大肆修复。三年后,百废具兴。明年示微疾,叮咛训众,努力办道,端坐而逝。有《浦峰长明炅禅师语录》一卷行世。法嗣有法柱海栋、止岸海慈二人。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樵山如奂禅师(1633—1696),临济宗第三十四世,破山派破山海明下第四世,灵隐印文法孙,密印真传法嗣。黔阳县安江人。幼投东城观音院披剃,研习《上生》、《维摩》、《楞伽》及《唯识》、《因明》。
明永历十一年(1657)冬,破山海明法孙,灵隐印文法嗣密印真传挂锡东城观音院,示以教外别传,遂终日宴坐,参究宗乘。后得法密印真传禅师。付法偈云:“脉发川黔到楚天,单提祖印授高贤。时来休挂寒岩上,据令当行续正传。”嗣法后,先后出住龙标山普明禅寺、托口三里坪归化寺等丛林。与沅州明山太和禅院长明性炅、黔阳蟠龙山心闻合达、黔阳龙泉山古源海鉴等禅师来往甚密。有法嗣元见廓然等。
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古源海鉴禅师(1634年—1700年),清代临济宗破山派禅僧,成都人,俗姓余。诞生明崇祯七年甲戌。
明永历元年(1647年),值乱入滇,寓曲靖圆通寺。
永历四年(1650年)庚寅,年十七礼沧海薙度。
永历六年(1602年)壬辰,隐居云南鸡足山。
永历十二年(1658年)戊戌,参灵隐印文於滇城新兴云集寺,不契。
永历十三年(1659)己亥,次参灵药慧宗於富民九峰山,亦不契。
永历十四年(1660)庚子,又参渠山妙随於开州永兴寺,次年偕渠山妙随至楚。渠山妙随得武冈知州吴从谦资助,开创武冈双峰山洪觉禅寺。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闻灵隐印文应众请出住靖州会同洪江回龙禅院,复参灵隐印文於洪江回龙禅院,仍不契。遂离洪江,游江南。於金陵参大咸本咸,充知藏。次年,复充维那。
康熙四年(1665)乙巳,返黔,往石阡中华参天隐道崇,得印证。
康熙六年(1667)丁未,应众檀越请,出住楚之沅陵龙泉寺,继席莲月印正法嗣悦可道严。进院、据室、上堂。拈贴、说偈、升座。拈香云:“此一瓣香,参天地玄化,夺日月光华。爇向炉中,祝延今上皇帝万岁万万岁。伏愿龙基永固,弘开亿万皇图;圣化流芳,普润三千世界。”次拈香云:“此一瓣香,根深蒂固,浩劫培来;叶秀枝昌,多生种就。爇向炉中,奉为满朝文武、阖国公卿,当为架海津梁,永作擎天玉柱。”复拈香云:“此一瓣香,回龙寺里,频遭毒手;中华山中,屡遇钳锤。当年种就祸胎,今向人天吐露。爇向炉中,供养传临济宗第三十三世本师天隐老和尚,用酬法乳之恩。”敛衣就座。上首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僧问:“法座高登,四众归崇。法令初行,愿乞垂示。请问:如何是第一义?”师挥拂子云:“若论此事,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不可以智知道,不可以识识。一任开虚空口,掉江海舌。到这里,也不能措得一辞。何况轻举妄动?早是笑杀旁观。”
上堂:“五千四十八经卷,是闲故纸;三千七百则公案,似的烂葛藤。直饶临济、德山,棒喝交弛。到这里,也只看即有份。何故?”良久云:“三边不用安戈甲,万里歌谣贺太平。”
康熙八年(1669)己酉,应黔阳县令容园张公扶翼、攸县训导介子黄公飞远、前明孝廉亦庵向公文焕等众檀越请,出住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师至山门,拈拄杖,直指山门,云:“山坐远古,梁代始名;寺建熙宁,月蓬多事。今番山僧来到,指叫龙吟虎啸,月落星沉。”顾左右云:“直捣黄龙夸岳帅,横冲此寺看山僧。”
至弥勒殿,拈拄杖,卓一卓,云:“不在天上享福,却来人世度生。试问:有何生可度?看老僧将尔一棒打杀,还能坐此直等龙华也未”?拈香,礼拜,遂起。
据室:“当年维摩当道,山僧未得其便。今朝维摩隐遁,让却山僧坐镇。”拈香次,上堂,拈贴,说偈。
升座,拈香云:“此瓣香,根培地久,干挺天长。爇向炉中,恭惟今上皇帝,祝延圣寿。伏愿皇基如南山,帝德齐北极。”次拈香,云:“此瓣香,久沾玉露,常润甘霖。奉为黔阳大令容园张公扶翼及合府官员,文学介子黄公飞远、亦庵向公文焕及众檀越等,伏愿功高上古前贤,名垂万代后昆。齐沾法雨,共听妙音。”复拈香云:“此瓣香,大炉鞲中,几回锻炼;智竭情枯,一朝契证。恶辣手中得来,逢人触发生焰。此是第二回拈出,专申供养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世天隐和尚,以酬法乳之恩。伏愿生生为人天眼目,世世作佛祖钳锤。”摄衣,就座。维那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察第一义。”师挥拂子,云:“古人道:‘有一人长不吃饭,一生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一生不道饱。’诸仁者,且道即今此人在么处?若道现前方是,未免指鹿为马;若道不是,又是斩头觅活。正恁么时,还的当么?分明月在梅梢上,看到梅梢早已迟。”喝一喝,下座。
太史张公扶翼营斋,请上堂:“眉头额底,眼横鼻直。上智下愚,阿谁无分?到这里,因什么十个五双,不能领会得?且道他过在什么处?”击拂子,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康熙九年(1670)元旦,文学向文焕营斋,请上堂。师挥拂子,云:“山僧有个千圣不奈何的句子,要与众人吐露。惟恐诸人不识好恶,当面错过,空起劳攮,不自宁静。所以不敢相报。但未审诸人还有直下委悉的么?若委悉得,便见山僧无事多事。其或未能,莫道不疑好。”
康熙九年(1670)元宵,文学黄飞远营斋,请上堂。师拈香云:“明珠在掌,随物色以分辉;宝月当空,临水际而影现。”卓拄杖一下,云:“会么?释迦老子降生了也,九龙吐水沐金躯,第涌金莲捧双足。恍然八万四千毛孔,孔孔说无尽法忍;独露三百六十骨节,节节放大宝光明。光光照彻无边世界,微尘刹土。若凡若圣、若草若木、若僧若俗、若男若女,并有情无情,无不尽皆睹其光彩。於其光中,得大利益、得大安乐、得大神通、得大受用。正恁么时,还有恁么者么?若有,不妨捉败释迦老子,将无尽三际净戒,不假文词,一时受具。如无,则听颂曰:‘天雨四花呈瑞彩,地摇六震起云龙’。”喝一喝,下座。
康熙九年(1670)春,解制,咐嘱向文焕、黄飞远,因营斋,上堂:“祖师心印铁牛机,举似现前大众知。不是见闻生灭法,等闲慎勿别寻思。”
康熙十年(1671)冬,结制,上堂:“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万物生,圣人不言而万邦宁,且衲僧不言,又作么生?”良久,云:“东方日出卯,因缘时恰好。虚空绝遮拦,大地光皎皎。此事甚分明,切忌外边讨。”
康熙十年(1671)腊八,上堂:“时临冬正寒,大地雪漫漫。鼻祖西来意,分明无两般。若与么会,十万八千;不与么会,辜负现前。敢问诸禅德,且毕竟如何体究得不辜负现前法?还会么?咄!雪消清涧水,海吐玉枝香。”卓一下,下座。
康熙十一年(1672)元旦,上堂:“天寒地冻,水滴冰生。释迦老子,夜睹明星。摸着鼻孔,打失眼睛。冤沉度海,累及儿孙。且道:‘累及个什么’?”良久,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康熙十一年(1672)元宵,上堂:“朔风凛凛透疏篱,寒威彻骨忆初时。六年功毕遭涂炭,直到而今几得知。且道:‘哪里是释迦老子遭涂炭’?若也会得,不妨出手共整颓纲,堪报不报之恩,用作无为之化。如或未然,直饶语透威音外,眼底青黄天地悬。”喝一喝,下座。
小参:“若论个事,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争奈十二时中,业识茫茫,致使当面错过。若是鼻孔端的底,管取开眼合眼,时时明见;脚跟点地底,一任东行西行,自然步步踏着。所以道,舍之不离,求之即错。错错错,佛祖到头难摸索。”
小参,喝一喝,云:“天自高兮地自厚,日月无私照林阜。堪笑一等丈夫儿,只管随人背后走。直饶足迹遍天涯,到头依旧还依旧。”
颂《女子出定》:“夜冷霜寒明月天,都来帘外打秋千。更阑沽酒不知醉,悮赚婴痴入倒悬。”
颂《赵州访二庵主》:“船到江干任放行,高低深浅浪花生。纵横两岸歌声疾,风叶满蓬听不真。”
康熙十三年(1674)甲寅,出住洪江回龙禅院。
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开辟岑山。
康熙二十年(1681)辛酉,开辟定番九龙山。
康熙二十五年(1686)丙寅,复兴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
康熙三十四年(1695)乙亥,善权达位法嗣善一如纯禅师远游十载,自浙江回黔,挂锡天台,师命其接管普阳天龙山普德禅寺,分半座与之。
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仍回定番九龙山示寂,世寿六十七岁,僧腊五十夏。善一如纯应九龙山、天龙山信众请,为古源海鉴禅师对灵,小参:“我九龙法叔古源和尚,数十年来,行悲切令,用老婆心,摇三寸舌,簸两片皮,横说竖说。虽是方便为人,亦未免随群逐队。幸尔今朝化缘已毕,到此难瞒。只得改声换调,弃虚抵实。将此这段大事因缘掀翻,普示诸人去也”。善一如纯《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上天龙》云:“真性圆明无动转,幻住业缘有变迁。清净法身藏不得,杖头掉转上龙山。”又其《发法叔古源和尚灵骨入塔》云:“平生伎俩尽收拾,末后风光别洞天。无缝塔中安身静,闲看绿水绕青山。”
有法嗣定番九龙山月恒真升,贵阳章氏子。於本邑圆通寺,礼冰雪和尚披剃。始参慧林和尚,缘不相契。又参莲月印正,得示偈:“松老枝横疏影到庭,苍龙鳞即似龙形。祁寒溽暑频相易,霜雪万年不改青”。后参古源海鉴得发明,亲承印证。古源海鉴示寂后,大众勉其继席九龙山,不允。遂掩关於卧云室内。
法嗣黔阳烟溪孤云亭主向文焕,字亦庵,黔阳山门人。明末孝廉。幼孤贫,嗜文学。得烟溪南明招抚使邱式耔助以良田三十亩,遂家於烟溪,筑孤云亭。诗文卓然成一家,生性孤傲,不随流俗。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烟溪。康熙初,安徽霍丘蓉园张扶翼任黔阳知县,请其出山,辅助治理县事。喜游山水,访寺僧,《游蟠龙山记》、《游赤宝山记》、《复修株山碧泉庵记》、《复修龙标山普明禅寺记》、《复修托口归化寺记》等散文、游记作品,风格清新。诗作《宿僧房》、《香炉岩》等以及《黔阳八景》系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五言诗成就最高。有《孤云亭》四卷,版存湖南出版社、湖南图书馆。
向文煥撰於康熙八年己酉冬月的《游蟠龍山記》曰:己酉暮秋,向子亦庵將游蟠龍,與廖子長公、黃子子鉉、向子復旦、吉水歐陽孝先,出安遠門。始命舟,王子敢臣從後至,遂與諸遊人會於岸次。既登舟,自潕水渡龍陽洲,溯渠江舟行。步步望山,甕城沿岸,竅石嵌空,水激有聲。乃涉淺瀨達岸。舍舟,穿徑入平疇,數百畝阡陌交通。緣細路行數百步,略不經意,田盡,山漸合。壁皆赤色,額曰:“天臺進步”。緣溪行,溪中一石,截流而峙。王子指曰:“石中空,旁入,可容數人。”舍之不顧,折而入,度石砌。砌下隙處,仿佛若水門。王子曰:“是李灣潭先生渡仙橋。”水失故道,橋遂湮。石磴磷磷。梯而上,茅舍數椽。籬外垂楊嫋嫋,為王子莊。遊人小憩,出故道,踰峻阪。王子在前遙呼,眾愕然。乃從莊後出其徑前也。詣遊人岸,幘躋磴道。數百尺遙,見石洞間,薜蘿倒掛。王子曰:“洞中有石牀,壁間字皆篆籀。”荒徑雲封,不可往,遂不往。度危嶺,小憩。複梯磴數百尺,杉松塞覆,細磴曲折,清涼沁人肌骨。去真武殿,僅咫尺路。不欲即至,故紆以拗之。諸遊人憩樹下,有頃,蟻行曆曲磴。一僧貌甚臒,補衲石上。桔柚離離,遂造殿。遊人先後至。小憩,入後閣。閣奉佛,半在岩下,氣陰森。坐久,淡人思慮。石壁有詩,點畫斷缺,不可讀,遂出。步簷石壁,嶙峋百尋,色赤甚。仰見呂祖像立石龕,龕架空,垂壁外,若將飛去。遊人欲上,鬥絕不可攀。然必欲從他道窮之。右壁鐫張容園先生詩。讀畢,渡危橋,過補衲石。左穿修竹,岩下丹灶石床。王子曰:“明代宗時,宦者年七十,祝髪,坐石床三年,無履跡。將亂,辭去,莫知所終。”出,折下曲磴旁,得石徑,略之。傍林,轉小徑。路如帶,細草青青。複得磴道。舍之,取徑,看泉。泉之名曰“杜香”。上多杜蘅芳草也。掬飲,寒香沁骨。泉旁細花,紅白數點。山半有岩,湧出向空。遊人爭欲往。王子止之。返向所舍蹬道,躡而登。不盡百級而憩。人各據一磴。有頃,陟嶺。嶺窮,磴亦窮。西瞰金鬥山,若在足底。潭水淵然可掬。南繞山后,或降或升,遂至絕頂。一石如車輪,苔蘚斑駁。去山根萬尺,目眩心悸。孝先立石上瞰之。無論城闉,煙火千家。大角、紫霄、皆在指顧。兩江水,如白氣一縷。近頫,阡陌、屋舍儼然。身在秋色中,眾人爭以秋色獻。頃之,雲自山谷中出。微風蕩之,片片飄忽樹間。向子歡然曰:“秋山宜淡,霜林、黃葉,正須白雲點綴。”乃返磴窮處,諸子盟曰:“必踞盤龍岩始快!”遂踴躍披榛,往踰小峰。草樹蓊鬱,松徑滑,履不能著,搜奇良苦矣!乃猿引,穿松徑入,石阪荒寂。有龕垂垂將墜。王子曰:“是向所仰呂祖像也。”眾喜甚,出不意,乃大呼噪。逼前下瞰,心魂肅肅。昔亭其上,今破瓦斷椽無存,亭亦廢。至此,遊人意頗足。向子曰:“向所略石徑,當一往,以了此遊。”諸子許之。於是返石徑。臨鏨谷,危甚。蟻而渡,足所著處,目即注之。竇間積泉,落葉如遊魚。屏息,不得轉眸。既渡,得平山,上可結茅齋數楹。隙處,多香餌草,香特異。復旦拔數百本,命從人肩之。再返佛閣,足與心目俱勞,遂命觴。久之,謀歸。便覓向路。王子邀入莊,設雞黍蔬果雜陳。廖子縱飲。諸子懼舟危,飲不欲多。辭出,返山口。牧童四五,折樹枝成屋,拾敗葉以代陶瓦。至江岸,乃返棹,渠水流急。向所望竅石,目不睱接。徐棹入潕水,逥望山際,瞑色黯淡,不能辨。是日,意各有餘。黃子訂再游,許之。
作於康熙十一年歲次壬子的《赤寶山記》云:自黔江渡南岸,循江而下,數百步,得“梅花徑”。去徑碧梯數武,怪石怒起,若獅象搏立。梅花塢緣徑附石,盡梅花。直上數百尺,為第—峰。俯江峭削,芳草名花,皆緣壁下上。上稍平,則紫竹、黃楊、蘭、桂、栝、柏之屬,參差秀鬱。踰阪數折,為“螺山”。蘼蕪蔭翳,頂如青螺。稍紆,為帝宮廢址。蒼煙杳靄,有暗淡色。緣徑行,得“鬥山”,狀如覆鬥;又面西與金鬥相望,故名。山后為平臺。自第一峰,徑路峻折,至此氣象稍舒。側下略東,為“翠雲坪”、為“翠雲峰”。修竹美箭,空翠森秀,而斷雲棲之。其下深窈杳冥,為“琴澗”。澗水曲屈,達於江聲,泠泠然可聽。由翠雲坪,渡楓香嶺。青楓、烏桕,疏落可數。細草、雜樹,皆能花。蜿蜒而登,得小徑。藤蘿覆結如亭。亭之名曰:“翠微”。其下多薇蕨,青翠可茹。稍曲而東折,而西上,紆餘千尺,天風冥冥,始達白雲峰也。峰勢峻絕,眾鳥飛鳴其下。俯視白雲,去來空際。上平舒,可五六丈。其前為盤穀。窈窕盤紆,樹色青蔥可掬。昔有鶴巢其巔峰,時引眾子迴翔其上。背負大壑,深可二千丈。下多良田、美樹,壑中時作江濤聲。度危嶺,面西稍低,為“香藤峰”。古藤覆徑,花時能香也,為“蘿月峰”。夜月蘿徑,踈踈也。又西跌,為“嵐峰”。芳草薜蘿,煙嵐疊翠也。又西折,則境絕矣。自嵐峰落而東,曰“迴峰”。謂香藤、蘿月、嵐峰,皆迤邐而西,此獨東也。與第一峰近,若接襟帶。回望白雲峰,恍然天際。自白雲峰東下,逶迤而北,為峰五。曰“觀瀾峰”,東觀獅水,洄瀾下折也;曰“芙蓉峰”,峰勢秀如芙蓉也;疊前而奔,曰“待月峰”、曰“先月峰”,北臨大江,而東,則月先之前,既得月,而次則略待之也;間四峰而低,其中曰“乳峰”,峰微起,如乳也。五峰都無樹木,惟芳草鮮美耳。山之峰十二。得小山二、徑一、塢一、廢址一、台一、坪一、澗一、嶺一、亭一、穀一、大壑一。而十二峰之勝,白雲領其要焉,勢為之也。山之勝,宜春夏,幽芳繁陰,杜宇、黃鸝也;宜秋,紅葉瀟瀟,白實離離也;又宜冬,梅花畹蓀,刻露清芬也;登山而遊,宜雪,又宜月。雪則極目千里,乾坤一氣;月則四顧寂寥,萬山盡碧,長空無垠,江流有聲也。二者月較幽,山勢儼然,面城郭。邑侯霍邱張公愛其氣嚴而體舒,增植花卉為堂於署之西。偏望之,名其堂曰“望山”云。
《募修玄靈觀序》曰:釋老二氏之教,亦有裨於治理,故佛刹觀宇,多與學宮爭其瑰麗。而玄靈觀居西城,頗靜而幽。予嘗與都人士游息其中。及通籍,每意觀裏桃花年年無恙,古柏青桐,亦不改清陰待我也。滄桑後,學宮之地,鞠為茂草。上方鐘鼓,闃不聞聲。所謂玄靈觀者,則甎瓦毀缺,榱桷撓傾,蓁莽荒穢,又甚焉。康熙改元,歲功既登,精舍回廊,漸次修復。明年春,盲僧湛然,曳杖踵予門而告曰:“觀不修且壞,乞文勸之。”噫!亦奇矣!夫湛然者,盲而學佛者也。佛與老,道不同,何以動於中而慨然任之?夫好善,美名也。汲汲者,豈豔其名乎?佛者,性淡泊,吾知必不豔其名。墨子,佛氏之徒也;楊子,老氏之徒也。逃墨於楊,豈慕其道將遷其業乎?盲者,心專一,吾知必不遷其業。何居乎?其故可思矣!夫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道之不同,又奚足病乎?且夫老氏之學,貴乎清淨,今天下厭煩樂簡之民,得其道、閑其性、安其情,其亦庶乎?可大冶矣!此湛然之意也。誠如是,固足以動人好善之心,予何不可樂勸之。嗟乎!學宮之地,鞠為茂草久矣!亦有動於中,而慨然任之者乎?
法嗣黔阳黄飞远,曾任攸县训导。诗文俱佳。喜佛学,乐与僧交。
康熙丁亥歲春作《募修紫霄山寺引》云:紫霄山,在黔邑東北。層巒疊嶂,聳出雲霄。天時陰晦,煙霧蒸然。非極晴霽,莫能見其峰。相傳袁、劉諸仙煉真處,土人禱雨輒應。探奇之士,鮮著履而登者;樵夫牧豎,即至之,亦不能言。遂令山之勝概蕭騷,岑寂滅沒而弗彰。憶往時避兵山中,由麓循溪而入,攀蘿捫石,至其處,可十餘裏。西望煙溪,平疇碧樹,與阜岡相錯。極目眺之,則城廓如盤,兩江晶瑩如匹練。東南諸勝,若羅翁、古佛,或隱或見。於雲煙繚繞間,令人應接不暇。蓋邑之钜觀也。舊有“真武殿”,剝落荊棘中,緇流黃冠,畏其高峻深僻,未有過而問之者。歲戊寅,老僧行普,擔瓢攲笠,婆娑其上。鋤山而食,汲泉而飲,且十年於此矣。邑中人莫或知之,老僧亦不樂人知。故蓬蒿滿徑,鍵戶焚修,晏如也。今承平日久,時和年豐,若邑之精藍禪宇,星列而棋布者,大都皆數數修舉。是諸檀越樂善好施,其俗然也。何獨吝於紫霄山,而聽其頹落若是。老僧以日暮途窮,將有志於丹碧,以俟來者,俾茲山勝概,不終於湮沒而弗彰一日者。敞衣藍縷,扶杖叩門,乞予為引。夫予言何足重?老僧第述山之勝概,以告諸達官長者之前,必有解囊以從事者,又何俟乎執之曉曉耶?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元见廓然禅师(1649—1726),洪江马氏子。素喜禅法。
康熙元年(1662)壬寅十月初一日,灵隐印文法嗣密印真传受请住洪江回龙禅寺。结制上堂,廓然兴慈心、布喜缘、开宝藏、运家珍,设斋供众。后出家洪江回龙禅寺,参密印真传和尚。密印赠诗:“珍囊不惜念常存,拟向何方助法门。∴点一○全信受,雷音未震已明恩。”
密印真传《赠元见大德》云:“雨过云开晓半明,天边一发尽圆成。清光耀出乾坤外,非是依山傍水行。”依密印真传受菩萨戒。后嗣法密印法嗣樵山如奂禅师,继席龙标山普明禅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九月,捐资刻印《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雍正元年(1723),於普明禅寺传法雪舫际航后,退居。付席雪舫际航。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雪舫际航禅师(1681—1761),广东人。经商於楚,寓於黔阳。后观世事幻化,乃出俗。曾参曹洞宗高僧画僧借庵兴弘禅师。后嗣法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元见廓然禅师。在雍正元年(1723),继席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后,扩建寺院,募建禅堂,奉兜率接引佛。同时修建寄亭、十笏院、香林、伏虎石、梅花坞、松竹廊诸胜。弘扬禅法。以所绘画资,以供寺用,或者赈济贫苦人民。一时声誉颇浓,号称“普明中兴”祖师。有法嗣识尽悟智,继席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识尽悟智禅师(1740—1810),黔阳汤氏子。少年出俗龙标山普明禅寺,依雪舫际航禅师披剃、圆具。苦参力究,深得法要,遂受记莂。
乾隆五十四年(1789),增修观音堂。初为官府假寓,后遂成舘舍。识尽自请捐贸北门地,建大公舘,而观音堂复旧。有法嗣初容心华。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初容心华禅师(1787—1830),邑人。幼年披剃龙标山普明寺,依识尽悟智禅师参究宗乘,后嗣其法。
嘉庆二十四年(1819)辛未,住黔阳城隍庙。黔阳邑侯王金策与师交往甚厚,赏识师才,擢为僧会司僧会,命住龙标山普明禅寺。
道光六年(1826)丙戌,黔阳城隍庙住持洞昌宗盛提议扩建旧址,得王金策主事,初容副之。黔阳进士陈道隆、中方玉屏禅院隆佐以及安江胜觉寺、万寿山等皆出资捐助。
道光十年(1830)庚寅春,移住水口山。同年示寂,葬于水口山鳌山庵。有碑文记载,今存水口山。世寿四十四岁,僧腊三十四夏。有法嗣洞昌宗盛住持黔阳城隍庙。后法孙兆西继贤任黔阳僧会司僧会,住龙标山普明禅寺。
清黔阳龙标山普明禅寺兆西继贤禅师(1816—1871),黔阳王氏子。临济宗第四十世,破山派第十世,雪舫下第五世孙,初容法孙,洞昌法嗣。
道光十九年(1840年)己亥,任黔阳僧会司僧会,住持龙标山普明禅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雷知县立碑,禁止地痞骚扰普明禅寺,时僧会司兆西贤率两序大众同立。《普明禪寺示禁碑》云:
署湖南沅州府黔陽縣正堂加五級紀錄五次雷,為嚴禁事照得普明禪寺,建自前朝,曆有年。上年本縣蒞任,查得該寺,向有田山,招佃納租,以資香火日用之需。前因住持各僧,經理不善,致將寺產敗壞。
迨經前縣召募僧會司僧兆西贤在寺住持,漸復舊業。並訪聞有等不法痞徒,心生覬覦,混稱檀越,或假以索債為名,在寺索擾,捏詞控告。旋經本縣隨案審明,窮懲在案。
第該寺供奉佛像,理宜肅靜,以照誠敬。豈容痞徒藉端需索,擾害寺僧,褻瀆神明。正出示查禁間,旋據該僧會司僧兆西,以該寺疊被痞徒索詐捏控案,蒙審結。誠恐僧人不—,故智複萌稟請示禁前來。除批示外,合亟出示嚴禁,為此示仰諸色人等知悉。
嗣後,如有不法痞徒,仍敢混稱檀越名色,或捏稱債主,在該寺索詐擾害;或承認寺田佃戶,抗租不納,訐住持僧人指名赴縣具稟,以憑拏窮追繳。
該住持在寺,亦當認真妥為經理,慎勿敗壞寺產,務期恪守清規,以杜訟端,而垂永久。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右仰通知
皇清道光二十四年清和月十六日示
宏法沙門兆西贤同兩序僧:西送 啟開 祥照
祖德 古松 懸光
法徒:覺岸 軒堂 懷愚
戒徒:聯結 隆興 應聰
覺川 覺松 妙傳
寂光 芳圭 應修等立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离天京(今南京)出走西行,到达湘西,攻黔城。清军设火药库於普明禅寺。是年十一月初七日,普明禅寺毁於兵火,独存钟鼓楼。
黔城水口山鳌山寺,在清代也有可叙者。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重修水口山鳌山寺。向文焕有《宿鳌山禅房》五言长诗。
道光壬辰年,当局欲将此改为“宝山书院”,格于异议不果。同年冬,寺复休整。
道光十年(1830),原任黔阳县僧会司初容华寂,葬于此。弟僧会司初喜、徒僧会司继空等立墓碑以记,今墓碑仍在水口山。
道光十八年(1838),由僧妙西、碧文、光华等捐钱重修,有碑文现存水口山。
咸丰元年(1856),住持僧登高、登玺募捐再修,常住有徒继玉、继钰;徒侄继坤;徒孙古传等,副生陈超凡、监生陈厚煊等,皆捐资随喜,有碑文记载,今存水口山。
民国三十一年(1942)6月,官商合办的黔阳县民生工厂在黔城普明寺正式开工,民国三十七年(1948)停办。
1958年“大跃进”,将寺钟拿去大炼钢铁。寺遂毁。
普明禅寺,为清代黔阳僧会司所在地,如历届黔阳僧会司初容华、兆西贤等均住持该寺,广弘佛法,为黔阳第一禅林。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疑,在世间法里面,障碍善法、障碍善行;疑,在出世间法里面决定障道。什么是疑?对于佛菩萨、祖师的教训怀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这就是疑。佛法完全建立在清净信心的基础上,《华严经》讲“信为道元功德母”,你没有坚定的信心,怎么能入门?一个人在道业上要想有成就,第一个对于法要有坚定的信心,完全肯定,完全接受,没有怀疑。第二,对老师、善知识要有清净的信心,我们才能接受他的指导,才能依教奉行。如果对老师起了怀疑,他教导我们,我们处处给他打问号,不能遵守、不能奉行,这个法的利益是一定得不到。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