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平著:《净土祖庭——白人岩寺》(2)
2014/9/8   热度:362
游白仁岩
王凤岗
峡谷深幽曲径通,
山水长卷自天成。
缘何摩崖刻白人,
似闻传庭读书声。
扬州慢 白人岩禅寺
崔焕奎
序:九五年与同好共游白人岩寺。明戈谦碑记云,“栋宇宏壮”,“金碧晃辉”,“名葩异卉森列左右,珍禽异兽往来飞走;与夫祥氛瑞霭舒卷于晨昏,岚光林影错映于上下”。今则殿宇无存,鸟兽不栖,树木荡然,名花难生,濯濯童山,矗立于前,“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借姜夔之创,作《扬州慢》一道,遥想当日之景焉。
晋北名都,茹山佳处,古刹仙踪深藏。
过九曲溪流,行肠路花旁。
传慧远、建寺名彰,
黄发垂髫,不绝颂扬。
渐黄昏,松涛阵阵,风也飘香。
崖刻尚存,峭壁上,题字煌煌。
奈殿圮阶倾,钟鼓声绝,触目堪伤。
想楼阁台榭在,翔瑞霭,林影岚光。
看灵泉碧草,珍禽异兽徜徉。
扬州慢 再游白人岩禅寺
序:二OO五年再游白人岩,楼台殿宇修葺一新,黍离之悲荡然,繁兴之象日增。复作《扬州慢》一首以记之。
同仁三五,再游禅寺,古刹重现辉煌。
瞻楼阁耸空,入白云仙乡。
流丹翠,佛殿宏敞。
碧注清泠,七星泉旁。
香烟篆,比丘居士,诵经声响。
太平盛世,星月耀,累洽重光。
想慧远当日,弃儒从释,苦渡四方。
令孙张尚书在,读书处,碧纱幕墙。
效王播访旧,亦当添花锦上。
秋游白仁岩
季 庚
我欲为君歌一曲,
豪气难与秋云平。
紫塞岭下皎如鹤,
古寺新貌靠刘公。
归程路徒崖石青,
出山遥见玉玲珑。
云烟大篆成一绝,
章草狂草墨泼洒。
挥毫落纸帅如风,
迸气用力腕悬空。
书家名家浑一坐,
一碗素餐足饱过。
摩崖石刻喜不胜,
忘却崎岖在冈陇。
云过微沾襟袖湿,
卧佛怀中万花红。
历历村郭唯见树,
几面红旗猎大风。
登高望远芳草甸,
满脚翻卷厚如绒。
伏魔拜虎尚书去,
河山浮动酒怀中。
苍苔寂寂飘云洞,
石上浅浅天马印。
栈道惊颤山风啸,
隔岸红尘路迢迢。
叠翟楼上风铃响,
遥见大师云端飘。
琴瑟声中弘佛法,
百鸟万兽恶念消。
菩萨临崖弈一局,
落子铿锵烂柯樵。
试心一石兀然出,
吓煞阔头方面佬。
晴岚秀石神雕洞,
青叶翠枝佛香绕。
仙亭石阁天然好,
星泉纯水瑶池醪。
云涛松涛清风袅,
尘埃不到蓬莱鸟。
宿愿尘缘浑未了,
佛界净土走一遭。
世人尽道神仙好,
满眼秋色催人老。
棋 枰 石
张润厚
世事如棋步步营,
三思后行履薄冰。
如欲解开桔中戏,
白云生处有棋枰。
遥思白仁岩(外一首)
乔进波
你是凡人
却似仁慈的仙人
从峻峭的山峰
读出你的博大
你的雄宏
它渐渐地清晰
正描绘出你人生的印痕
那是你生命的年轮
你是仙人
为何不逍遥于天庭
仙境中
或瑶池赴宴
或歌舞升平
你却选择了寂静
选择了松涛溪流
选择了淡月清风
讲经台上
你弘扬佛法洗涤凡尘
令万兽伫立
说法台上
莲花再现梵音萦绕
任百鸟聆听
七星泉
仍在弹奏着
你悠扬的琴声
修真洞
还再现你精修悟真的身影
弘扬阿弥陀
开创中国净土宗
我敬仰你啊
白仁岩
你神秘得
如一层缥缈的薄雾
初闻你的名字
是在老人们的故事里
你神奇得
如一部厚重的经书
如今读你的容颜
是用我的心灵与脚步
日子越读越薄
生命越读越厚
人世间 多少生命
在岁月的流逝中
早已没有踪影
惟有你 白仁岩
因为你的高耸
因为你的险峻
因为历史赋予你的神奇
你的生命正日益郁葱
每一片树叶 每一块化石
都在向人们述说
历史的神秘和苍老
你是凝固了的生命
一花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那是旷世千古的禅境
多少善男信女
多少雅士文人
前去叩拜
沐浴你的灵气
你总是
游弋在苍茫的时海
在菩提树下
弘扬弥陀净土
普度有缘苍生
白仁岩随想
古南庵
年轻的岁月
总留下些
微风一样的故事
不经意间
被后人
轻轻提起
不需要别人都懂
不需要谁来肯定
只希望
笑傲天下
以才华装点
以智慧示人
试心石
你憨厚地
突兀于
峭壁之上
什么也不想说
只是
让别人去说
让有心人尝试
修真洞
少了欲念
心就纯了
少了繁华
心就刚了
在这里
你面壁禅思
任风雨
从窗前走过
任岁月
在林间轮回
神雕崖
仙师驾鹤远去
神雕没有踪影
惟有
峭壁上的石洞
无声地
向后人
述说着
往昔的繁华
七星泉
七眼石井
清澈见底
你纯净得令人心怯
你是北斗星吗
汩汩地泉水
涟漪了整个季节
一眼甜泉
一眼苦泉
你容纳了
人世间的寂寞与伤感
令人一生一世地凝视
讲经台
宽大衣袖
青色禅衣
一身仙风傲骨
你
在尘世与仙境的交汇处
独对一山
静面万物
说法台
晨钟暮鼓
松下读书
了断尘缘
与鹤为友
你总是
以博爱的心
禅坐在
浩瀚的人世
攀登,本身就是一种过程
——走近白仁岩
一梅
秋日的阳光温暖而又慈祥
山风拂过脸庞
我们走在攀登的路上
路
从高高架起来的高速公路旁边盘旋而上
人们 相约着涌来
“白人”边上金光闪闪的一个“岩”
让我迟迟不敢相认
是远去的先人在远离我们
还是走惯了高速公路的我们
驶离了自己的先人
说法的佛台仍在讲诵千年的佛事
护法的神雕双双不知了去向
空空的崖洞独自守候着千年的旧约
沿着祼露的石板小路
人们于一万年之前的化石之上
拾级而往
同行的老师告诉我
一脚下去
我们踏响的
就是一万年之前的一枚心脏
山风徐徐吹过
我看见
山崖间一丛丛的野花
在阳光下眨着眼睛聆听
一听
就是一万个年头之久
而我们
却在大师仅有的这一千五百多年之中
一出生就长成巨人
顶天地 拔山兮
拆走了叠翠的层楼
掀翻了通古的栈道
让大师修身的仙洞从此不再通行
让试心的悬石昭然于天地
今天
当我们沿着自己的足迹
一步步踏在这些沉默的化石之上
却只能在这些无名的小花面前
低头无言
走在重新攀登的路上
就让我们用脚来聆听
诉说并且丈量
我们的身后
我三岁的儿子已经走进学堂
另一群稍大的孩子
也已经走进了稍大的学堂
和我们一起
拾级而上
七、精美小传说
1、慧 远 建 寺
慧远与慧持兄弟二人师从释道安出家后,一心以弘扬大法为己任,日夜勤读修行,很快成为道安上首弟子。一日,兄弟二人回故乡云游说法,行至白人岩山下时,见山顶突现梵宫琳宇,天际隐然有佛光普照。二人认为是佛祖感应,遂顶礼膜拜,并发愿在此建寺说法。当时白仁岩山路崎岖,建寺的砖瓦、木料只能运到小寺这个地方,再靠人背马驮运上山去。就在慧远兄弟二人千辛万苦在小寺备齐建寺材料,准备动工建寺前的一个晚上,山谷里突然狂风大作,风中隐约有马蹄声回荡。天亮之后,慧远与众人发现所备木石全部不翼而飞,于是沿着石头上留下的马蹄印痕,一路寻上山去。登上白仁岩的时候,众人发现一座建筑精美,气象庄严的寺院早已落成,这才明白是佛祖暗助,调来天马驮料建寺。直到现在通往白仁岩的山石路上还有天马驮料时留下的蹄印。
寺院的落成,更加坚定了慧远和慧持弘扬佛法的意志,从此兄弟二人就在白仁岩修身说法,终成一代佛学大师。
2、天 上 人 间
白仁岩寺院外有一块奇特的大石头,叫棋坪石。石头一丈见方,平如镜面,上面有一幅天然的中国象棋棋盘,久经风雨剥蚀,楚河汉界仍然清晰可辨,相传这是慧远、慧持兄弟与神仙下棋谈禅的地方。当时离白仁岩不远的山下有个九龙村,村中有个姓刘的樵夫,终日以砍柴为生。这天刘樵夫刚上白仁岩,便见一对仙翁正在棋坪石上下棋,二仙棋术非凡,相互杀得难分难解,刘樵夫在一旁看得渐渐入迷,不知不觉已到日落西山的时候,刘樵夫这才发现一天已经过去,忙与两个仙翁打声招呼,匆匆往家赶。下山之后,发现村子的面貌大变,村子的人一个也不认识,刘樵夫东找西找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问到村中几个老者,才知道自己的父母、妻儿已过世几十年了。刘樵夫这才明白“天上一日、人间百年”并非虚言。
3、圣 井 呈 瑞
慧远大师俗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人。贾氏一门是西晋时做过侍中的贾充的后裔,世为冠族。慧远的父亲早年为官,后解甲归田,隐居为生。母亲令狐氏,身出名门,自幼读书识字,笃信佛教。贾家家庭殷实,声望极高,但从不嫌贫爱富,深得乡里爱戴。这样的家庭注定要产生一位不凡的人物。相传慧远出生时有许多奇异的现象出现。慧远的父亲当晚在书房曾闻到异香飘散,听到天空传来奇妙的音乐。慧远的母亲梦到观音菩萨身着便服而来,将一朵莲花交由龙女授予她,并轻轻念道“洁白无暇,净而不染,弘扬佛法,普渡众生”,之后用柳枝蘸净瓶之水,轻轻洒在她的头顶。夫人醒后不久即生下慧远。这时贾家上空突然一束白色光芒出现,好象落在每个人的头上,把整个村子照得通明透亮。白光之后,又有一道闪亮的彩虹投射在村子附近的“胜井”之中,接着井面也喷出金光,熠熠生辉,笼罩了整个井口,好久才慢慢散去。天亮之后人们发现胜井内有灵芝出现,而且井水变得甘冽清甜,久饮之水,还可治病,于是就将胜井改叫“圣井”。这就是圣井呈瑞的传说。
4、慧 远 仙 逝
慧远大师卒于安帝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据传,大师被毒蜂所蛰,寝疾数日,因救治疏忽,病势趋危,弥留之际,看到阿弥陀佛带普贤、文殊等菩萨,前来接引,周续之、刘遗民也随同等候。阿弥陀佛告诉大师说,你七日后将往生西方净土。慧远自知不济,对弟子说,人生无常,都因因果而定,即使是具备大智慧的人也不能逃脱。我一生曾三见阿弥陀佛,现功得已圆满,七日后将往生净土。并告诉弟子。不要悲伤,专心念佛。七日后东林寺上空,紫云缭绕,仙乐齐鸣,大师双手合十,安然静坐圆寂。当日,白仁岩寺主持梦到慧远大师乘风而来对他说,晋今往生西方报东净土去也,说完飘然而去。主持睁开眼,只留大师所著经书一卷。据载慧远大师的生日为四月初八,圆寂之日为农历八月初六,六八四十八,暗含的正是大师的出生日,这恰似冥冥中的神秘安排。
5、尚 书 读 书
张凤翼、孙传庭都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两人先后担任明朝最高军事首领——兵部尚书。二人少时,都在白仁岩苦读过诗书。古南庵,当地百姓俗称悬崖古窑洞,这就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居舍。古南庵位于东崖半腰,离地两丈余高,盘上石板小径,便进入古窑洞了。洞内长八尺,宽四尺,高五尺,石炕、石桌、石凳靠壁置放。石炕窗台处,有一石缝,形成一孔天然窗户。一天傍晚,孙传庭正在读书,忽然,从深谷里传来一声怪音,时远时近,到石窗前寂然无声。孙听声音已消,便收神继续读书。突然,石缝中传来一阵摩梭声,接着一只手掌缓缓伸进洞内,平放在石桌中心,手掌逐渐伸长放大,将整个桌子覆盖住。孙传庭大惊,知有仙人来到,便双手合揖说:“不知那方仙翁到此,恕晚生待慢,劳您多多谅解。”话毕,不见回音;孙传庭接着又说:“不知那位神灵云游此地,有何指教,小生白谷敬请指教。”等了片刻还是没有动静。孙传庭大怒,一提笔将“泰山”二字写在对方的手掌上。刚写毕,只见簸箕手颠抖晃动,一个老的声音气喘吁吁地说:“原谅我吧,请你看在老夫没有恶意的份上,快把这两个字舔掉,否则,老夫就难以生还了。”孙传庭答曰:“簸箕大的手掌,墨浓笔重,岂叫小生染坏肠肚?”外窗即答:“舔去山尖即可。”孙传庭将山字之间的一竖舔了数十口,手掌瞬间收缩,一道光亮,拉出窗外。这时,只听山谷中震响着一句话:顽童胆失,金银为谁花。孙入仕后,曾任陕西巡抚、陕西总督、陕西督师等职,经营的正是渭水两岸的事务,世人这才领会当年山谷中回响的那句话实际上是:万众胆识,经略渭水河。(乔玉安)
6、自 封 秀 才
少年时代的孙传庭,因家境贫寒,只有边读书边帮家里做营生。一年冬天,他头戴破毡帽,身穿烂棉袄,挎着粪筐在试刀石官沟路上拾着粪。不一会儿,迎面来了一抬轿,前后护卫,声势挺大,威风凛凛。走到道路狭窄不好通时,轿前的卫士不断高喊:“让路!让路!”来到孙传庭跟前,孙还是慢慢腾腾,不给让路。轿里的官人掀起丝帘外看,是见一个衣服破烂的拾粪娃娃,也就不大理睐,并自言自语地说出一句逗趣诗:“穿冬衣,转北方,你胡弄春秋。”孙传庭立刻对道:“走南方,转北方,你扰乱世界。”那官人听到后非常震惊,对身边随从说:“拾粪娃娃先苦后甜,奇才快才高官厚禄,咱就绕道而行吧。”
十三岁那年,孙传庭就赴省赶考去了,考官见他年幼,不准他走进考场。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在脖子上挂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大秀才孙传庭”六个楷体秀字。主考官走上前摸了摸他的头说:“好大的口气,真乃石狮子带铃不响”,孙传庭抬起头对主考官说:“你确是瓦猫头有眼无光”,考官见这少年挺有文才,便试一联:“绿水无愁风皱面。”孙传庭顺口对曰:“青山不老雪白头”。主考官大惊,心想:真不愧是个大秀才呀!(乔玉安)
7、砚 台 妙 用
一天夜里,一位书生打扮的青年突然闯进孙传庭读书的洞中。孙传庭十分惊讶,问青年从何处而来?青年人恳切地说道:“我现在有大难,只有您才能救我”。孙传庭问道:“此话何意”?书生说:“我是修炼一千年已经成道的蜘蛛精,上天不公,明日正午委派雷神要我性命,求先生救我,先生大恩必当后报。”孙传庭说:“如此窄小的石窑洞如何藏你。”书生说:“明天中午会有一只小蜘蛛掉在你的书桌上,你把它藏在砚台内,只要午时一过,它就逃脱劫难”。话毕离去。第二天快到正午时,孙传庭果然看见从对面山崖上飞下一只磨盘大的红蜘蛛,随飞随变,越变越小,最后变成苍蝇大小,落在书桌上。孙传庭马上将它放在砚台内。不一会儿,天空上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只听得雷声震耳欲聋,大地颤动。孙传庭坐在书桌前若无其事,左手按在砚台上面,右手挥笔而书。午时过后,雷雨骤然而停,云消日出,晴天再现。孙传庭揭开砚盖,蜘蛛恭恭敬敬地向孙传庭点了三头,飞出窗外。
后来孙传庭每到关键时刻,总会得到红蜘蛛的帮助和指点,使孙度过了许多难关,一步步走向尚书的显赫地位。(乔玉安)
8、虎 拜 贵 人
在动物图腾中,虎的形象紧排在龙之后,为星象中青龙白虎六象之一。民间将虎比作武曲星,与龙共享崇高地位。在封建社会,龙被视作天子化身,虎被视为保护皇权的虎将象征。民间将虎比作武曲星,与龙共享高位。在封建社会,龙被视为天子化身,虎被视为保护皇权的虎将象征。相传孙传庭是武曲星下凡,白虎转世,一生中曾官至兵部尚书,手握“虎符”,坐阵“虎帐”。其少年读书时就曾与虎有缘。当时孙小只身来到峭壁屏列、摩崖嶙峋的白仁岩苦读。时近仲秋,皓月当空,孙传庭正在读书,突然狂风大起,飞砂流石连连向他袭来。孙传庭毫无惧色,依然忘我读书。龙从云,虎从风,一只大虎随风悄然向孙扑来,孙忘我读书至虎近方觉。猛一抬头,见一只猛虎正向他扑来,不由对虎大吼一声。说来也怪,这一吼吓得大虎骤然爬下,对着孙传庭现出一种似奋,似亲之态,尔后仰天长啸,驭风隐入松林……。民间认为孙传庭胆略过人,有猛虎坐山之象,所以才会有虎拜赏人现象出现。(王森)
9、数不清的松树
在代县和原平的交界处,有一座白人岩庙。庙里住着一个大和尚一个小和尚。
大和尚每天派小和尚割草喂牲口。小和尚常常是出去一会儿就割回一背。日子久了,大和尚好生奇怪,就问小和尚怎样割草。小和尚说,“今天这里,明天那里……。”大和尚不信,就悄悄跟在后头偷看。只见小和尚每天在一个地方割草。今天割完了,明天又长出来。大和尚想,这地底下一定有宝。于是晚上悄悄地刨了刨,刨出个小红盆盆,闪光亮,内有一块八吊吊骨头和一个八吊吊钱。他把宝盆放在米面瓮里,米面吃不完,放在银钱柜里,银钱用不尽。官府知道了这件事,就下令大和尚三天内交出小红盆,不然甭想活命。
“三十六计走为上”。大和尚黑夜把红盆盆寄埋在白人岩山上,趁着月色逃走了。临走时他记的清清楚楚,是把小红盆盆埋在了山上仅有的一棵松树下。三天后等他再来取时,一看漫山遍野尽是同样的松树,再也找不到聚宝盆了。
直到现在,白人岩的松树还很多,就是谁也数不清,你说怪不?(谢还)
附 录:
一、慧远大师年谱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甲午(334年),大师出生于并州雁门郡楼烦县,俗姓贾,世为冠族。这一年道安师23岁,在冀州。
东晋咸康元年乙未(335年),大师2岁,大和尚佛图澄自襄国至邺中寺弘传佛法,道安自翼入邺,师事佛图澄。
东晋咸康二年丙申(336年),3岁。
东晋咸康三年丁酉(337年),4岁,其弟慧持大师出生。
东晋咸康五年己亥(339年),6岁。
东晋咸康六年庚子(340年),7岁。
东晋咸康七年辛丑(341年),8岁。
东晋咸康八年壬寅(342年),9岁。
东晋建元元年癸卯(343年),10岁。大师敏而好学。师兄慧永是年12岁。
东晋建元二年甲辰(344年),11岁。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出生。
东晋永和元年乙巳(345年),12岁。
东晋永和二年丙午(346年),13岁。大师与弟慧持随舅父令狐氏南适豫州颍川之许昌、洛州河南之洛阳求学,为书生。
东晋永和三年丁末(347年),14岁。
东晋永和四年戊申(348年),15岁。大和尚佛图澄圆寂于邺。道安师返回冀州。
东晋永和五年乙酉(349年),16岁。后赵帝石虎崩,太子石世立,彭成王石遵杀石世自立,并遣中使请道安入华林园。11月凉王石鉴杀帝石遵自立,国内大乱。
东晋永和六年庚戍(350年),17岁。后赵大将军冉闵杀帝石鉴纂位,改国号魏。
东晋永和七年辛亥(351年),18岁。符健称天王于长安,国号秦。燕王遣兵攻掠中山、赵南安诸郡。赵所徒青、雍、幽、荆诸州民及氏胡数百万众欲还本士,道路不通,互相杀掠,中原大乱,因致饥疫,人相食。
东晋永和八年壬子(325年),19岁。2月豫州许昌降秦。4月燕军挟魏帝攻邺。5月燕人斩魏帝冉闵,大旱,邺中大饥,人相食。7月秦徒许昌、洛阳等地之民5万余户于关中。8月燕军拔邺。10月晋军克许昌。
东晋永和九年癸丑(353年),20岁。道安至垣山建寺塔。
东晋永和十年甲寅(354年),21岁。与弟慧持适并州太行恒山,随道安出家,并易姓名为释慧远。
东晋永和十二年丙辰(356年),23岁,大师从道安学佛,历然不群,常欲总摄纲维,以佛法为己任,精思凤持,以夜继书。
东晋升平元年丁已(357年),24岁。大师开始讲法,并引用庄子义为惑者解释,道安特许大师读俗书。
东晋升平三年已未(359年),26岁。
东晋升平五年辛酉(361年),28岁。因旱煌、寇赋纵横,随道安等500余人入王屋女机山。
东晋兴宁元年癸亥(363年),30岁,随道安出女机山,渡河南至陆浑山。
东晋兴宁二年甲子(364年),31岁,2月燕军略地至河南,4月燕军攻拔许昌及汝南诸郡,大师随道安南投荆州南阳。
东晋太和三年丙寅(367年),34岁。随道安至梁州襄阳。
东晋宁康元年癸酉(373年),40岁。随道安赴江陵。
东晋宁康二年甲戌(374年),41岁。随道安由江陵还襄阳,道安建檀溪寺。
东晋宁康三年乙亥(375年),42岁,与道安师铸六释迦佛像,秦王符坚遣使送道安弥勒佛像。
东晋太元元年(376年),43岁,佛像成,大师作六佛像颂。
东晋太元二年(377年),44岁,周续之生。
东晋太元三年(378年),45岁。2月秦将符丕寇城,以秦军临城,道安命众分散。大师与弟慧持等十数人至荆州上明寺。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癸未,50岁。大师与弟慧持至庐山龙泉精舍。
东晋太元九年(384年),51岁,州剌史桓伊为大师建东林寺。
东晋太元十年乙酉(385年),52岁,道安师圆寂于秦长安五级寺。
东晋太元十一年丙戌(386年),53岁,东林寺成,大师自是居东林寺。大师从此以后“影不出山,迹不入市”,替心向佛,终成一代宗师。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83岁,圆寂于庐山东林寺。
二、远祖历朝封谥
1、晋安帝义熙年,谥庐山尊者,鸿胪大卿,白莲社主。
2、唐宣宗大中二年,谥辩觉大师。
3、南唐升元三年,谥正觉大师。
4、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谥圆悟大师。
5、宋孝宗乾道二年,谥等遍正觉圆悟大法师。
三、谢灵运《庐山慧远法师诔》
谢灵运
道存一致,故异代同晖。德合理妙,故殊方齐致。昔释安公振玄风于关右,法师嗣沫流于江左,闻风而悦,四海同归。尔乃怀仁山林,隐居求志。于是众僧云集,勤修净行,同法餐风,栖迟道门。可谓五百之季,仰绍舍卫之风;庐山之嵬,俯传灵鹫之音。洋洋乎未曾闻也!予志学之年,希门人之未,惜哉诚愿弗遂,永违此世。春秋八十有四,义熙十三年秋八月六日薨。年逾纵心,功遂身亡。有始斯终,千载垂光。呜呼哀哉!乃为诔曰:
于昔安公,道风允被。大法将尽,颓纲是寄。
体静息动,怀真整伪。事师以孝,养徒以义。
仰弘如来,宣扬法雨。俯授法师,威仪允举。
学不窥牖,鉴不出户。粳粮虽御,独为苌楚。
郎郎高堂,肃肃法庭。既严既静,愈高愈清。
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
堂堂其器,澹澹其资。总角味道,辞亲随师。
供养三宝,析微辩疑。盛化济济,仁德怡怡。
于焉问道,四海承风。有心载驰,戒德鞠躬。
令声续振,五浊暂隆。弘道赞扬,弥虚弥冲。
十六王子,孺童先觉。公之出家,年未志学。
如彼邓林,甘露润泽。如彼琼瑶,既磨既琢。
大宗戾止,座众龙集。聿来胥宇,灵寺奚立。
旧望研机,新学时习。公之勖之,载和载辑。
乃修什公,宗望交泰。乃延禅众,亲承三昧。
众美合流,可久可大。穆穆道德,超于利害。
六合俱否,山崩海竭。日月沉辉,三光寝晰。
众麓摧河,连波中结。鸿化垂绪,微风永灭。
呜呼哀哉!
生尽冲素,死增伤凄。单絷土椁,示同敛骸。
人天感悴,帝释恸怀。习习遗风,依依余凄。
悲夫法师,终然是栖。室无停响,除有广蹊。
呜呼哀哉!
端木丧尼,哀直六年。仰慕洙泗,俯惮莩筌。
今子门徒,实同斯艰。晨扫虚房,夕泣空山。
呜呼法师,何时复还!
风啸竹柏,云蔼岩峰。川壑如泣,山林改容。
自昔闻风,志愿归依。山川路邈,心往形违。
始终衔恨,宿缘轻微。安养有寄,阎浮无希。
呜呼哀哉!
四、净土十三祖
1、始祖慧远大师(东晋334—416年)
2、二祖善导大师(唐613—681年)
3、三祖承远大师(唐712—802年)
4、四祖法照大师(唐约747—821年)
5、五祖少康大师(唐约760—806年)
6、六祖延寿大师(唐末904—975年)
7、七祖省常大师(北宋959—1020年)
8、八祖莲池大师(明1535—1615年)
9、九祖藕益大师(明1599—1655年)
10、十祖截流大师(清1626—1682年)
11、十一祖省庵大师(清1686—1734年)
12、十二祖彻悟大师(清1741—1810年)
13、十三祖印光大师(清末1861—1941年)
五、净土文学
《庐山东林杂诗》
慧 远
崇岩吐清秀,幽岫栖神迹。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
敦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
《劝念佛偈》
善导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铙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
任尔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净土要言》
白居易
予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六、白仁岩摩岩石刻(崔有良整理)
1、石刻诗选
万历八年三月二十四日,钦差总理边关粮储、户部主事武成春环、刘启元同李兵宪、魏参戎同登,偶成一律。魏廷臣书
无题
白人惊胜绝,此日会同游。
千壑看翔雾,悬岩渡白牛。
摩天僧舍冷,说法石台幽。
攀蹑耽名迹,临泉欲濯流。
2、摩岩石刻
白仁岩石质坚硬,崖高数丈,崖上有“白人岩”、“歌台”、“琴台”、“镜台”等摩崖石刻。现发现的摩崖石刻如下:
▲七月廿日武师□契平章住须弥座
▲大定十五年七月廿日●齐现(公元1175年)
▲庚辰大元至元六年四月初八日(公元1340年)
西段村□□□李社长、杨提领、赵社长、赵□马
▲至正十年六月 日 石匠尚满尚全记
▲白人岩
左款:兵部左侍郎万恭书 户部员外郎刘宗岱刻
右款:嘉靖乙丑冬十月
▲歌台
左款:钦差督抚山西兵部左侍郎万恭书 钦差户部员外郎刘宗岱刻
右款:嘉靖乙丑冬十月日
▲琴台
左款:钦差督抚山西兵部左侍郎万恭书 钦差户部员外郎刘宗岱刻
右款:嘉靖四十四乙丑孟冬月
▲镜台
左款:钦差督抚山西兵部左侍郎万恭书 钦差户部员外郎刘宗岱刻
右款: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孟冬月
▲代州石匠:王山、刘相、韩柳、赵虎、王国聘、张国学、张□□嘉靖四十五年七月造大象
▲山南大王
▲崞县僧人□祥系以孙帐东雉染发□□台山松磨岩交请重自供焚(奉)修住坐如策
崞县功德主王凤翔间氏
崞县功德主郭进禄张氏男
崞县功德主时雨妻王妙善
振武卫功德主王虎妻安妙□,王奖妻张妙□、杨天孝妻王氏 万历十四年仲春中 澣
▲岩上墨书:成家十 钱国清、陈中山、贾郁
万历十四年四月初八日崞县善人、王绍宗、王登云、冀兰
▲雁代招提此称上刹,岁乙丑秋,先将军东山府君秉节时曾游有所觉悟也,不图后廿年所不肖获续箕裘焉。迎奉先君之代匝明而化悲哉,不肖亲师之暇,暂憩善地,因而登峰峦之巅,览灵秀之胜,由然而劬劳之罔极,感今昔流光,且适拜新命,将镇黄花,夫用我则志图镇静,边檄报恩。四大业缘既了,终当乞身投闲,结社林壑,岂不美与?明昭勇将军左参将剑浦林桐漫题
万历戊子秋孟时,石匠李白凤、李金(万历十六年1588年)
▲白人惊胜绝,此日会同游。
千壑看翔雾,悬岩度白牛。
摩天僧舍冷,说法石台幽.
攀蹑耽名迹,临泉欲濯流。
万历八年三月二十四日,钦差总理边关粮储户部主事武成春环刘启元同李兵宪魏参戎同登偶成一律 魏廷臣书
▲天启六年四月吉日善男布施银壹两原系振武卫后所住马站村赵维翰
▲嘉庆二十一年新建戏楼,二十二年新建牌叉,二十三年新修佛殿。纠首:黄德、潘□、季含章、魏永吉、杨俊□、□旺;
石匠:裴俊杰 木匠:刘在海 泥匠:刘秉纲 画匠:王 伦
3、石浮图
白仁岩石浮图位于寺院后面山崖上,石浮图像高50厘米,旁边有元至元年间石刻小字,线条流畅,形象优美。
七、白仁岩净土文化研究
慧远大师山西遗迹考
温金玉
慧远(公元334一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人,据《高僧传》记载,慧远出身士族家庭,当时北方政局动荡不安,士族纷纷南下。慧远13岁时,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一带,“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性度弘伟,风鉴郎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①”21岁时,准备过江追随名重南北的范宣子隐居求道,后因战乱,交通阻塞,未能成行。当时佛教领袖道安正在太行恒山立寺弘法,名声显著。慧远携弟弟慧持慕名而去,一见之下,极为叹服,“以为真吾师也。”道安开讲《般若经》,认为世上一切现象皆是因缘和合而成,虚无幻化,本无自性,只有通过般若才能把握世间万物的实相。慧远听后,“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②”。遂与其弟落发皈依,追随道安,以弘法为己任。他励志奋发,精进不懈,“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深得道安的赏识。道安曾赞叹说:“使道流东国,其在远乎③!”认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流传弘化就全靠慧远了,对其寄予无限期许。慧远追随道安,用心钻研,学业优异,出家时间不长,就开始为众讲说《般若经》。道安在佛教思想上属于般若学的本无派,慧远自然也信奉般若学。在讲授过程中,听众对般若学所宣扬的本体“实相”感到很难理解,慧远便借用《庄子》中的说法来讲解,使大家能够相互类比理解。这一类比俗书的讲法,得到道安的特许。公元365年,慧远随道安南下抵湖北襄阳。378年,苻丕围攻襄阳,道安为朱序所留,不得外出,于是吩咐弟子往各地传教,临行一一教诲,唯对慧远一言不发,慧远跪问其故,道安说:“如汝者,岂复相忧?”此事说明道安对慧远的充分信赖。慧远离开襄阳后,与弟子数十人到荆州上明寺居住数年。公元381年,他听说广东罗浮山青山秀水,宜于修行,便取过浔阳前往。过庐山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就在龙泉精舍住下,后由江州剌史伊桓为建东林寺,南对香炉,门临虎溪,清泉环阶,白云满室。从此,慧远“居庐峰三十余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在他辛苦经营下,远近归服,佛法自隆。庐山成为南方佛教中心,慧远也成了名重一时、泽被万代的佛门领袖。
两晋南北朝,是佛教东传中国后生根开花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信仰形态由帝王佛教向士人佛教,特别是民众佛教转型;佛教信仰圈由西来僧人向汉地百姓扩展;经论典藉由单本传译向系统性经典文本翻译发展,可以说如果没有两晋南北朝祖师筚路篮缕、沥血叩心的辛苦经营,就没有慧日高悬、流光溢彩的隋唐佛教的盛世气象。在这一时期里,佛图澄、道安、慧远三人影响尤为重大。《佛祖历代通载》卷六记云:“法源滥觞之初,由佛图澄而得安,由安而得远公。⑤”《高僧传》卷八评论师徒三人时说:“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使夫慧日余辉,重光千载之下,香吐遗芬,再馥阎浮之地,涌泉犹注,寔赖伊人⑥。”祖师三代创血垂统,永光无穷。正是在他们的努力,使佛教在南北方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如佛图澄借石氏王朝之力向民间传播佛教,使后赵佛教发展极为迅速。其《传》说:“澄道化既行,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受业追游,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弘法之盛,莫与先矣。”道安为“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教团领袖和“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的划时代的人物。
在以往的研究中,因慧远传记里前期资料语焉不详,学界更多地关注慧远大师后期的弘法活动与成就,其实慧远在北方的弘法仍有踪迹可寻。笔者谨从所搜集的资料对慧远大师的前期活动作一分折。
一、诞生之处——楼烦寺
对于慧远的籍贯,按《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记载,慧远为“雁门楼烦人”,但雁门楼烦具体是何地,学界多不统一,如有山西代县、神池、五寨、宁武、原平或崞县之说。楼烦本为一少数民族部落名称,《史记·匈奴列传》中载,战国时赵武灵王开拓疆域,“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汉承秦制,西汉雁门郡统领十四县,楼烦为其一。东晋十六国时,据《晋书·地理志》载,雁门郡统辖八县,并无楼烦,此时楼烦已不是县治单位,而是以诚邑形式存在。到北魏时,《魏书·地理志》载,雁门郡领二县:原平、广武。而原平县有楼烦城。慧远出生于公元334年,正是这一时期。按现今行政区域划分,雁门楼烦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至今此村仍有楼烦寺。《崞县志》载有《重修楼烦寺记》其中说:“夫楼烦古邑也。迤崞北三十里许,迨其世远,人烟旧迹亡灭久矣。厥寺古刹名为楼烦,存旧制也。”近年修撰的《原平县志》载:“楼烦寺,位于茹岳村东。为晋代慧远禅师之出生及演教之地。晋代初建为胜井院,因原为楼烦县遗址,后改名为楼烦寺。明靖嘉年间毁于兵火,僧人昭敬修复,清康熙十八年、雍正十三年相继修葺。1958年拆毁部分建筑,l979年、1980年大芳公社先后二次拆毁天王殿、奶奶庙等。现存清代山门一座,唐代尊胜幢一座,金代李秀塔一座,明代重塑慧远禅师像碑记一通。”笔者曾赴此地作过考察。全寺占地万余平方米,l990年复建大雄宝殿,1995年筑围墙,塑佛像,1998年建慧远祖师殿,并塑莲宗十三祖像等。现山门己彩绘一新,院内除唐代尊胜幢、金代李秀塔外,有旧碑四通,大明正德元年碑己断为二截。198l年9月20日原平县人民政府所立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上面列有“重塑慧远像碑记”。依寺中中碑记,万历四十四年,曾重建慧远像,并立碑记之。清光绪八年《山西通志》《寺观·崞县》载:“楼烦寺,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以楼烦城名。晋慧远演教地。”《山西通志》卷160《方外录上》引苏潜甫《西游日记》说:“阎大参为言远公者,代州人也,公生时,其家有井,产金灵芝,水忽甘美异常,诸病者饮之辄愈。公去庐山,而井如故,味不能甘,而疾不能治矣。土人思公而新之,刹曰圣井院。日久忘其本实,改为楼烦寺,郡邑乘皆不载,今为置一主其中云。唐人有诗曰:‘空悲庐阜月,不见雁门僧。’其证也。”这一口井至今仍存于楼烦寺内,并建小屋保护。《庐山志》中陈谦《庐山远公赞》云:“楼烦擅博综,皈志恒山里。一闻般若经,幡然弃经史。至今白莲池,以比功德水。”这均说明楼烦寺与慧远大师的因缘。
演教道场——白人岩
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主要是四处求学。早年便博综六经,阅读儒道典籍,尤其对《庄》、《老》,颇有心得。这为他日后广行教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时局动荡、慧远萌发隐居之志。从354年至382年是慧远追随道安,辅助弘法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慧远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感叹“儒道九流皆糠秕”,遂与弟俱投道安座下,剃度出家。从此开始了他弘法利生的生涯。从383年至416年是慧远离别道安后独立在庐山东林寺建立弘法道场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他遁迹庐山,孜孜于道,务在弘法,聚徒讲学,率众行道,创立莲社,观想念佛,组织译经,撰论著述,并与天下名僧及当政者深相结交,为僧团创造了宽松的弘法环境,为天下创建了“道德所居”的模范道场。由此,慧远僧团所居庐山遂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与鸠摩罗什僧团所居长安,南北呼应,中分天下,使中国佛教呈现出新的格局。
纵观慧远一生,其弘法活动的辉煌期主要是在南下庐山之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他随道安南游樊沔。孝武帝太元三年(378),襄阳被苻秦军队攻陷,道安为秦军所获。慧远带着徒众南行,本拟往广东罗浮山,但到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后,爱匡庐峰林清静,就定居下来。365年,是慧远南北弘法的一个分界线。也就是说从354年出家至365年南下,慧远至少有10年的时间在北方协助道安弘法。其时,道安僧团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山西的晋北、晋东南以及河北的一带。传记载慧远24岁时便登坛讲说,颇负盛名。可以设想,在山西、河北的广大区域里,当有多处慧远的演教之地。目前,据笔者实地考察以及所收集的资料来看,山西代县白仁岩就应是这样一处演教道场。
近日,笔者对此地进行了考察,发现寺院遗址上尚存有明清古碑十二通,碑文详细记载了白仁岩禅寺创立与沿革的历史。现将其中两篇碑文抄出,于此可透露慧远大师与白仁岩的因缘。
《白仁岩寺记》
前大理寺少卿中宪大夫 郡人 戈谦撰
承直郎、户部山东清吏主事 郡人 贾郎书
从仕郎、代别判官 历城 崔铎篆额
代郡西行三十余里则抵茹山,自茹山迳入,又西行五里许而抵崞,亦代之属邑,其上有岩,名曰“白仁岩”,岩上有寺,名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图氏远公之所肇造也,有故碑可考。首载其岩风景秀丽、形势奇怪,高者则怖登,深者则骇瞰,险者弗能逾,危者弗敢仰,暨名葩异卉森列左右,珍禽驯兽往来飞走,与夫祥氛瑞霭舒卷于晨昏,岚光林影错映于上下,千容万态倏忽变化,叹其难於形状也;次载远公辟山为室,环堵为扃,所居之庵,松萝拥护,演法之台,鸟兽谛听。又有灵泉龙祠,每值岁旱祈祷辄雨,神异之迹尤多,管毫弗克尽其事也;又终载其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绘塑之容,陶埴之属,靡不悉备,自时而后,虽有相继修葺,如僧慧开等,然历岁既久,迭遭兵燹,若其景物形胜,天造地设,产于开辟,固千载犹一日矣;至於远公经营之迹残灭无余,所遗者荒芜之址耳。迨夫圣朝尊崇佛教,佑翊图度。于是江黄氏慧庵禅师,蚤投竺乾寺智原长老为弟子,三十载道业既成,闻北有名山胜境,来游五台,观清凉福地,喜捐衣钵并建千佛之殿,工完见其寺僧烦杂,乃自谓曰:“兹非吾所宜居也。”遂舍去。来游圆果寺,见其迩于门嚣,复自谓曰:“兹非吾所宜居也。”又舍去。卒游白仁岩之境,一睇其山即日:“吾所当栖老于斯矣!”居无何,睹其故基仰而叹息,俯而涕下,不忍听其毁败如是也,遂谋同僧友微庵,奋然发兴修之志。劳身焦思,不禅勤苦,遍历施主,化缘聚货,市材募匠,以举是役。远近闻之,咸贤慧庵微庵之志。自是趋事赴工者云集辐辏,故几岁之间正殿、前殿、伽蓝、祖师庙并山门、禅堂、东西廊庑一一周毕。观其栋宇宏壮,象貌尊严,金碧晃辉,黝垩芳菲,虽故所刻远公之功殆弗过也。落成之日请予记之,予既乐其山形奇伟为一州之绝景,复乐慧庵微庵兴坠修废而其事竞有成,是皆可书也,故弗辞而为之记。
时正统十年孟秋七月望日本寺住持庵瑞云与然微庵同立石
此记曰:“代郡西行三十余里则抵茹山,自茹山迳入,其上有岩,名曰白仁岩,有寺名曰白仁岩禅寺。实晋浮屠氏远公之师肇造也,有故碑可考。”说明还有更古的石碑存在。
《重修白仁岩寺记》
冯钦
乾竺氏因缘之说岂偶然哉,余幼读先曾王殳集有读书白仁寺诗云,开户白云行歌秋色想见风物之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矣。先王殳亦有游白仁岩记。述其山势之雄奇,泉石之秀丽,与夫名葩异卉,珍禽驯兽之往来,又不啻身历其境也,而神异之迹尤多,祷雨辄应,乡人赖之有寺。创于晋远公,葺于明慧微二庵,明都御史弋公谦实志之,且云有故碑可考,而荒烟野蔓中,踪迹灭没矣。余感而敬志之意,当于暇时策杖周旋,穷其胜概,以追述先人之迹,而向平之志未遂,又重之。以薄宦四十余年,虚愿靡酬。今岁乾隆戊午,余因病请急,里居乡君子章甫锦带之徒十余人俨然造焉。曰郡西三十里古白仁岩,代之胜也。有寺肇于晋,续于明,千岩紫翠,境逼仙都,又有灵泉龙祠,岁旱祈祷辄雨。寺庙废圮不治,诸僧能事者无闻焉。乡之人聚族而谋,度木于山,计材任用,赢其余以计工,撤内外基,悉与更始,若殿阁、若祠、若庑、若钟鼓楼、一切饬旧而新之,颓者兴,缺者修,黯者丹垩,陵夷者缭以周垣,表里庄严,居然佛土。费不劳而益无量,于是晚钟之景,崖洞之幽,泉水之□□,增奇显异,易简之□,业可与谋久焉,愿乞一言以徵后,余与白仁岩四世因缘,百余年而遥矣,今幸有其举之,重以金石之勒,若山灵有待,俾余厕名于末,以当卧游者,□诸君子□义如流,不忘旧谛。然见之于堂构之间,讵云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余又敢忘先人之夙志陈踪,昧兹因缘也哉,故喜且感焉,而遂为之记。
查阅地方志史料,于此亦多有记载。据乾隆五十年《直隶代州志》卷之一《舆地》载:“白仁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晋释慧远建祠,巨石上有石浮图,峰头有说法台、棋枰石,而定心石则舌吐危崖之上。立者熊经崖下,石井五,浊污者二,其三清冽可鉴。山径盘曲,古柏万株。从山半遥望巅顶,梵宇凌空,红楼朱户缥缈松阴间石壁间。居然仙境。寺后峭壁屏列,摩崖石刻白人岩三大字,字可盈丈,明侍郎万恭书。”
清光绪八年《山西通志》亦记载说,代州“白仁岩寺,在州西北三十里。白仁岩巨石上,晋慧远辟石为室,建楼观、台榭、殿廊、门庑、僧轩,厨库俱备。故碑尚存。”
白仁岩禅寺后来成为代县八景之一的“岩寺晚钟”,本地文人多有题咏。清代冯锡旖有《题白仁岩八景》,如《说法台》诗云,“远公台畔日华明,四望千村陇陌平。闲倚松根扪石笋,古今独尔解无生。”《古南庵》诗云:“晋代开山自远公,胜游至自驻仙翁”。
在白仁岩还有传为慧远所居之庵,在山腹之间,当地百姓称为“慧远洞”。此处有七眼石井,形如北斗七星,看上去七泉平列,如出一源,但泉水不大相同,其中五泉清例可见,煮水烹茶,清香可口;另两泉浑沌苦涩,不堪饮用。七眼井名曰灵泉,旁建有祠,曰灵泉龙祠,亦称玉龙宫,县志载,每值岁旱,祈祷辄雨,神异也。
从研究的角度说,虽然对地方史资料的引用要慎之又慎,但这些碑文以及史料至少透露了慧远大师与此地的因缘。白仁岩所居方位,距道安恒山立寺之处不远,距慧远的出生地楼烦寺也很近,在现存楼烦寺的碑文上也有慧远“首创白仁岩寺”的记载。白仁岩道场是否是慧远创立,慧远是否曾在道安门下分座于此地演教说法,这仍需作进一步考证研究,但在这一区域内考察时,我们听到太多有关慧远大师的种种传说,无不感受到慧远对此地的影响。
总起来说,本文所列资料并不系统,论证亦难说就是定论,权作一说立案存疑。历史真相究竟如何,由于没有更多直接的资料,无法作进一步的考证。笔者撰文之初心亦并非定要证明什么,只是想将所收集之材料奉献于学界与教界,以期为有识之士日后研究提供些许参考素材。
①《大正藏》50册,第357页下。
②《大正藏》50册,第358页上。
③《大正藏》50册,第358页上。
④《大正藏》50册,第358页上。
⑤《佛祖历代通载》卷占《大正藏》49卷
⑥《高僧传》卷八《义解论》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慧远大师早期经历与白仁岩禅寺
徐文明
慧远:(334—417)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对于中国佛教的形成贡献很大,对于慧远后期的史事记载颇多,但对于其早期经历则知之不多。古来传说,慧远曾经在家乡附近的白仁岩(在今代县西北)开山建寺,是以白仁岩禅寺成为慧远修道说法的第一道场。这种传说究竟有没有可能,今略加考察,以究其实。
一、慧远回到家乡附近传法的可能性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据《高僧传》,慧远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博综六经,尤善老庄。年二十一欲渡江东,就范宣子共期嘉遁,因石虎去世,后赵纷乱,道途难行,故不获从。时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慧远乃与弟慧持往而归之,闻安公讲《般若经》,以为真吾师也,自此追随安公。兴宁三年(365),道安为避战乱南下襄阳,慧远随行,自此传法南方,再未践迹北地,是以若其开辟白仁岩非虚,当在永和七年(354)至兴宁三年(365)之间。
慧远入道受业之后,常欲总摄纲维,以弘扬大法为己任,因而励精好学,卓然不群,年二十四,学有所成,便就讲说,因而二十四岁之前为其早期求学阶段,既学业未成,便不大可能离师单独弘道,如此其归乡弘法当在升平元年(357)至兴宁三年(365)之间。
由于慧远早年一直追随道安,故其行迹与道安行止关系密切。据方广锠《道安避难行状考》,道安升平元年(357)至360年间在邺都(今河南安阳一带),360至364年间在濩泽(今山西阳城西南),慧远如果回乡传教,当在这两个阶段。
以往的史料都强调慧远此间一直追随道安,而道安又没有北上雁门的记载,如此则慧远没有可能在白仁岩弘法造寺。这段时间慧远确实主要和道安在一起,然而是不是一直形影不离,则需要讨论。
道安与师友同道共同建立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僧团,一个有组织的僧团对于弘法演教和互助共存都是十分必要的,但这一僧团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有分有合,随时变革。在道安一生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三次分头弘化。
第一次是在飞龙山(又作封龙山),据《高僧传》,道安与众人商议道:
“居靖离俗,每欲匡正大法,岂可独居山门,使法轮辍轸!宜各随力所被,以报佛恩。”众佥曰善,遂各行化。
如此道安一直以弘法化众为己任,其“独居山门”往往都是为了避难,而化众就必须分头行化,这样所化才能广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道安在南投襄阳的路上又进行了一次分化:
俄而莫容俊逼陆浑,遂南投襄阳。行至新野,谓徒众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咸曰:“随法师教。”乃令法汰诣杨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人渡河。1
“教化之体,宜令广布”,这是道安的一贯指导思想,是以在符坚命众下襄阳时再一次采取分头行化的策略:
伪秦建元九年,秦将符丕寇斥襄阳,道安为朱序所拘,不能得去。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远不蒙一言。远乃跪曰:“独无训勖,惧非人例。”安曰:“如汝者岂复相忧!”远于是与弟子数十人南适荆州,住上明寺。”2
既然道安特别强调分别行化的意义,因而在此之前令慧远回乡弘化是完全可能的。另外方广昌在分析道安迁移到飞龙山的原因时指出:
有僧先在飞龙山,应该是道安迁移到飞龙山的重要原因。另外,打开地图便可以知道,飞龙山的位置离道安的家乡常山非常近。在道安时代,家族关系始终是人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当人们遇到困难,希求家族的帮助可说是天经地义的事。这或者也是道安考虑的因素之一。3
既然道安在选择居住地时会考虑到家乡与家族的因素,那么慧远在学业有成之后返回家乡传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白人仁岩在慧远的出生地的西北方向,距其家乡不过二十余里,为其家最近的一座灵山,风景秀丽,形势奇特。慧远回乡之后,来此“辟石为室,环堵为扃”,结庵而居,使之成为一个佛教道场。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学佛的重要在断烦恼、了生死、离苦得乐。如果能明心见性,则烦恼不断而自断,生死不了而自了,众苦不灭而自灭,诸乐不求而自得。照此看来明心见性是修行人的一桩极重大的事件。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