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国师与护国道安寺
2014/9/8   热度:220
道安国师。东晋时代杰出的佛学家,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常山扶柳县人士(今河北省冀县境)。出生书香,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时,通达五经文义,从而转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二十四岁遇佛图澄,亲教十余载,甚得器重,委以重用,常代说法。佛图澄寂后,因战乱离河南至山西,与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共同研究后汉安世高所译的有关禅观方面的《阴持入经》、《道地经》和《大十二门经》,并作了注解。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苻丕攻占襄阳,筵请道安入住长安五重寺,宏扬佛法,并主持翻译事业,时译场几千人余人。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等。且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凡佛信徒应以释姓为姓,自此方有沙门姓释之始。道安不仅精通佛法,经典娴熟,亦为一位知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家。为当时长安一般衣冠子弟所请教之导师。世传“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说。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圆寂于长安五重寺,时年七十四.观师一生为法忘躯,译经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之多。为般若学中(六家七宗)“本无宗”宗祖。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曾赞公为“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隋天台智者大师,赞公曰:“佛图澄、道安、慧远三叶相承,若日月星之丽天也。”可见公一生,功在万古,炳煜永世。
道安寺,古名“五重寺。”亦名“义安院”。据鸡子山,朝阳殿,真武庙碑记:“道安寺唐宋以来旧有。”《咸宁县志》云:“道安寺在城南四十里,北王里,为秦国师道安居地。”现存《符秦国师塔记》碑载:“府城南有义安院,为秦国师遗迹,寺内有道安洞院,院中有塔,西倚高崖,东眺樊南之景。南行七、八里至炭谷(今太乙)……。庆厝中(北宋仁宗年号)有隋智悟大师断肱历志,行业清苦,筹资重修二塔。”《长安城南记》云:“……此释道安栖隐之处,薨痊于此。信不诬矣!”新街村樊家什学有古庙一座名“国师庙”相传为道安寺之门。神禾原畔至今亦名“寺脑”。足见昔日道安寺之宏伟浩大,庄严肃穆。因缘生灭,事事无常。道安寺亦屡遭战乱兵燹,及唐“三武之祸”。昔日高台殿宇皆荡然无存,仅存碑石一块,石相数尊,横于蓬蒿乱草之中,其景其境甚令哀叹。物转星移。流年如梭。幸喜今朝。政通人合。国运增强。宗教信仰,日新月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十方善信的大力护持下,道安寺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缘起。现经区佛协开会决定,由宽严法师负责, 道安寺修复工作。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弘扬正法,与时俱进。广结佛缘、广结法缘、广结善缘、广结人缘。成就大众、利益大众、方便大众、感恩大众。且全面宣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精神。将这座千年古刹,译经道场,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财色名食睡,我们日常生活虽然离不开,但一定要看淡,不要把它放在心上。把财色名食睡放在心上,就离不开三途。经里有明文告诉我们,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有一条都会把你牵到地狱里面去,如果有个三条、四条、五条,你决定堕阿鼻地狱。学佛的人,五欲需要,随缘随分;不强求、不攀缘、得过且过就够了。控制那个念头是迷惑,占有那个念头是造业,带来的就是六道三途的苦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