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佛教圣地—大姚妙峰山


2014/9/8    热度:455   

滇中佛教圣地—大姚妙峰山
  释印严
  妙峰山,这座在佛教圣典《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六十二卷中授记的灵山,后因明代彻庸禅师的应迹(世人喻之为德云比丘示观),而成为佛教徒心中的圣地。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更替,世人很少提及,能认识了解她的人就更是甚少。在上世纪末,我虽在妙峰山住十天有余,但惭愧的是我亦没有领会到她的神韵……两年后,因殊胜的因缘,故地重游,才逐渐认识——佛典中的许多圣山并不是那飘渺、遥远,她就庄严、宁静的隐迹于我们所生存的喧嚣世界中。
  当今时代,可谓之人类文明史上,科学极端发达的时期。但是,战争、饥饿、人权,依然充斥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有一把克摩利斯之剑高悬在人们的心头……古往今来,一大批的宗教家、哲人,无时不在寻觅真、善、美,作为人们精神的寄托!我们佛教徒更有许多佛、罗汉、菩萨、祖师们的传奇故事,以经典结集或口授的形式一代代的流传下来,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而佛陀和弟子们修行的每个足迹就成了我们向往和朝拜的圣地。浩大的三藏、十二部《大藏经》中记载的一些罗汉、菩萨应化度人的所在地,也就成了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中的圣迹。每天,这些圣地都佛韵缭绕不绝,充满了庄严祥和的气氛。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诞生的古印度(今尼泊尔兰毗尼圣园)及布道的斯里兰卡等地,已成为东方佛教徒,乃至一些西方考古学家、科学家、思想家,甚至一些政坛显要人物神往朝拜之地。而我国的汉、藏、蒙等一些地区的圣地、圣迹是数不胜数,她们吸引了海内外千千万万的信徒和观光者前来朝拜。
  众所周知的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及所谓的八小名山,无不因此而朝拜者络绎不绝。
  巴利文《大藏经》中授记的普陀山,原音是“补怛洛迦”,直译成汉语为“美丽的小白花”,即今音译的浙江舟山市的普陀山和洛迦山。更因日僧留学汉地回国时,携观音造象东渡,被风浪所阻,于普陀山设庙供之,而开山成为现在的海天佛国!如今的“朝观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影响到东南亚一带,远远超越了宗教的范畴。
  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的鸡足山金顶下的华首门,亦是巴利文《大藏经》所授记为大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所在地;五台山除现今殊像寺为文殊菩萨应化之地外,东、南、西、北、中五台各处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有过文殊师利菩萨的应化之迹。所以,每年四月初八至八月十五的这一段日子里,海内外三大语系都有大约五千名左右的僧尼朝此圣山(香客和游人更是熙来攘往,难计其数),如佛陀时代的结夏安居以自恣!每年结夏日,一些虔诚的在家信众即在五台山设千僧斋供众;同样,峨嵋山也因普贤王菩萨应迹,而被推崇为普贤道场;地处皖南的九华山,虽因山形肖似九朵莲花而得名,但真正名扬天下的,当以新罗(今南韩)僧金地藏来此潜修并弘演付法而出名。世人谓金地藏即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而被推崇为地藏菩萨道场!还有诸如浙江天台山,一贵妇人因梦受佛嘱斋供罗汉,于是上天台斋僧,僧众刚好五百数,因此,信众皆谓之五百罗汉示现;福建的支提山亦因天冠菩萨示现而成为圣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已随两汉(东、西汉)时期的佛法东来,经过漫长的两千多年,逐渐融入了广大人民的生活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教内一些善意的迷信者尚不知此典故出自《华严经》,教外人士就更不用说……大凡礼诵过《华严经》的人都知道,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指点下,第一参之善知识乃妙峰山德云比丘,只知是佛说,却不知妙峰山其实离我们不远,并如浣女般披遮面纱不为人见其面目……大姚乡党知其山的人又多不知此山即佛典授记的名山啊!更无从考证其山因何名为妙峰山!
  我于圣山之缘始于1998年9月,在拜别峨嵋山而礼鸡足山时,途经云南大姚县,因事滞留,听朋友谈及,大姚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妙峰山德云寺,在过去兴盛时,朝香拜佛的人很多,而且传说着彻庸祖师降伏黑龙作护法的故事……当时知道妙峰山又名妙峰大尖山,在大姚县城南11公里,海拔2341米,山中有一德云古寺,落成于明末崇祯年间;康熙46年,有部分殿堂遭回禄之变,成灰烬;嘉庆时又重修恢复昔日庄严。直到文革时部分殿房被拆除,其余因改为学校而幸存下来。初不以为然,且去妙峰山小住了十几天。感觉到的是,除了古柏参天,清泉碧云,松涛雷鸣,风景幽雅之外,德云寺给我的感觉仅是——秃废破旧而已。直到2000年,我再次上鸡足山潜修时,偶读清代高映的《鸡足山志》,文中《彻庸祖师传》叙及祖师开山妙峰山。顿悟《华严经》中授记“善财童子参妙峰山德云比丘”的圣山即此大姚妙峰山也。如是,我搜寻了大量的史料,赏阅后方知妙峰山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沧海桑田——她那在佛教中特殊的地位和神圣的一面已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作为一个荷担如来家业的比丘僧,除了扼腕叹息之外,更是痛心……故才向大家推荐她久已尘封的真实面貌和往昔湮没了的故事!
  在《华严经》第六十二卷中记载:“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颂已,告善财童子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胜乐,其国有山名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云,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菩萨,云何修菩萨行乃至菩萨云何于普贤行疾得圆满,德云比丘当为汝说。尔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向胜乐国,登妙峰山,于其山上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观察求觅渴仰,欲见德云比丘,经于七日,见彼比丘在别山上徐步经行,见已,往谐顶礼……”可见经文再三提及妙峰山德云比丘。作为佛陀提及的妙峰山,或有人疑问。经中所讲到的许多圣山,并没有离开我们这个世界,而且在阎浮提中是相应的,此阎浮提即我们居住的地球。又如《华严经》记载中“有一支提山,山中有天冠菩萨及其眷属”。而现实中,在我国的福建省亦有一座支提山,被视为天冠菩萨的道场。从地域上讲,佛陀住世时,在云南一带也曾留下过佛陀及其弟子的足迹。如佛陀曾经在鸡足山传授《大幻纲经》;佛陀首座弟子迦叶尊者入定于鸡足山华首门;阿育王教化的妙香古国——大理;无著菩萨在鹤庆天华洞修定十二年等圣记和圣迹。大姚同样亦有唐代天竺高僧修建的、目前国内唯一保存下来的锤垛形白塔。
  再从明代举人陶珽诗赠彻庸禅师的诗中和传记中亦可窥知。诗曰:
  妙峰山顶德云浮,别野经行一比丘;
  烟水茫茫何处觅,开山鼻祖一轮秋。
  从诗中可以看出,陶珽是曾经阅过《华严经》的。坚信大姚的妙峰山即圣经授记的妙峰山,诗中德云即指中德云比丘。而开山鼻祖则指彻庸祖师。将彻庸禅师比作德云比丘再来。故陶珽在《新开妙峰山德云寺常住碑记》中记载“……余既随喜其胜,再三赞叹,吁!此正德云比丘、七日不得见,而今一旦示现者,安可无记,以告将来。大明崇祯五年壬申。”又陶珽在《妙峰山开山善知识彻庸禅师小传》中有记载,曰:“……世亦遂称妙峰山德云比丘彻公云。是时,师已从空观入定,又从定发慧,知见整而行光朗,疑情勃勃欲动,而话头时节逼拶上身矣。欲白色不能,佛力加被,密藏印证,赞叹者久之,喜滇中佛法幢在兹,岂诬也哉。”此段文字更是讲到彻庸禅师开悟时的略介和密藏大师的印证,把彻公与德云联系到一个人了。作为佛教徒来讲,没有特殊因缘,不敢妄作此论。再说民国《姚安县志》中收录明代进士陶的《彻庸禅师南游请藏缘起》(崇祯八年)的文中有记“……从此,妙峰顶上,德云院前,山色溪声,同归藏海,法幢梵呗、广种福田,昔也,我郡为鸡山之附庸;今则妙为华严之领袖,师其德云再来耶?何冥契也。……”可以领悟到《华严经》的整部佛经的精华,在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而妙峰山则是五十三参的启缘,则是善财童子第一参,参见的善知识乃妙峰山德云比丘也,故称之为华严之领袖因此而言。又“而师其德云再来耶?亦与前所言德云示现相互应,此指彻庸和尚与《华严经》所记的德云比丘冥冥相契,实乃一人之示观。故彻庸禅师的得意弟子无住禅师亦在妙峰山书留“德云示观”来直接肯定其师乃德云再来。无住禅师是一位在史志或《高僧传》中有记载证悟的大师,他或在禅定中知道其师的来历,为了使后人敬仰,才用文字来印述。作为德高望重的无住禅师没有所感应也不敢乱用其师之名与佛经中的前贤相提并论。清代高映著录《鸡足山志》有载:“周理,彻庸禅师,云南县人,姓杜,生于万历十九年,白气出屋,乡人异之。才出襁褓,啼不止。有二僧登门赐名慧九。九岁丧父,十一岁入鸡山大觉寺,礼遍周为师,时周预梦有大莲花生于殿庭。明日师至。稍长笃志宗风,有僧密藏开发参禅之要,历诸方,得法天童密云和尚,归鸡山妙峰开堂,海众云集,以棒喝传宗,滇南自古庭后二百余年禅灯再焰,实从师始……”故从此段文字来寻味推敲,彻公开悟后,得到印证,本应归鸡山弘扬佛法,反来到姚州妙峰山开山,不是没有因缘的。据考证,当初彻庸禅师得法归鸡足山后,在禅定中,观到妙峰山上由禅云瑞气而寻迹来到此山。忽然,听到密林中有一阵动听的仙乐之音,沿音循寻,只见云雾如白绸,漂浮在青色山崖峡谷间,如同进入一个神话般的琉璃世界,并遇一高僧乘云驾雾而来过。彻庸禅师随追不见,顿歇之中领悟到这里是佛菩萨来示现之圣地,故拣地而开了此山。而历劫以来,佛菩萨示现均应因缘而来。经云:“法不孤起,遇境方生。”彻庸禅师有异象,又神僧授名;出家时,亦有瑞象感应相交;开悟后,又被公誉为担当起云南禅宗传灯大业的高僧。实无过评,实有其来历因缘,故比作德云比丘示现再来,就好比九华山新罗僧金地藏被视为地藏菩萨一样,毫不足奇。而作为这样一位德名重世而身在空门的高僧,来到妙峰山高竖法幢,并用德云寺为寺名,实出有因!故在一些文志中称其为:“德云彻公。”实乃“德云比丘”再来此世间教化众生啊!
  从志书典籍中寻觅彻庸禅师留下的一些文稿,可以窥见到他的德行、涵养及悟境。在彻公见道偕中曰:“转身磕着屋头墙,天根迸出一轮月。”在辞世偈:“生也如是,死亦如是,梦幻空花物随顺恒常亦如是”。其中可见彻公在修行上的层次,亦可领悟到彻公的境界,非凡夫俗子所能知之。
  在《华严经》中讲到德云比丘,是一位修禅而行念佛法门的菩萨僧。同样,彻庸禅师也是一位由禅见道后,提倡念佛法门的高僧。这与德云比丘的行持度化是相应的,又是一种缘合。在事论上,是缘合也罢,是巧合也罢,作为大姚的妙峰山可以断定是与《华严经》中记载的妙峰山相生相应的。德云比丘与彻庸禅师也是相应的,他们的出现非二不二。而“妙峰山德云寺”亦名有所来,与彻庸亦是相生相应并相助的,所以,才体现出这一应化的殊胜因缘。
  沧海桑田,妙峰山如今已无昔日“滇中大刹”、“滇西佛教圣地”、“华严领袖”的恢宏。幸喜建于明代的大雄宝殿尚属完好,殿内匾联、壁画、雕刻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
  我想,恰逢盛世,国运昌盛,不久的将来,在群山环抱、苍松翠柏之中,殊胜庄严的德云寺,继先贤善财童子之后,又将有大批的佛门龙象及檀越善信,朝礼佛门圣地——妙峰山。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菩萨有智慧,有定力,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能令一切众生得大善利;凡夫没有智慧,感情用事,天天在造恶因,天天在搞生死轮回。菩萨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给一切众生种佛种,令佛种不断。佛种中,“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换句话说,令佛种不断,第一个意思是自己,第二个意思才是别人。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他,这佛在经上讲得很多,“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佛种不断”是自己的佛种,不是别人的佛种。自己的佛种,就是觉而不迷。授三皈依的时候,我们讲过,“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净而不染”,由此可知,什么是佛种?就是自性的觉正净。不迷、不邪、不染,这是自性。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