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古贞地区喇嘛寺庙的建筑特色及影响


2014/9/8    热度:257   

清代蒙古贞地区喇嘛寺庙的建筑特色及影响
蒙古族由元代开始逐渐信仰喇嘛教,到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西藏活佛索南嘉措被蒙古吐默特俺答汗邀请至青海湖畔的仰华寺。在索南嘉措的劝说下,蒙古贵族废除了“夫死妻殉”的恶习和宰杀驼马为死者作“盘费”的风俗。受到蒙古民众的欢迎⑴。使蒙古族由信仰萨满教改信喇嘛教。后蒙古封建统治者阿刺坦汗将喇嘛教奉为国教⑵。清代喇嘛寺庙建筑的起源,正如《瑞应寺简志》叙述的清朝统治者认为“兴黄教以安定蒙古,所系非小”。当时有“建筑一座庙,胜养十万兵”之说⑶。所以清朝廷在蒙古族居住的地区施行保护和鼓励政策,不惜金钱,广建喇嘛庙宇,选择大批优秀青年出家当喇嘛。喇嘛寺庙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兴建的。清代蒙古贞地区最早建筑的寺庙,是瑞昌寺(在今富荣镇乡黑帝庙村)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⑷。至清末全地区建庙达195座,较大的寺庙有瑞应寺、普安寺、德惠寺、广化寺、佑安寺、普顺寺、广法寺、辅国寺、吉庆寺、同善寺等,形成了完整体系的寺庙建筑群⑸。瑞应寺、普安寺、德惠寺比较著名。瑞应寺和普安寺还施行了政教合一。

蒙古贞寺庙建筑特色
1.选址喇嘛寺庙的建筑选址,多选于环境清幽的地方,背山傍水,依山面水,环境优美的地方。佛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尘世,超脱世俗。如:瑞应寺的选址,即是三面环山,中间是小平原,前有伊马图河自东向西南斜穿而过。山山相峙望之如阙,主要寺庙就建在中间开阔地之上。曼巴扎仓、关帝庙、娘娘庙、舍利庙、白伞庙、护法殿等庙宇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坡或山顶上,形成楼、台、殿、阁的高低错落,宏伟壮观的瑞应寺建筑群;对于普安寺选址,贝勒府很重视,曾派员走遍全县各个山区,最后选定海棠山后尾的喇嘛洞山坳之中,建造了普安寺。萨本山与哈喇山如同两翼,暖河恰似彩带绕寺前平原而过,寺庙就建在高低错落的山崖之上。还在裸露的山崖上镌刻了数以百计的摩崖造像、与苍松翠柏相衬托显得寺庙十分壮丽。广法寺选址于元宝山坡之上,三面环山,面对八道河子;佑安寺选建于背山傍水的高地之上,积庆寺选于医巫闾山后尾余脉的北坡,有山有水之地;德惠寺和广化寺建在土质肥沃,左右有河,俗称“二龙戏水”的风水宝地;普顺寺、经伦寺、长寿寺、瑞昌寺、辅国寺等寺庙也都建在附近有山或有水的地方。从喇嘛寺庙的建筑选址,可以看出喇嘛教追求清静无为,修养内丹,在环境清幽或地势险要之处建造庙宇,以方便修身养性,学经为道,这种选址办法一是节省良田,二是远离村落便于宗教活动。这种建筑选址办法至今还可适于建造山城或居民点。
2、布局喇嘛寺庙的建筑一般不受轴线的束缚,而是巧妙的利用地形,表现出灵活、自然、随意的风格。较大的寺庙建筑群的处理是很讲究重叠和隐蔽的,随山势而造宇,错落有致,曲折幽深,鳞次栉比,具有移步换景的布局原则。这不仅能因地置景,节省投资,还给人们以安静优美变化无穷之感。如瑞应寺和普安寺的建筑布局,就是随山势而建造的。显示出前低后高,旁低中高,不强调贯穿中轴线。而是因地制宜,中心突出,主次分明,具有一个明显的围绕核心,向内聚集的特色,从远处看去却有优美得体,有威严庄重气势。单幢小型庙宇建筑,是讲究小巧玲珑,虚实结合,加上松柏掩映,使喇嘛寺庙显得瑰丽多姿,有雄伟壮观之气魄。清代喇嘛寺庙的随山势而建造宙宇的布局设计与施工经验,对当今建造山城和村落是有一定借鉴价值的。
3、地基与基础喇嘛寺庙建筑前面已叙述过,绝大多数建于山区或较高地势之上,这就给喇嘛寺庙的地基持力强度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从清代喇嘛寺庙建筑遗址的地基与基础看,当时采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利用天然形成的岩石地基,既是在岩石上筑基础,如普安寺的密科僧院、龙王庙、舍利庙;瑞应寺的曼巴扎仓、舍利庙、白伞庙、度母庙、关帝庙和护法殿;积庆寺的诸庙和章古台山庙等遗址看,就是利用天然形成的岩石地基与土层地基相连结的,土层地基经人工处理后,在人工地基上砌筑石基础,以毛石灌浆,与天然岩石地基并连,构成建筑基础;如普安寺的大雄宝殿,阿花庙、积庆寺大雄宝殿等就是在这种地基上砌筑基础而建造的。三是土层较厚的地基,开槽都在1.5米以下(超过冻层),经过人工处理,砌筑基础,并高于地面1.2—1.7米之间。如:德惠寺、广化寺、辅国寺、佑安寺和寿经寺等庙宇的地基与基础就是采用第三种方法处理的。总之清代喇嘛寺庙建筑的地基与基础,除利用天然岩石地基外,人工地基均在防冻层以下,用毛石或料石精工细作,白灰灌浆,基础高于附近地面五尺以上,以利于防潮防水和承受主体的压力。经考察喇嘛寺庙尚未发现地基与基础原因而造成的倒塌事故,清代喇嘛寺庙的地基与基础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至今仍应用。
4.木构架清代喇嘛寺庙建筑的木构架,蒙古贞地区有两种,一是密梁平顶构架,二是抬梁式人字木构架⑾。如:瑞应寺大雄宝殿,普安寺的措钦大殿,佑安寺的后殿,辅国寺的正殿等。第一层既是属于密梁平顶木构架,首先是将基础上砌筑柱石,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斥柱和梁,是上层梁上立脊爪柱,构成一组抬梁式“人字”形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络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担屋面重量以外,檩子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是庙堂通常由两至三间乃至若干间组成,这种石上立柱,柱上担梁,梁上架枋,枋上承檩、檩上铺椽,椽上铺板,板上砌瓦的构架方式,可称是中国古建构架的基本方式之一。抬梁式木构架结构不仅可组成长方形、方形殿堂,而且还可以建造三角形、五角形、八角形、圆形、扇面形、万字形及其它特殊平面形的建筑。如:德惠寺、广化寺、佑安寺、瑞昌寺、同善寺、积庆寺、普顺寺等庙宇多采用的是抬梁式木构架。这种木构架的特点是墙体不负担木构架和屋顶的负荷,可以灵活的隔壁和门窗的变换位置,还有一定的抗震作用。现在的人字架就是将其简化形成的。清代喇嘛寺庙的抬梁式人字木构架,确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5.主体砌筑清代喇嘛寺庙砌筑工程是相当讲究的,基础多用毛石以白灰灌浆砌筑,砖基础较少,基础以上多青砖砌筑,有的个别建筑与石材混砌,样式各异十分新颖。砖砌的墙体有的采用磨砖对缝,外观十分整齐。山墙的造型有歇山、悬山、硬山、风火山和卷棚等,砌筑的平整笔直,灰浆饱满,灰口均匀,以白灰勾缝,显得清晰美观。屋顶正脊用青砖灰瓦砌成各式花脊,两端装饰各异的野兽,顺山而下的垂脊镶有屋脊六兽和垂花台,脊正中央建有各异塔式的中堆,有的寺庙屋顶还采取藏庙形式,喇嘛寺庙的墙体砌筑采用青砖灰瓦,也有的墙体粉刷红色,显得十分雄伟壮观。
6.木细作清代寺庙建筑中的木细作是比较精致的,继承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木作传统风格,如:现存的瑞应寺大雄宝殿,佑安寺大雄宝殿和后殿,德惠寺诸殿等庙宇的木作柱、额枋、平板枋、正心檫、挑檐檀、老檐枋、老檐垫板、半拱、雀替和门窗等木制作都以卯榫连结,作工极为精细,窗户设计和制作形式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扇形、菱形、六角形等,制作门窗的门心板有抄角、起鼓、丢堂、在木细作上更为突出的木雕,雕出的有各种花卉、飞禽、走兽。各式的线条、套环、万字、喜字、寿字等等,雕工精细,使整个建筑显得古香古气。
7.砖石雕刻(1)砖雕在清代喇嘛寺庙建筑中占有显著位置、砖雕制做工艺有两种。一是利用优质粘土烧成型的青砖、雕出所需的各异砖雕,用于砌筑。二是利用粘土模具做出各异的造型,经焙烧后直接用于砌筑。如:瑞应寺祁愿正脊的砖雕凤凰,云卷花纹,德惠寺西配殿的山墙头砖雕的“普”、“照”、“云”、“法”,普安寺措软大殿的砖雕梅花鹿和松鹤,活佛宫的山头砖雕花纹等。实践证明利用砖雕艺术产品,点缀喇嘛寺庙建筑,把建筑物衬托得古香古色,典雅精美。(2)石雕在喇嘛寺庙中石雕的应用也十分突出。如:佑安寺后殿石雕四楞形的八大明柱,辅国寺大殿四个石雕圆形明柱,德惠寺诸殿山墙头下端的石雕件和20余米高石制旗杆,佑安寺和瑞应寺白塔的石雕件,普安寺活佛宫等寺庙遗留下的石雕器物,品种有石雕文字、飞禽、走兽、龙云,各异花奔和装饰卷纹,砌筑在庙宇上,加之各寺门前摆放的石雕狮子或吉祥兽,使寺庙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尤其是瑞应寺和普安寺环寺路上的千尊石雕佛像和摩崖造像,使寺庙显得更为神奇,仿佛把人带入“神佛世界”所以人们把普安寺石雕称为塞北明珠,国内一绝。
8、油漆与彩绘从现存的瑞应寺大雄宝殿(1995年重新油漆)佑安寺前殿和后殿,德惠寺诸殿,辅国寺大殿等庙宇的门、窗、柱、梁、枋、檩、椽等上面的油漆彩绘至今色泽还保存很好,史料(22)记载的瑞应寺、普安寺等殿宇墙壁上彩绘的18层地狱、18罗汉、众天神、星宿图,以及以《四部医典》为内容的枝干形图案。特别是释迦牟尼和四大天王等神佛画像,画得线条流畅,色调谐和,形象逼真,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再如佑安寺前殿的彩绘天花板,至今还很鲜艳夺目。喇嘛寺庙的油漆彩绘之美与红墙青砖灰瓦,青山绿水苍松翠柏映衬,显得寺庙金壁辉煌。景色非常壮观。清代油漆和色料的耐久性能好,主要是在于土法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含化学成分低,对风雨阳光,烈暑严寒的侵蚀,具有一定的抵御性能,所以有的至今还很鲜艳。
9、建筑物上的遗留文字在喇嘛寺庙建筑物中也遗留下一些文字,从种类上分有藏文、梵文和汉字,尽管留下的很少,但也能为研究清代蒙古贞地区书法提供一些宝贵资料。如:瑞应寺的藏文碑,译为“鄂玛、玛尼、巴大玛宏”。辅国寺大殿明柱上的蒙文对联,德惠寺诸殿遗留下的一些零星汉字。遗留文字最集中的是普安寺的摩崖造像群中的摩崖,雕有藏文近20处,蒙文20余处,部分梵文和几个汉字,为研究普安寺摩崖造像的雕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这几种文字都属于手写楷书,苍劲有力,端正大方,郑重潇酒,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10、建筑材料生产喇嘛寺庙建筑所有的青砖、灰瓦、白灰、毛石和料石,都是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加工而成。从关内请来的烧窑工,以土、石、坯建造窑房,以粘土和矿石为原材料,以柴草为燃料,土法烧制出的优质青砖,灰瓦、白灰、并开山打石,把加工成型的石材用于寺庙建筑。80年代县城建局编写《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城乡建设志》时调查清代烧制砖瓦、白灰的窑场时,发现全县达50余处,并积累了一些建材生产经验,为当今建材生产奠定了一些技术基础。二、建筑艺术的承前启后作用史载: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479年)契丹族迁徒白狼水(大凌河)东⑤即今阜新地区。辽太宗会同初年(938年)建造顺州城(今大巴镇五家子古城)和遂州城(今彰武县四合城乡土城子)⑥,是阜新地区辽代古建的开始。到辽末阜新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辽城27座⑦。金代阜新地区古建筑也有一定发展⑧。元朝阜新地区古建有很大发展⑨。明代战争频繁,阜新地处明代边墙之外,遭受到城毁人迁的毁灭性破坏,仅留下几座辽塔。清代喇麻寺庙建筑是从零开始的。它是清朝廷对蒙古族怀柔政策的产物⑩。在施工中首先是继承和引进中原古代建筑和西藏式庙宇建筑技术。从关内请来不计其数⑩的烧窑工、石匠、瓦匠、木匠、铜匠、铁匠、画匠、雕塑等技术能人,建立砖、瓦、白灰、石料生产基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烧制的青砖达到“秦砖”,灰瓦达到“汉瓦”的水平,白灰可与现代水泥相媲美,生产出的各类石材及器物加工精细,用于寺庙建筑。

从清顺治八年(1651年)开始,在二百多年施工中,建成的寺庙遍布蒙古贞整个地区。可以说是星罗棋布⒁,取得了光辉的建筑成果。为地区培养了大批的建筑匠人,学习和继承了中原古建筑经验,丰富和积累了本地建筑经验。如史料记载,仅瑞应寺的寺庙建筑中培养出的喇嘛技术匠人较有名气的就有15人,主要工种铜匠、木匠、画匠、雕塑等人才⑩。截至20世纪40年代,随着喇嘛教的衰落,喇嘛寺庙建筑大多数毁于六七十年代,现仅存几座,虽然建筑物几乎无存,但人才技术知识确潜在于社会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阜新地区的建材业和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与清代喇嘛寺庙建筑业和建材业的发展及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与其积累的成熟技术经验有着密切关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执着什么,往往就会被什么所骗;我们执着谁,常常就会被谁所伤害。所以我们要学会放下,凡事看淡一些,不牵挂,不计较,是是非非无所谓。无论失去什么,都不要失去好心情。轻松、自在,最快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