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的关系——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三


2014/9/8    热度:822   

梁武帝萧衍与佛教的关系——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三
  方 之

  中国南北朝时期(420—589),南方有宋、齐、粱、陈四个朝代,其中梁代的佛教最盛,这与其统治者梁武帝萧衍有着密切的关系。
  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是南齐武帝萧賾的族弟,博学多识,有文才,是齐代“竟陵八友”之一。齐末,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今属湖北)。
  他知齐宗室必乱,乃暗地里制造器械,砍伐竹木,私造船舶。齐永元三年(501),他与齐宗室成员萧颖胄一起打着拥护萧宝融为帝的旗号,起兵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杀东昏侯萧宝卷,立萧宝融为齐和帝,这样他就成了和帝登位的功臣,被加官进爵,封为梁王。他权势日大,在沈约①等人的精心策划下,逼和帝萧宝融禅位。他当上皇帝之后,称为梁武帝。
  萧衍原为儒生,后信奉道教。继帝位的第三年(504)改信佛教。梁天监三年,他召集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集会,正式宣布“舍道归佛”。为此,他专门下了一道《诏书》,其中说:“弟子(萧衍自称)经迟迷荒,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习因善发,弃迷知返,今舍旧医,归凭正觉……”(《广弘明集》卷四)。他归信佛教之后,便大兴佛法,修建寺院,广度僧尼,研究佛学,注《经》数百卷。他还讲经说法,启建水陆法会,提倡忏法,设无遮大会,普行布施。他生活简朴,日中一食,俨然成了一名苦行僧。他甚至要当“白衣②僧正”,直接管理僧事,终因僧界有不同的意见,他才放弃当“白衣僧正”的想法。为了使自己一手修建的寺院富裕起来,他曾多次“舍身为寺奴”。他每这样“舍身”一次,朝臣就从国库中以亿万金将他赎回。他为了对僧人表示敬重,还聘请“家僧”多人。
  萧衍根据《梵网》、《涅槃》等大乘经典,提倡吃素。他自己身体力行,也命令全国僧尼遵守。为此,他专门著文阐述佛教徒应当吃素的道理。他的这一禁令,是强制性的,在中国佛教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千百年来,汉传佛教徒不仅改变了自古以来吃三净肉③的旧习,而且素食竟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 梁朝末年,降将侯景作乱,于梁太清三年(549)攻下台城(宫城),萧衍束手无策,困饿而死。他的这种下场,按照佛教的因果规律而言,似乎是必然的结果。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萧衍在夺取政权时,其用心和手段是够狠毒的。例如他打着拥护萧宝融为帝的旗号,但是他得势并取得皇位之后,又派人将萧宝融杀死。关于这件事,《资治通鉴》卷一四九有详细的记载。所以,他被侯景困饿而死,也许是佛教因果报应规律说的体现。
  梁代的佛教,由于萧氏宗族的支持,堪称兴盛。据唐法琳《辨正论》卷三载,梁代有寺院2,846所,僧尼82,700余人,这个数字,较宋、齐两代都多。但是好景不长,由于侯景之乱,寺院大都被毁,僧尼被杀。幸好时间不长,又是区域性的灾难,未给佛教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唐《开元释教录》卷六云:“自武帝天监元年(502)壬午至敬帝太平二年(556)丁丑,凡经四主④五十六年(502—557),缁素八人,所出经、律、论及诸传记等并集失译诸经,总四十六部二百一卷”。其中所说的“八人”,四个是外国人,四个是中国人。外国人译经,中国人著述。兹按译著先后,简述如下:
  一、曼陀罗仙,华言弱声,扶南国(今柬埔寨)人。他“神解超悟,幽明毕观”(《开元录》卷六)。为了弘法,他不辞辛劳。梁天监二年(503)带着梵文经典来到中国,向梁武帝进贡。其后武帝命令他与早己来华的僧伽婆罗共译佛经。他译出了《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三部十一卷。
  二、僧伽婆罗,华言众铠,或译僧养,扶南国人。他自幼聪慧,才智过人,研习佛法,重在论典。出家受戒之后,他又广学律藏。闻中国的南齐大兴佛法,遂乘船来华,住齐都(今南京)正观寺,并从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罗学习大乘教义。不久齐亡梁兴,他即隐居,不与外界接触。其后,梁武帝萧衍访求人才,请他出山,开展译经事业。他译有《解脱道论》等经论十部三十三卷。
  三、王子月婆首那,印度优禅尼国人。他专学佛经,尤工义理,晓音韵,善方言。来华之后,他先在东魏兴和年间(539—546)译经三部。梁大同年间(535—542)到梁都建康,译出《大乘顶经》一卷。
  四、真谛,印度优禅尼国人。他历游诸国,弘扬佛法。梁大同年间(535—546)随梁使从扶南国(今柬埔寨)来华。于 梁太清二年(548)抵梁都(今南京),旋值侯景之乱,他只好离开都城去富春(今浙江富阳县),在那里,他开始译经工作。在梁末,他先后译出《金光明经》等十一部二十四卷。
  五、释僧祐,杨都建初寺僧人,史传学家、律师。年十四,从定林寺法达和尚出家。受戒之后,从当时律学名匠法颖学律,颇受武帝敬重。他的重要著述有《出三藏记集》、《释迦谱》和《弘明集等》三部三十九卷。
  六、释宝唱,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俗姓岑,僧祐的弟子。他“博识洽闻,罕有其匹”(唐《开元录》卷六),受到梁武帝敬重。他奉旨选述《经律异相》五十卷和《比丘尼传》四卷。
   七、释明徽,杨都建初寺僧人。他研究律部,戒行精苦。编有《弥沙塞律·比丘尼戒本》一卷。
  八、释慧皎,会稽(今浙江绍兴)上虞人,“学通内外,博训经律”(《开元录》卷六),著有《高僧传》十四卷。
  以上是梁代从事译著的中外僧人。唐道宣《续高僧传》载梁代僧界有一大批人才,正式立传的有译经2人(实为4人,见前文)、义解28人、习禅3人、明律2人、感通4人、兴福1人。从这个统计数字即可看出:梁代译经的人虽不多,但义解者则人才辈出,如梁代的三大家僧旻、法云、智藏等。这种情况,符合当时佛教界南重义学北重禅的实际情况。

  注释:
  ①沈约(441—513),字休文,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文学家、史学家。少孤贫好学,宋齐间任尚书度支郎、国子祭酒等。萧齐时代,与萧子良善,被称为“竟陵八友”之一。其后成为萧衍称帝的谋士,官至侍中、中书令、尚书令。撰有《晋书》、《宋书》、《齐书》、《四声谱》等文史著述多种。
  ②白衣,俗人的别称。《遗教经》云:“白衣受欲,非行道人。”一般信仰佛教的居士被称为“白衣”。
  ③三净肉: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的肉,称为三净肉。④梁武帝死后,梁宗室大乱,宗室成员争相掌权称帝。此处所说四主,指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和梁敬帝萧方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经上讲,毁谤正法,障碍佛法流通,这个罪过是堕阿鼻地狱。为什么?因为你毁谤的不单单是他个人,毁谤他个人无所谓,那个罪不至于太重。你毁谤正法,障碍正法,令一切众生对正法失去信心,这个罪就重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