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替皇帝出家的释智藏——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六


2014/9/8    热度:992   

代替皇帝出家的释智藏——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六
  方 之

  释智藏(458—522),南朝梁代义学高僧。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俗家姓顾,出生世家。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五说他“少而聪敏,常怀退让”,因而有誉乡里。年十六,代替宋明帝(刘彧)出家为僧,住兴皇寺,从定林上寺释僧远、释僧祐和天安寺释弘宗等名僧受学。他“戒德坚明,学业通奥”①,在齐代就很有名望,连“玄宗盖世”的释僧柔和释慧次等人都自叹不如他知识渊博。齐太尉豫章文宪王萧嶷②对他的学识十分敬佩,叹息相见恨晚。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③崇信佛法,讲《净名经》,选集深解经义的名僧20人,其中有智藏。藏年龄最小,因而坐末座。但是他敷述经义却最好。如《续高僧传》卷五说他“敷述义理,罔或抗衡,道俗翕然,弥崇高誉。”这就是说他讲述经义之好,无人能与他相比,听讲的人群,都崇敬其声誉。他曾应请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弘法多年,后回建业(今江苏南京)研究《十诵律》。齐永元二年(500),他再次去会稽,重游禹穴④,住法华山。适齐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宫廷内部乱作一团,智藏感到悲观,以为佛教亦将随着朝廷的覆灭而消亡,准备在禹穴终了此生。不料齐亡梁兴之后,梁武帝萧衍大弘佛法,这对他来说,是喜出望外。当他回到建业时,受到梁武帝和权贵们的欢迎和敬重。就在此时,著名僧人宝志⑤逝世,葬于钟山,墓前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开善,梁武帝命智藏住该寺。宝志,智藏并不陌生,早在他未受具戒之前,就曾在定林上寺见过面。现在武帝命他住开善寺,他亦落得对老朋友有表示敬意的机会,感到满意。
  智藏在梁代是颇受尊敬的人物。他可以自由出入宫廷,不受任何限制,甚至梁武帝殿内的座位他都敢坐。梁大同年间(535—540),僧界腐败,梁武帝拟自任“僧正”加以整治,召集僧人开会,命僧界知名人士签名同意,大多数人都不敢违抗,签了名,唯独智藏不同意,未签名。他说:“佛法大海,非俗人所知”⑥。梁武帝听了,满不在意,执意要当“白衣僧正”。在这个问题上,他和智藏有一番争论,内容大致如下:
  梁武帝:近见僧尼多不守戒,一般“白衣僧正”不懂戒律,若用世法治之,则嫌过重。我想自己来当“白衣僧正”,依戒立法。这虽是法师们的事,但佛也曾附嘱国王护持佛法。我与诸僧讨论,大家都同意,不知法师(指智藏)意见如何?
  智藏:陛下想自己来管理僧事,确实是为了光显正法。但是末法时代的僧尼行为多不如律,愿陛下怜恕。
  梁武帝:我的意愿难道是要僧尼受苦吗?正是因为俗愚处分过重,所以我才想自己来当“僧正”,依律行事。法师要我怜恕,此意为何?
  智藏:陛下固然是对重罪从轻处理,但现在僧众行为皆难如律,故求陛下怜恕。
  梁武帝:请问僧人犯罪,按佛法讲是否应该治罪?
  智藏:佛理深远,教有出没,可治可不治。
  梁武帝:见有附嘱国王治之的说法,岂有不治之理?
  智藏:调达⑦就是这样犯了罪的人,佛置之未治。
  梁武帝:你说的调达是怎样的人?
  智藏:调达的为人实不可测。示迹正欲显教。若僧人一有罪就治之,则僧(团)不能立;若不治亦复不能立。
  梁武帝听智藏如此一说,虽然不高兴,但心有所动。而且当即就取消了当“白衣僧正”的念头。在场的其他僧人都感到害怕,而智藏则心胸坦然。梁武帝并未责备他,反而赞扬他一番,说他是“大丈夫心,是就说是,非就说非”⑧。事后,智藏对其弟子们说:国王欲以佛法之兴为己任,乃大士用心。但是一家子弟十人,未必个个称意,何况僧人众多,来自各方,鱼龙混杂,实难辨别。他又说佛所制戒,若能运用,是可以治理僧团的。“僧正”非但无益,而且有害。他说他常想劝皇帝废除“僧正”制度,岂能赞成此事!有人问他“你讲的固然有理,但当皇帝发怒时,你为何不怕?”⑨智藏回答说:此事确实可怕。但自己年纪已大,即是承旨附会皇帝的心意,他也不会活多久了,何况他对于死本来就不足惜!所以他心里平静,不害怕。
  从那以后,梁武帝曾多次请智藏讲经说法,并不因为他不赞成自己当“白衣僧正”而怪罪他。智藏死于梁普通二年(522),终年65岁。
  智藏是梁代三大家之一,但他没有被梁武帝请为“家僧”。这是为什么?值得思考。也许是由于智藏能言善辩,使梁武帝感到他不是那么听话的人,例如在“白衣僧正”问题上,智藏竟敢与他争论,他对智藏有看法,所以不请他为“家僧。但是智藏的学识和道德,他又不得不佩服和崇敬。
  智藏是代替宋代皇帝出家的僧人,在齐、梁二代成为著名的义学高僧。他每次宣讲经论,听众极多。据《续高僧传》卷五载,智藏一生所讲经论有《涅槃》、《般若》、《法华》、《十地》、《金光明》、《成实》、《百论》、《阿毗昙心》等,并有注疏行世。另据道宣《大唐内典录》卷四载智藏撰有《义林》80卷,可是他又说是“开善寺沙门释智藏等二十大德撰”。这表明《义林》一书,不是智藏一人的著作。至于智藏宣讲经论的注疏是否也包括在80卷《义林》中,有待进一步查考。
  注释:
  ①⑥⑧⑨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五。
  ②萧嶷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次子。
  ⑧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萧赜的次子。
  ④禹穴有两处,一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宛委山,一在今陕西洵阳县东130里处。文中所说的禹穴当为前者。此禹穴又称禹井,是禹藏书处。
  ⑤宝志,又名保志,俗姓朱,少出家,南朝宋、齐、梁期间的僧人,传说他有神通,详见《梁高僧传》卷十。
  ⑦调达,即提婆达多,佛的弟子,为争夺僧团领导权,他曾企图谋害佛陀,从山上推下巨石,佛陀险些丧命,幸好只砸伤了佛足。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重要在断烦恼、了生死、离苦得乐。如果能明心见性,则烦恼不断而自断,生死不了而自了,众苦不灭而自灭,诸乐不求而自得。照此看来明心见性是修行人的一桩极重大的事件。 ​​​​ ​​​​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