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谦与吴国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七
2014/9/8   热度:258
支谦与吴国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七
方 之
三国时期的吴国,地处长汀以南,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来看,吴国是比较边远的地区。吴国政权存在了五十八年(公元222一280年)。当时前往弘扬佛法的佛教徒,先后有支谦、维祗难[1]、竺捋(律)炎[2]、康僧会[3]和支疆粱接[4]等五人。其中以支谦到吴国最早,弘法成绩最好,译经数量最多。
支谦,字恭明,又名越,公元三世纪人。他的祖父原是月支国人,汉灵帝时(公元168一189年),带领数百人归顺中国。所以支谦是在中国出生的。他十岁学书,与他同学的人,无不佩服其聪明。十三岁即学会了西域各国的六种语文,曾从支谶的弟子支亮受学佛法。他博览群籍,知识丰富,世间技艺,多所综习。由于他的身体细长而黑瘦,眼多白而睛黄,当时的人们说:“支郎眼中黄,形躯虽细是智囊”[5]。献帝末年(公元220)年),汉室大乱,洛阳一带,战乱频起,支谦乃与乡人数十逃到吴国的武昌(今湖北武汉市)。吴国统治者孙权听说他博学有才慧,召见他,问他有关佛法的奥义,他对答如流,无疑不析,这使孙权极为欢喜。如是就拜他为博士,命他辅助东宫太子孙登。
支谦既获得了孙权的信任,便开始考虑引、扬佛法的问题。由于他是居士身份,不便去讲经说法,就只好利用他通晓西域六种语文的特长,从事佛经翻译工作。他收集了一些梵文经典译成汉文,其成就是相当可观的。后来孙登继位,他就退入山林,隐居在穹隆山,断绝世务,专门修行,六十岁终老于山中。
支谦在吴国的译经,历代《经录》所载各不相同,有的说多,有的说少。粱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说:支谦自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至建兴二年(公元252年),共译经二十七部。慧皎《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中说有四十九部。到了隋代的《长房录》,增至一百二十九部。唐《开元释教录》作者智升经过考订,还存八十八部。他所译经名,在此不一一列举。不管怎样,支谦在当时是吴国的译经大师,这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支谦的为人,从小就与众不同。 这或许是他受了中国固有文化和佛教慈悲济世思想的双重影响所致。僧佑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三《支谦传》 中讲了他两件令人感动的事:
第一件事:支谦七岁时,骑竹马在邻居门前玩耍.被邻居的狗咬伤,伤势很重,疼痛难忍。邻居狗的主人见状,即欲将狗杀死。支谦知道后,连忙制止说:“不可,不可!狗天生是为主人看家的,我若不到你家门前玩,狗是不会咬我的,责任在我而不关狗的事。你们不能杀死狗。况且杀狗对我毫无益处,徒增罪过而已。畜生无知,岂可以理来责备!”支谦年龄虽幼,但他的这一番话,使同村数十人深受感动。从此以后,他们都不再杀生了。
第二件事:汉献帝末年(公元22[)年),关洛战乱,支谦同乡人向吴国逃难时,只带了一床被子,有一个不相识的人同行。第一天晚上住宿时,他见那人未带被子,天又很冷,他就要那人同他一起睡。到了半夜,那人起了歹心,将他的被子夺去逃走。第二天早晨,同乡们问起他的被子,这时他才说被人夺走了。同乡们怪他为何不叫喊,他说:“我若叫喊,你们一定会以劫掠之罪处罚他,或者把他打死。哪能以一被而杀一人呢?”同乡们听了他这些话,都很叹服。
上述这两件小事.可以清楚地看出,支谦的心是多么慈悲和善良啊!没有在佛法中修养的人,是不容易办到的。
支谦是吴国佛教的开拓者。他译了那么多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堪称为古代大翻译家之一。如果没有他的译经,吴国的佛教也就不会有那么盛了。所以支谦与吴国的佛教,是密切相关的。
[1]维祗难,印度人,吴黄武三年(公元224年)到武昌,带来《法句经》。他不懂汉语,是他的同伴竺捋炎与支谦合译的。
[2]竺捋(律)炎,印度人。
[3]康僧会,祖籍康居,生长在中国。吴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到吴都建业(今南京)。
[4]支缰梁接,月支人,吴五凤二年(公元255年)译出《法华三昧经》。
[5]梁《高僧传》卷一《康僧会传》。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常在经论上说,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所以度众生一定要有福报。在三皈依的誓词里面,我们念到“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智慧、福德,“足”就是满足、圆满。佛是福慧二足尊,就是福跟慧都圆满的人。佛教导我们,平常修慧重要,修福也重要。如果修慧不修福,修持很好,戒律精严,教理通达,但没福报,上台讲经说法没有人听。菩萨在没有成佛之前,他要修一百劫福。有了福报,去度众生,法缘就殊胜。你看,佛为度众生都要修福!世间人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你要想事业发达,你要修福;你不修福,你那个事业要发达,很难。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