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桐柏县志记载的佛教概况
2014/9/8   热度:423
桐柏县志记载的佛教概况
第一节 宗 派
佛教传入县境,约始自唐代,止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派系为大乘禅宗的临济宗和曹洞宗;临济宗先后有七世、三十一世、四十一世。
临济宗第七世传人为智空禅师,嗣演16字:智慧清净 道德圆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 其活动中心在鸿仪河乡后棚村建于唐代的清泉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临济宗二十五世僧湛口主持重修此寺,在“通”字下接演48字:湛然法界 方广严宏 弥满本觉 了悟心宗 惟灵廓彻 体用周隆 闻思修学止观常融 传此妙理 继古贤公 信解行正 月朗天中 该世现已衰落不存。
曹洞宗传入情况不详。其活动中心在程湾乡石头庄村建于明代的黑明寺。该寺存有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岁明禅师圆寂碑记。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住持僧提禅等,将此寺茅舍换瓦。碑刻《曹洞源流》载嗣号32字:洪圣佛法 教演宗承 菩提善果 喜化真空 永远利生 贤达克功 修性朗照 意金万平 该宗现已衰落不存。
临济宗三十一世传入情况不详。其活动中心在程湾乡境内的白竹园寺(今属湖北省随县)。该寺碑刻载嗣号28字:道本元成佛祖先 明 日丽中天 灵源广阔慈风溥 照世真灯万古悬 该世现已衰落不存。
临济宗四十一世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四川省西昌县紫微山宗林寺大和尚端德(号华光)传入。该年,端德朝五台山,归途中路过桐柏山,见此峰峦秀丽,白云磅礴,遂策杖至道教胜地桃花洞,宣扬佛法,在风雪中于洞外整夜端坐。4名道长自愧弗如,遂弃道事佛,分别被赐名、号为:圆明慧照、圆真慧净、圆智慧通、圆法慧空。端德由自己名号起始,嗣演名、号派各32字。名派:端圆常寂了极融通 直传海印 妙演心空 性观普照 道显祖风 真智本觉 达法明 宗 号派:华慧海云 德法普浩 真如性体 清净妙道 心含宝月 朗然洁皎
灵山一脉 古今光耀
不久,端德带圆智、圆法回四川,留圆明、圆真在桐柏山传灯宏法。圆明(出家前曾任湖北省当阳县县令)在太白顶建云台禅寺,圆真(出家前为举人)于桃花洞立普化寺。自此,端德派系在桐柏山迅速发展,并渐成独据之势,发展为以太白顶(亦称白云山)为主体的临济宗白云系,奉端德为开山祖师。至1985年,临济宗四十世子孙演续到第十四代。同年11月,水帘寺法师印恭在广州接法为第四十五世传人。
第二节 教 徒
境内佛教徒大致可分为职业僧尼、在家居士、一般信仰者三类。
职业僧尼多在山中建寺安身,拜师诵经,修性事佛。其衣食来源,主要自于农作,边禅边农,以农养禅。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临济宗白云系的鼎盛时期,僧众达600余人。中华民国期间,虽受扒庙建学运动的冲击和兵匪之患,势力仍然颇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僧人权益和正当的佛事活动得到中共宗教政策和国家法律的保护。但50年代初,不少僧尼还俗回乡。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佛教深受其害,僧尼被驱赶下乡,强制还俗,人数锐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佛教出现新的生机,元气渐复,人数回升,且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为使其尽快修学佛业,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会同有关寺院,自1981年开始,先后选派部分僧人去北京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寺等地学习、培训。也有一些僧人自主去厦门佛学院、成都尼众学院等地深造。
职业教徒中,高僧辈出。清同治年间(1862一1874年),云台禅寺和尚马哈耐曾作为主僧奉诏入宫,佛事后独受御赐干佛袈裟和金钩玉环。30年代,云台禅寺法一和达法法师分别在上海安国寺、北京无量寺弘法,时有“南法北达”之称。民国26年(193了年),云台禅寺方丈、豫南佛教理事会理事海墨,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佛教大会。1954年,云台禅寺和尚通性访问印度,受赠玉佛一尊。后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中国时,曾过问桐柏山云台禅寺。1980年,水帘寺和尚传虚、妙空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佛教代表大会,1983年被选为河南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200年来,桐柏山和尚潜心佛业,名高天下,.遍居海内外。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五台、九华、普佗、天台、峨嵋等佛教名山,白马、少林等名寺,乃至台湾、香港、澳门、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斯里兰卡、美国等地区和国家,都有临济宗白云系的和尚或再传弟子弘法。
佛教在桐柏山有着悠久和显赫的历史,其教义使当地不少群众受到影响,尤以太白顶云台禅寺所在地的鸿仪河乡固庙村一带为甚。一些信仰比较虔诚、又由于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出家的人便成了居士,1985年有100余人。他们每天早、晚两次上香,摆放贡果,念经做功课,佛日则上山礼拜。
一般信仰者多供观音菩萨像,随着年俗烧香,时间多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清明、庙会日等。
第三节 组织 寺院
境内佛教组织,清代以前不详。民国期间,先后于民国26年(1937年)和31年成立县佛教(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佛教组织比较健全。1951年成立桐柏县佛教协会,会址设在鸿仪河乡固庙村境内的莲花寺。1956年4月,桐柏县佛教代表会议在固庙村境内老虎河云台禅寺召开。1985年1月成立桐柏县佛教协会,设会长、副会长3人,秘书、副秘书2人,常务理事7人,理事13人。
寺院大多建在清幽的山林中。最早者为唐代的慧照寺、清泉寺,宋代增桂泉寺、罗汉寺、永庆寺,明代增黑明寺、金山寺、回龙寺。清代自云台禅寺、普化寺创建之后,相继有保安寺、朝阳寺、石佛寺、清水寺、清泉寺、桂泉寺、卧龙寺、观音寺、平安寺、竹林寺、罗汉寺、法华庵、天心庵、云宝寺、龙华寺、铁佛寺、崇山寺、龙潭寺等落成或重修,总数37处。民国7年(1919年)50处,民国26年25处,1956年25处,1965年20处,1985年20处。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寺院有黑明寺、清泉寺、普化寺、云台禅寺、水帘寺等。
清泉寺 在鸿仪河乡境内。始建于唐代,为境内最早的寺院之一。解放前有田地60余亩,竹林10亩,山坡100余亩,房屋34间,丈高铁铸香炉1座,泥塑佛像多尊,住僧7人。土改后分土地7.5亩、山坡8亩、房5间,住僧尼4人。现存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碑记l通,墓塔1座,大殿1间,西厢房4间,住僧尼2人。
黑明寺 在程湾乡石头庄村南部,始建于明代。寺周山青水秀,古松蔽日。寺内有胸径米余的桂花树l株,房屋12间,石碑数通。1954年住僧3人、尼4人、居士4人。1959年僧尼他去,房屋由当地林场、茶场等单位使用。
普化寺 在桃花洞。原为道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改为佛寺。解放前有房屋30余间、田地30余亩,住僧尼30余人,香火旺盛,佛事不断。解放后一度衰落,洞殿失修,房屋倒塌,僧尼散居各处。1984年被批准为僧尼聚居点,新修白石青瓦殿宇10间,有草房33间。寺内有泥塑佛像8尊,洞殿中佛像正在整修。1985年有僧尼19名。
云台禅寺 在太白顶。原系道观,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改为佛寺。佛事兴旺,高僧辈出,素有“南方普陀,北方云台”之称。凡端系子孙,无论远居天南海北,回来后都要到此朝拜。寺院座北朝南,山门上有石刻“云台禅寺”匾额。原一进三层院,房屋40间,地50余亩,常住僧尼10余人,多时达30余人。民国末年,盗匪蜂起,寺颓僧孤。1954年,僧人在固庙老虎河建立新寺,1966年被毁。1969年至1972年,原寺为武汉军区某部队建驻。现存石龛3座,瓦房3间,门匾1块,塔园2处,碑刻2通(其中《白云宗谱》l通),住僧3人。
水帘寺 在县城西南6公里水帘洞对面。原为道观,后道、佛兼容。1983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佛教开放寺院,先后拨款近10万元,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香港圣一法师、如修法师和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寺院及省内有关寺院资助10万元,由中共桐柏县委统战部和县民族宗教事务局负责,整修水帘洞,重建水帘寺。第一期工程已竣工的有石墙青瓦房20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山门、僧房5间,大寮、斋房6间,长廓20余米。寺内供金色香樟木全堂佛像,高者近2米。山门上有著名书法家陈天然题写的寺名。一对石狮守护山门。第二期工程(建造毗卢殿等)正在进行。1985年僧人定员12人。桐柏县佛教协会和南阳地区佛教协会会址设此。
三、桃花洞
太白顶西北有一南北走向的峡谷,谷底巨石垒垒,流水淙淙,人称桃花溪。两 岸岩石壁立,许多石洞分布其上。西壁有一大洞,即桃花洞,传为桃花仙女居住过 ,的地方。洞高丈余,深数丈,深处有积水叫“龙池”,洞壁间有一石门,入其门沿“登天梯”可攀上峰顶。过涧有石砌“天桥”可通东岸,谷东壁间有“观音洞”,洞内供有石雕观音和十八罗汉像。北有“楼房洞”,上下两层,纵深数丈。南有“锣鼓洞”在洞中击石,声如锣鼓。再南有“霹雳闪电洞”逢暴雨天,有惊雷声自内传出。
阳春三月,桃花溪两岸山桃盛开,花红似火,灿如朝霞,此即县八大景之一的“桃洞铺霞”。沿桃花溪北下,依次有“青龙潭”、“黄龙潭”、“黑龙潭”三个景色各异 的景点。其周围数里,为国营林场的原始森林。
四、水帘洞与水帘寺
在县城西南6公里处的群山中,洞口在一峭壁间。一股山溪自洞顶崖上飞漱而出,形成一道银光闪闪的瀑布,恰似一挂水帘悬挂洞前。新雨过后山溪水涨,遥望洞口,见银浪雪涛排空直下,此即县八大景之一的“水帘挂雪”。
沿山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洞内。洞深4米,宽13米,高5米,其间凉爽宜人.洞口有石栏,游人可凭栏鸟瞰洞前,静观水帘。晴午时分,在洞口侧望水帘,可见一彩虹自洞下潭中腾飞而出,蔚为奇观。
水帘洞西侧原有一庙,名“老君堂”,因年久失修及“文化大革命”破坏,已荡然无存。1983年经
政府拨款重修,一座古雅、壮观的水帘寺,重现于青山绿水之间。
五、红石崖
位于县城西北14公里,鸿仪河乡老湾村北。因产红色大理石和上水石而得名。崖分一、二、三崖。以三崖为奇:宽300余米,高100余米。崖上洞孔甚多,崖下林木葱郁,旧志载:“大红石崖……忽尔洞开数里,百巧玲珑,每一洞烟起,缭绕遍野;下临不测之深壑,上耸万仞之高峰,花频秀于四时,鸟相语于朝暮……”确为桐柏县名胜之一。此处产上水石,玲珑剔透,有不少人来此采石。
六、清泉寺
位于县城西北大复山南侧的石鼓峰下。这里山环水抱,松杉掩映。寺始建于盛唐,有殿宇、亭台、楼阁、廊庑30余间,明末遭火焚,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重修。因寺后山下有一清泉而得名。该泉石砌成池,清可见底,珍珠似的水泡自池底不断涌升水面,饮之凉甜清神,旧时民谚:“住在清泉寺,不知有荒年”足见此 的清幽避俗。寺内现有千年银杏树和百年冬青树各一株。银杏树腰围7.02米,基围11米,高27.5米,树干挺拔,枝叶繁茂,人称之谓“千年神树”。至今仍年年果实累累。
通 良
通良(?一1940),俗姓韩,桐柏县人。少随父兄耕读,喜静虚无。19岁时考秀才落第,认为“世事如梦,人生虚伪,富贵名达似镜花水月,可睹而不可执”,遂出家到太白顶云台禅寺为僧。
当时,因多年战乱,寺内殿宇荒凉,法事零落。他怀抱中兴之志,斩荆开路,铺石为级,大兴土木,建造宫宇数十间,使云台禅寺成为桐柏山一大名刹。他严明寺规,说法接人,传戒度僧,延请名师讲经,佛事日旺。门下有高徒18名,数人为一时名贤。其中,直性和尚潜心佛业,在北京居士林等地使东北靳云鹏、胡子平等达官皈依,后常住北京弥勒院,海内禅客闻名纷至。 ·
通良素有厚德,打柴担米,事必躬亲,出语谦和,待人以礼。以佛戒自严,从不
卧居世人床铺,若在外过夜,则自带蒲团,终宵危坐。
民国29年(1940年)秋圆寂,其墓建于云台禅寺东塔院。他因中兴太白顶云
台禅寺有功,后世子孙至今瞻仰凭吊。 。
桐柏八景
旧志中大都列有八景。
1.清乾隆《桐柏县志》桐柏八景:大复横云、清淮浸月、桃洞铺霞、水帘挂雪、玉井龙渊、金庭翠阙、禹舟铁环、汉峙虬柏。“大复横云”是指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上的云彩。城南八道河向东流到城东南角与淮河交汇,这里俗称犁铧尖,站在犁铧尖可同时看到淮河和八道河映出的月 影,所以叫“清淮浸月”。“桃洞铺霞”指的是桃花洞。“水帘挂雪”是水帘洞。“玉井龙渊”即固庙的淮井亭。“金庭翠阙”指的是翠屏山和金台山之间(即今茶山)的金台(庭)道观,今已塌毁无存。“禹舟铁环”指的是程湾乡西部的石柱山,相传山上有一铁环,大禹治水系船在这里。“汉峙虬柏”指的是淮渎庙(今县一高中)的古柏。峙者庙也,淮渎庙是汉庙,故说汉峙。
2、清康熙《桐柏县志》桐柏八景:石柱孤舟、翠屏晚霁、碧洞垂帘、宫柏凌霄、淮井星翻、丹山锦坞、仙台剑跃、湖水荷香。
“石柱孤舟”还是石柱山。“翠屏晚霁”是指翠屏山,傍晚雨晴,晚霞映照其上。“碧洞垂帘”自然是水帘洞。“宫柏凌霄”是淮庙的柏树,淮庙又称淮宫,故称“宫柏”。淮井已直接点明。“丹山锦坞”是桃花洞。“仙台剑跃”是金台观外的飞仙石, 相传张三丰在此石台上羽化成仙。“湖水荷香”指的是毛集湖山的百亩莲花堰。
3、明嘉靖《桐柏县志》桐柏八景:金台夕照、石柱晴岚、汉柏凌寒、金山隐秀、嘉楼夜月、高阁春风、梦塔斜阳、湍溪新流。
由于明代距今更远,所列八景很难说清。“金台夕照”指的是金台观,“石柱晴岚”是指石柱山,“汉柏凌寒”是指淮庙汉柏,其余五景不知所指。其中“嘉楼夜月”可能指水帘洞前道观的小阁楼,元代张小山散曲中有“松风小楼香飘缈…… 白云半天山月小”之句。
为什么都说八景呢?一般认为源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说:“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如: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霞、渔村落照,谓之八景。”此后,八景成了传。而且都以四言词组称之。 (满永振整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每天早晨起来,做你的家事,把你家里的人都照顾得很周到,使他们生活得很舒适,你在那里修的是“布施波罗蜜”。布施什么?布施体力,这叫内财布施;身体以外的,那叫外财。你每天扫地、每天煮饭、每天洗衣服,这都是布施,这是财布施,叫内财布施。你还天天想改进,用头脑去想,如何能够改进生活,使家里人过得更舒服一点,那就是法布施。饮食起居,你统统都照顾到,使他们的身心能得到安稳,那就是无畏布施。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是在行菩萨道,明白这个意思,你天天做同样的事情,甚至于工作比从前做得还要辛苦、还要辛劳,做得还多,但是,你越做越快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