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海寺曼陀罗的深刻内涵


2014/9/8    热度:450   

浅谈法海寺曼陀罗的深刻内涵
  来源:北京文博 作者:苗天娥
  法海寺坐落在京西石景山区风景优美的翠微山南麓,为明代皇家宝刹,建于正统年间,已有560余年的历史,素以大雄宝殿内美仑美奂的佛教壁画享誉中外。但是在法海寺还有一大特色鲜为人知,那就是镶嵌在大雄宝殿天花板上的三个大曼陀罗藻井和231块法曼陀罗天花板。它不仅在建筑艺术上富有特色,而且还蕴藏着深刻的佛教内涵,为国内所罕见。本文仅就法海寺曼陀罗的性质、内容作一浅显的剖析,以期抛砖引玉,就正于同行诸好。
  一、密宗概况
  密宗起源于印度,是印度佛教的最后一个阶段,有“金刚乘”、“大乘”、“真言宗”和“密教乘”等各种叫法。佛教自释迦牟尼死后便分裂为许多派别,其中一派是密宗,此派自称其经典仪轨都是由释迦牟尼亲自秘密传授,乃真正佛教正宗,因此又叫真言宗,据传龙树为开山鼻祖。密宗是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印度教和印度地方一些民间信仰的混合产物。在强调供养诸尊的同时,念诵与供养的种种规定也逐渐完善,并组成具体的方形或圆形的土坛,将诸佛位置安排妥当以便祭拜。这种土坛就是曼陀罗。这种密咒的修行与《法华经》的哲学相结合,由此建立的宗教体系就是秘密佛教,简称密宗。
  密宗崇拜的对象是集密、胜乐、大威德等本尊及各种度母,其中把大日如来(即大毗卢遮那佛)视为根本佛。可以说大日如来是密宗各如来的代表,也就是密宗佛的代表。为表现其直观的意趣,而有大曼陀罗。密宗认为六波罗密不必采取特殊复杂的仪式,很容易通过观想曼陀罗达到究竟的境界,即身成佛。
  密宗修法有专门的场所,也就是曼陀罗,它不仅显示密宗法力的形象,而且也解释宇宙的构成,相当于密教的立体经变,它是有历史渊源的。约在东汉初期佛教东渐,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流行的儒教、道教日趋融合,并与世俗生活紧密结合,直至最后三教合流,完全汉化,因此佛寺庙宇采用原始印度教建筑形制中轴对称(如印度最早佛教塔庙为了强调其永恒的纪念性,著名的桑基大塔、菩提伽耶大塔等都是采用十字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和中国传统祠庙相结合的样式,多讲究十字对称和布局规整,其造型正好与中国传统的明堂做法不谋而合。由于密宗的作法仪轨和中国传统的祭祀形式很相似,曼陀罗的构图又和中国坛庙(如明堂)的构图基本一致,所以密宗也容易被中国人理解接受。喇嘛教保持着较多的密宗内容,非常重视以形象说教,所以密宗作法受戒时通常采用的方圆相间、十字轴线对称、九宫分隔的祭坛型建筑——曼陀罗就被当作宣传密教宇宙观的模式而普遍应用。
  二、曼陀罗的形式与内容
  曼陀罗(Mandala)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又称曼达、坛城、法坛,被看作密宗最精华的东西,是诸佛设坛修行成佛的地方,也可解释为佛教理想中的极乐世界,密教用它来比喻世界观和宇宙观。曼陀罗本是密宗法师做法事的坛位,习密者修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在修法场地筑起圆形或方形的土台,国王即位或剃度僧人,均在台上举行仪式,迎请诸佛菩萨亲临作证,并在台上绘出他们的形象。后又引申为神佛位序,以至宇宙构成。它们的形式大都是十字轴线对称,方圆相间,四向设门,中心为圆轮,轮中按“井”字分隔为九个空间。
  归纳起来,曼陀罗的主要意思有三个:(1)供奉密宗诸佛菩萨的道场或坛场;(2)表现诸佛菩萨悟道的图像、图画;(3)附于佛画上的咒语。简单讲就是在画面上设方形或圆形的土坛,在坛内安置诸佛菩萨之像,并加以供奉,是为曼陀罗本意。就其引申含义可以理解为蕴集精华、辐射光芒、轮圆具足的意思,也就是说:曼陀罗在坛中聚集诸佛诸德成一大法门,就像古时木制车的大车轮,只有具备了毂辕辋辐,并经过不停的运转,才能成为一个圆满的车轮,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曼陀罗也是一种修习的境界,把它画在布上,刻在碑上,或做成模型摆在殿堂里,令僧人从中发现佛界宇宙的含义。慧果和尚说:“真传密藏,经疏隐密,不假图画,不能相传。”因此曼陀罗借丹青的功力来表达它的深刻内涵,现存于雍和宫的许多唐卡画坛城和金银等材料制作的立体曼陀罗模型以及法海寺大雄宝殿天花板上的曼陀罗造型都是这种理念的真实再现。
  据密宗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所述曼陀罗构成,坛中佛、菩萨、金刚、供养、天女等都是按四正四斜八方配置。通常曼陀罗中绘有五方佛,以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中心,呈九宫式对称分隔,间隔为五方,周边为八方;在此格局内配置八大菩萨、八大明王、八大供养等等。《金刚顶经》在八方外再加上下两方而为十方,称曼陀罗“十方世界”,所谓“十方诸国土,天上及下方”、“四维上下界”即此观念。这是由密宗教义决定的,密宗认为:佛居宇宙正中,向四方衍变为四种“波罗密”相,代表佛的“四智”;宇宙的中心是须弥山,有一主峰及四小峰,日月在其左右升降;主峰中央为佛的住所,名“帝释宫”,四面有供佛菩萨游玩的四苑;须弥山位于大海的中央,周围对称有陆地,名“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它们与须弥山共同构成九山八海;最外是宇宙的边缘,名“铁围山”。在这个布局严谨的宇宙空间中,各种佛、菩萨、天王、协侍都有各自的位置。总之,曼陀罗是一个十字轴线对称、呈九宫格局的模式,内中九山八海、神佛聚集。
  曼陀罗就其直观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以下四种:(1)大曼陀罗;(2)三昧耶曼陀罗;(3)法曼陀罗;(4)羯摩曼陀罗。
  大曼陀罗:总集诸佛菩萨形象之坛场,以图画来表现坛场的全景和诸佛菩萨的形象与位置,并用青、黄、赤、白、黑五色表示地、水、火、风、空五大,是我们眼中所见的诸佛菩萨世界的总体,表示宇宙的全体形象,故称大曼陀罗。
  三昧耶曼陀罗:又称三曼陀罗,是不绘出佛、菩萨形象、只绘画诸佛菩萨手中所持的器杖和印契的曼陀罗,及诸尊手中所持的器杖及印契,如所持宝珠、金刚杵、刀剑、法轮及手印等,表达普救众生的誓愿而决不反悔,行者看见这些道具,就如同看到所代表的佛、菩萨。
  法曼陀罗:又称种子曼陀罗,是描绘诸佛菩萨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典之文字义理的曼陀罗。这是用梵文种子字来表示真如真言的世界,每一个梵音种子,都象征密宗佛菩萨的广大威力。甚至经论之文字、言语之义理及真言种子陀罗尼等,凡关法文义理,均称法曼陀罗。
  羯摩曼陀罗:表示作业、动作、铸造形象,包括佛菩萨身上的一切威仪及铸像泥塑等作业,称为立体曼陀罗,表示着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活动作用。
  曼陀罗从内容上来区分,可分为俩部曼陀罗和别尊曼陀罗。
  所谓俩部曼陀罗,一部指《金刚顶经》之金刚界曼陀罗,描述诸佛菩萨得悟传至人间的过程,表示“像金刚石般伟大世界的曼陀罗”,犹如金刚石般坚固,不为外物所坏,不为一切烦恼所破,计有佛教诸尊图像1461尊。另一部指《大日经》之胎藏界曼陀罗,描述诸佛菩萨的得悟,表示“从此产生大悲母胎那样的曼陀罗”,犹如胎儿在母胎内,亦如莲花之种子蕴含在花中,由大悲哺育,计有佛教诸尊图像416尊。此俩部曼陀罗以普门总体之大日如来为中台主尊,故又称普门曼陀罗。
  所谓别尊曼陀罗,以皆自大日如来无量差别智印中之一智出现,成为大日如来之眷属,各主一门之德,故又称一门曼陀罗,如弥陀曼陀罗等。
  
  三、法海寺曼陀罗的形制及内容
  1.大曼陀罗藻井
  在驼铃古道模式口村长久以来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法海寺的木工,田义墓的石工,承恩寺的地工”,都是名副其实的绝活,简直就是鬼斧神工。法海寺的木工活以现存的大雄宝殿木结构建筑为杰出代表,其中更以藻井和天花板制作工艺最为精巧。藻井镶嵌在大雄宝殿的天花板上,共有三个,都是明代原物,属于大曼陀罗体系。
  藻井是我国传统建筑室内顶棚上的一种装饰处理,顶部为穹窿状的天花,印饰以花纹、雕刻和彩画,故名藻井。《辞源》解释藻井为“绘有文采状如井干型的天花板,有荷菱等图案”。宋《营造法式》对藻井的做法、尺度有专门的论述和规定。藻井在建筑中的使用代表了尊贵与等级,它如同伞盖般高出天花之上,以烘托和象征天宇般的崇高和伟大。早期藻井形制都很简捷,到了隋唐时,图案趋向繁缛富丽,变幻多端,意味无穷。从现存古建筑的藻井实例来看,藻井一般位于寺庙建筑中神像的顶部和宫殿帝王宝座的上方。
  法海寺大雄宝殿内三个造型相同的藻井,是我国现存的明代藻井实物中的精品。这三个藻井上圆下方,通高一米,分作三层,层层上收。最上层为圆形,中间层为八角形,最下层为正方形,可能象征着佛所居住的玄妙的须弥山。每层镶嵌小方木块拼成的斗拱,个个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主要起装饰、美化作用。
  法海寺的三个藻井顶部都绘有曼陀罗,中央藻井顶部绘制毗卢遮那佛曼陀罗,东边藻井绘药师佛曼陀罗,西边藻井绘弥陀佛曼陀罗。先从形式上来看,法海寺的藻井曼陀罗属大曼陀罗体系。大曼陀罗就是总集诸佛菩萨形象之坛场,以图画来表现坛场的全景和诸佛菩萨的形象与位置,是曼陀罗的总体,因其广大,所以称为“大”。同时,“大”还含有“五大”的意思,因为图画的颜色都按照“五大”(地、水、火、风、空)的色系着色。这是大曼陀罗的定义,法海寺的藻井曼陀罗和它完全吻合。下文以中央藻井为例来说明。
  中央藻井绘制的是毗卢遮那佛曼陀罗,整个画面展示的佛设坛讲经时的坛场全景,正中央是本尊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在密教,毗卢遮那佛与大日如来同体,或为大日如来之别名,乃现法身、智法身不二之体,有消除黑暗遍照光明之意。),四周具千百佛菩萨,井然而列。一眼所见,俱是诸佛菩萨,可谓“大”。密宗行者可将这些曼陀罗作为观想的对象,然后将自己置身其中,化入圣域空间,将“我”与“佛”变成一体,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同时,在神圣的佛坛上,装饰性的卷草纹俱按地(黄)、水(白)、火(赤)、风(黑)、空(青)的颜色为图画着色,体现了“五大”的含义。
  另外,在诸佛菩萨庄严尊像的周围,还安放了一堂玲珑剔透的“袖珍仪仗”——八宝,即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佛说法轮为大法圆转万劫不息之物,法螺为具菩萨果妙音吉祥之物,宝伞为张弛自如曲覆众生之物,白盖为遍复三千净一切药之物,莲花为出五浊世无所染着之物,宝罐为福智圆满具完无漏之物,金鱼为坚固活泼解脱攘劫之物,盘长为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物,这八件是佛家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器物,更增添了神秘、庄严、祥和、圣洁的气氛。
  再从内容上来看,法海寺藻井曼陀罗既有普门曼陀罗,又有别尊曼陀罗,其中央藻井为普门曼陀罗,东西两边藻井为别尊曼陀罗。
  如前所述,普门曼陀罗中的金刚界和胎藏界曼陀罗都以大日如来为中台主尊,法海寺中央藻井曼陀罗的正中央正是密宗的本尊——大日如来,所以它属于普门曼陀罗。再具体一点划分的话,中央藻井曼陀罗属于普门曼陀罗中的胎藏界曼陀罗。因为这俩部曼陀罗都非常被重视,只是表达的佛教内涵略有区别,其智德以金刚界大日如来表示,其礼德以胎藏界大日如来表示;理、智虽然二分,实际亦不相离。密教仪轨规定,金刚界曼陀罗中的中台主尊大日如来位于五佛中央,现菩萨形,身呈白色,头戴五智冠,双手结智拳印,结跏趺坐于七狮子座,此即智法身;而胎藏界曼陀罗中的中台主尊大日如来位于中台八叶院中央之理法身,亦现菩萨形,身呈黄金色,头戴五佛冠,双手结法界定印,结跏趺坐于八叶莲花台上。法海寺中央藻井曼陀罗正中的主佛大日如来的庄严法相和胎藏界曼陀罗中大日如来应该具备的特征一模一样,由此断定中央藻井为胎藏界曼陀罗。(见图一)。
  实际上此曼陀罗有十三院(见图二),图中只列出十二院。大日住中台,四佛四菩萨住八叶,合有9尊,为中台八叶院。四佛分别为无量寿佛、宝幢佛、开敷华佛、天鼓佛,四菩萨分别为文殊、观音、弥勒、普贤,分住莲花的八叶,八叶莲花表示八瓣肉团心,显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理趣。故中台八叶院为胎藏界曼陀罗之总体,其他院为别德。第一重之上方遍知院,是佛身重德庄严。下方持明院,是佛持明使者,皆如来部门。右方观音院,是如来大悲三昧,能滋润万善,故名莲花部。左方金刚手院,是如来大慧力用,能摧破三障,故名金刚部。第二重依次为释迦院、虚空藏院、地藏院、除盖障院。一言以蔽之,大日如来居于正中,周围为四佛四菩萨,再与外道及天鬼神的最外院,合成四层同心方形,前十二院共安放佛、菩萨、金刚等神像414尊。第十三院为四大护院,是守护曼陀罗四门的四位金刚神,东门为无畏结护者,北门为坏诸怖结护者,西门为难降伏结护者,南门为金刚无胜结护者,号称四大护。
  不过,法海寺中央藻井曼陀罗因空间所限并没有画出胎藏界的所有佛菩萨,只画了一部分佛菩萨,共217尊,内外共4重,圆中有方,方中套圆,形式上有变化和突破。中央中台八叶院非常明显,为圆形,9尊佛菩萨。往外第一重圆形上置16尊菩萨,四隅4尊,亦圆形排列。再往外为两重方形,分别安置佛像24尊和28尊。第四重圆形,在四座坛门之外,密布佛像136尊。所有佛菩萨像均贴金,闪闪发光,辉煌耀眼。
  别尊曼陀罗以大日如来之眷属各主一门之德,如弥陀曼陀罗、药师曼陀罗等属此种,法海寺东西两边藻井的曼陀罗就是别尊曼陀罗。
  以西边藻井弥陀曼陀罗为例。此图共二重,内院中央有大月轮,其中置八叶莲花,其上又画八叶莲花。内八叶莲花之中央台上置阿弥陀佛,头上戴宝冠,结定印跏趺坐;外八叶,各安八佛像,皆结定印跏趺坐。此之八叶,自东方顺次回转而安观音、弥勒、虚空藏、金刚手、普贤、文殊、除盖藏、地藏八菩萨。
  2.法曼陀罗天花板
  法海寺大雄宝殿内天花板也是非常珍贵稀有的文物,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每一方格内都绘有法曼陀罗。这种曼陀罗均以本尊梵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作为主尊种子来代表本尊。据专家考证,中央为密宗本宗毗卢遮那佛,周围八瓣朱色莲花上分别是西方阿弥陀佛、白衣佛母、南方宝生佛、莽忙计佛母、东方阿处佛、佛眼佛母、北方不空成就佛、救度佛母。四角佛龛中为四大天王,分别是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佛龛两侧靛蓝底色上绘制翠绿色蔓草,舒卷自如,采用描金画法。支条上画三股金刚杵,并与各个曼陀罗相连,制作富丽堂皇、严谨大方(见图三)。
  那么,法海寺为什么出现这么多密宗的内容?这与法海寺当年建庙时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分不开的。据法海寺现存碑刻记载,法海寺当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寺庙,表现在:一是该寺建于明初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功德主为御用监太监李童,许多达官贵人捐资,动用宫廷内官监能够干预插手的工部营缮所169名能工巧匠修建的,现存于法海寺山门外西侧山坡上的楞严经幢中有明确记载,修建法海寺动用了隶属于工部的营缮所18种工种,故此建筑风格、规制带有半官方的性质;二是法海寺开山初期有不少著名藏族僧侣捐资、参与设计、修建,如大慈法王释迦也失的弟子哑蒙葛、班丹扎释以及后世封的大智法王,还有“同开山喇嘛领占巴、扎失乳奴、扎失远丹”,这在北京寺庙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殿堂设计、装饰具有浓郁的藏传喇嘛教寺庙色彩,既有密宗造像(如位于大雄宝殿东侧十八罗汉前端的大黑天神),又有密宗曼陀罗,还有陀罗尼经幢三座、上刻有许多真言和经咒的青铜梵钟;三是高僧大德住持,显赫中贵助缘,宫廷多所眷顾,具有皇家庙宇的性质。法海寺的第一代开山住持是福寿禅师,任职僧录司左觉义兼大功德寺住持,第二代住持是福寿的高足慧义,任职僧录司左善世,皆为当时佛教界名流。不仅如此,为法海寺捐资助缘的还有明初大太监王振,其名列在助缘人名单的首位,其下有金英、范弘、喜宁、曹吉祥等著名太监,都地位显赫、大权在握。而且,皇家非常重视法海寺,寺成,明英宗赐额“法海禅寺”,正统十年(1445年)又赐《大藏经》,正统十二年(1447年)敕赐青铜梵钟,嘉靖三年(1524年)皇家又赐给法海寺一套铸铁花瓶。因此,法海寺创建之初就显出与众不同,从曼陀罗的运用也可见一斑。
  从艺术角度来看,曼陀罗真正体现了密宗的精华,堪称密教艺术的珍品。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密宗佛像通过绘画和雕塑,得到圆满的聚集和表现。所谓“圣贤聚集,万德交归”,把佛的世界转变成凡人眼睛看得见的形象,把密宗博大精深的义理和修法,通过独特的、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和布局流传后世,曼陀罗的出现,使密宗佛像的发展达到巅峰。
  如此神奇的密教大宇宙——曼陀罗在法海寺藻井上出现,那么它的深刻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像法海寺大雄宝殿内这样内涵丰富、制作精美的曼陀罗藻井在全国范围内已是十分罕见了。它的存在,不仅为我们研究明代建筑提供了一件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填补了密教史上的空白,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① 《中国佛教》(二),知识出版社,中国佛教协会编,1982年8月第1版。
  ② 《佛教图像说》,巴蜀书社,弘学编著,1999年10月第1版。
  ③ 《藏传佛教古寺雍和宫》,北京燕山出版社,常少如主编,1996年2月第1版。
  ④ 《中国藏传佛教寺院》,中国藏学出版社,冉光荣著,1994年7月出版第1次印刷。
  ⑤ 《走近雍和宫》,民族出版社,雍和宫管理处编,1999年10月第1版。
  ⑥ 《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⑦ 《中国佛教图像解说》,业露华编著,张德宝、徐有武绘图,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⑧ 《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丁福保编纂,1984年1月第1版。
  ⑨ 《北京法海寺》,北京市石景山区文物管理所汇编,2001年9月。
  ⑩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文物出版社,宿白著,1996年10月第1版。
  (作者为北京法海寺文物保管所副研究馆员)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阿弥陀佛的像,这世间人画的都不一样,你喜欢哪一尊佛像,你就专想这尊,将来临命终时,来接引你的阿弥陀佛,就跟你想的是一样的,绝对不会错;刹那之间你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你看到阿弥陀佛像就不是这尊像了。为什么?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所示现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